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07年南京市玄武区淋病流行特征分析及长期趋势预测

2023-01-15

淋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据卫生部披露的数据, 2008年10月, 全国报告淋病病例数居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五位, 占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3.4%[1]。本文对2004年至2007年南京市玄武区报告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以了解本区淋病发病的流行特征, 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和正确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各性病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淋病病例后,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004年,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汇总。2005年至2007年, 各责任报告单位直接将报告卡信息录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的原则对辖区内报告的病例逐一审核、补报和订正。本文分析数据来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2 人口数据来源

发病率计算时采用的人口资料, 来自南京市玄武区公安分局提供的年平均人口数。

1.3 数据分析

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表1)

2004年至2007年淋病报告发病率逐年降低。但仍在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种排序中排在前位, 提示仍为重点关注病种。

2.2 发病分布情况

2.2.1 性别分布

2004年男女淋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744、89例;2005年男女淋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79、30例;2006年男女淋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13、13例;2007年男女淋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64、13例。报告淋病病例中, 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2004年至2007年淋病男女发病数比值分别为8.36、9.30、16.4、12.6。淋病男女发病数比值呈增加态势。

2.2.2 年龄分布

2004年至2007年淋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5~60岁人群。发病高峰为20~45岁人群, 分析原因为此部分人群在性生活活跃, 容易感染淋病。

2.2.3 职业分布

2004年至2007年淋病主要在工人、商务人员、公务人员及职员等人群中报告病例数较多, 见图1。

2.2.4 分月分布

淋病发病无明显的发病季节高峰, 2004、2006年每年6~8月份均为发病高峰, 2005年1月发病数较高, 且2004、2006年峰值逐渐减低。

3 讨论

全国性病疫情报告系统的资料显示, 2007年除福建、青海和西藏外, 其余各省、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根据我区2004年至2007年数据, 淋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明显下降的趋势, 并且全年发病率平均, 无明显流行季节。淋病疫情的下降因素可能如下:娱乐场所高危行为的干预, 安全套的广泛使用;淋病传染期短, 加强治疗, 容易控制;一些病人自行购药治疗;个别医疗机构也存在不规范诊治造成淋病疫情漏报的现象。淋病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 而且无地区的明显差异, 自2006年我区实施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项目区, 预期淋病的发病率将继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我区暗娼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人们的卫生意识提高, 预测2010年淋病的发病率将有进一步下降。

综合上述分析, 预测今后数年, 我区淋病的发病将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 病例将以散发为主。但淋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性传播的疾病, 其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在一些聚集性行业如性服务工作者等均有发生可能。全区防治重点对象主要为性活动活跃的青中年人群。而且随着人们性意识的开放, 婚外性行为的增加, 各种经性传播疾病发生率逐步增加, 也不排除有上升的可能。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玄武区淋病发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2004年至2007年南京市玄武区淋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至2007年, 南京市玄武区报告的淋病疫情呈下降态势。淋病的男女性别比呈明显差异。结论 尽管南京市玄武区淋病疫情呈下降态势, 但是随着人们性意识的开放, 婚外性行为的增加, 各种经性传播疾病发生率逐步增加, 仍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控制淋病疫情上升的可能。

关键词:淋病,流行特征,长期趋势

参考文献

[1] 宁镇, 岳清, 郑晓虹, 等.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上海医药, 2009, 30 (3) :116~1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分析下一篇:浅谈室内设计教学中技术与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