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读后感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幼童读后感范文

幼童读后感

《 幼童 》 观后感

看完幼童,感触最深的就是那100多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中国儿童,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勇气,远赴美国的精神,想想现在的孩子,就是成年了,还赖在父母身边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可以这么勇敢。也不知道那些家长,是那么的富有勇气,具有远见,冒着与孩子诀别的风险,愿将骨肉送去毫无所知的一片大陆。当我看到这些留美幼童中没有一个满族人时,知道那是不屈的朝气,是摆脱自身的枷锁,为祖国,为自己拼搏。而作为先驱者曾国藩、容闳等, 那些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人花了多少心血,不知道那个当时极端闭关锁国的中国吃了多少洋兵洋炮的亏,才使得愚钝的清政府肯公费派遣这些孩子去学洋人的技艺。当这些孩子踏上异国求学之旅时,我感觉到,那个沉睡的中国巨龙,开始微微睁开他那惺忪的睡眼。

而且幼童们在各个学校的情况以及生活,更是喜人。显然,12岁的年龄,孩子很容易接受异地的语音,生活方式:并且能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学习新鲜多样的文化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安排他们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让孩子们知道祖国,了解祖国,建立爱国情节,拥有祖国荣誉感。相比于现在的留学生,唉,差距啊!

有一点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清政府既然让幼童们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知识,却又想控制他们的思想,不让他们有自由,人权等等的思想,这完全是荒唐可笑的。清政府花那么多钱,却只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可这对于这些对什么都好奇的孩子,又怎么会没影响,而且他们还是住在美国家庭里,肯定是会被美国文化影响。这一切都是清政府的多想,不管他们学了什么,但是都是中国人,都是一颗赤子心。就是有牢骚,那也只是牢骚,想的孩子祖国。想想现在的部分中国人,唉!差距啊!

这又想到了日本,同样是派遣出国学习,日本的效果却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的“出国计划”半途夭折,而日本却通过学习各国优势之处,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腾飞。是因为我们派遣的儿童学的有问题么?显然不是。幼童中有很多与日本人同班,而且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学校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出国效果是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的。日本政府重用、看重留学生。而中国,总是难以接受不同,最后还召回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将他们随意分配。尽管作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的一步,他们还是潜意识里抵触西方思想的,这就决定了这次公派出国的效果必定不如日本。

当幼童们历经幸苦,长大学成归来,却遇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祖国,不能以己之所学让祖国走出困境,不说是一种悲哀。而我们也只能感慨他们的优秀,感叹他们的命运,但他们依旧是祖国的骄傲!

胡海星

1132210071

11化工3班

第二篇:《幼童》观后感

纪录片《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幼童》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不为所动。当我真正看完纪录片之后 ,我有很多的感慨。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幼小的脸庞已成偏偏少年的容颜,意气风发,吸引着我屏息凝望。此时照片中的他们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之地已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他们优秀、机敏、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多才多艺,他们志怀宽广、忧国忧民。那些笔走龙蛇的手书和举世无双的画作,正一点一滴倾诉着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中国同龄男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他们如此幸运,因为上苍是如此眷顾他们,使他们可远洋留学,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享受自由开放的环境。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然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又十分不幸,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身上笼罩着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他们的结局令人惋惜嗟叹。

幼童们的优秀源于他们的勤奋,而他们勤奋的最大动力是将个人沉浮与国家或朝廷的前途紧紧拴在了一起。一个人努力的最大动力永远来自于内心的渴求,而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最大的渴求当是重大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的沉重在于它每一笔轻描淡写的背后都埋藏着泣血沉痛的悲歌。临出发前的合影中,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色中透露出幼小生命的不安惶恐。当嘹亮的汽笛带着幼童们来到未知的土壤,置身于时代洪荒的孩子们面对着的是整个世界的水深火热,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力量与心情去承担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而他们身后又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摇摇欲坠——国家和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愈益腐朽的灾难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被卷入时代的漩涡。那个时代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等待着这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远渡重洋,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十年,终因清廷的猜忌而夭折,留美儿童被召回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这分三批回国的留美学生,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幼童留美仍被称为首开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重要的一页,弥足珍贵。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开拓了一条复兴之路。但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与结局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因为最终在清政府腐朽的制度下,即使幼童们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也将会是无用的。

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蒙昧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表中华图强的演说,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谴责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在他们后来的生命中,将这作为自己终生使命的人也不在少数。而可笑的是,清廷最后召回幼童的理由竟是“腹少儒书,德行未坚”。一方面,时代背景下决策层信息的闭塞与不对称使得这足以影响许多精英人物命运的误会变得可以被谅解,另一方面,一个古老大国的恐惧与懦弱的心态也展露无遗。很难想象,一群第一批海归的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矢志不渝的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居然遭到这样的对待。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他们曾是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精英,在国外是那么的辉煌、耀眼。如今在中国,回到祖国,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他们感到悲哀。英雄无用武之地,,却又无能为力。国破山河在而又壮志难酬。他们在思考,在挣扎,做这个万人皆醉的泥潭中的清醒者,成为历史道路上的祭品更加痛苦。直至他们被遗忘。他们的结局悲剧而又惆怅。惋惜而可叹!

留美幼童,这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最后只剩下惋惜、悔恨。

《幼童》跌宕曲折的历史使我“舍叹息之外,更无他言”。唯但愿那些往事留下的记忆,不管再被后人怎么剖析,怎么浸上时代的沉重,对于幼童们来说,都能如那些老照片般美好,待时间倾斜,终开出玫瑰。

第三篇:幼童观后感

20101003573 黄杰192101—2

51872年,由容闳等率30名少年赴美留学,他们是大清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一百三十多年前,为了挽救这个古老的中国,在这片由崇古的儒家思想禁锢了两千年的土地上曾经出现了一批看眼看世界后试图用创新来改变国家积弱局面的有识之士。

这些留美幼童大都是大清国外派培养的聪颖子弟,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他们是当时美国接待家庭中心秀气文雅的东方少年,他们是学校演讲比赛上杰出的学生代表,他们是活跃在各个运动场上的取得优异成绩的健儿。在当时的美国,这一批外来者显得如此出众,同时,在1872—1886年这一历史时间段,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正面临着边疆的危机,英、法、美、日、俄都在中国的边境上蚕食土地,意图分一杯羹。如何能想象这些优秀的学生竟然来自这样一个落后的正被其他国家渗透的民族?留美幼童的美国家庭、同学、朋友怎样想这个问题?“我常常深深思念你。你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光荣使命。获悉你的故乡从专制统治下和愚昧锁链中解放出来的欢乐。”“这批年轻人从他们的青年到初步成年将在我们这里度过,他们将在他们的政府和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将比他们同辈中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有更自觉的爱国责任心来激发自己为祖国工作。” 事实上,第一批留美幼童当时在大清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达官贵人的子女是绝对不会留洋的,但这批幼童确实是千里挑一的聪明孩子,那些逝去的关于留美幼童的故事犹如墓园前美丽的常青藤,哀伤

世事多变,报国无门。这些受过最顶尖教育的精英们,他们又最赤诚的报国之心,可这个国家并不欢迎他们,甚至漠视他们。在后人看来,他们承载着中华的启蒙和文艺复兴的寄望,结果大部分被命运嘲弄半生,被迫回国后不得不脱去西式服装,穿上大清的官服,成为与科举制度选拔出的贤良们一样的官吏。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些洋务所产出的“产品”竟要到了“闲置于库房”的境遇,中国人竟然对本国的人才资源置若罔闻,这些官派留学生的壮年时期总不得志。

命运离奇而曲折,故事美丽而忧伤。他们曾经是希望,他们曾经满怀壮志,他们曾经饱受委屈。但金子总会发光,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斡旋订立庚子赔款,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

百年前的人生如此深刻的感动着我。

第四篇:《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他们曾目睹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曾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出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

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留美幼童》的最开始提到了一个促成中国幼童留美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容闳,也是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中国人,1854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满怀一腔热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满以为自己能在自己的祖国,干出一片大的事业,后来他是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不过,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让他足足等了18年。那就是——留美幼童。

不过,没什么偏要选择美国呢?这就是李鸿章的高明之处了。后来长达百年的时间,印证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成立五十多年的国家,甚至,在欧洲国家的眼里,它只是自己的资产的促成物。不过,李鸿章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美国将成为世界的一大强国,再则,他出使美国的时候,看到了美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所以,选择了美国。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在上岸时,船上的大人还不忘给他们穿上象征中国的长衫,以显示中国的国威。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在美国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这十五年的经历定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我个人感觉,还是他们最优秀了。 前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还有《孝经》、《大学》。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1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等等。”

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者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凄然回国”。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共54名,即60%以上正在接受初等基础教育;33名大专学生中,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

至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梁敦宜成为外交总长、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那都是20至30年以后的事情了。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寄语:

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五篇:《幼童》观后感

——两种文化的抉择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

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数年的留学生涯使他们在后来在诸多领域中成为领军人物。他们的身世也随着时局的动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历史的启示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段尘封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由此可见当时幼童们的理想,他们都是深怀报国之心,愿学有所成,为国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刻苦学习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回国后,这一点更是得到充分的印证。在中法海战中,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批留美幼童为国捐躯,还有詹天佑为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不辞辛苦,唐绍仪为了中国革命奔走效力,梁诚为了退还“庚款”据理力争„„甚至重回美国完成学业的李恩福,也甘愿为了华人的生存放弃所有,穷尽毕生精力奔走呼号,晚年病死香港。他们的爱国之心,不可谓不赤诚,他们的爱国之举,不可谓不壮烈。诚如一百多年前吴先生所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可乎?在异国的知识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异国的文化能够改变他们的习惯,然而五千年的文明却是根植于他们的灵魂,岂是说废即废,说改即改的?反观现在我们的一些留学生,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便见异思迁,乐不思蜀,与一百多年前的留美幼童比起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结语

也许,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首歌作文范文下一篇:友情在雨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