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局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中国林业局范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林业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目前全院拥有19个研究所、中心,10个共建机构,分布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任领导

院长、院分党组副书记张守攻,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京区党委书记叶智,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分党组纪检组长陈幸良,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储富祥,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刘世荣,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孟平,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坚机构设置

下属所、中心联合共建机构

林业研究所

黑龙江分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内蒙分院

热带林业研究所新疆分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湖南分院

资源信息研究所海西分院

湖北分院

华北林业研究所

大熊猫研究中心

小陇山科技合作试验基地

高原生态研究所

青藏高原生态林业研究中心

浙江林业研究中心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木材工业研究所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

国家林业局北京林机所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机所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信阳师范学院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实验室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汪清试验示范基地发中心发中心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华北林业实验中心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

发中心

荒漠化研究所 湿地研究所

历史沿革

中国林科院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北洋政府农林部在北平(现北京市)创建的林艺试验场,1941年更名为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林业实验所由华北农业研究所接管,1950年移交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3年1月,成立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10月,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林科院。1970年撤销建制,一部分与中国农科院合并成立了中国农林科学院,一部分下放地方。1978年4月重新恢复建制。

历届领导

江泽慧(1996年2月至2006年12月任院长、院分党组书记)2009年9月24日

陈统爱(1986—1988年任副院长、院分党组成员,1992年10月至1996年2月任院长、院分党组书记) 2009年9月24日

刘于鹤(1986—1992年任院长、院分党组书记)2009年9月24日 黄枢(1982—1985年任院长、院党委成员,1983年兼院党委副书

记)2009年9月24日

郑万钧(1962—1968年任副院长、院分党组成员,1978—1981年任院长、院党委成员)2009年9月24日

张克侠(1958~1968任中国林科院院长、中共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2009年9月24日

院分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李向阳

第二篇: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林学(森济)05级 李瑞久 20051519

摘要: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关键词:林业 六大林业工程 林业产业 科技成果 基层建设 国际交流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

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7年工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64.14万公顷,其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林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

2.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4年,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4.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83万公顷,飞播造林1.00万公顷,人工造林占造林面积的97.77%。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为36.47万公顷,占造林面积的81.35%。其中,水源涵养林4.2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2.65万公顷,防风固沙林8.18万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

5.32万公顷,护岸护堤林1.77万公顷,护路林1.05万公顷,分别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54%、34.69%、22.43%、14.59%、4.85%和2.88%。

2.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7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9109处,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区1889个,总面积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183.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64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培植基地493个。这些自然保护措

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2007年,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人员增加到3.2万人。全年完成投资4.45亿元,比2003年减少15.15%,其中国家投资1.41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1.82%。

2.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5.68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9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3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2.65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0.81万公顷。按造林主体划分,农户造林1.59万公顷,外资造林1.37万公顷,国有林场(包括集体)造林0.98万公顷,龙头企业造林0.89万公顷,其它主体造林0.85万公顷。农户、外资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林造林总量的52.29%。工程完成改培面积4846公顷。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增到1263公顷,增长14倍。

3.林业产业稳步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07年,林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892.2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3年增加1031.88亿元,增长17.61%。其中,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0%、27.58%、32.48%。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60.04:34.25:5.71调整为56.40:37.16:6.44。分地区看,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河北、湖南、广东和江西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7.12%。

经济林、竹业、花卉等营造林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茶、桑、果总产值比2003年增加157.30亿元,增长12.34%。竹材产量增长13.3%,竹笋干增长5.56倍,竹胶合板产量增长39.1%。花卉总产值344.6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52%。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在2003年开始出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回升,产量达到5197.33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9.21%;锯材产量1532.54万立方米,比200

3年增长36%,人造板产量达到5446.49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9.61%;其中纤维板和其他人造板(主要细木工板)在人造板中发展最快,2004年,两项的产量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49.66%,比2003年提高7.85个百分点。全部木地板产量12300.47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2.33%。其中实木地板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41.54%;实木复合地板占22.47%,强化木地板占21.79%。基本形成了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三足鼎立”的生产和市场态势。木制家具产量4.28亿件,占全部家具产量的28.61%;纸浆产量3723万吨,其中木浆产量238万吨,占6.39%。

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比2003年增长27%,其中海外游客448万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69.21亿元,比2003年增长65%。森林公园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根据测算,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36万个,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000亿元。

4.林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增幅减小,资金投向仍然集中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007年,林业系统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比2003年增长8.27%,其中中央林业投入375.81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3.65%。中央林业投入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增加,同比增长分别为20.09%和62.37%;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资金规模缩小,同比下降13.13%和30.94%。中央林业资金仍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五项工程总投入287.90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投资的76.61%。2007年,林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3亿美元,是2003年的1.70倍。

5.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林业教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7年,各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认定的林业科技成果共2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占成果总数的88%,有12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17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33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完成各级标准14项,获得各类专利9项。从成果应用水平看,2007年的科技成果中,目前有95项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57项成果处于成果应用中期阶段,49项成果还处于成果应

用初期阶段。

林业高等教育、行业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林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3763人,比2003年增长20.3%;毕业生27079人,比2003年增长33.1%,其中本科18300人、专科8779人。

6.林木种苗质量提高,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

6.1 2007年,全国种子生产能力达2600万千克,其中:良种生产能力190万千克,优良穗条生产能力达24亿条(根);全国苗木产量接近480亿株。林木种苗国债投资29413万元中,其中,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922万元;良种基地13960万元;采种基地11700万元;省级种苗示范基地606万元;种子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957万元;种质资源268万元。

6.2森林火灾严重。

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6年增长28.7%。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4.2万公顷,比2006年减少68.5%。因森林火灾伤亡252人,比2006年增加110人。

6.3林业有害生物总体上呈偏重发生态势。

全国主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6年基本持平。

7.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改革方向确定。

20074年,全国完成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278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74万元,地方配套23737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站455个,938个林业站新建了办公用房,1605个站配备了通讯设备,924个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完成林业站建设合格县200个,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县的数量达到2073个,占有规划建设林业工作站任务县的84%,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

针对国有林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等问题,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任务,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

编制等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8.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绩显著。

2007年,共争取到荷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无偿援助项目83个(含小渊基金项目48个),其中双边合作项目58个,多边合作项目25个,受援金额达3989.3万美元,项目完成以后可增加项目区造林面积2.21万公顷。同时,在引进国外智力、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森林认证等方面的林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已累计达32个。在专项国际合作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开展赤峰敖汉青年造林项目;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干旱地区土地退化评估(LADA)”项目;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湖北通江湖泊湿地保护项目、湖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荷湛江红树林保护项目、黄河中游湿地保护项目、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地区保护水鸟的国家间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继续推进亚太迁徙水鸟网络建设等。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全面履行和积极开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框架下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公约的进程。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林业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林业建设的任务仍很繁重。比如年初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都对我国的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现在,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高涨,国内外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工作者应抓住机会,让我国林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国家林业局.2004.200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国家林业局.2005.2005年中国林业概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国家林业局.2005.200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国家林业局.2006.2006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国家林业局.2007.2007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三篇:2011中国林业基本情况

一、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森林资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共开展了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巴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列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和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防护林8308.38万公顷、特种用途林1197.82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万公顷、薪炭林174.73万公顷、经济林2041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万公顷)。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万公顷,分别占39.95%和60.05%。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分别占39.38%、28.54%和32.0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4.01%;蓄积19.61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顷的1/4,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立方米的1/7强。造林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林业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在我国现有森林中,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67.25%,蓄积量占森林蓄积量的40.03%。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东南,东南、华南低山丘陵区,以及西北的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而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

【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有脊椎动物648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其中:兽类581种,鸟类1332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银杉、珙桐、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为保护这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41种陆生野生动物、246种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我国现有古树名木323.2万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4.43万株(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107.27万株(树龄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99.6万株(树龄100—299年),国家级名木1.89万株。林木良种资源收集保存库面积1000万余公顷,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约5万份。

【林业自然保护区】我国林业系统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012处,总面积1.237亿公顷,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公顷。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254处,面积3086.26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56处,面积3178.55万公顷;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0处,面积3709.35万公顷;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07处,面积168.32万公顷;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84处,面积2227.57万公顷。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近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100处国家湿地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面积的天然林群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3%的自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大熊猫、朱鹮等物种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了有效保护。我国共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37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8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国有林场】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507个,职工总数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3.5万人、离退休职工22.5万人。全国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6200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500万公顷,森林面积45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在5500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商品林面积1000万公顷,公益林面积4300万公顷,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2700万公顷。国有林场有林地总面积3000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900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面积800万公顷。

【森林风景资源】我国森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1982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2583处,保护森林风景资源167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40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保护森林风景资源1152万公顷,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森林公园协同发展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5处涵盖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中有15处是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在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湿地资源保护

【湿地资源状况】据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6—2003年)结果显示,我国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人工湿地只包括库塘),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自然湿地3620.05万公顷,占94.06%;库塘湿地228.50万公顷,占5.94%。在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1370.03万公顷,近海与海岸湿地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835.16万公顷。湿地内分布有高等植物2276种,野生动物724种,其中水禽类271种、两栖类300种、爬行类122种、兽类31种。

我国湿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类型多,《湿地公约》定义的各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是全球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二是分布广,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都有分布;三是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等等;四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不仅物种数量多,且许多为中国特有。总体来看,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

【湿地保护管理】我国是《湿地公约》缔约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提出以工程措施对重要退化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全国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53处,国家湿地公园145处,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820万公顷,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50.3%。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和行动,我国的湿地保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奖颁发给了中国国家林业局,200

4年湿地国际将“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我国科学家蔡述明教授还获得了“湿地科学奖”。

三、荒漠化和沙化状况

【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2005—2009年)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与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2000—2004年)比较,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监测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局部地区仍有扩展。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与第三次监测间隔5年内,我国防沙治沙呈现四个重要变化。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8587平方公里,分别比上次监测时减少0.47%和0.49%。我国有荒漠化土地分布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荒漠化土地均有所减少;有沙化土地分布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有所减少。二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5年间,中度、重度、极重度3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69万平方公里、6800平方公里和2.34万平方公里;中度、重度、极重度3种类型的沙化土地分别减少9906平方公里、1.04万平方公里和1.56万平方公里;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减少7084平方公里。三是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5年间,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17.03%提高到17.63%,植被盖度50%以上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1.03万平方公里,盖度小于10%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重点保护治理区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被群落稳定性增强。四是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困难与挑战】我国防沙治沙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总体上说,防沙治沙是成绩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5,其中可治理面积53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完成全部治理任务大概需要300年时间。同时,人口、经济发展的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我国生态承载能力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人口、牲口、灶口这“三口”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区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行为在沙区较为严重。另外,防沙治沙投入严重不足,相关优惠政策亟待完善,机制需要活化,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支撑不够等,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其他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各项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法律】颁布的林业法律有10部,分别是:《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林业行政法规】林业行政法规有17件,分别是:《森林法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退耕还林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林业部门规章】林业部门规章共42件,主要有:《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林业部分)》、《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等。

此外,还有地方人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林业法规和地方政府林业规章400多件。

五、林业科技、教育与信息化

【林业科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取得科技成果24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9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2000项,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1%。全国审(认)定林木良种3383个,颁布实施林业国家标准334项,行业标准778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软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领域全面参与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并初步形成了包括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林业科技管理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国共有地(市)级以上林业科研机构232个,研究开发人员1.4万人。现有局级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级和局级陆地(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台站79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13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131处,科学数据中心1个,国家级和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6个、林业科技示范县70个,标准化示范区238个,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3个,国家级和局级林业质量检验检测机构28个,省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29个,地(市)、县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666个,省、地(市)、县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2638个,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基地45个。已建立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1个、测试分中心5个,分子测定实验室2个,专业测试站5个。

【林业教育】林业教育体系健全,形成了普通高等林业教育与高、中等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林业培训协调发展的林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涉林一级学科有生物学、林业工程、林学、建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6个,授予专业学位的种类有风景园林、林业、工程3种。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林业本科院校7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生态)职业技术学院12所、中等林业(园林)职业学校31所,另有346所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587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了林科专业学生。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为骨干的培训机构负责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设有国家林业局教育培训信息中心、成人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自学考试管理中心。全国共有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培训单位57个,林业职业技能鉴定站61个。全国林科类专业在校研究生1.9万人,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21.2万人,中专生28.2万人,全行业年培训林业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次,3.8万人次通过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林业信息化】林业信息化全面快速推进。建成高标准的内网、外网、专网,形成全国林业信息高速公路。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成运行,实现公文办理、会议办理、事务办理等政府机关主要工作的在线办理,全国林业系统进入无纸化办公时代。启动实施移动办公系统,彻底打破传统办公方式的时空局限,实现随时随地办公的模式。整合改造机关内部网站,建成“中国林业网”统一门户网站,形

成国家林业信息发布、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的统一平台。整合林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副省级以上决策层面的专业数据集中管理和统一基础平台上的跨部门数据共享。启动了林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实施。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公布了首部《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信息化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等15个管理办法,林业信息化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经中央编办批复,成立了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对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履行行业管理等职能。

六、林业机构与队伍

【林业机构】国家林业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司、造林绿化管理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森林资源管理司、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森林公安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人事司11个职能司局和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机关行政编制311名。另有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公室、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调查规划设计院等52个直属事业单位,其中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公室、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24个直属事业单位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此外,还有主管或挂靠的中国林业产业协会、中国花卉协会、中国竹产业联合会、中国林场协会、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林业机械协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28个全国性社会团体。

【林业队伍】我国林业自上而下拥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每个省区市都设有林业厅(局),绝大多数地市县设有单独的林业行政机构,大部分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同时,我国拥有健全的林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全国共有近7000个森林公安工作机构、1.7万个防火检查站、4236个木材检查站、2811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3081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局(站)、1372多个林木种苗管理站、7083个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和350个国家级、768个省级、2000余个市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共有执法人员约32万人,其中森林公安民警6万人。全国共有3595个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办事机构,人员2.1万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近2万支,人员61万人。全国共有851个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全国共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人员2万余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兼职监测人员1万余人,林木种苗质量检验人员10376人,从事森林公园管理和服务人员14.3万人,另有乡村护林员70.4万人。全国共有2000多个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万人。全国共有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507个,乡村林场8.8万个,国有苗圃8738个,林木良种基地876个。全国林业系统职工总人数169万人。

七、林业国际合作

【国际交流与援助】我国已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湿地国际等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林业交流与合作渠道,在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引进了技术和资金,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我国林业共争取无偿援助项目760个,无偿援助金额8.5亿美元;争取世界银行林业贷款项目6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亿多美元;承担了世界自然基金、保护国际等19个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华代表处的业务主管单位建立了紧密联系,有效推动了多边国际合作。中日民间绿化合作(“小渊基金”)共争取日方援助资金达50亿日元,实施项目163个,项目造林4.17万公顷,促进

了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执行国际公约】我国由林业部门牵头执行的国际公约有4项,分别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同时,林业部门还参与执行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等国际公约协定和牵头负责联合国森林论坛各项谈判工作。

【政府间合作】由林业部门负责执行的政府间双边协定有12项,分别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国澳大利亚候鸟保护协定》、《中印老虎保护协定》、《中俄森林防火联防协定》、《中俄兴凯湖保护区协定》、《中俄老虎保护协定》、《中蒙森林草原防火联防协定》、《中印尼联合打击非法林产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中南非林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韩候鸟保护协定》、《中美打击木材非法采伐谅解备忘录》、《中国澳大利亚打击木材非法采伐谅解备忘录》。

我国与芬兰、加拿大、新西兰、墨西哥、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越南、奥地利、苏里南、圭亚那、韩国、德国、智利、伊朗、土耳其、缅甸、西班牙、法国、斯洛伐克、斐济、希腊、英国、埃及、日本、莱索托、瑞典、阿曼、意大利、巴西、捷克、印度、科特迪瓦、蒙古、朝鲜、阿根廷、伊拉克、刚果共和国、尼泊尔、奥地利、阿联酋、马来西亚等44个国家,先后签署了56个林业部门间合作协议(备忘录)。

第四篇:林业中国梦演讲稿

翠满东方 宛在绿中央

世间万物皆有梦想。种子的梦想是萌芽,幼苗的梦想是长大,花儿的梦想是绽放,树木的梦想是成材,祖国的梦想是复兴!古往今来,国家追求栋梁之才,艺术追求百花齐放,大夫追求誉满杏林,教师追求桃李满天下,生活在俗世的你我也追求着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的美好生活。十八大后,生态文明被列入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部署,绿色梦成为东方古国梦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盘古开天辟地以后,用手足身躯变成大地高山,用皮肤汗毛变成草地林木,而后的世世代代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绿色自然的梦想自远古而来,从未停息!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向来都有爱树、植树的习惯。《诗经》中仅描述森林有关的诗篇就有68篇,反映了人们对森林的感情、森林给人们的启示,形成了特殊的“森林风”文化现象。黄陵县轩辕庙里有一棵“轩辕皇帝手植柏”,被称为 “世界柏树之冠”。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是士大夫中最高的级别。尤其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始皇进行的大焚书活动中,独独明令关于种树的书不得焚烧。隋炀帝杨广赐姓柳树姓杨,“杨柳”之名流传至今。诸葛亮丞相给成都留下了800株桑树。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带头在城内外种植花木果树,离任时更是写下了“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的诗句。柳宗元是一位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爱树护绿最严明的莫过于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他驻军河南新乡时,曾有过“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的罚约,当地百姓送他“植树将军”的美称。他还写过一首护林诗:“老冯住徐

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他甚至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深埋六尺,以作树的肥料。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作桌椅用”。 森林、绿色这些字眼总是给人美好、清新、希望甚至小资的感觉。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结出了“丛林哲学”。刚正不阿的屈原奉香草为美人,道家创始人庄子自比为椿,认为椿树的本色是人性委屈求全以柔克刚的象征。连崇尚自由的现代女子亦穿着森林系的棉麻衣服自称森女。在苏杭一代,如果生了男孩子就会在家里种一棵梧桐树,为什么呢?因为凤栖梧,家家都希望能够引来金凤凰!若生的是女孩,则在院中种一株香樟树,待院子里的香樟探出了墙头,便证明这家的女儿已然到了婚嫁的芳龄,于是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无论是梧桐还是香樟,都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儿女健康成长、子孙繁衍不就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梦想吗?中国第一株直接引进的科学树是天津大学嫁接种植的“牛顿苹果树”。2007年2月,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赴英国亲手剪下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国内,这何尝不是寄予了天津大学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以及盼望莘莘学子成才的梦想呢?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民间的“风水学说”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经注意到环境的好坏与树木的多少是紧密相关的。民间风水师都相信这样的说法:“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亡。苟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每一分钟就消失了约300个篮球场那么多。我们的地球正在逐渐的裸身露体,多么可怕的事实! 1930年,鲁迅先生对世人发出警告:“树木伐尽,水泽干

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1981年,邓小平同志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启了植树造绿的新革命。他还给后人留下一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砍树容易栽树难,植树造林任重道远;谁毁了家园,谁就输掉了未来,谁保护好环境,谁就赢得明天!无论是先贤预言,还是现实使然,生态环境建设都势在必行并且志在必得! 如今,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早已成为民族风尚,绿染神州大地,翠满东方古国的梦想指日可待!篇二:林业管理我的中国梦演讲稿

同心共筑中国梦,奋力谱写广元林业园林新篇章 各位领导、同仁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这一主题教育活动,我发言题目是?同心共筑中国梦,奋力谱写广元林业园林新篇章?,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们多多指教。 ?中国梦?就是让我们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簇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他是我们民簇的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和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南。

马华书记在广元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都要坚守这个伟大梦想,立足自身实际,在各自岗位上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广元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伟大

‘中国梦’,具体到广元而言,就是要坚定我们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梦想,就是要坚定我们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中实现追赶跨越的梦想,就是要坚定我们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梦想,就是要坚定我们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梦想?。这为我们这代林业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奋力谱写广元林业园林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作为广元林业园林人,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广元林业园林新篇章,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以追赶跨越为主旨,以美丽发展为取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上来,统一到?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总体思想上来,统一到?建设广元现代林业园林,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认识上来。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来,积极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与市林业园林系统上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敢于碰硬,勇于干事,善于成事的坚强队伍。

昂扬奋进的良好面貌。广大党员干部精神要提振起来,坚定信心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认识广元精神的深刻内涵和践行广元精神的重要意义,形成对善与美的自觉追求、凝聚精神、着眼未来,引领广元和谐发展,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敢于竞争、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形成广元林业园林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林农增收的有机统一。

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谱写广元林业园林新篇章。

谢谢!篇三:林业员工中国梦演讲稿

林业员工中国梦演讲稿

林业员工中国梦演讲稿

传奇壮美梯田王国、古韵新风绿色xxxx。“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撒遍神州大地,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的福音响彻庄山浪水。展望锦画无垠的层层梯田,面对粮丰林茂的坦坦平畴。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女性,我怎能不心潮澎湃?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我怎能不豪情飞扬?时常,我做着绿色的梦:清晨,沿着林间小路漫步,轻柔的绿叶,吻着我湿漉漉的脸颊;月夜,枕着阵阵林涛入睡,多情的枝条,将我的梦儿轻轻摇曳。林中的杨柳、松柏,它们赠与我钢铁的意志、火热的情操、青春的年华和淳朴的风貌,那经纬般的叶脉,勾勒出我心中绿色的诗行。可爱的家乡,我要为你放飞绿色的梦想!

昔日的xxxx,是一个苦甲天下的穷县,“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难过一百斤”。今日的xxxx正一步步实现着“山顶油松戴帽子,山腰果树挣票子,地边林网穿裙子,沟底刺槐穿靴子”的梦想,梯田之上,山川之畔,万亩果园香飘八方,果农朋友满怀希望;关山之顶,云崖之峰,绿浪翻滚,百鸟争鸣。大山依恋着幽幽的绿荫,风儿吹拂着烂漫的山花。此时,我骄傲地昂起头,仰望苍穹,朵朵白云化作林海涛涛。是谁,让这片土地郁郁葱葱?是谁,让这片土地色彩斑斓?是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是默默无闻的林业工作者们。

他们是育苗工作者,春天剪枝,夏天松土,秋天浇水,冬天除虫。风雨中为苗撑腰,霜雪中为苗披衣。他们春风满面,勤劳无悔,为祖国把春色永存! 他们是造林工作者,天当被,地当床,怀抱星月,头枕大地,身躯紧贴秃岭荒山。他们的梦想是绿水青山,待到黎明时,又拾昨夜梦,继续描绘秀美山川!

他们是森林管护员,在浩翰的林海里,留下了多少巡护的足迹,又有谁能数得清?为了守住这神圣的绿色,他们精心呵护每株树木,不让病虫危害,不让大火吞噬,不让违法者砍伐。松树是他们飒爽的身姿,露珠是他们警惕的眼睛。在那唱片一样的年轮上,刻录着他们爱林、护林的华美乐章!

他们都是绿色梦想的设计者、传播者、实施者。我骄傲,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跟在他们的身后,接过他们手中的树苗,走上他们踏过的山路,弯下腰,躬下身,继续着他们的心愿,继续着我的绿色梦,我们要为庄山浪水写下百年传颂的绿色诗篇! 梦想为我们绘就蓝图,梦想为我们指引方向。绿色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渴望每一个有梦想、有信念、有责任的中国人来参与其中。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了现在的百年,将来的万代,让我们紧跟着党的十八大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绿添彩!)篇四:心系林业 无私奉献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当前中国梦已成为中华各族儿女耳熟能详、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梦,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期冀和憧憬,有共同梦想的民族才有不竭的动力,才会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在我们跟着党,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候,让我沉思,让我深思。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老一辈林业老英雄马永顺、新时期育林功臣孙海军等一大批在林业战线上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先进人物,为共和国森林工业的奠基与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错,他们伟大、壮烈,然而今天,让我想的最多的、最使我为之动情的,还是身边的那些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的共产党员们,他们同样让我崇敬,值得我歌颂,因为他们都具有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心系林业,无私奉献》!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北屯林场普通的护林队员,他,就是北屯林场的幕忠海。1985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他便毅然投入到林业采伐的工作当中,那年他年仅17岁,冬天的小兴安岭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齐腰深。可他和工友们采伐的林班小号里,传来了油锯的马达声,“下山倒——”、“顺山倒——”的喊声不时响起。瘦弱的他一人就完成了几个人的工作量。1988年的一天,正在他专心致志工作的时候,突然油锯放倒的大树倒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左腿上,导致他的左腿骨折,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产生畏惧,痊愈后又再一次奔向了森林。2007 年,身为管护队员的他,在工作中又不幸崩伤了右眼,导致右眼瞳孔扩大,从此以后右眼视力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但是这依然并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他经常一工作就到深夜,在为护林员分工时,他就拿着gps满山跑,为各个林班定位。2013年6月份,正当他负责林场办公室维修改造时,他74岁的老父亲越发感觉身体不适,因为工作的繁忙,他没有陪父亲去检查,而他的老父亲最终在哈尔滨被确诊为食道癌。就在父亲住院的期间,他都没来得急在父亲的病榻前照顾一天。却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2013年9月,党委林业局为了解决林场职工吃水难的问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北屯林场自来水进行管网系统改造,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使百姓吃上放心水。在这次自来水改造工程中,他毅然投入到自来水改造工作中,这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广大群众用水的问题,他极强的责任心,导致他几天几宿都没睡着觉,在前期的统计工作中,他挨家挨户的跑,挨家挨户的调查。后来,打井工人来了,他又和打井工人一样每天早五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干到晚上七点多钟,跟班作业监督指导,严把质量关,生怕哪家的水管下不好,然而就在他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在自来水改造工作当中的时候,却有几位群众因为对他工作的不理解,曾两次到他的家中对他进行指责谩骂,使他受了不少的委屈,工作的劳累又赶上天气逐渐转冷,使他多年未犯的疝气病又犯了,走路一瘸一拐的,他的母亲看到后,眼中含着泪水的劝他:儿子,别干了,而他却说了一句:妈!我是一名共产

党员,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然后一瘸一拐的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为时一个多月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结束了,此时已经是11月初,早上五点,天空中飘着雪花,群众们纷纷打开自家的水龙头开始试水,干净的水从龙头中哗哗的流出,回忆起每年冬天都要挑水吃的麻烦,群众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就是他,一个立足于本职岗位的林业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不需要谱写高昂的赞歌,也不需要树起英雄的旗帜,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幕忠海同志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朋友们,只要我们心系林业、无私奉献,双丰健康和谐的小康社会一定早日实现! 伟大的中国梦也一定会早日实现! 谢谢!篇五:最新中国梦演讲稿精选汇编

最新"中国梦"演讲汇编

美丽中国,美丽的梦

精彩导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每一位国人而言,与有荣焉,与有利焉,与有责焉。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从2012年夏季开始,四川大学在中国美丽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成立调研所,在全国展开问卷调查,对一些政府部门进行深度访谈,同时,与社会各界举行系列座谈,

获取了大量数据、材料。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生态理念:从“环境保护”到“美丽中国”

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任务艰巨,提出“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口号。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提上议程,我国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显,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则正式将“建设生态文

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

“美丽中国”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近平 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时代趋势,体现了人民呼声,凝结了民族与集体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建设现状:融入社会建设水平低,各地参差不齐

我国环保部门从1994年起开始制定《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此后,生态示范工作逐步展开。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保部于2008年制定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支撑、环境安全、道德文化体系。 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取得不少成绩和经验。 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水平较低,“融入”路径尚不清晰。同时,人们对美丽中国建设现状还不完全满意,对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与期待值显著提高,美丽中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由于我国东西部以及各区域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地理条件的差异,美丽中国建设出现了东西部之间、省市之间整体水平差距大,各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建设前景:污染严重,投入不足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已亮起红灯,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严重。2008年至2011年四年废水排放总量持续走高,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较差—极差”级别比例达55%,15.2%的监测点水质比一年前差。2011年上半年,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潍坊地下深井**”和“请市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担忧。同时,《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建设加剧了生态问题。

第五篇:2007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摘 要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各项林业事业稳步推进,为“十一五”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林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林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政策目标;重点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业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制度、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安置企业富余职工等改革全面展开;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进,《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上报国务院;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规模不断扩大。

造林绿化事业继续推进,内容和空间不断扩大

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继续保持较高比重,经济林和用材林所占比重增加,造林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5亿人次,植树21.6亿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55%,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2.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89平方米,农村绿化建设全面推动。

生态建设深入开展,重点转向创新机制和调整政策

2006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重点转向巩固成果及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79.07万公顷,同比减少42.40%,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5.88%,比重进一步下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22.42万公顷、97.70万公顷、21.97万公顷、36.07万公顷和0.9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重分别是8.25%、35.95%、8.08%、13.27%和0.3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6年,完成各项公益林建设95.17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为9837.72万公顷,同比增长1.64%。其中:个体承包管护面积占16.90%,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管护面积占65.21%;工程区木材产量完成1351.69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8.26%,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20.44%,人工林木材产量287.67万立方米,占工程区木材产量的21.28%。2006年,工程共完成投资64.38亿元,比2005年增长3.81%,其中国家投资60.41亿元,占93.84%。

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全年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4.85万公顷(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7.15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5.11万公顷。退耕地造林面积中,生态林比重79.62%,25°以上坡耕地退耕面积占39.72%,严重沙化耕地退耕面积占16.66%,西部12省(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的退耕还林任务占退耕工程总任务的39.79%。2006年粮款兑现涉及878.03万公顷退耕地,当年粮食补助资金223.90亿元,当年生活费兑现金额25.74亿元。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投资达到258.10亿元。全年粮款兑现涉及2800多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村林业产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改善京津周围的生态状况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继续作出重要贡献。75个县共完成造林21.9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9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9.63万公顷,草地治理面积30.64万公顷,小流域治理面积14.09万公顷,治理总面积达到86.33万公顷。建设完成水利配套设施1.40万处,生态移民人数达到2.85万人,涉及到5063户。2006年工程完成投资总额39.26亿元,其中林业投资完成额32.77亿元,占83.47%。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6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36.07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25.47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造林规模有所扩大,全年共造林24.75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13.59%;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共造林11.32万公顷。在总投资中,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完成8.43亿元,长江流域等五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9.52亿元。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6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50周年,自然保护区个数和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濒危野生动物的拯救繁育、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继续得到加强。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新增41处,新增保护面积129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个,总面积达12117.40万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6%,个数和总面积分别比2005年增长2.41%和1.07%。2006年,我国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5558个,总面积1660万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长0.26%和12.62%。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人员达3.99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5.13%和3.42%。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同时还使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得到了较好保护。

湿地保护工程 2006年,我国湿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将《实施规划》纳入了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2亿元。截至2006年,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321.53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54.58%。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增到1263公顷,增长14倍。

林业产业发展状态良好,主要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6年,我国林业产业继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0652.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25.93%。其中第

一、

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11%、49.10%和20.82%。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2005年的51.49:41.22:7.29调整为44.21:48.80:6.99。分地区看,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状态仍然存在。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400亿的省份由2005年的8个增加到11个(新增湖北、广西和江西),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2006年,木材产量增幅较大,产量达到6611.78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18.91%。锯材产量大幅增长,达到2486.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8.89%。人造板产量稳定增长,达到7428.5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20%。木制家具产量快速增长,全年木制家具总产量达到21329万件,比2005年增长88.29%。木浆产量增速稳定,全年生产540万吨,比2005年增长45.63%。 2006年,经济林、竹及花卉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新造经济林面积40.33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19.39%。全年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1.01亿吨,同比增长9.66%。主要竹产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竹材产量13.12亿根,同比增长13.89%;竹胶合板217.24万立方米,竹刨花板1.44万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29.84%、364.52%。花卉产业依然保持发展态势,产值达到420.7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0%。

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接待人数首次超2亿人次,达到2.1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1.83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44万余个。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人均旅游消费数据测算,2006年森林公园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达950多亿元。

2006年,全国林业系统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0.90点。林业系统国有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7.0%,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102.9%,比2005年下降4.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5%,比200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比2005年减少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8%,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0349元/人,比2005年减少6312元/人;产品销售率95.6%,比2005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林业投资总量增幅回升,资金继续集中使用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2006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63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95%,同比增幅5.4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林业资金449.09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1.17%。中央林业资金中,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2.18亿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国债资金49.23亿元,下降21.46%;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00.21亿元,增长9.54%;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87.47亿元,增长31.80%。中央林业资金继续以工程资金形式注入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5项工程投资完成310.64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完成总额的69.17%。

2006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48亿元,实际落实44.14亿元,占同期贷款计划的91.9%,比2005年提高了6.8%。利用林业贴息贷款,共营造工业原料林26.8万公顷,抚育19.1万公顷次,整地5.3万公顷;新造经济林6.4万公顷,改造经济林2.7万公顷;种植经济植物1.5万公顷。建设多种经营项目223个,项目总投资54.6亿元,创产值71.8亿元,创利税10.3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4万人。

2006年,林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7.81亿美元,比2005年减少32.41%,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1.12%。全年林业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项目数量增加,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缩小。项目数量由2005年的489个增加到646个,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由2005年的236万美元减少到121万美元。二是外资投向集中。主要集中于木竹材加工业和营造林业,两项总计占林业利用外资总金额的72.71%。三是区域集中度高,全年利用外资规模超过2000万美元的省(自治区)有8个,分别是福建、浙江、湖北、广西、江西、江苏、内蒙古和广东,8省(自治区)利用外资总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91.68%。

2006年,全部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495.79亿元,比2005年增长7.93%,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8.99亿元,同比增长7.2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94亿元,同比增长48.23%;森工其他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6亿元,同比下降10.29%。国家投资完成371.51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74.93%。从结构看,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8.49亿元,比2005年增长8.27%;森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0亿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在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营林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0.77亿元,森工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05%和18.08%。营林基本建设和森工基本建设投资比由2005年的63:1调整为57:1。

林木种苗供应稳定,森林火灾数量减少

2006年,全国共采收林木种子1736万千克。全国采穗圃生产穗条3亿条(根)、无性系繁殖圃生产穗条15亿条(根)。全国共完成育苗面积60万公顷。国有、乡村集体和个体育苗面积为11.6万公顷、4.95万公顷和43.45万公顷。 2006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8170起,比2005年下降29.2%。2006年,全国因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40.85万公顷,比2005年上升454.3%。因森林火灾伤亡102人,比2005年下降32.9%。其中轻伤18人、重伤43人、死亡41人,分别比2005年下降55.0%、115.0%和55.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增强

2006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01万公顷,较2005年增长11.89%。另外,森林有害植物发生面积30万公顷,比2005年下降46.43%。

2007年9月27日15时,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司长俞太尉和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2006年,全国共发生野生动物异常死亡213起,死亡野生动物125种12641只(头),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34.1%、29.9%;青藏高原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多点散发,在2个省(自治区)、5个地市、8个县,发现死亡野生动物30种3702只(头),与2005年相比,疫情发生数量增加,范围有所扩大,死亡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别增加150%和下降40.8%。 林业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林业教育稳步发展

2006年,林业科技立项争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林业科技经费投入增长3倍以上。2006年共安排国外林业先进技术引进计划项目128项,引进技术创新项目6项;安排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计划项目71项;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共取得各类成果200余项,形成新技术72项,新工艺12项,新产品、新材料13项。2006年科技推广深入开展,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多个,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5.5万人(次);在全国各地共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2万多次,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139.15万人次;推广林木优良品种20项,林业新技术67项,建立县级以上示范点115个。2006年林业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展顺利,开展了97项林业行业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发布了43项林业国家标准。2006年新品种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受理品种权申请51件,对20个申请品种进行了实质审查,授予8件植物新品种权;投资1513万元,完成了华北、华东、华南3个分中心和2个测定实验室的施工设计工作,施工建设已全面启动。

2006年林科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3802人,本科、专科招生31984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7.22%和4.51%。中专生招生数量比2005年增长9%。2006年,林业行业培训与人才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全国林业人才“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和《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印发并实施。

林业工作站建设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蓄势待发 2006年,全国完成林业工作站基本建设投资25665万元。2006年,全国乡镇林业工作站在岗职工143841人。在林业工作站长期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44763人,占32.4%,比2005年增加了3.4%。2006年全国完成林业工作站站长培训11802人次,站员培训37767人次。

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林场已有4466处,职工65万人,经营总面积56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2003年以来,各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全面实施国有林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北、辽宁等省组织了国有林场专题调研,对国有林场现状进行摸底;江西等省对两类林场划分、生态公益型林场定员定编等进行了详细测算;2005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实施成效明显;浙江等省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摸索经验和办法。

区域林业发展尚不均衡,有待进一步统筹

2006年,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影响,区域林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的林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较高,但森林资源培育尚未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林产品消费需求和生态需求;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林业生产力和林业发展能力落后;东北地区森林资源总量丰富,林业的市场化水平和林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中部地区的林业发展步伐加快,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直辖市)。林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林业生态建设状况较好,林产加工业较为发达,林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高,林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较强,单位林业用地面积投入产出水平较高,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活跃,林业工作的基础条件较好,林业管理水平较高。但该区的林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林业资源水平也较低,林业发展相对于该区的其他行业发展滞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使该区域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林业政策,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和效益,提高单位林地的产出水平,促进这一区域生态良好,实现生态、产业良性发展。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增速明显,但林业的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仍显不足,林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林业投资不足明显,林业科技水平和林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森林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林业资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态状况较为脆弱,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生态保护压力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步伐,加大加快投入,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支撑和保障。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和木材工业基地。地区林业发展特征体现为:林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资源总量和人均林业资源占有量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为东北国有林区休养生息、缓解“两危”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这一地区森林资源生长周期长,加之林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林区的资源优势还远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该区体制性障碍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林区经济发展,林区职工的积极性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破除体制性障碍,深入推进东北地区天然林休养生息,并加大资金投入,制定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产转型步伐,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使这一地区真正担负起木材生产重任。

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06年底,我国政府间林业合作协议增加到10个,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达到38个。对外林业经济合作,争取到无偿援助项目83个,受援资金2612.1万美元。其中,双边项目67个,受援资金1984.6万美元;多边项目16个,受援金额627.5万美元。林业科技合作方面,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组织“公共框架下的林业财政政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与检疫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与管理”、“林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等出国培训,引进国外人才项目21项,获得资助经费55万元。农业引智示范推广项目9项,资助经费70万元。专项国际合作方面,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影响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湿地项目国际合作进展顺利。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采取切实措施遵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湿地公约》(RAMSAR)、《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并先后参加了“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六次会议(UNFF6)”等重要国际会议。

国家出台了10余项新政策,林业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各项林业政策执行情况较好

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参加“四险”和混岗职工安置给予专项补助;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企业在破产过程中给予债务和相关担保责任免除;国家调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项目,简化资金申请程序,允许省级财政部门统筹使用各项专项资金;国家提出了开展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探索和实践不同沙化类型区防沙治沙政策机制、技术模式、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国家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管理的意见。

在加强资源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政策。“十一五”期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征占用林地总量,按照确定的定额进行供给和管理,逐步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使用林地机制。二是工业原料林采伐管理政策。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原料林采伐管理的通知》,对工业原料林的认定落实、经营方案编制、伐区调查设计和采伐环境管理等相关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三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政策。国家林业局下发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要求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都应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四是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必须依法评估的8种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情形以及根据需要进行评估的3种情形,并对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和人员资质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在促进和规范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有关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油茶产业的政策措施。在税收扶持方面,国家出台了综合利用产品、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的财税政策。

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2006年,林业立法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在林业法律修改和制定方面,《森林法》修改工作已经列入200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不断深入,进入了攻坚阶段。在林业行政法规修改和制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列入200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森林防火条例》修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修订草案。在林业部门规章制定方面,2006年公布了《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和《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办法》。同时,地方林业立法工作也积极向前推进,《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江西省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运输证管理与签发规定》已经顺利通过。

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一是林业行政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国共发生林业行政案件39.20万起,查处38.79万起,查处率为98.94%。全国共收缴木材74.12万立方米,没收违法所得5.82亿元,处以罚款3.30亿元,责令赔偿损失1.48亿元,补征林业金费7.60亿元,挽回经济损失16.87亿元,责令补种树木669.49万株,行政处罚人数38.41万人次。二是森林公安执法不断加强。2006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受理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行政案件21.62万起,比2005年上升3.1%。全年共查处案件21.16万起,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2.01万人次,全部案件涉案金额40.89亿元。三是专项打击活动不断深入,先后组织开展了“破案攻坚战”、“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直接督察督办大要案件100余起,有效打击了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四是重大案件督办查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林业局先后督办和查处了云南普洱(原思茅)等地发生的毁林案件;与国家信访局、审计署等部门共同查办了广东阳山县滥伐林木等一批重大案件。五是推行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行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林业局《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工作方案》。六是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步入正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依法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加强行业指导与业务培训,强化程序审查,有效进行监督,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依法设定、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许可工作机制。

2006年,林业系统完成“四五”普法总结收尾工作,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和2006工作要点,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推行普法培训证书制度,组织普法考试,组织编撰“五五”普法系列丛书。这些工作打开了“五五”普法工作的局面,奠定了今后五年内普法工作的基础。

木材供需总量平缓增长,国产木材的市场供给份额稳步提高;林产品总体价格水平上涨,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贸易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

2006年,全国木材产品市场总供给量为33709.96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3.41%;2006年木材产品消耗总量为33738.83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3.57%。

2006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7.6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95%。其中:林产品出口263.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8.21%;林产品进口243.8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73%。林产品贸易顺差为19.89亿美元。 林产品进出口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出口的集中度有所下降,进口的市场集中度略有提高。2006年,林产品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0.98%、日本13.48%、中国香港8.32%、英国4.82%、韩国3.83%;进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马来西亚11.94%、印度尼西亚11.84%、俄罗斯11.49%、美国11.04%、泰国9.3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诊断证明书范文下一篇:装备科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