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

2023-03-15

第一篇: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

1概念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种趋势: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产业空心化即

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吧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国家,使本国的纺织、钢铁、造船、煤炭等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国内投资不断萎缩,就业机会不断减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

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同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可能因为缺乏工业生产的支撑而停滞不前,长期来看,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将会受到削弱。 产业空心化的几层含义

1、产业空心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要素的空心化,其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等。

2、随着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将逐渐波及同类产业乃至上下游产业,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失衡。

3、第三,产业空心化属于市场失灵。产业空心化是资源全球化配置效率提升与一国产业安全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失灵”。随着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增加,企业出于自身成本~收益的考量,会选择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当资源跨国配置的收益增加足以弥补本国要素成本的提升,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要素转移(如资本外流、技术引进等)。

产业空心化的实质与影响

如果按三次产业的划分,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

一、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演变趋势是合乎规律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现象。

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使得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都转移到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城市。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

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

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美国在这方面是很典型的。

产业结构软化不同与产业空心化

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软化问题,产业结构软化不能与产业空心化混同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第

一、二产业的比重怎样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三大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这样的基础上,就不能说是产业空心化。

因为在这个前提下比例关系的变化并没有破坏一国生产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力的平衡。相反,这种结构演进纯粹是一种进步,它标志着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是社会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产业空心化的实质在于它破坏了上述比例关系,造成供给力与需求力的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和贸易逆差加剧。

2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种类,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部门。我国规定专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具体来说是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我国规定专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产业的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具体来说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意义

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是: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第三产业与第

一、二产业的关系

(1)第

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

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第三产业对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

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

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3举例

美国:美国现在所经历的转变,不是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而只是过渡到另一种工业社会。事实上,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成为美国有革新精神的部门。正是制造业的复苏,有助于美国避免陷入严重的衰退。

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制造业职工人数的下降,这本身不是坏事,它可能反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只是问题的积极一面,同时还有消极的一面。即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失去了工业基础,不可能有一个繁荣的服务性社会,也不可能有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大多数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单是在实验室中就能产生的。美国近二三十年来服务业的大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前和这一时期间工农业大发展的前提下才成为可能。如果制造业长期萎缩下去,“空心”下去,服务业的兴旺局面也许可维持一段时间,但终究要垮下去。

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随后,英国工业资本大举对海外投资,20世纪初,英国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的规模,致使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 19世纪末期开始下降,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慢,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从“世界工厂”跌落为工业品进口国。从此以后的半个世纪内,虽然还保持了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但以后也被纽约所取代,随后又被东京超过。美国今天正在重蹈英国的覆辙。如果制造业一直下降,金融服务业中心有一天将转移到日本。实际上,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现在已经赶不上日本。

美国的财富和实力,只有靠组织和控制物质生产,才能得以维持。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不是取胜的长远战略。因为这样虽可降低一些成本,却不可能解决国内生产效率问题,而且将使美国厂家无法控制其所不能生产的产品。可行的战略是振兴制造业,将发达技术与熟练工人、富有创新的管理结合起来,用调整生产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更新设备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高工资、高生产率的经济。

当然,从目前来看,美国产业的“空心化”,还没有改变美国的整个工业面貌,其制造业仍有着比较雄厚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某些工业领域,美仍居于领先地位。这说明产业空心化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它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日本现在已经在走向产业空心化,其表现是资本大量外流,一些非生产性服务业膨胀,国内物质生产和投资不振,只是尚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中国:中国的产业空心化

中国现在已进入产业结构加速转换期,第三产业需要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快发展速度。特别是长期成为国民经济“瓶颈”的交通通讯业,新兴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以及教育科技事业,需要大力发展,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较快地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过分低于国民经济需求的结构比例,更好地保证第一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二产业总量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但在90年代,第二产业在产业总体结构中还将保持其主导地位。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总体水平差异很大,发展第三产业以及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须因地制宜:

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可按

三、

二、一顺序来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开发成长区,一般应按

二、

三、一顺序来调整

落后地区,也需要积极发展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第三产业,但不应过急地要求根本改变

一、

二、三的结构格局

在经济上,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发达地区,一般还有一个再工业化的问题,大片待开发地区正等待开发。传统产业,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

典型国家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一)、美国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汽车和电动机械等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而纷纷将其生产据点转向西欧,使得美国国内制造业部门出现了严重的投资不足,竞争力急剧下降,就业也迅速减少,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与就业中的比重日趋下降,并由此引发美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严重、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

(二)日本

日本制造业空心化的形成经历了大致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70年代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随着日元升值,出口产业失去了竞争力。日本为了确保已有的出口市场而开始向海外扩张,最初是纤维和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为了寻求低工资而向亚洲转移,接着向电机、化学和机械产业领域蔓延,转出区域也从亚洲地区向欧洲和北美扩展。第二阶段是广场协议后到90年代前半叶。随着日元的新一轮升值,为了建立出口据点,日本企业开始了新一波的海外转移。此次转移以电机电子、机械为主要领域。在母公司的要求下,系列子公司开始向海外转移,与第一阶段相比,空心化以电机产业为中心迅速扩大,但是产业主力部门仍然保留在日本本土。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各国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包括主力部门在内的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返销日本的进口也在急速增加。这段时间,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规模急剧减小。

(三)中国

中国当前的产业空心化发端于技术要素的空心化,而这种技术空心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产业调整与国际经济秩序之间互动造成的结果。表现在:

1、中国正处于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升级换代的进程。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发展,许多高新产业从 无到有,原本就缺乏相应的技术,这是一种绝对的技术真空状态。尤其是制造企业,在发展形态上大多还处于“橄榄型”阶段,企业发展仍沿着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的结构无限膨胀,并将核心放在生产上。

2.1992年以来,跨国公司着眼于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开始持续地向中国转移其制造业。但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是,跨国公司日益采取国际一体化的战略,往往只将部分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转移到我国,而在本国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环节,旨在维护其在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地位,实现对我国产业的控制。

3、,现有地方与中央利益的博弈机制,也大大分解了买方的谈判实力。各地为了争相上项目、引进外资,过于注重短期的盈利目标,而在获取外方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应有的动力和动机。可以说,以地方政府利益为背景的过度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产业引进外资过程中的技术空心化。

对策 针对产业空心化现象,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坚实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避免造成产业空心化。应尽快出台有利于产业国内转移的政策并创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诸如,在中西部以及东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建立相关的配套实施,并给予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并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实现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而不是其他国家转移。

(二)、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度,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盲目的跨越式发展,即在追求第三产业比例提高的同时不要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保持三大产业合理的比例以达到良性的循环。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在第二产业中比重非常大,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是科技创新的物质载体。,我们要不断加快制造业的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走低污染、低消耗、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主体作用,提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来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4其他

教育空心化,某区域内,工业与民间资本

个人

第二篇: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

1、 产业旅游起源和定义

产业旅游的兴起,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法国雪铁龙、雷诺、标志三大汽车制造商开发以参观汽车装配现场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过程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产业旅游。

产业旅游就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目的,共同实现旅游收益与企业收益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2、 产业旅游内容:产业旅游的内容主要针对第

一、第二产业、是以生产过程、生产风貌、工作生活场景为主的旅游资源,其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和管理经验四个方面:(1)生产经营场所主要指大型工业生产场所或农业生产为基地,这些场所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强调独特的建筑群,如经老产房改造而成的上海8号桥;强调宏伟的生产规模,如上海宝钢集团、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等;强调环境优美,如江西大赛的梯田景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花园式工厂等。(2)生产过程通常不为旅游者熟悉,因此,了解生产过程成为产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产业旅游的众多西方企业在公司内部设有参观通道,方便游客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且不影响其正常生产活动。在法国葡萄种植地区游客可在葡萄园了解葡萄采摘的情形和在酿酒厂参观葡萄的加工过程。(3)生产成果是产业旅游中的重要一环,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产业旅游的主要吸引要素。游客可到企业或生产场所购买企业生产或游客当场制作的生产成果。例如,在上海南汇桃花村中,旅游者可在桃园中摘桃、品桃、甚至将南汇桃带回家中。(4)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一比无形资产与财富,通过产业旅游接待旅游者或为其它企业培训,传播企业自身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增加企业效益。

三、产业旅游内容: 产业旅游主要指以工业、农业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其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类型:(1)工业旅游:以工业发展成就、工业产区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企业文化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的体验活动,是一种工业与旅游相交叉的新兴综合旅游产品”,其主要包括都市工业类、现代制造业类、工艺美术类、高技术类、工业遗存开发利用类、循环经济类和老字号等七大类旅游产品。(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以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旅游产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而且达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其它产业旅游:一是工业旅游与农业旅游所延伸出其它产业旅游形式,如生态农业、科技旅游;而是第三产业与旅游业想结合所衍生出的产业旅游,如游轮旅游、创意产业旅游以及时尚旅游。

产业旅游模式

1、博物馆模式:博物馆模式是产业旅游发展中比较常见的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将所要展现的主题以博物馆为载体进行表达,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来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兼具保护产业旅游资源的功能。在上海,博物馆模式的产业旅游数不胜数,譬如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属于典型的博物馆发展模式。

2、传统观光模式:传统观光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指以旅游者观赏为主的产业旅游。通过传统观光旅游的方式,游客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日本兴起的农务旅游便是传统观光模式,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并且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此外,组织游客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也称得上是一种传统观光模式。

3、游憩休闲模式:游憩休闲模式主要强调了产业旅游的休闲、娱乐度假的特点。从农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农场、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等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从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看,游憩休闲模式则以宜人的环境和参与性强的活动来想要吸引旅游者的注意,例如上海世纪公园。

4、高科技模式:高科技模式则是指以高新科技为卖点的产业旅游,吸引世人眼球。位于上海的虹口区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将展示各项工业建筑节能高新技术为其主要目标,生动勾画出未来的图景;新加坡兴建的10个农业科技园则以名优花卉、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为主要旅游资源,并配套高科技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型休闲农业旅游。

5、工艺品模式:工艺产品模式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传统的工(农)艺技术为核心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以我国传统刺绣艺术——苏绣为主题的苏州刺绣研究所,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展示,达到观赏与保护的双重目;而是以工(农)艺产品为主体所开发的产业旅游,例如上海都市菜园,通过种植、收割、采摘、烹饪、品尝蔬菜等,使旅游者能够了解农耕文化、种植技术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知识,获得全新的感受。

6、综合创新模式:在以上五种常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出现的综合创新模式尤其引人关注。该种模式以各种产业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别样的形式展现资源本身的魅力。如今,在火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便是一个极佳的案例。上海创意产业聚集中的半岛1919便是由上海第八棉纺厂改建而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群,在展现中国民族纺织业发展历史的同时,彰显现代上海的时尚艺术。

【知识】工业旅游类型

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科技型工业旅游。即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要旅游内容,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西安高薪技术开发区、四川长虹集团企业等。

二是传统型工业旅游。即把过时的、比较落后的生活工艺、生产模式开发为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如开采了多年的各类矿井、矿坑、矿区,蒸汽机制造厂和老火车厂等,典型的有德国的埃森煤铁工业城。

三是特定型工业旅游。即展示特定生产模式、生产工艺的项目,如位于费城的美国国家造币厂、青岛海尔园、大庆石油工业旅游基地、北京首钢集团工业旅游基地、四川绵阳市工业科技旅游基地、贵州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基地等。

四是综合型工业旅游。即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工业旅游融为一体,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及其附近的建在沙漠中的胡佛水库、中国浙江省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湖北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基地等。

工业旅游特特点 工业旅游具有五大特点:

(1)丰富的知识性:工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工业旅游的游览对象是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独特的观赏性:钢花飞溅的车间、几分钟组装一辆汽车总装线和卫星发射的场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其他观光旅游所不能看到和体会到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旅游中游客可以充分感受,较好的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激发了旅游者的游兴。

(3)强烈的依托性: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只能在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项目依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更需依附于工业企业及其周边环境作为其旅游吸引物。工业企业本身因素对工业旅游开展的可能性和程度至关重要。

(4)多重的效益性:工业旅游的开展使工业企业、旅游业、游客和地方经济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首先,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得到参观费、直销产品利润等收入,而且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对旅游业来说,工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完善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为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发展拓宽了思路,也部分缓解了旅游产品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再次,对游客来说,工业旅游满足了游客观光,采购、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对地方经济来说,工业旅游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较少的回头客:工业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工业企业的可看对象变化不大,工业旅游一般也缺乏旅游产品通常所具有的娱乐性,主要是工业企业的神秘感和人们的求知心理促使人们到工业企业旅游,当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很难对其再产生强烈的重游愿望,所以,工业旅游的回头客较少。 国外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1、主题博物馆式: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2、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可以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修建成景观公园,从而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

3、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在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

4、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博览馆或者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如工业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的结合。

5、组合开发模式: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第三篇: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市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7年4月,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给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周边地区也都在大力吸引转移产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以园区建设为核心,搭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新平台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核心在于建设好新型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集约化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窗口和门户。要围绕解决园区用地不足、发展空间不够、承载能力有限、配套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全市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我市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一个省级示范区(郴州经济开发区)、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宜章县、桂阳县、资兴市)、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华塘、石盖塘、良田、桥口),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体,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重要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应围绕我市这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来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这些产业的集聚地和龙头,园区内产业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处于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和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除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外,还应注重与本市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产业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配套为纽带的园区产业集群。统筹工业用地储备和供给,完善规划技术体系,为加工贸易产业的落地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充足的空间准备。加快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每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分工、产业类型、入园门槛(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知识产权、投资强度、效益、环保、能源原材料消耗、物流量及成本、就业)及退出机制等进一步明晰。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园区的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财政对本地的园区建设,每年也应相应安排一定配套资金。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探索成立开发区投资公司,参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等。三要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加快“三废”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做好配套服务,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物流基地空间布局,加速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四要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的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支持新建标准厂房,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园区的标准厂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可尝试招商和吸引本地民间资本组建工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工业房地产的售价和租金制定最高限价,以解决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速度不快的问题。五要制定灵活的园区经营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园区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园区资源整合力度,各园区在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如引进的好项目因规模、资金、电力、物流、原材料供应等因素,不适应在本园区开发建设,可在全市其他园区流转,即引进项目可在适应的园区落户建设,其项目建成后产生产值和税收可按一定比例分别计入项目的引进方和落户方,以整体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功能。六要打造园区品牌。加强宣传,完善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我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便捷全面的优质服务、交通区位的优越条

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行项目入园登记报批手续代理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创立知名园区品牌,努力将园区打造成我市招商引资的城市名片。

二、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新台阶

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要因地制宜,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确定产业集群,突出龙头带动,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培养骨干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项目,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优先承接对产业集聚有带动作用和能延伸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壮大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项目。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是将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培育分工合理、协作紧密、利益相关的中小企业,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失去了依托。我市民间资本有较大的存量,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中小企业群体,使之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经济总量。我市矿藏丰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是我市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有近100家从事矿产品加工冶炼的企业,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已有产业集群雏形,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产业链还不完整,产品开发趋同性较大,低层次的同业竞争激烈。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引导,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按高纯有色金属产品、有色金属制成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产品、有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等,对产品生产开发进行适当分工,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形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对一些我市具有垄断优势的有色金属原料和产品,可通过行业协会引导有关生产企业联合成立营销公司,统一销售价格,赢得此类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或增强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近年来,我市开展电子产品加工贸易,起到了很好的行业带动作用。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有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台达电子、莱富电子等知名加工贸易企业进驻郴州,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产业对电子元器件和外围配件的配套要求更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承接与此相关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壮大该产业集群。

三、以破解瓶颈问题为突破,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成效

当前,用地难、融资难、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一是要解决好土地问题。今后几年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我们要抓住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的难得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同时,要坚持统筹安排、优先考虑的用地原则,将全市全年用地指标由政府统一调配,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闲置土地、厂房,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增量,做好土地储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二是要做好融资工作。开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开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及其他相应的信贷支持。三是做好劳动用工保障。充分发挥我市高职院、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厂校合作,组织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用工培训,职业院校可根据承接加工贸易重点产业进行专业设置,与相关厂家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生产厂家可对学校职业培训给予资助,与在读学生签订毕业后就业协议,建立稳定的用工来源和渠道。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乡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村级就业工作平台,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品牌培训基地、见习培训基地的建

设力度。

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工业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和量作为衡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和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成果、品牌创建的产权化程度和水平。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市科技经费及有关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重大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实施、品牌创建与培育及其产业化。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新的切入点,使之真正成为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高产区和聚集地。做好企业技改创新中的技术产权化工作,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择优扶持基础较好、条件较完备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上规模、高质量、多品牌、综合创新能力强的“旗舰”型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市场机制原则与我市企业合作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联合体,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移和推广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优先承接具有核心技术专利和知名自主品牌产业转移项目,以保证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名牌,逐步减少OEM生产方式,使我市的产品逐步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五、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保障,营造承接产业转移新环境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办事流程。设立重点投资企业优化环境监测点,受理企业投诉。在权限范围内的案件,相关部门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实行行风评议,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干部指导和服务工业发展的业务水平和实务能力,在工业、科技、经济综合管理等有关部门培养和使用一批有工科及工业经济教育背景、有企业管理工作经历、有政府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经验,熟悉工业经济工作,懂项目招商、可行性分析、评估、包装、计划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管理,有工业经济管理工作兴趣的优秀干部,快速提升政府部门抓工业的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市知识产权局 陈乐瑟

2008年8月9日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加快宣恩经济发展

宣恩要加快自身发展,根本性的举措,就是要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一、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去年7月23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举是为了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宣恩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其一,此次政策调整将直接导致东部地区部分企业财务成本的大幅上升。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利润微薄,部分企业将难以为继,面临停产危险,因而向中西部地区实行转移。

其二,部分企业可能将东部地区的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集并。对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有投资的部分企业来讲,此次政策调整后,企业在东部地区将只保留从事研发、贸易、信息等职能的企业总部,其生产基地可能与中西部地区

的企业进行整合集并,从而规避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三,中西部地区吸引外来投资具有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此次政策调整后,对于寻求投资的国内外客商而言,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加工贸易出口政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投资更具竞争力。

三、宣恩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宣恩县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但在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大批产业转移项目。

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宣恩位于湖北西南边陲,县城分别距州府机场42公里及宜万铁路恩施火车站45公里,离沪蓉高速公路出口33公里,正在规划设计建设的安张常铁路和恩黔高速公路从县城经过,209国道贯通宣恩南北,县乡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交通网络便捷、顺畅。

二是低成本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宣恩县劳动力成本低,平均价格仅是南方沿海发达城市的三分之二。水、电、土地、原材料等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生产要素的某个或几个要素成本非常低,这是大多数外商企业考虑投资的最大吸引力。

三资源优势。宣恩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乾隆皇帝钦题御匾“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历史上敬奉土司皇御用的覃家坪“贡米”,久负盛名的“宣恩早”蜜柑、新选育的“贡水白柚”和黄金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腿”之一的宣恩“大派火腿”,竹节参等名贵道地中药材,薇菜、莼菜、蕨菜等富硒山野菜,特色资源丰富,远销国内外。宣恩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大小河流121条,水电装机可达40万千瓦,已装机20万千瓦,水电开发如火如荼。宣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硅矿、白云岩、紫砂陶土、炭质页岩、天燃气等地矿资源30余种,储量丰富,“岩板上开花”的菊花石,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宣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人口31.01万人,农业劳动力15.7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8万人。这些优势犹如一道道强“磁力”,牢牢吸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目光。

四是基础设施优势。近年来,宣恩县加大了水、电、路、讯等方面的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同时狠抓了县城建设,建设贡水走廊,实施旧城改造,开发城市新区,完善市政设施,美化和亮化了县城街道,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工业园一园两片,正在新建的莲花坝工业园片区今年6月份既可吸纳企业入园。

五是政策及服务优势。近年来,宣恩县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还分别制定了个案政策。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成为外商企业投资的重要吸引力。县内“亲商”、“爱商”、“护商”气氛浓厚,政策环境优良,客商及企业均可享受“保姆”式服务。

四、宣恩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几条措施

1、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充分认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发

展的历史机遇,更是加速中西部崛起的助推器。当前内地欠发达地区都在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作为后发地区的宣恩更是时不待我。因此,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承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

2、以多元方式招商推动沿海产业转移。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我县招商的重点,把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最佳招商区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会展招商,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多元动力。

3、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纳沿海产业转移。一是组织配套。加强对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支持到位、矛盾和问题解决到位、服务协调到位;二是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人居环境、社会治安等;三是产业配套。围绕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四是人才和技术配套。发挥职校、各类培训学校的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用人选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4、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承载沿海产业转移。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考虑园区工业整体布局,建好园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为产业转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载体”。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

文章标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

今年以来,我委在石家庄市委农工委的正确指导下,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形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情况按照石市建设北方特色农业区规划和“一特三化”发展县域经济指导思想,立足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围绕“三种、两养、一绿”六大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截止目前,共建成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2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9个。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个,注册登记的有32个,共辐射全市12个乡镇(街道)120个村的3.2万农户。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年经营服务收入达1500多万元。西瓜种植协会被评为石家庄市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一。今年4月份,省委农工办领导来我市指导,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创新组织形式,增强农户联动能力。农业的出路在调整,农民的出路在组织。为此,我们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促进发展。一是抓政策,扶持发展。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严禁各级部门不得借管理和其它名义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市里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和开展各项服务,并在税赋上给予优惠,在项目上给予扶持。二是抓典型,带动发展。我们有选择地扶持发展了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能人牵头型、专业服务组织牵头型、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型等4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我市西瓜种植协会由西瓜大王冯秋须任会长,拥有会员1500多个,协会以产前物资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销售等向会员提供全程、优质、低偿服务。并通过注册“新沙蜜”西瓜商标,印发宣传画吸引大批客商来新乐,从而形成了“协会找客商联系订单、瓜农按订单组织生产、销售后由协会统一结算”的客商 协会 瓜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销、外来客商不好购”的矛盾。今年以来,该协会共为瓜农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计3500多吨,培训技术骨干200多人,举办西瓜技术培训班35次,销售优质西瓜10万多吨,经营额近160万元,获利120多万元。又如2002年5月,由市畜牧局牵头,成立了养猪协会,协会对会员实行“五统一分”服务,即: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销售、统一检疫;分户饲养,独立合算,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但由于资金短缺,造成协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此,我们积极协调资金10万元,支持养猪协会开展业务经营,该协会抓住春节前肉源紧缺这一有利时机,与北京、太原、大同、天津等大中城市客商签订合同,统一组织会员销售,有效的解决了会员销售的难题,提高了效益。截止目前,养猪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700多个,猪存栏8万头,统一销售6万多头,销售额达3600万元,实现利税540多万元。在该协会带动下,全市养猪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全市猪出栏达35万头。三是抓机制,规范发展。为确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我们针对农民素质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的实际,我们按照“建章立制高起点,执行起来慢步走”的思路,制定了《新乐市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宗旨、组织形式等具体内容,并制定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章可循。

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今年以来,我们按照“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扶优扶强、制度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力度。一是高枝嫁接,育龙头。即借助大城市、大公司、大商家的名牌、技术、资金、人才及市场优势,通过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市食品公司破产后,被个人购买,由于资金技术等,企业一直不能正常生产,该企业通过与省农业厅合作,建立了河北省食用菌中心新乐基地,该基地拥有固定资产3900万元,千吨高、低温菌种储存库两座,制种车间9个,该企业今年又投资400万元,新上了食用菌出口加工车间,为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该企业采取“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优惠价为菇农提供种子,免费技术指导,签订回收合同,对食用菌实行保护价收购,共签订合同近万份,涉及唐山、邢台、沧州、邯郸和石家庄各县市9000多农户,回收各类食用菌

1800多吨,出口日本200多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二是活化资本,建龙头。利用存量资产,即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盘活存量资产,重新组建新的龙头企业。如胜亚公司原来生产“胜亚”牌猪饲料,由于技术不过关,产品滞销,300多万资产闲置,该公司与北京大北农公司积极合作,组建了石家庄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今年1-5月份,产销量达2000多吨,实现利税40多万元。三是重点扶持,强龙头。即对原有的优势龙头企业,实行重点倾斜,促其迅速膨胀,扩大规模,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我们在对清真公司、种子公司、新冷肉联厂、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贾庄种鸡场、华日面粉公司等十家龙头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对“六孔桥”牌怪味花生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市种子公司投资36万元新建了杜固、化皮、青同三个二级种子批发站,落实西瓜制种面积1500亩,涉及1400多个农户;贾庄种鸡场投资100万元对孵化大厅进行了改造,并引进新型孵化箱10台,使该场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500万只;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引进了真空包装机和南韩切块机等先进设备,使企业新增生产能力近千吨,上半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116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

3、搞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基础。今年,围绕我市“三种(西瓜、花生、蔬菜)、两养(奶牛、猪)、一绿(林业绿化)农业调整重点,我们一方面重点加大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今年新发展大棚西瓜5000亩,中小棚西瓜4000亩,四棚五膜西瓜1000亩,使我市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多亩,总产近28万吨;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达200万平方米;新引进“大约克”优种猪5000头,今年上半年,全市猪存栏30万头。另一方面,为给农户树立“看的见、摸的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跟着干、学着干”,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三园三区”。一是万亩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开发商已入园经营,新发展玫瑰、彩叶树3000多亩。二是邯邰西瓜精品园。该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500万元,主要从事优质大棚西瓜标准化生产,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准备。三是绿龙植物园。该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500万元,该项目于2002年年底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建成,主要从事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丰产期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四是三个奶牛养殖小区。今年我们投资500万元对闵镇、大流畜牧场奶牛养殖小区进行了改造扩建,并新建了北齐同奶牛养殖小区,目前三个小区土建已基本完成,小区建成后,可新增奶牛1000多头,全市奶牛可达2万多头,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4、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我们按照“依托优势、合理布局、重点突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一是围绕基地建市场。围绕主导产业,今年我们先后在优质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了闵镇奶牛市场、东杨家庄大牲畜市场、金地装饰材料市场等3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从而在全市形成了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市场为主体,以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为完善市场功能,今年我们又投资50多万元对小流西瓜专业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对承安花生米市场进行了完善,今年上半年,承安花生米市场完成成交额达24700万元。二是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经销贩运,目前全市经纪人达2100多个。今年我们针对“非典”疫情对西瓜产业带来的冲击,分别在邯邰、东王、大岳、杜固等西瓜主产区举办了四期“防非知识和市场营销”培训班,参训人员近千人,通过培训,消除了西瓜经纪人的恐惧心理,调动了他们从事西瓜经销的积极性,提高了经营水平,经纪人联系全国各地西瓜客商1500多个,使非典对西瓜销售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三是开发名牌产品。通过实施标准化工程,即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种植、规格化包装积极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先后注册了“新沙蜜”牌西瓜、“新冷”牌肉食、“百年”牌驴肉、“六孔”牌系列怪味花生、“伊味美”牌牛羊肉、“农环”牌系列食用菌等40多个名牌优质农产品商标,其中省食用菌中心新乐基地利用玉米秸杆二次发酵生产的“农环”牌双孢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书记挂帅,四大班了主管领导参加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包片包企业制度,定期召开协调调度会议,专题分析研究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产业化实行“一把手”工程,并且将农业产业化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目标,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合力抓产业化的良好局面。二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制定下发了《新乐市农业产业化规划》、《新乐市支持鼓励西瓜、奶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龙头企业在征地、办证、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规定在资金投放方面实行倾斜,在科技人员领办方面给予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开辟了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出来的农产品,在收购、运销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拦车检查、扣压车辆货物和罚款,确保畅通无阻。2003年6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把2003年定为“优化环境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三是搞好协调服务。重点是对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协调和服务的,努力为企业排忧难。今年3月份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我市清真肉类有限公司与江苏进出口公司签订了间接向今阿联酋出口500吨羊肉的合同,7月份该公司又签订了向巴基斯坦优素夫·拉马丹独资食品公司年出口2132吨羊肉、总价值319.5万美元的合同。

三、存在问题虽然我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比,与先进县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个别乡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有效地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足;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不密切,缺少法律约束等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相互兼顾,因势利导,共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对策和建议

1、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业务范围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农工委一个部门很难解决,因此很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挂靠农工委,定编制,定人员,增拨经费,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确实能够履行起其职责,真正发挥职能作用。

2、要加紧制定有关法规,如:《合作组织法》、《农民协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供法律支持。有关部门依据法律帮助新型经济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与纠纷。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民办、民管、民受益”不等于党政部门撒手不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诞生就比较脆弱,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指导帮扶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政府有关部门要搞好服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照注册、占地、信息、技术、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方便和优惠服务。同时,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等随意加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担的现象,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8AZ

1800多吨,出口日本200多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二是活化资本,建龙头。利用存量资产,即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盘活存量资产,重新组建新的龙头企业。如胜亚公司原来生产“胜亚”牌猪饲料,由于技术不过关,产品滞销,300多万资产闲置,该公司与北京大北农公司积极合作,组建了石家庄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今年1-5月份,产销量达2000多吨,实现利税40多万元。三是重点扶持,强龙头。即对原有的优势龙头企业,实行重点倾斜,促其迅速膨胀,扩大规模,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我们在对清真公司、种子公司、新冷肉联厂、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贾庄种鸡场、华日面粉公司等十家龙头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对“六孔桥”牌怪味花生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市种子公司投资36万元新建了杜固、化皮、青同三个二级种子批发站,落实西瓜制种面积1500亩,涉及1400多个农户;贾庄种鸡场投资100万元对孵化大厅进行了改造,并引进新型孵化箱10台,使该场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500万只;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引进了真空包装机和南韩切块机等先进设备,使企业新增生产能力近千吨,上半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116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

3、搞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基础。今年,围绕我

第五篇:大力推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报告

农业部副部长 万宝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大力推进和扶持。前不久,我到河北、四川、重庆、山东和浙江等地,就各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八部委农业产业化会议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感到农业产业化是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大局,事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央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判断和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和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地区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高度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两年大家在工作实践中普遍感到缺少抓手,比较困惑。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小规模经营农户同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作用体现在,一是可以告诉农民种什么。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规避市场风险,而且可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调整。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而且有利于引进和吸收消化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提高农产品质量,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主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在开发研制方便粉丝生产方面共获得19项国家专利、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不仅使红薯增值23倍,而且培训了全国各地4000多名薯农。四是可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化行为,它能够促进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有利于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对于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而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国情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走以欧美为代表的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大农场的路子不现实;走以日本为代表的高补贴、高投入的路子也行不通,而必须立足国情,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进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显然,这是一条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突破了产业、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了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农业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

这很可能是一项具有全新制度创新意义的探索,将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增幅逐年递减。在较低的平均增幅之下还存在着三个掩盖:一是部分富裕户增收掩盖了普通农户减收;二是非农兼业户增收掩盖了纯农户减收;三是东部农民增收掩盖了中西部农民减收。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的,说明农民增收形势已非常严峻。这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们农业部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既可以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使农民的初级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又可以通过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还可以通过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利润等二次分配方式,给农民直接带来一些实惠。有些地方的龙头企业对农民的承包地实行“反租倒包”,租地时间农民支付一定租金,雇农民劳动又付给一份工作报酬,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800多元。此外,农业产业

化经营组织除直接吸纳了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还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趋利避害,应对挑战,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培育出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农户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不可改变的微观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不动摇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山东潍坊市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国际化,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已达到80%以上,70%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进入了国际市场。同时,有了稳固的农户作基础,生产原料有保障,龙头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随着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工分业日益深化,龙头企业还势必进行重组,走向联合与合作,最终形成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内农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国内农业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如此,有了龙头企业,还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其次,要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优质农产品。在产业化经营方式下,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如果产品以出口为导向,其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也大多符合国际水准。

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刚刚起步。主要表现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还不够完善和规范,大面积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管理体制不适应,扶持政策不到位,人才、技术、资金缺乏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今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研究解决。

二、认真总结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经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及时总结各地农业产业化的经验,正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形成有市场、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产品没市场不能发展,有市场而没规模也不能形成气候。产业化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都十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和开发拳头产品,逐步形成有竞争优势乃至核心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许多地方立足现有生产能力,把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一批创汇农业基地;中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西部地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加

强专业生产和基地建设;大中城市郊区根据自身特点,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攻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农业部等八部委筛选出的151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

线”,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了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还通过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少数龙头企业还通过技术入股和股权转让等形式,组建了农工科贸综合集团,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黑龙江金玉集团公司应用高新技术搞玉米深加工,开发出4个系列10多个新产品,年销售收入10.2亿,利税1.5亿,带动农户8000多户。

(三)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单一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依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经营方式的情况,走各具特色的路子。据我部调查,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带动方式不同。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型占总数的66%;中介组织带动型占26% ;其他带动型占8%。二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同。合同契约和书面协议两种类型占80%;股份合作制占11%;合作制占9%。这说明许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还较为松散。三是产业分布不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慢,但粮食主产区近两年发展加快;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发展较快;新兴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发展恨快。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占全国的48%;中部占45%,西部占7%。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各地反映,扶持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农业部等八部委组成协调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扶持政策,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工作机制,对于发挥各部门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我部统计,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管部门。特别是在这次地方机构改革中,各省都强化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组织机构。有24个省的党委、政府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信贷、税收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给予具体支持。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并不矛盾,而是与家庭承包经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和创新。这种经营形式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合同契约等多

种方式,使分散的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以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大大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的地方龙头企业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进行“反租倒

包”,不仅没损害农民利益,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当然,有个别地方强制把农民的承包地收上来或打乱承包关系,搞所谓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是错误的,要坚决反对并加以纠正。因此,要努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家庭承包经营与龙头企业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之成为新世纪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能够得到比单纯搞初级产品生产更多的收益。否则,发展产业化经营就无异于从事一般的加工工业和商业。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应该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同的需要和要求。从长远看,龙头企业也只有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其自身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泰国著名的正大集团之所以历经八十年发展长盛不衰,最根本的“精髓”就在于这一点。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关系,要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事的产业以及当时的市场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产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处理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改造升级和小城镇建设的关系。乡镇企业能否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完成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实现二次创业,关键在于必须尽快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从当前和今后我国市场供求情况和工业发展现状看,乡镇企业今后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包括贮藏、保鲜和运销业,最具有竞争优势,应作为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方向。在经营形式上,则应当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通过带动农业,辐射农户,实现新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发展小城镇,关键是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无疑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也是连接周边农户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联系纽带。

四是处理好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为产业化经营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维护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既不能包办代替,搞行政命令,也不能撒手不管,无所作为,而应当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导和调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龙头企业要强调多样性,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只要经济效益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增加农民收入,都应当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自身要强

化内部管理,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新上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处理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关系。龙头企业要得到稳定和优质的加工原料,必须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这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一支富有活力的重要力量。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政策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国家农业技术部门积极参与,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一种功能互补、网络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跆拳道最高级别是什么下一篇:庆国庆红歌会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