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

2022-09-11

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 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二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主旨, 是要使共产党与群众、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 使共产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

1 群众路线的萌生

群众路线从党诞生之日起, 在党的遵义会议之前的红军时期就具备了雏型, 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雏型的代表作。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后曾明确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进行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 开展群众运动。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六大制定的10大政策中又指出, 党的中心工作就是“争取广大工农兵群众”。

群众路线概念的明确提出, 首见周恩来同志1929年9月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 并就筹款工作指出“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 而要“经过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在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已经孕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提出并从理论上基本解决了划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范围、区别群众中的基本群众与非基本群众这个群众路线的首要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 表明党已经有了“一切依靠群众”的强烈意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为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不朽之作, 极力倡导调查研究这个“从群众中来”的主要方法并批评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1934年1月, 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毛泽东所作总结报告中的“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 实际上已将群众路线视为党在革命活动中应当经常和普遍实行的方法, 具备了群众路线的雏型。

2 群众路线的形成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为群众路线的形成提供了保证。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 党在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得以对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做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党关于群众路线的经验自然也得到了提炼, 形成了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精深的理论内容。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有关论述为群众路线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实践论》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为群众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完备的哲学依据;《论持久战》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述深化了“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重点阐发了“向群众学习”的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 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论述, 从不同角度拓宽和加深了群众路线的内容。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则是群众路线的代表作。文章详细阐述了“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如此, 文章还提出了运用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时要注意的两个具体方法, 即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至此,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原理、矛盾学说中的个性、共性原理转化成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标志着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

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使群众观点趋于系统化。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高度概括, 形成了以下4个方面内容的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随着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群众路线也随之上升到了指导思想的地位。

3 群众路线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共产党成为了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这种执政地位造成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脱离群众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1956年9月党的八大, 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视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全国人民新时期的总任务。集中地体现、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发展群众路线的时代突破。

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把能否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视为一个领导者好坏的重要标志;把是否会运用“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视为可否担负党的领导工作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重新阐述了群众路线, 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的5条措施。这些论述, 使群众路线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把人民内部矛盾一般地视为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但后来出现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群众的自愿原则, 把群众运动理解为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 并且在某些方面, 将群众运动变成了“运动群众”。所有这些, 都严重地破坏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失误与挫折教育了我们党。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的讲话, 把民主与集中、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联为一体, 集中阐述了党内、党外的民主集中制问题。刘少奇的报告, 则科学地辨析了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 指出“群众运动必须从实际出发, 必须是出于群众的自觉自愿的行动”“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 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 损害了党的威信”。这次会议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发展同样是在曲折中前行。“文革”期间, 林彪、“四人帮”肆意歪曲、践踏党的群众路线, 破坏党政、党群、军政、军民关系,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4 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197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同年, 党的十一大党章加上了“全党必须保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的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如何贯彻执行群众路线, 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强调新时期发展群众路线的重点就在于发展民主;发展群众路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保证。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 并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党的群众路线表述为:党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群众, 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至此, 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成了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

1990年3月,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1992年初,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 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江泽民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论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内涵, 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5 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创新

2012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比较多。因此, 习近平同志强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的政绩, 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习近平指出,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 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近平同志有关反腐败问题的系列论述, 充分表明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巨大决心和勇气, 也充分表明了中央惩治腐败、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思路。

回溯历史,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教科书。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胜利, 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践行群众路线, 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摘要: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 坚持和强化党的宗旨的重要举措。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 沿着党的奋斗历史轨迹, 对群众路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进行回顾与探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众路线,历史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5] 李曜升.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究[N].中国教育报.2013-7-26 (4) .

[6] 中联文化.中国共产党历史[CD].北京:人民出版社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 20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压力试验排放点的设计技术下一篇:培养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