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学中“学术共同体”的三种伦理形态

2022-09-13

一、我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历史演变

(一) 20世界3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

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政府为了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 在各行各业进行行政工作的改革, 其主要内容和突破是文书档案的改革, 于是提出了“行政效率运动”的号召。

新中国成立后在吴宝康、裴桐的引领下, 国内档案学及档案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从建国之初的白手起家到逐渐形成理论, 并组建队伍, 从建立学科体系到完善学科门类。他们为新中国档案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期间档案学也办了自己的刊物《材料工程通讯》,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档案专修班, 开始了档案学的高等教育。1954年我国档案局成立, 是我国档案管理史上重要的时刻, 使新中国档案研究走上了积极探索的道路。

(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开始着手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路线, 这也是档案学真正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自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档案学专修班以后, 档案学专业经历了一个低速缓慢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外界的知识逐渐涌入中国, 档案学专业也不例外, 国内在十几年时间就相继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档案学本科专业。

20世纪90年代后, 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路线, 在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 我国档案学研究工作也进入“大档案学”时代, 参与人员, 参与机构, 与其他学科互相借鉴, 并能在政策的允许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二、我国档案学各阶段“学术共同体”的特征

(一) 20世纪3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特征。

第一, 探索了档案整理方法。在当时档案整理方面, 国内值得借鉴的经验不多, 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各部门的调查研究, 首先是从中央各部门获得改革方案, 如《内务部档案管理调研报告》《行政效率》等文章, 调研方法的推行为档案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 档案管理的循序渐进法,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这些参与活动的学术共同体开始将好的方法向全国推广, 在推广的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第三, 既有继承又有扬弃。对古代的档案资料整理方法原则、指导思想批判地吸收。

(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学术共同体”特征。

第一, 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背景更加丰富。据统计当时参加档案学研究的群体, 他们的学术来源多, 分别有来自社会学、物理学、政治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等, 他们的参与保证档案学术群体研究视野的开阔、研究方法的新颖、研究理念的多元化等等。第二, 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更加平凡。由于参与人员多来只国内各高校和各省研究机构, 学术碰撞更加激烈, 学术交流多样, 这也成就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第三, 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精神空前提高。在实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 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更加合理, 国内学术交流的地域性逐渐模糊, 档案研究成为该群体的一种职业志向。

三、我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三种形态

我国档案学起步比较晚, 现代意义上的档案学是借鉴了西方档案学的学术成果, 根据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档案学中“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归纳为“学术共同体”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和道德形态。

(一) “学术共同体”的自然形态。

“学术共同体”的自然形态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形态学概念基础之上, 具有自然形态的道德意义。是从档案学本身的自然属性的环境伦理和生态哲学角度研究的。该观点的问题可以直接建立在纯粹的人性基础上探讨“学术共同体”的形态和伦理意义。将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从原生态善恶的角度去探讨内在价值和道德意义。这是一种发展的形式, 将人的本性的伦理标准延伸到客观对象。我国档案学发展历史中20世界30年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就属于自然形态的“学术共同体”。

(二) “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形态。

“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是研究群体人际关系意义上的社会形态, 他们的行为更加注重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研究, 探索其中的规律、学科的发展、行业的进步, 如何利用档案资料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探索档案学研究的资源分配, 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技术处理等社会现实需求层面上的问题。档案学的“学术共同体”的伦理问题就是一种功利形态的伦理思考。这种形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现实性和体系性。该形态克服了自然状态自发、盲目的因素, 完全处于社会某一利益集团的需求和人民大众的渴望之中, 是一种更高一阶段的形态。

(三) “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形态。

“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形态是人类精神伦理追求的一种模式, 学术共同体的本质是探索档案资料研究的文化意义, 或者是人类精神的意义, 将档案资料记录的社会现象和反映的文化特征抽象成人的道德上的精神追求, 这种道德形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 是隐藏在各种显现后面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功效, 这种形态的“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社会示范效应, 拥有道德标准的参照是“隐性形态的学术共同体”。我国档案学发展历程中20世界70年代以后的“学术共同体”就属于道德形态。

摘要:对我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研究, 有助于理清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状况。档案学中的“学术共同体”在变化发展中被人为地赋予了自然、社会、道德的层面的多重含义,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档案学演变中的历史阶段, 分析各阶段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学术共同体”三种伦理形态, 即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和道德形态。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共同体,伦理形态

参考文献

[1] 李财富.中国档案史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3.

[3] 陈祖芬.论档案学共同体的责任[J].档案学通讯, 2007 (2) .

[4] 王晓飞.中国的四代档案学者[J].档案, 1989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1000MW机组汽动给水泵组弹簧隔振基础施工工艺探讨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