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个性化教育

2022-10-30

第一篇:为什么要个性化教育

什么是个性化潜能教育?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孔子第76代裔孙、社会科学副研究员、高级管理咨询师、个性化教育专家孔令文先生及其儒商达人团队在研究、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研发与推出的现代教育服务的全新理念与服务模式。

一、定义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主要指青少年)进行个性分析、测试、考核与综合诊断,根据其个性潜质特征,挖掘其自身的潜能,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系统。既重视其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学习力等智力因素的教育,又注重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力和自信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理论基础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在秉承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哈佛大学的脑科学探索、格林•杜曼博士的闪示教学法、艾登博士的潜意识输入法、纽约波特大学教育系教授七田真博士的5Q全脑开发、韩国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承宪博士高等感觉认知能力(HSP)等国际上最先进的脑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融合国家“973计划”以及“创意法教育”、“双脑开发”等有关脑与认知科学的科研成果。它既是秉承东方传统智慧、吸纳西方现代文明、结合最精尖的脑科学科研成果的教育科学之结晶,又是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两者之精华。

三、主要内容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内容涵盖准妈咪个性化潜能教育、0—6岁幼儿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5—8岁综合素质教育与训练、7—12岁、13—18岁青少年的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中小学文化课同步辅导与检验等。

准妈咪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膳食结构——合理安排孕期饮食,使孕妇的营养更加均衡、全面,以保证胎儿和孕妇的健康。

2、情绪调节——对孕妇的情绪进行调节,使之忘掉烦恼和忧虑,创造清新的氛围及和谐的心境,通过妈妈的神经递质作用,促使胎儿的大脑得以良好的发育。

3、音乐刺激——通过悦耳怡人的音响效果对孕妇和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等,使身体保持极佳状态,促进腹中的胎儿健康成长。

4、语言表达——用文明、礼貌、富有感情的语言,有目的地对胎儿讲故事、笑话、对话等,给胎儿期的大脑新皮质输人最初的语言印记,为后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5、抚触感受——通过准爸爸准妈妈轻轻拍抚肚皮或聆听肚皮里的声音等亲密动作,达到准爸爸、准妈妈和胎儿三方互动与情感交流,使孕妇本身处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达到安抚胎儿与舒缓母亲情绪的双重功效。

6、光照激发——通过定时、规律的光照刺激,促进胎儿视觉功能的建立和发育,建立更复杂的神经网络,使孩子出生后有更敏锐的视觉、更良好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更聪明的大脑。

0—6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语言教育——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和优秀的理解、沟通、表达能力

2、数学教育——使幼儿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对数学产生兴趣

3、英语教育——高速的听力训练、闪示认知,为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4、创造力教育——结合美工、手工、自创、实验,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5、音乐律动——提高音乐基本素养,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

6、空间感知教育——对几何图形构建的能力教育

7、记忆力教育——照相记忆、顺序记忆、闪示记忆、听力记忆能力

8、注意力训练——通过闪示训练、专业教具训练,训练幼儿的专注性

5—8岁综合素质教育与训练

1、行为习惯教育——培养与训练幼儿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学习、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安全意识等习惯。

2、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大声诵读、说文解字、知行合一等教育与训练,帮助幼儿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3、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兴趣与爱好、感恩与爱心、诚实守信、交际与应变、自信心与意志力、审美情趣的培养,促进幼儿身心灵健康和谐发展。 7—12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着重训练孩子高度的专注性及完美的形象思维能力

2、心灵重塑训练——身、心、脑的一体化训练,打开尘封的神经网络

3、超级记忆训练——传授多种全脑学习、记忆方法,指导学员进行规范系统的学习运用训练

4、波动速读训练——经过训练后可以将阅读速度提高数十倍,掌握超快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5、全科图像智能训练——用全新的分析和思维方式,结合各门学科课本内容同步进行学习,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6、外语(英语、韩语、日语)图像智能开发——着重培养孩子的内感觉、内视觉、内听觉,课文、单词和语音同时输入大脑,文字在脑中像照相一般清晰可见,语音在耳边回荡

13—18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记忆方法训练——锁链记忆法、信箱记忆法、标签记忆法、位置记忆法、串联记忆法、缩写记忆法

2、英文记忆训练——掌握图像化的单词记忆法、一词多义快速记忆、重点难点单词、超常单词牢固记忆,英文缩写快速记忆,英文文章应用

3、中文记忆训练——词组、句子记忆,文言文、古诗词、文章资料应用

4、数据应用训练——牢固记忆历史年代资料,个性化应用讲解,大量条文记忆应用

5、思维能力训练——注意力、想象力训练,思路宽广灵活,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创造力

6、个人素质训练——成功品质训练,释放学习潜能,提高自信心,拥有良好学习和记忆状态

中小学文化课同步辅导与检验

以学员为导向,依据对学员的个性化测评,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开展“1对1”和小班制等教学方式,监测教学质量,实行同步跟踪,检验潜能开发效果,全方位地为学员服务。

1、小升初精品辅导

2、文言文快速突破

3、现代文阅读释疑

4、写作秘籍强化

5、初高中英语月通关

6、初高中理化秘诀

7、决胜中高考

8、中小学生学习吧全科辅导

四、方式与途径

现行体制内教育实行的大班制教学要求整齐划一,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又缺乏师资等条件进行小班化分类教学,因此很难做到挖掘每个孩子自身的潜能。而现在很多潜能开发机构忽视了孩子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于注重潜能开发所达到的成功状态,如一目十行、拍照记忆甚至超越平常的潜意识能力等“打造神童”的超能状态,陷入了忽悠孩子以后又忽悠家长的泥潭。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潜能开发与个性化教育两者精华之融合。个性化潜能教育采用1对

1、1对N和深度呼吸、潜意识等手段,重点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形象思维力、记忆力等。有利于启发独立思考、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方法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个性化潜能教育只能在1对1或小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开展。在对孩子进行综合分析、测试以后,依据孩子自身的潜质特征,采取“1对1”或“1对N”、“面对面”、“即时反馈”、“快速记忆”等辅导方式,将潜藏在孩子大脑中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整个学习与成长过程更自由、更灵活和更富有人性化,每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都是根据每位学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让家长放心省心,让学员轻松快乐。

五、目标

现在很多所谓个性化教育机构不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其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挖掘其个性潜能为目的,而是单纯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分数为主要目的。他们通过所谓的“1对1”的“个别化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甚至是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手段,把学校的课程重复再重复,依赖用大量的习题练习等“炒冷饭”的手段来获取“课时费”等商业利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自身所具有的潜能高低不同,正能量和负能量所占的比例也因人而异。个性化潜能教育旨在将诸如调皮任性、游戏网瘾、厌学消沉、自私冷漠、贪玩打斗、虚荣攀比、撒谎欺骗、早恋叛逆、盲目冲动、自闭抑郁等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负能量赶走,将其转化为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掘潜能,释放正能量,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重视孩子个性潜能的挖掘,更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孩子身、心、灵健康均衡地发展。

潜能开发与个性化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潜能开发可以令个性化文化课同步辅导的效果事半功倍,使学员的学习成绩箭步提升;个性化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来检验潜能开发的成果,将学员开发出来的潜能与其学习及生活充分地衔接,从而真正为家长减压,为孩子减负!

个性化潜能教育要求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能力全面提升,培养孩子全新的思维模式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孩子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招霖)

第二篇:为什么要开展国学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我之所以说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要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作一个区别。古代的语文教育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同的,过去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白话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十六年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之为国学。国学,关系到一国兴衰之学问,它能不重要吗?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犹太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在各个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全世界总获奖人数的39%,为什么,因为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让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圣经》就是犹太民族的国学,犹太民族的经典。几十年来我们不学国学,不读经典,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也没有。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家人物。各位同学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所以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不是中国人呢?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不明白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

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来强调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今年9月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痛批教育功利化时说过一段话: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面我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来佐证杨校长的这段话。 这是一个学校的网站上对该校的一个学生的报道:“×××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如果仅看上面的这个介绍,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才观来看,这位同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制造出了一个惊天大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刀砍下了一个中国女同学的头,同时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这个人叫朱海洋,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是该校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

还有一个海洋,刘海洋,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里的狗熊,使五只狗熊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就是杨校长所说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的实证。 这些仅仅是个案吗?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结果是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而美国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他们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决定了这个结果!选择“财富、权力”的中国人,他们在食品中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洗衣粉时不会有丝毫愧疚,只要能赚钱就行。选择“财富、权力”的朱海洋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将刀砍向自己的同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学国学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要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做得到。我们能说国学不重要吗?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句偏激的话,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学数学,不学物理、不学化学、不学英语,但是我们不能不学国学,因为国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拆字游戏,看看“教”字的真实含义。 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神奇的。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象是一老人,下面为一个“子”字。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基。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第一位的。所以《三字经》里才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不能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这首诗出自于《诗经•小雅•蓼莪》,意思是:父母生我育我,耗尽了心血。长大后离开父母远游他乡,等到多年以后回家,父母已去世了。在深深哀痛之中,才知道父母在时自己未能多尽些孝心,此刻,就是再呼天落泪,失声恸哭,也不能挽回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和上面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以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

现在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变当中。今年教育部已经正式决定在全国近2万所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明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式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称为经典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经典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小孩子一入私塾,开头

一、二年首先要学的就是“孝弟三百千”这几本书。孝是《孝经》,弟是《弟子规》,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学了这几本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实施了品德教育,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也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我们不要小看“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现代人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以后如何去面对生活呢?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可惜我们这些人已经无福消受了,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中了解一些皮毛。

在这里,我想着重向同学们介绍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炼的的八步功夫。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明德指我们的性德,它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来就光明。但我们的明德被后天的秉性和习性遮蔽了,象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样不明了,该怎么办呢?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让本有的明德放出光明,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是彻底搞明白了,仅仅明白道理没有用,一定要去做,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受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紧接着就要亲民。亲民就是爱你的同类、爱众生、爱环境、爱这个世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第三步则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慈悲已极、不讲任何条件的博爱。

曾子讲的三纲领,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但有轻重本末之分,一定要辨别清楚。其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关键,二者是因。明明德是明白了,明白了要去行道,不行没有用,所以才要亲民。其后才有“止于至善”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曾子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检验你的修行到了什么地步呢?曾子接着又提出检验的五项标准,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几句话把得道的整个过程都说尽了。首先必须要知止,知进知退、知足知止,是第一层意思。人的心念象狂奔的野马,必须让它停下来定住,才能看清楚四周的一切。否则你骑在狂奔的野马上,走马观花,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知止的第二层意思。知止了就定住了,定住就能扎下根,就风平浪静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心平气静一定身心安泰,身心安泰头脑就灵光,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就是“安而后能虑”;如此修行一定能得道,就是“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得到明德。所以《大学》始终扣住的主题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明德是立身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儒家与佛家没有两样,所以宋儒张载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怎么使自己的思想端正呢?要诚意,要使自己的心念沉静下来。怎样才能诚意呢?要致知,有一个正确的知见,知见不正确,行为是不可能正确的。怎样才能使知见正确呢?要格物,要探究事物之理,以尽物之性。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能达到此四步功夫叫“内圣”, 是“独善其身”;自己内心的修行已经圆满了,就是圣人。内心圆满了,然后将你所学所得向外扩展,所以后面四步工夫叫“外王” ,是“兼济天下”。

八步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然后再修身,先管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样板,其次是齐家,把家族治理好;然后是治国,最后才是平治天下。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就教化众生,著书立说,做千古的圣人。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遵循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引,用生 命去实践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家人物。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是值得所有读书人学习的典范。

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过去读了六年私塾的人是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的。读了六年私塾的学生,他的背诵量能达到几十万字,阅读量能达到几千万字,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胸藏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可是我们现在读了十多年书的学生,背诵量和阅读量还不到过去私塾教育的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耻辱!这也是现代教育背离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迷途知返,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文明的优秀民族将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没有道德最没有文化的低等民族,我们也就愧为炎黄子孙。只有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我们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才能在新的世纪重现辉煌,中华民族才能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然,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应该站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高度,站在提升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成为学通中外,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诵读经典不仅仅利国,也利己。读经典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为什么对孩子要进行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一、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感恩,在中国历史上例子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

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所以我园的德育工作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幼儿园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幼儿园的孩子还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我们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感恩父母》中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说话声音哽咽。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如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文化知识,即使文化水平再高,不会做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关鸿羽老师举得例子中,北京某高校一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因为不会交朋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杀人。不但没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中的“害虫”。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甚至社会的“害虫”呢?无疑是应试教育。无论哪个学校,看的都是分数,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老师,而不注重学生的品行。

那么,作为校长,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信息,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没多长时间学生就跑了三分之一,或者某某学校换了个新校长,新学期学生增加了多少多少。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 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认识有多高,体验有多深,这个学校就能走多远。校长要注重 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的“精神”。在 这里面,校长的自身提高最为重要。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传统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是一个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促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软性因素。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近墨者黑”,对人贻害无穷。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 第四,校园生活要丰富多彩,对学生教育要多样化。

要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更加聚焦教科研,更加凝心教科研,更加倾力教科研。不重视教科研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重视教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不重视教科研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优化教科研,着力形成氛围、形成团队、形成模式,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年,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提高质量的科研含量,开辟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一)要思考谁来研究的问题。质量工作涉及诸多层面、岗位和环节,所有相关者都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校长要示范引领。研究力是校长治校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重视研究、推进研究,更要示范研究、引领研究,追求成为“研究型”校长。校长研究要更加主动,做到研究职业化、常态化、终身化,既要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个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也要整体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学校的办学实践。校长研究要更加深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入木三分、深入浅出。校长研究要更加广博,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是某一学科或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具有深厚的研究素养。校长研究要更加独到,具有“首创”和“独创”的思维品质,独具慧眼、独到理解,善于在平凡中见新奇,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其次,教师要自主自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热爱研究、主动研究、善于研究。要深化研究价值认同,唤醒自我的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确立“不研究不行”的思想,克服研究“惰性”。要确立合理的研究利益诉求,把研究作为个人专业成长之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要坚持以学促研,把学习融入研究之中,不断通过学习提升研究素养。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做到课题在教学中生成、成效在教学中体现。要把反思作为重要研究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把反思融入行动研究、问题探讨和教学总结。要把深度研究作为重要方法,防止蜻蜓点水,防止浅尝辄止,防止小成即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逐步凝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长为“草根化”的研究型教师。第三,教研员要率先垂范。作为“研究专员”,教研员要追求自我完善,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研究,率先出思想、出思路、出成果,在当地堪称学科权威,在省内外掌握学科话语权。要有高尚人品,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坚持等人格品性,有“大师”级的人格风范。要有高尚学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提高学识魅力。要有高尚教品,不仅是优秀“登山员”,更是优秀“潜水员”,经常“下水”,敢于“试水”,有深厚教学素养和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要有高尚研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以有启迪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体现价值、增值人生。

(二)要思考研究什么的问题。既要全面和全程研究,更要突出对教育质量关键“增长极”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既研究教什么,又研究如何教。研究教学思想,认真剖析问题行为背后的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研究教材体系,研究不同学科教材间的整体联系,研究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章节分布、知识结构等,既要“教材在手”,更要“教材在心”。研究教学内容,既抓纲固本,又不唯纲、不唯本,做到取舍有度、旁征博引。研究教学方法,剖析教法涉及的价值取向、理念构建、操作实施等,倡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教学过程,既关注对备课、授课和复习辅导的过程研究,又关注对导入、复习、讲解、检测的过程研究。研究教学手段,坚持教学手段服从教学内容,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融合运用。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质量。以课堂为根本“增长极”,着力提高课堂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进转变课堂观,确立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课堂理念,进一步以科学的课堂观指导课堂实践。以研究促进培育课堂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环境文化,构建公平公正的课堂制度文化,形成民主、平等、尊重、合作的课堂人际关系文化,培育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文化,形成质疑、探究的课堂研究文化,凝炼激励、发展的课堂评价文化。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结构,准确把握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践学科化、个性化的课堂范式。以研究促进优化课堂管理,落实学科化、校本化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建议,优化课堂统筹管理之道,完善以课堂为中心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第三,要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把学习作为重要“增长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以研究促进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为本”,落实“以学论教”,积极修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营造契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外因环境”。研究学生智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研究学生情商的开发之道,提高学生自我了解、管理、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观积极、互动合作等良好品质。研究学生逆商的开发之道,培养学生坚毅、刚强、吃苦、争气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认识学习挫折、应对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等耐挫能力。

(三)要思考怎么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更重实践。理论研究如同“理论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前瞻性与探索性,而实践研究好比“临床医学”,重在追求研究的实用性与实战性,但两者都着眼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离开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必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既无实践基础,也无实际意义;而离开理论研究的实践研究,必然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容易迷失方向、偏离轨道,深度不够、价值不高。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强调平均用力。特别是对校本和师本研究而言,无论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或者是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既需要有理论探索,更需要有实践的突破,更应把研究的视角和精力聚焦于实践研究。其次,要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而更重微观。宏观研究侧重于对相对宏观问题的整体研究,本质上属于“登高望远”式研究,着眼全局、切口较大,好比医学临床上的“全身检查”,而微观研究侧重于对细小问题的个案研究,本质上属于“显微探秘”式研究,着眼局部、切口较小,好比医学临床上的“专科检查”,但两者都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离开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可能视野不宽、眼界不高、立意不远,而离开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可能切题不准、问题漂浮、对策失效,这就好比一所学校的高考研究,应该起步于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考试方案和命题的宏观研究,基于对校情、教情、班情和生情的微观研究,成于在两者结合中准确把脉、对症下药。同样道理,我们强调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并非要均衡着力。特别是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尤其要防止研究过于宏观,要做到问题细小化、课题小型化、成效显现化。第三,要坚持个体与团队并重而更重团队。个体作用至关重要,团队作用不容忽视,这就如同临床上的“分诊”与“会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教育教学分工更趋精细,合作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也不例外。要构建研究愿景,制定体现发展取向、契合群体诉求的研究规划,逐步内化为研究者取向一致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要培育团队文化,营造尊重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研究氛围。要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课题为纽带,构建相对稳定的伙伴式研究关系。要强化研究支持,对合作研究给予更有效的保障。要打造示范团队,推介合作经验,展示合作成果,提供合作范本。

教科研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实践相伴相融的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艰巨性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带着奉献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创造的激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其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富有智慧的教科研实践的支撑下,努力打造扬州教育质量新高地。

第五篇: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廉洁教育

一提到廉洁,我们就认为那只是政府的事,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事,是社会上的事,似乎与学校无关,更与大学生无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大学生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廉洁文化建设。

一、大学生廉洁文化具有丰富内涵

………….

二、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

三、廉洁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

四、学生是大学校园廉洁教育的主要对象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体现出如下的特征:学习自主、生活独立、课外活动丰富、人际关系独立面对、管理方式全新。

…….

五、大学生廉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建设廉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要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廉洁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申填表步骤全攻略下一篇:五四青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