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策略

2023-06-06

第一篇: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策略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盐窝镇十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过程评价

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评价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困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一般不采用等级评分的方法,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3、评价的开放性

本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从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结合活动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十南小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实践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的,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应用意识和自主、合作的探索精神。要开展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认真选取切合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素材,其次要以问题为载体来实施,充分体现“做”数学,最终不但要重视活动结果,更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要克服活动中的各种困难,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育这块阵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实践素材问题载体开放学习“做”数学

正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等作为必修课程”,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存在紧密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同时各学科课程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新一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综合实践已成为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人在与新教材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就如何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有了些心得与体会。

一、对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

数学综合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仍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地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面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后者。数学综合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两个侧面,可以某些方面让学生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融启发、探究、发现、创新于一体,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践,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例如,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使它们恰好相似吗?教师就可通过实验——剪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引发学生两点思考:一是能不能剪;二是若能的话,则如何剪。学生一般会先从特殊三角形入手,能迅速给出解决,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能分割。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形象的数学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数学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突破教学难点。对于教学中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践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教师用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实验器材,与学生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估算出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践,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5)、帮助学生

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数学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践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不下五种的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解决,使学生对“不过河测河宽”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做然后知不足”,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也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 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意识。

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类型

1、开展数学调查。数学调查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形式。如“开展统计活动,调查社会上垃圾袋的丢弃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进行交流”、“调查学生对鞋子款式、颜色、质地等的喜好情况,向厂家提供一份研究报告和建议”等。

2、进行数学制作与设计。数学制作就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作某种规定要求的作品,当然这个作品可以是某个实物模型,也可以是某个图形甚至某种方案。如“制作七巧板”就是一个数学制作活动;相对而言,数学设计的要求的规范性要弱一些,因而更具有开放性,如“利用七巧板制作一些美丽的图案或者某个故事情节”、“研究七巧板的原理,自已设计一个五板、九巧板等,并利用它们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等。

3、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如“通过计算机用几何画板作出关于直线L对称的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量出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以及这些点到直线L的距离,拖动点A,改变三角形ABC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找出上面的度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的交点情况,讨论得出关于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这样展示了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

4、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面对一个原始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其数学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逐步进行数学处理从而获得问题的数学解决,最终再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加以检验鉴别的过程。比如“在不同的天气条件和工具下,探测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的方法”,“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的大?”等,都是要求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一个原始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数学应用的实际体验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5、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指在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往往包括这样几个过程: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它和上面所说的问题解决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面向的主要是课外的实际问题,而数学探究面向的主要是课内的数学问题,因而,在教学上,两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数学探究更为关注数学问题内部关系的挖掘和数学问题相互之间的转化,更为关注学生数学研究、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养成。

6、数学主题阅读。数学主题阅读是指就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的过程。数学主题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收集、加工、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主题阅读将成为数学综合实践的重要方式。

以上介绍了几种数学综合实践方式,事实上,要对此进行逻辑分类是比较困难的,某个实践活动同时兼具几种形式的特点,或者说某个课题学习活动中同时进行了几种形式的活动的现象是正常的,对它们严格区分是不现实的。随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数学综合实践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此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以课内外、教室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去完成,特别是一些大的调查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可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课后完成,然后到课堂上进行班组汇报、总结。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开展。

1、选取数学综合实践素材。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然以某个素材为载体,那么,综合实践的素材如何选取呢?本人认为,实践性和综合性无疑是数学综合实践题材选择的两个重要原则。数学综合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因此选择数学综合实践题材务必遵循实践性原则。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此外,具有现实背景的综合实践题材,更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如“调查学生一天丢弃的纸团的个数或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调查家庭、学校或城市的用水量、水龙头漏水量等”可加强学生国情教育。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联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是数学综合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目标。“综合”是指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如“用长方形的纸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它本身是一个几何背景的问题,在如何折叠方可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的过程中,学生势必应用到许多“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初中生尚不具备求三次函数极值的数学方法,因此学生还难以数学地回答“什么情况下,长方体的体积较大”这一问题,只能通过一些具体情形的比较从而获奖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又会运用到一定的统计知识,加强了数与形的联系。当然,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性,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数学拓展已经成为可能。如在上案例继续提出下列问题:“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两倍?你是怎样做的?你有哪些解决办法?你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和和面积的两倍?任意给定的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一半呢?”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必将经历猜想、尝试、证明、拓广等过程,从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探索和发现的体验。此外,素材的选取时,还应注意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性。

2、数学综合实践要以问题为载体来实施的。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综合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给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独立实践,通过这些数学实践的实际操作,学生可逐步掌握数学综合实践的方法,由于是以问题为载体来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从而提高了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的兴趣,克服了为了数学实践而实践的问题,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1). 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动手实验,小组交流,同学间可以得到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2). 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问题,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合作交流氛围,使他们通过小组活动,表现起创造性,想象力,增强与他人合作意识。有这样一个问题:校园内有一块长12米,宽8米的矩形花圃,喷水嘴安装在矩形对角线的交点P上,计划从点P引三条射线把花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分别种植三种不同的花(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空隙),请你通过计算,设计方案,根据你的设计方案回答出三条射线与矩形有关边的交点位置,并填写活动报告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交往更丰富,交流的面更广,发现其他同学思维闪光点,经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3.) 问题设计具有探索性。实验探索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因此,该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一实际问题为例: 工人师傅想从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剪出一个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希望越大越好,怎样剪

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经过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当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正方形边长最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学生又提出新问题:如果 不是锐角三角形,怎样使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最大呢?经过探索得到:结论1:如果 是直角三角形,边落在直角边上的两个内接正方形一样大,边落在斜边上的内接正方形最小。结论2:如果是钝角三角形,边落在钝角三角形最短边上的内接正方形最小,边落在钝角三角形的较大边与最大边的内接正方形的大小不确定。这样设计探究式合作学习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乐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现的结论,无论在思想感情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要比直接给出结论再加以证明更富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实践课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更要体现学生的“做”数学。“多做数学习题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这是部分数学老师指导学生更好应试的“经验之谈”,多少有点应试教育的味道,而数学综合实践中的“做”,则主要是要求学生多动手,在老师指导下探索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得真知。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数学实践来帮助加深理解的。如《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让同学先进行猜测(可能是10吨、1.3立方米、20车、可供十位灾民吃三年„„),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开展实践活动进行验证“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实践活动要求①先设计估算步骤,再根据步骤进行操作②动手实践时合理分工协作③填写估算报告并作汇报准备。④合理评价实践过程及结果。小组1的实践报告:实践目的可估10位灾民吃多久,实践工具:米粒、天平、计算器,实践步骤及过程:①数出200粒米②称出它的质量为4克③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质量0.02克④13亿粒米的总质量为26000千克⑤一般每灾民每天吃0.5千克,则10位灾民每天5千克,约16年。结果: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评价:这个实验方案很好,亲身体验到13亿粒米真多,它可供10位灾民吃16年。并说明实践时数米粒太多,麻烦太少,误差大,200粒米较适中,这样尽可能精确,又尽可能方便。小组2的实验报告:实践目的用多大箱子来装,实践工具:米粒、一立方厘米的容器、计算器。实践步骤及过程:①用1立方厘米的容器来装米②数出这第多米粒是40粒③算出13亿粒米的体积约32.5立方米④要用边长为3.3米的正方体的箱子来装,结果:用一个大箱子来装,它的边长有我班最高女同学身高的2倍,评价:此方案较神奇,只用一立方厘米的容器及计算器就估算出了。小组3与小组4也分别作了汇报,他们都是通过测量计算出13亿粒米分别约29吨,用两吨的汽车要装运15车。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确定实践的步骤和工具。自主操作并收集数据并进行估算,充分体现了做,这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教育,全国每人节约1粒米,就能使10人吃上16年,认识到节俭的意义。

4、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呈开放学习的态势。由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呈现了相当的开放性,如《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的实践活动中,可测出它们的质量,也可以看让10位灾民吃上多少年,还可测出它的体积或能让车运上多少趟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往往根据器材、方法的简洁,同时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体现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创新思维的潜力。这种情况由于和长期以考试为中心而使学生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同,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实践领域内自由的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种开放的、自由地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5、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

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缺乏指导、实施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在教育理论上传统的数学讲解式课堂模式,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绝大多数数学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表现在担心数学实践活动花时较多,怕影响其教学的进度与质量,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与此则迥然有异,事实上,适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什么是学生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且将来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

2、教学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指导

长期以来,数学实践活动一直被教育所忽视(教材中有关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少,各种数学报刊有关数学实践活动的文章也不多),有时教师即使想做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也因没有必要的经验和指导而流于形式,其数学实践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重视。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培训,在理解数学综合实验践本质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数学综合实践指导的技巧和策略,如怎样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怎样去激发问题的控制实践,怎样进行归纳和总结等。

3、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的能力较差

由于数学综合实践是个“年轻”的课题,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此类问题,现在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第一是学生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践活动方案,实践的过程中也提不出问题,完成不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是学生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夭折等一系列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积极倡导数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都尽可能给予学生设计、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载体功能;其次对数学综合实践的设计思想、实践内容、实践的演示操作过程、实践的归纳和总结都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的程度;再次是将课堂问题“问→答”变换为问题的“设计→解决→应用→再设计→再解决→再应用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数学综合实践遵从了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鼓励及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将会很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4、现行中考高考模式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制约

数学综合实践并不排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它们是相辅相在的有机整体,数学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得更多,想得更多,而这些又同时会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学生会获得更多。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在数学课堂上注意数学实践活动的意识的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对学生实践的认识和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学生明天的高考也必将受益(中考改革和高考命题已向国人发出了信号)。

综上所述,初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心智发展水平,密切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适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确定其活动类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梯度,有开放性,有探索性,真正让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是不可缺的,它们在经历观测、调查、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实践活动充满了活力,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宏、王晓文、姜平主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4、章飞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及其教材设计的研究》

5、夏炎的《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构建新知识》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案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学生评价方案

一、 评价理念

我们提倡的评价理念是: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二、评价方法

1、注重过程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依据之一。

2、尊重多元

我们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切实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我们尊重学生的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成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采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注重反思

评价不是为了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离不开学生的反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讨论,在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学习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三、评价的注意点

1、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材料、小型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等。这些记录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2、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提出改进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与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中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视过程的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收获是课程所追求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实践研究报告和成果的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2)、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3)、评价周期与时空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 (4)、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多元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反思,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元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北厍中学

一、研究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的实践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开展的,是满足本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诸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发展。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课程改革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体验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是推动其深入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课程研究的目标

1、 探索出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2、通过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点。

3、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4、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5、促使学校新课程的探索再上一台阶,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

三、课程实施

(一)准备阶段。

A学习培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层培训,把培训过程作为学习感知、更新观念、疏理问题的过程。

B制定方案:由各年级骨干教师会同教导处商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领会,并制定各班级活动方案。

C成立小组:以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骨干教师组成一个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整合开发内容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要整合,就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条线索去构建,以利于同步建设。下面说明其整合策略。

1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一览表 类 别 走进自我 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目 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初步学会生存、健体、审美的方法与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关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体会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领学生认识生存环境,了解科技进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自觉保护环境,在生活中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名称

冬季怎样防治冻疮、预防煤气中毒,自我救护技巧,交通安全知识,怎样防水、防电、防雷击,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零用钱状况调查、社会用字现象调查、家庭用电、用水情况调查,著名诗人歌颂祖国山河、有关描写中秋节、端午节、元旦、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诗„„

蚯蚓到底有没有视力、蚂蚁动态的研究、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辛勤的蜜蜂,预报天气的燕子、泉子湾的消失„„

生成的校 本课 程名 称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开发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校园课本剧;传统游戏等 自然探索等

2、根据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整合,研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今学期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由学校骨干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的目标自编了校本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家庭教育指导》《人文北厍》等。

2

3、寻求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是指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与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着力点,这是一个动态的“支点”。支点有3个:德育主题、心理教育、地域文化。

4、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参照以下流程进行实施

第一节:确定研究主题。

要点:研究主题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

流程: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内容,小组筛选,教师引导选出若干个研究主题,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小组共同研究某一主题。如:学习校本课程《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交通安全知识知多少;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预防中暑的方法;家庭救护知识;提高自信心的方法等。学习《 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如: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搜集描写中秋节、重阳节的古诗;搜集春节对联;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母亲制作贺卡;十一国庆节办一期手抄报等。

第二节:制订实施计划。

要点:实施计划制定要系统和详实,具有可行性。主要应包括:提出问题、研究成员、具体分工、操作要领、归纳总结等过程。

流程:教师作引导、各小组讨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完善计划。

第三节:开展实践活动。

要点: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活动要有组织、有部署;注重资料的积累;注意学生盲目的瞎干;注意学生的人生安全。

流程:教师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好组长的监督作用,活动可延伸至课后。

(三)总结阶段。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活动,并注意成果的积累,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 (2)、各任课教师撰写工作总结或体会文章,教导处组织学习、交流、论坛,并汇总、修改、组合,探索新路子。

5、生成新的校本课程。将一些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经过补充加工,可以作为学校又一轮的校本课程。

四、主要成效: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 (1)增强了自信心

同学们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真实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感到自己参加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增加了自信心”,座谈会上学生也普遍反映自己比以前大方多了,这些都表明学生感到了蕴藏

3 在自己身上的力量,获得了自信。 (2)锻炼了社交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不断交流,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活动中的反思使他们敞开心扉, 坦诚面对自己或他人,交往更加深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不同的人群交往中锻炼能力。 (3)提高了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实践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精彩的表演,学生的研究小报,装点着的学校宣传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赢得了家长们的赞叹。

(4)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学期学生共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成果20多件。我们认为活动中的学生是最优秀的,活动中的老师是快乐的,在今后工作中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利用校本教研作为动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深入社区,以社区为课堂,服务社区,研究社会,让学生和老师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第五篇:岩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发挥其推动和导向作用。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遵循《纲要》倡导的精神,又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我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作为我们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意见。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

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

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作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学生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一件作品时,学生对作品设计的完成,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的第二次设计,那么在进行第二次设计时,本身就是对第一次活动的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与四个经度的评价项目:

(一)两个纬度

1、第一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第二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发现能力。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个经度

1、第一个经度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第二经度是小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离不开小组集体的力量,因此各评价项目的评价首先由小组根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

3、第三经度是教师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中心,但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正式评价----即量化或分等,更重要是非正式评价。如一句激励性话语或一个符号等。

4、第四个经度是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活动的,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定评价,可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后续活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实践传统文化溯源下一篇:做好群众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