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2022-04-27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1:

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中华民族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祖国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资源。高中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教学密不可分。所以,本文就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地方美术资源;高中美术;应用策略

地方美术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将其有效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有效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美术能力提高。实际上,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有效引入地方美术资源,是对传统美术文化的继承和开发,能够优化美术学科教学,有效发展学生美术品质。

一、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品质

地方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美术教育越发重要。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效进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优化美术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对我国地方美术文化进行了解,发展学生文化品质。同时,地方美术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其是地方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将其有效引入到高中美术学科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科教学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学生审美素养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国情,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的文化内涵、思想素质和精神素质。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要求学校在承担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职责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内涵气质,要求当代学生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美术教育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大学美术教学中,既要在绘画、剪纸、陶艺、刺绣等手工劳动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在较高的民族精神层面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设计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审美素养。

二、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了解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文化积累

地区美术资源集中了该地区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比如,安徽省的艺术资源主要有:历史文化类、绘画雕塑类、地域景观类、民间艺术类等。通过分类汇总,将哪种艺术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中也将一目了然。老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乡土美术资源,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乡土,去感悟其内涵,用美术的方式去记录、展示、传承。比如,安徽省有着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黄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外著名的世界双遗产,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而闻名,是人们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最佳评价。黄山市,被称为徽州府城,是徽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地区。其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派建筑等,又有中国最正统的儒学、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这种自然景观和历史内涵,在生活中展现出来,把这些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家乡的文化,而且对美术课堂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探索的欲望。

2.引导学生进行就地取材,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各地区具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的生活观,形成了地域特色,丰富了物质财富,丰富了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最丰富、最生动、最朴实、最健康的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的哲理、情调、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体现着朴实的美学思想,它涉及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艺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材料和工艺的自然美。花木、树叶、树枝、动物的皮、毛发、外壳、乡村的石头、稻草等,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学校可发展沙画、贝壳画、禽毛画等多种特色画种,还可开设民间剪纸、雕刻、泥塑、拼盤等民间艺术绝活课程,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本身的质地、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制造工艺非常自由,通常是靠材料和工艺来完成。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有效进行美术作品创造,可以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美术创造能力,提高美术教学价值。

3.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有效进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

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一些生硬的文字和图片,则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价值不高。高中美术教学中引进地方美术资源,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对民间美术教学材料的背景进行调查研究,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调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如,利用动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开发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实际上,在背景调查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接着在课堂上对地方美术资料进行展示,展开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变化,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促进学生有效地民间美术进行传承和创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了高中美术教学价值。

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进行地方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效应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能够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积极进行知识学习,提高美术课堂教学价值。实际上,地方美术资源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经历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科学、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其有效引进教育教学过程,丰富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丽. 谈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高考, 2016(24).

[2]姚天波. 地方民族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长江丛刊, 2018, 000(005):P.36-36.

[3]王燕.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D]. 首都师范大学.

[4]刘艳丽. 谈地方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高考, 2016(24).

作者:聂浩元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2:

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的融合途径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标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寻求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将教育目光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改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模块、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引领学生感受美术魅力,将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感受美、鉴赏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美术 情感教育 途径

高中美术课程是高中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对于学生心理感性经验、审美能力、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提升。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实现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美好事物的印象和想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渗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对于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大有助益。

一、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核心素养与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将以上几点相互融合、归纳、总结,渗透进每一节美术课堂中,让它们作为学生成长的养料不断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而情感教育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情感教育从人的情感入手,将其视作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领域,然后对其实施教育力量,从而挖掘其潜能,达到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实现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注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感情变化、信念和观念建立的过程,并以此作为基础建立学生的情感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想。

二、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与情感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挖掘人文资源,加强情感认同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提升美术教育理念,要健全高中美术教学体系,在教授学生相关美术理论知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情操,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同时热爱美术课堂。

比如,在鉴赏画家梵高的画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几个有关梵高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情感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不同风格的范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探讨和研究每一幅画的创作背景,如“画家梵高为何如此喜欢画向日葵?”等等,等到学生在对画作和画家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表述,认识情感与色彩的关系,认识绘画表现的风格多样性。然后再练习运用适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把一幅画作不同于原画的色彩关系进行变换。

通过对于画家背景、绘画历程、画作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情感体验会引发学生探索关于美术作品更多更深刻的内容,比如色彩、风格,以及某种美术处理手法的原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引发出与美术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美术之美,提高对于美术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还能培养良好的艺术审美情趣,使美术教学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情感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于美术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机制。

比如在學习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文化、建立相关感情机制。如围绕“民间美术类型”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除了绘画以外的包括玩具、陶艺、剪纸、雕塑、编制等等不同种类的中国民间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享交流的舞台,让学生们结合自己探索的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介绍和交流,如介绍剪纸艺术、年画艺术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学生们建立了对于民间美术艺术的感情机制,改善了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固有观念,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享受。

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审美能力、促进情感交流、升华艺术创作。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建立学生内心与美术创作之间的情感桥梁,从而逐渐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从而真正让美术学科教育内容充满专业性、多元性、灵活性和自主性。

[ 参  考  文  献 ]

[1]孙贵权.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210-211.

[2]熊莉.新课标背景下改革高中美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思考[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3]李建华.提高美术审美能力促进人才成长发展[J].成才之路,2014(32):7.

作者:李佩娣

高中美术教育陶艺论文 篇3:

高中美术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中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课;学生;教育作用

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内容,不仅能训练学生对线条、色彩、形象、结构在视觉上的敏锐性,同时培养他们对形体比例、空间透视、色彩感受的认识,开发学生智力;其审美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绘画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平时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感知能力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多靠形象思维获得,美术课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促进学生感知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处在边远地区的学生乃至家长都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的绘画课,偏执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副课”,很难把它同学生发展智力、提升审美修养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加进去一些身边的诸如建筑、砖雕、泥塑等资料,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形象思维,并组织学生去现场进行研学活动。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眼界,恍然大悟:原来美术课包罗万象,不僅仅是绘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记忆力会增强,想象力变得丰富,心情愉悦。

二、开展情景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李斯托威尔曾说过:“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情感的动机作为先行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要求每个学科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别的学科,因为美术的创造没有固定的标准,学生的任何艺术创造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美术课是培养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绘画课堂,学生常问老师怎么画,不敢动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不同材质、不同形式、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沙画、水墨画、粉彩画、漆画、拼接、粘贴等,充分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不拘一格去创作,去表现。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的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家乡都有哪些引以为豪的美景,学生马上想起美丽的十里牡丹长廊,古色古香的八坊十三巷,驰名中外的彩陶文化等等,这样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一幅幅代表学生创新能力的作品也就诞生了。

三、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多看多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而培养人文素养。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我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现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表达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独具个性的分析后,再介绍画家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而且把这种精神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对照,作者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民如子的高尚品德,便一目了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实了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

四、重视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美术教育要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广大高中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为了让高中生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绘画、粘贴、剪纸等比赛,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进行创作,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冬之美”书画展,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个人画集”,让他们自己命名、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写创刊词,并定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纳入集子里。这个“个人画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技能和素质。另外,学校还开设了陶艺、十字绣、电脑美术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美术课既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又是一门技能训练课。通过美术课,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浅谈中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9).

[2]严威.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示范方法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誗编辑 李博宁

作者:癿小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科渗透学校德育论文下一篇:语文情感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