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2023-01-14

目前, 在职业教育中, 校企合作这种新型办学模式正在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校企合作在国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然而在我国, 取得的总体效率却是较低。这并不是代表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不适用, 而是因为在我国校企合作中, 普遍存在着机制不完善的现象, 导致校企合作形式化和短期化。如何在政府的督促和引导下解决这一不良现象,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急需攻略的难题。

一、校企合作的定义

关于校企合作, 顾名思义, 它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企业则是应用人才的机构, 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获得报酬的同时, 也将工作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带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与学。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 校企合作也被称为“合作教育”, 是一种存在于职业学校间的新型教学方式。

二、现状与问题

(一)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直以来, 国家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便十分重视, 这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的原因。在现阶段, 我国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有多重模式。其中,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 吸收合作企业的成员, 让他们参与到培养学校人才方案的设计中来;建立能培养学生实践经验的基地, 聘请一些在实践上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 让学生服务于企业, 企业作用于学生, 实现订单式培养等这些模式占主要部分。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 学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 在各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中, 没有一种模式能与企业达到长久的合作, 偶尔有特例, 也是迫于政府号召, 流于形式。对比国外成熟而稳定的校企合作, 国内校企合作显得脆弱不堪。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学校培养人才达不到企业多方面的需求, 企业在这方面经常积极性不够, 校企合作只是短期、表面、简单、不规范、靠人脉关系和感情维系的一种低层次合作, 缺乏深层次沟通交流, 无法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整体行动, 合作成效不理想。大量实践表明, 导致校企合作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在激励机制存在严重不足。

(二)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激励主体单一

(1) 政府是唯一的激励主体。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虽是一项多方获利的新型教学政策, 但作为激励主体的却一直只有政府, 在资金投入上, 大部分来自政府的拨款;在管理监督上, 政府成立专门机制监督, 在制定政策上, 也是政府一手操办。职业院校和各大企业只是起到一个执行者的作用。这种方式的结果是让职业院校与各大企业感受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收益, 就如孩子被家长强行要求做某件事一般, 缺乏积极主动性。 (2) 政府、高职学校和企业间的相互激励不足。高职院校由于固定生产总值相较于各大企业偏低, 设备仪器方面明显不足, 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 在进入企业培训之初, 不能很快适应岗位, 达不到企业或雇主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 学生技能方面的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出现高投入, 低回报的窘状, 而政府补助有限, 这就导致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出现困境。

2. 利益关系失衡

利益关系一直是校企合作的重点, 它也是激励机制的一个核心。而利益关系的失衡, 也让激励机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1) 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权限和尽责失衡。我国政府在高职教育的管理中权限一直是极大的, 但对职业教育行使的责任却严重不足, 根本原因是因为政府一直重视高等教育而忽略职业教育。 (2)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较小。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得到的利益是人才和技术。然而, 对于企业来说, 需要的高等人才职业院校培养不出来, 中低端型产业人才在我国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也不会紧缺。如果一直用社会责任感来要求企业, 势必让企业失去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受到政府经济支持少。一直以来, 政府在教育事业的扶持上都注重于高等教育, 实施经济扶持。而对于职业院校, 一般只采取政策帮扶。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依靠自身的发展很难达到校企合作的要求。而政府若一直忽视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关注, 只一味强调职业院校的责任, 势必会影响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3. 激励保障制度缺失

良好的激励机制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让校企合作有序而有效的进行, 而不是杂乱无章, 只凭各自所得利益。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进展不顺利, 跟激励制度缺失有一定的关系。 (1) 法律体系模糊。目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在投资民办教育机构时, 会担当很大的风险。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得到哪些产权, 更不清楚增值的产权如何确定。 (2) 监督制度不健全。在校企合作中, 政府对职业院校和企业有监督的权限, 有效的监督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然而, 一直以来政府对职业院校和企业都没有进行严格监督, 执法检查不够有力。一是因为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 导致一些相关部门互相推卸责任。二是缺乏社会监督,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 学生和家长无法对校企合作实行社会监督。 (3) 奖惩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经受损失时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例如在学生实习时, 对仪器的损坏, 在企业的能工巧匠去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时, 对工程的延误, 在工作人员参加学校教学活动时的成本支出。这些需要资金资助的由于法律方面的缺失, 资金往往不能落实到位。这样严重影响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 企业对实习学生只是分派些简单任务。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 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实践知识。然而, 因为缺乏明确的惩罚制度, 职业院校难以上报, 久而久之, 积极性也将严重缺失。

三、解决对策

为了让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在我国实行更深入, 促进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全面共赢的局面。在分析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发现激励机制的不足后, 对激励机制加以创新改进将是政府的首要工作。

(一) 在激励主体上实现多元化

1.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激励主体地位

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 政府一直是占据激励主体地位, 然而, 在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 政府似乎只占了个空头位置。完全没起到激励主体的作用。由于这种情况, 导致职业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这一方案也开始口头化, 形式化。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则是政府一直不重视职业教育, 在校企合作中只是一味地号召, 没有真正去关注与支持职业院校。要解决这一情况, 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激励主体地位。一是在政策上加强引导;二是在资金上加大投入;三是在法律上进行完善;四是实行有效监督管理。只有这四点完全施行, 政府才是尽了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

2. 高职院校与企业要清楚自己的主体

在校企合作中, 作为激励主体, 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但是校企合作的健康运行, 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主体也很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优势是可以为企业稳定提供人才和技术, 只是在我国, 高职院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一直不高, 社会地位也比较低。所以要提高人才培养, 首先要改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观念, 提高学校地位, 其次, 是要加大办学质量, 突出自身优势, 避免与其他院校所学技能重复。对于企业来说, 应适当增加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多实践知识, 积极派公司技术骨干去学校兼职讲课。

(二) 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

(1) 在法律上完善。在校企合作中, 由于获得的利益微小, 企业在其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 严重缺乏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并不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要让校企合作不再流于形式化, 必须在法律上加以督促和引导。 (2) 在监督上完善。要有健全的监督体系。政府要设立独立的校企合作监督部门, 同时将法律意识灌输给学生, 教师, 让他们担当起社会监督职责。 (3) 在奖惩上完善。对于企业的不积极行为要加以处罚, 但企业在校企合作时遭受的一些损失, 政府也应当加以补助。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重大, 它的实行在各方各面实现了共赢。对国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 它满足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对学校, 它提高了学校就业率;对于学生, 它让学生学到了真正实用的技能与知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校企合作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职业院校间, 出现了一种新型办学教学模式, 这种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不同的教育资源, 合作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称为校企合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象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跟校企合作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而要建立企业与职业学校间的长期合作, 便要有相应的长效机制。文章从校企合作的定义出发, 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并就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完善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欣欣, 赵立民, 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 (34) :8-13.

[2] 欧阳育良, 吴晓志.政府有效介入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0) :64-69.

[3] 李永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基于联想“订单班”的合作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8 (4) :110-111.

[4] 蔡玉华, 胥振国, 范高富, 宫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8) :140-142.

[5] 刘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非诚勿扰”型英语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