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

2022-04-2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地提高,控制系统也由最初活塞式发动机改变螺旋桨桨距的转速自动调节器发展到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转速、温度、油量、起动、加速等控制系统,以及保证发动机安全工作的防喘装置,超温、超转限制器等。

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 篇1: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

摘 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地提高,控制系统也由最初活塞式发动机改变螺旋桨桨距的转速自动调节器发展到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转速、温度、油量、起动、加速等控制系统,以及保证发动机安全工作的防喘装置,超温、超转限制器等。因此,控制系统对保证发动机性能和安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

发动机控制系统对于发动机而言犹如人的大脑对人体各器官的控制作用,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航空发动机动力学控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支承结构和质量分布的合理分配,保障发动机在全转速范围内无有害振动。发动机自动控制的意义十分重要,发动机的各种特性要靠它来实现,发动机的可靠性要由它来保证,而且发动机试车及外场维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性能故障大部分与它有关。因此,控制系统对保证发动机性能和安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飞机要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下飞行,为了在飞行中保持发动机的给定工作状态,或者按照所要求的规律改变工作状态,都必须对发动机进行控制。所有这些只有依靠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

一、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一)稳定性高。航空发动机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为航空器提供飞行所需动力的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能够保障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技术具备强实时性、高稳定性及小巧便携等优势,能够在降低监测和诊断设备成本的同时,实现机载化的航空发动机监测与诊断系统的良好运行。通过分析和确认每个对象所经历的状态序列、在特定状态下的行为、引起状态转移的条件、因状态转移而伴随的动作、以及对异常做出的响应等内容,确立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完整动态行为。这无论对提高航空发动机性能潜力,减轻重量,增加可靠性,缩短研制周期,还是易于改变控制方案和控制规律,以及实现飞机推进综合控制等方面都会带来显著的效益。

(二)精度高。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温度范围大(环境温度~2000 ℃),导致结构工艺特征参数和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大,引起发动机结构振动具有非线性时变特性。同时,转静件间隙、支承刚度、同心度、不平衡量分布等动力学参数和气动流场气动力等,这种控制系统兼有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即控制及时(响应快)又准确(精度高),工作稳定,但控制器的结构较复杂。随发动机状态和温度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各连接结构部件振动传递特性相差也较大。在保证发动机可靠性的前提下,要求发动机的“寿命长”。这是发动机经济性的另一项指标。寿命长,可以降低使用成本、节约原材料。具有直观、准确唯一、结构化的优点,实现了从航空动力系统到子系统到部件的系统工程迭代,可以准确统一地描述系统的各个方面,对整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细节形成统一的理解。

(三)体积小、重量轻。由于飞行包线的扩展,使发动机的特性变化很大。在此范围内,要高性能地满足飞机在各种飞行条件下的需要,可控变量就要多,控制系统也很复杂,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发动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确定发动机个数的首要原则就是重量,轻型飞机或超轻型飞机由于起飞重量较小,多采用1~2台发动机,而大型飞机则一般装有2~4台发动机,甚至更多。设计飞机的任何部件,都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其重量。对发动机来说,就是要保证足够大的功率而自重又很轻。衡量发动机功率大、重量轻的标准是“功率重量比”。即发动机所发出的功率与发动机重量之比值。“功率重量比”越大,表示在有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发动机越轻。发动机是否省油,是飞机使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评定发动机的经济性,常用“燃油消耗率”作标准。“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功率(一牛顿或一马力)在一小时内所消耗油料的重量。燃油消耗率越小,说明发动机越省油。例如,通过核心技术可以适当减少零件数目,既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推力,如此有利于提高推重比的整体叶盘自然也不是容易摘得的“明珠”。除了因为轮盘和叶片成为一体,锁紧装置的减少也是重要原因。航空发动机对可靠性的要求极为严苛,简化的转子结构对提高可靠性有很大作用。

二、发动机控制相关技术

(一)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耗资多、周期长,发动机对飞机的性能以及飞机研制的成 败和进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发动机技术具有良好的军民两用特性,对国防和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随着飞机、发动机的发展,发动机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飞机-推进系统控制一体化技术、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技术等无疑都代表着当前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先进水平。通过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的、信息一致且可追溯的系统设计方案,避免各组成部分间的设计冲突,降低风险。成熟型号的知识是以系统模型的形式表示和存储的,便于捕获、查询、理解和重用,而且重用的级别可以大幅度提高。具有经济可承受性的全天候、远程、多用途的飞机设计需求,给发动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有更高的推重比外,还要求发动机既要有亚声速巡航所需的低油耗和良好的巡航效率,又要有跨声速加速以及超声速冲刺所需的大推力。

(二)数字电子控制技术。要想使航空发动机获得更大的推重比,就必须提高发动机涡轮前的进口温度,因此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叶片等热端部件的抗高温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有航空器“心脏”的美誉。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建立多个对象之间的动态协作和行为顺序关系以及不同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明确了起动过程中的系统与外部角色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确定系统与外部的接口和端口关系。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整体水平与美、英、俄三巨头相比存在明显落差,中国航空的“心脏病”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自主航空工业的瓶颈。发达国家都将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技术作为航空技术中的重要內容来发展,花费巨资(占发动机研制费25%-34%)研究,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工作稳定并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工程初期阶段,系统产生的信息均以文档形式描述和记录。但是随着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信息表示不准确造成歧义、难以从海量文档中查找所需信息、无法与其他工程领域的设计相衔接(如软件、机械、电子等)。

三、结束语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军用和民用技术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用途广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受到了各个大国的巨大的重视,而航空发动机则是航空产品最特殊的一种,被称为王冠上的珍宝,航空发动机需要做到轻重量,高推力,低油耗,高可靠,容易维修,长寿命等要求,开发制造难度为所有航空部件之最。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发动机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又独立于主机优先发展。如今,航空发动机是制约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我军将加速补齐动力短板。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单变量控制发展到多变量控制、由机械液压式控制发展到数字式电子控制、由独立控制发展到飞发综合控制、由集中式控制发展到分布式控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鲁兵;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王鑫;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与控制规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作者:张玉宝

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 篇2: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纵论

摘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地提高,控制系统也由最初活塞式发动机改变螺旋桨桨距的转速自动调节器发展到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转速、温度、油量、起动、加速等控制系统,以及保证发动机安全工作的防喘装置,超温、超转限制器等。因此,控制系统对保证发动机性能和安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

发动机控制系统对于发动机而言犹如人的大脑对人体各器官的控制作用,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航空发动机动力学控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支承结构和质量分布的合理分配,保障发动机在全转速范围内无有害振动。飞机要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下飞行,为了在飞行中保持发动机的给定工作状态,或者按照所要求的规律改变工作状态,都必须对发动机进行控制。所有这些只有依靠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目前,我国正在结合高性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型号研制工作,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发动机数控系统,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一、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一)穩定性高。航空发动机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为航空器提供飞行所需动力的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能够保障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技术具备强实时性、高稳定性及小巧便携等优势,能够在降低监测和诊断设备成本的同时,实现机载化的航空发动机监测与诊断系统的良好运行。。但是随着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信息表示不准确造成歧义、难以从海量文档中查找所需信息、无法与其他工程领域的设计相衔接(如软件、机械、电子等)。于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应运而生,这也是未来系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精度高。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温度范围大(环境温度~2000 ℃),导致结构工艺特征参数和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大,引起发动机结构振动具有非线性时变特性。同时,转静件间隙、支承刚度、同心度、不平衡量分布等动力学参数和气动流场气动力等,随发动机状态和温度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各连接结构部件振动传递特性相差也较大。在保证发动机可靠性的前提下,要求发动机的“寿命长”。这是发动机经济性的另一项指标。寿命长,可以降低使用成本、节约原材料。此外,还兼顾应急放油、消喘防喘、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等功能。而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变化范围宽,环境条件变化大,这都给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苛刻的要求。随着航空发动机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从最初的简单机械控制系统,发展到目前可以实现综合控制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同时又由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

(三)体积小、重量轻。一般来讲,确定发动机个数的首要原则就是重量,轻型飞机或超轻型飞机由于起飞重量较小,多采用1~2台发动机,而大型飞机则一般装有2~4台发动机,甚至更多。设计飞机的任何部件,都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其重量。对发动机来说,就是要保证足够大的功率而自重又很轻。衡量发动机功率大、重量轻的标准是“功率重量比”。即发动机所发出的功率与发动机重量之比值。“功率重量比”越大,表示在有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发动机越轻。发动机是否省油,是飞机使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评定发动机的经济性,常用“燃油消耗率”作标准。“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功率(一牛顿或一马力)在一小时内所消耗油料的重量。燃油消耗率越小,说明发动机越省油。例如,通过核心技术可以适当减少零件数目,既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推力,如此有利于提高推重比的整体叶盘自然也不是容易摘得的“明珠”。除了因为轮盘和叶片成为一体,锁紧装置的减少也是重要原因。航空发动机对可靠性的要求极为严苛,简化的转子结构对提高可靠性有很大作用。

二、发动机系统控制技术分析

(一)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耗资多、周期长,发动机对飞机的性能以及飞机研制的成 败和进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发动机技术具有良好的军民两用特性,对国防和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随着飞机、发动机的发展,发动机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飞机-推进系统控制一体化技术、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技术等无疑都代表着当前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先进水平。通过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的、信息一致且可追溯的系统设计方案,避免各组成部分间的设计冲突,降低风险。成熟型号的知识是以系统模型的形式表示和存储的,便于捕获、查询、理解和重用,而且重用的级别可以大幅度提高。具有经济可承受性的全天候、远程、多用途的飞机设计需求,给发动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有更高的推重比外,还要求发动机既要有亚声速巡航所需的低油耗和良好的巡航效率,又要有跨声速加速以及超声速冲刺所需的大推力。

(二)数字电子控制技术。飞机要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下飞行,为了在飞行中保持发动机的给定工作状态,或者按照所要求的规律改变工作状态,都必须对发动机进行控制。所有这些只有依靠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要想使航空发动机获得更大的推重比,就必须提高发动机涡轮前的进口温度,因此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叶片等热端部件的抗高温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有航空器“心脏”的美誉,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整体水平与美、英、俄三巨头相比存在明显落差,中国航空的“心脏病”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自主航空工业的瓶颈。发达国家都将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技术作为航空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来发展,花费巨资(占发动机研制费25%-34%)研究,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工作稳定并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工程初期阶段,系统产生的信息均以文档形式描述和记录。但是随着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信息表示不准确造成歧义、难以从海量文档中查找所需信息、无法与其他工程领域的设计相衔接(如软件、机械、电子等)。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以航空涡轮起动机为代表的机载辅助动力系统除了要起动发动机外,还要承担为飞机上的机载设备和座舱提供电源、气源、液压源以及应急能源等。

三、结束语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军用和民用技术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用途广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受到了各个大国的巨大的重视,而航空发动机则是航空产品最特殊的一种,被称为王冠上的珍宝,航空发动机需要做到轻重量,高推力,低油耗,高可靠,容易维修,长寿命等要求,开发制造难度为所有航空部件之最。如今,航空发动机是制约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我军将加速补齐动力短板。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单变量控制发展到多变量控制、由机械液压式控制发展到数字式电子控制、由独立控制发展到飞发综合控制、由集中式控制发展到分布式控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鲁兵,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王鑫,航空发动机数学模型与控制规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李阳,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周向畸变数值模拟[J];航空发动机;2005年02期

作者:张玉宝

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 篇3:

空气动力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摘 要:空气动力学是在流体力学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出发,就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 流体控制 航空航天 发展方向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同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在流体力学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和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航空工业的相对成熟,关于航空领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如何通过改进制造过程降低成本,而不再将主要力量投入新技术的研究,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航空运输对安全性经济性的要求,航空技术研究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使得全球重新提高了对航空技术研究的关注程度。作为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空气动力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 空气动力学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 空气动力学研究意义

人们最早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鸟或弹丸在飞行时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种种猜测,但真正形成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之后,是在经典流体力学中发展并形成的新的分支,并且迅速成为发展航空航天各类飞行器的重要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推动整个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成为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如今,空气动力学已经不再仅只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还被应用于环境保护、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冶金、建筑、体育等众多领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2 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航空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航空工业整体技术程度相对于其它行业都成熟许多,基于此种原因,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多认为航空工业已经走向成熟,尤其是空气动力技术基础技术方面,因此航空工业的研究将更多的集中于成本费用的降低,而减少了对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程度,使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相对缓慢。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飞机设计技术等的发展,人们重新重视起了空气力学的研究,使得空气动力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以Euler及Navier.Stokes方程为主要数学模型的整机及部件绕流流场和气动特性计算研究领域,在我国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被应用于很多重点型号的研制中;再如飞机多外挂气动干扰特性研究、现代歼击机大攻角过失速气动持性研究等,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计算空气动力学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 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认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已经足以满足航空航天需求的认识很明显是错误的,随着飞机一体化设计技术、微型飞行器、行星探测飞行器的发展,必然向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

3 先进飞机器研制需求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航空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出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对先进飞行器的研制需求不断提高。如高机动性作战飞机、可重复使用高超音速飞行器、大型民航机、大型运输机、地效飞行器、微型飞行器、智能飞行器、无人侦察机、战略战术导弹、应用卫星、概念武器等,都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性课题,需要空气动力学从复杂流场预测、喷流干扰、气动隐身、微流体力学、气动防热、高超音速边界湍流、低雷诺数流动力学、地面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所有这些研究,都涉及高度非定常、线性,包括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效应的影响,难度极大。

例如,大容量运输机的研发,首先需要解决大容量运输机高燃油效率、低噪声、常规跑道起飞着陆能力的需要。在这里,虽然高燃油效率可以通过混合层流控制技术(HLFC)、发展新型发动机、采用高效的气动设计方面来进行满足,但这些技术要应用到大型飞机、高Re数情况却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再如低噪声的研究也是大型飞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充分将声学研究向气动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增升阻力、尾涡效应、发动机喷流和外流干扰效应等。

3.1 自适应流动控制需要所带来的挑战

传统空气动力学对绕复杂物体的流动,多集采用涡发生器、吸气、吹气、肋条等技术进行模拟研究,但这种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的被动控制,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软感技术、材料技术等的发展,傳统的集中于被动控制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必须对宏观流动和微观流动的主运控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对飞行器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提高自适应流动控制研究水平,才能提高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为飞机结构设计提供更为全面的飞行控制函数,以有效减轻飞机重量和飞行能力。

自适应流动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减阻流动控制、边界层分离流动控制、高升力流动控制三个方面。具有感知能力的自适应流控制技术对于去不稳定性扰动源的影响极为重要,是未来飞行器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对于简化吸气装置和相关系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边界层流分离流动控制技术则驻地改善飞机气动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射流、湍流、目标流场、近壁面压力分布等方面的关系。高升力流动控制技术对于飞行器增升装置的研发有着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不降低飞机性能的情况下减少飞机重量提高飞机增升能力。

3.2 噪声控制需要所带来的挑战

噪声控制是飞机设计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航空对“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的要求的不断提高,飞机噪声问题被各界所广泛关注。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噪声标准规定,飞机噪声辐射在2017年要降低20EPNdB,而要在不影响气动性能和推力的情况下降低噪声,就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巨大的革新,实际上现有相关技术都还极不成熟,要降低噪声就必须进一步对声学、气动、推力系统、飞机结构之关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 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机遇

在航天航空发展需求给空气动力学研究提出更多更新的挑战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更多机遇。

4.1 计算能力的提高给空气动力学研究带来的机遇

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要减少研究时间和风险,降低研究费用,就必须从改进计算工具出发,提高计算速度度和计算精度。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空间的边界问题,先进的计算工具对于提高其计算精度和速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所采用的算法,如CFD算法、多重网格方法、RANS方法等,对计算机性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RANS方程的计算即完全受计算机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在需要绝对精度和足够时空分辩率的情况下,以往的计算机资源很难模拟空气流动中的相关尺度效应;再如CFD在精确预测分离点位置上所存在的缺陷,很难在以往计算机工作平台上得以实现,尤其是飞行Re数下分离流发生的时刻和位置的模拟,更是极为困难。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巨型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4.2 分析验证能力的提高的带来的机遇

分析验证能力是指不通过地面试验或飞行试验,直接验证新技术、新型号可行性的能力。要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验证速度,就要求验证工具能以最快的速度完全预测整个飞行条件下飞行器的各项性能,验证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这当中,包括对各学科知识交叉的模拟验证能力,如对模拟流场的验证、对流场特征的验证、对自适应粘性流动区域的湍流验证等。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算法的完善,使得模拟分析验证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对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3 风洞试验能力的提高带来新的机遇

风洞试验能够提供高可靠的物理模型模拟数据,并能对各种流动现象机理进行解释,并验证各类计算软件的可靠性,在空气流动学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进行风洞试验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简单的拓扑结构来模拟全模各部件间的干扰现象、流动规律。为了得到最全面可靠的数据,需要与各类仪器合作,进行表面测量。而随着近年来物理解释的不断成熟,使得风洞试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获取全面可靠的风洞试验段流动特征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航空航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型飞行器发展的需要,给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促使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更多的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进一步发展流动控制理论和噪声控制理论,进一步提高微传感器技术和激发技术。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更多机遇,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可以预测,在未来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必将取得巨大的进步,为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战培国,毛京明.微型飞行器气动布局及关键技术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 任一鹏,田中伟,吴子牛.飞艇空气动力学及其相关问题[J].航空学报,2010(3).

[3] 白瑜光,孫东科,林家浩.利用CFD计算技术进行机翼模型气动特性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0(1).

[4] 王林林,高歌.碟形飞行低速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2).

作者:宋江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下一篇:文体活动及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