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理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心理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通过师生的教学心理来组织有效教学呢?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初步探究。

语文心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孩子表达自我感受、情感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习作教学中融合积极品质的培养,将会对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于习作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习作教学;成功;合作

以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席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而在教育领域,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的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通过教育,为学生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这成了教育者的共识。调查发现,在积极心理学语境之下进行习作教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值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建立积极心理对其一生而言也非常重要。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在习作中使用积极语言、传递积极感情,从而促进學生积极心理的形成。

一、将积极品质作为习作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等等。要达成这些目标,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将目标渗透在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积极品质呢?根据对小学生特点及习作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合作力”“创造力”“仁爱”“责任感”“勇气”这5项积极品质可以作为习作教学的目标。此外,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习作教学的工具性目标。研读课标后,笔者发现,习作教学还应该具有人文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目标。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挑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这4个方面的挑战对学生的习作学习同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场所和环境,在学校中,频繁而积极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养成了六大积极品质。而习作教学以这六大积极品质为目标,以“亲校园”“亲家庭”“亲社会”“亲自我”的方式全面展开。实践证明,当积极品质作为习作教学的目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形成长足的动力,他们的写作内容也将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在习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标还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其合作精神,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心理学同样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磨炼自己的“合作力”“责任感”“勇气”等积极品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习作教学倡导的合作学习要求在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写作共同体,在这个写作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需要为他人的写作提供建议和咨询。

基于过程化写作的理念,在写作前的构思环节,写作共同体通过头脑风暴互相激发出尽可能多的写作素材,头脑风暴的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思想。实践证明。如何组织写作共同体对写作教学的效果影响深远:组织得当,共同体中的每名成员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反之,每个成员则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笔者认为,小组成员不能具有太高的同质性,而应以差异性为目标进行组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此外,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帮助写作共同体发挥更好的作用,以确保每名成员在写作需要帮助时都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包括写作的谋篇布局、句式的使用、词语的正确使用等方面。写作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过程,因此,写的过程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个过程对共同体的“责任感”是一种考验。

三、使积极语言的使用成为习作教学的常态

对于小学生而言,相较于阅读,写作更需调动认知能力,这是很多学生畏惧作文的原因之一。而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积极语言,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愉快感去战胜写作认知所带来的负荷。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合作行为能够激发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合作。比如,在进行写作构思时,当有人因为问题具有挑战性而保留观点时,教师如果能对所有人参与思考、交流的行为进行鼓励,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去,从而产生更好的观点。事实证明,通过表扬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与众不同、富有新意的说法,学生就会在习作学习中感受到“创造文字”的乐趣。

学生是不成熟的写作者,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不断鼓励才能顺利完成写作行为,也才能在脱离教师的帮助时,自发地完成写作任务。因此,运用积极语言应该成为习作教学的常态。

四、借助成功体验提高习作水平

实践证明,设计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和活动是当今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进取精神”等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亲校园”“亲社会”“亲家庭”“亲自我”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写作能力随着积极品质的养成而得到长足提高。同时,还要珍视学生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抓住教育的契机,将写作教学和品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会准确、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有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了获得幸福生活的积极品质。

综上所述,在习作教学中,只有让它回归本原,让习作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同步,并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统一起来,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情趣的文章。

(编辑:朱泽玲)

作者:孙志伟

语文心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师生教学心理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的意义

摘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通过师生的教学心理来组织有效教学呢?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心理

一、课前用心准备,做到有效备课

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我们反对备课一味照抄教案,应付检查,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也是无效的。要树立正确的备课意识,备课时始终要提醒自己:要备能用的课,“备课”“上课”不能脱离;要备有利于教的课。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备有利于学的课,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备课时,一定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学生,特别是钻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然后再参照名师教案,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强调了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选择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1. 民主平等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倡导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民主平等的意识,学会尊重、信任他人;学会沟通、与他人交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2. 和谐融洽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3. 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即“将心比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及所处角度、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较大悬殊,这经常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所以,语文教学互动必须消解交流障碍,学会“换位思考”。

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关系,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如在学生学习疲惫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至关重要,可笔者认為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游离文本的。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所以课堂应是充满爱意、诗意和情意的,是创意的课堂。而这也离不开类似于“请选择你喜欢的……”“请说出你自己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试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等新用语。这些语言充满爱意与关怀,平等和尊重,期待与鼓励。试问这样的课堂,你喜欢吗?

四、愉悦学习,有效作业

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采用题海战术,作业不加选择,一股脑地抛给学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也给自己增加了批改的工作量。同样是作业,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做,学生就能自主地完成,作业的效果、巩固的程度自然也与强制作业截然不同。现在在我们班学生的作业中,已看不到“组词”代之以“找朋友”,“形近字组词”代之以“火眼金睛”,也看不到连线题,美其名曰“拉拉手”或“最佳搭档”,“扩写句子”叫做“拉拉句子橡皮筋”,“归类”成了“紧急集合”,“改错”变成了一只身穿白大褂的啄木鸟。对于“积累好词佳句”的作业,笔者则这样“包装”设计语:小朋友,你发现了吗?课文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词句,快把它们“夹”到你的“菜碟”中吧!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流淌着温馨,一改以往标准化的冷面孔,使做作业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讲课时,常常给学生恰到好处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这都使学生倍受鼓舞;有时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习个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正确育人观、教学观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有效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因此,我们应对它执着追求与深入探讨,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不断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将会不断提高。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民生中学    232000)

作者:孙艳玲

语文心理教学研究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基本内容思考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明确了一名合格中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和能力坐标,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从业人员,结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及特点,积极督促落实《专业标准》,思考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责无旁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14个领域、63条基本要求构成,63条基本要求明确、具体。那么,在《专业标准》要求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标准应如何定位呢?笔者在此主要从专业理念和个人修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作简要阐述。

一、 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个人修为

1.专业认同

语文是一个承载了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的学科,语文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极为重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终极教学目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文化传播和精神培育于一体,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之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人本意识

语文课程有超越其他学科的强大的育人功能,其对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全人格。正是这种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精神哺育功能,要求语文教学从业者需有尊重学生的意识,教育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博大的人文情怀。

同时,语文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学习需求的诸多差异,要求教师需有发展个性的意识,要力求给予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3.个人修为

相对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修为尤为重要。

“向师性”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心理特征。语文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学习意识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极易感染学生,甚至影响学生成长。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如同一本学生喜爱的教科书。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也直接影响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解读的深度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高度。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

1.通识知识

一是心理学知识和语文教育学知识。中学阶段的学生经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其阅读表达能力、知识文化积累也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增强和增长,其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升。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掌握和运用语文教育学知识,从事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科学知识是基本知识。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有助于语文教师造就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同样,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自然科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三是信息技术知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内容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教学活动也变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2.学科教学知识

一是汉语言文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是语文教师必备之专业知识,只有熟知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及方法,教师才能进行科学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及文化传播。

二是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中学语文教学、评价、考试及教材编写的依据。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课标》所论及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正确把握《课标》的思想,切实落实课程目标。

三是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学之材料。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熟知教材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四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研究地方及学校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掌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

三、 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1.课标执行能力

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课标执行的前提。语文教师需认真研读课标,内化后形成一种严格执行课标的自觉行为:以课标理念为教学指导思想,将课程目标细化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和每个教学环节;按照课标所提出的评价建议,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教材解读能力

教材的解读以教科书的解读为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特点及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文选构架),所以对语文教科书的解读应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解读,二是文本的解读。正确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把握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有利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体现语文教学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避免教学目标的重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文本解读的能力依赖于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3.教学设计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面,依次为:学段(初中段或高中段)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文教学设计(或一节课教学设计)。

学段教学设计解决宏观教学规划问题,是相对顶层的教学设计。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教学安排均需在学段教学之始即有合理规划,并科学设计。

学期教学设计解决中观教学规划问题。在学段教学设计之下,每个学期应该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进行科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文教学设计相对于前两者,解决的是单元教学规划和每篇课文或每节课的教学规划问题,属微观教学设计。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语文知识构成、能力培养指向,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等等,都在设计之内。

4.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关照自身的教学特长和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该考虑的方面。

5.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三是进行自我教学评价,及时改进教学。

6.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档案、教学日志等,都是教学反思的方式。

7.自我发展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自身素养提高能力等。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还要乐于阅读、勤于笔耕,成为一个文化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下一篇:移动通信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