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古诗词意境教学

2022-09-11

1何谓意境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感情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古代的诗人们, 往往通过创设意境, 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意境, 或雄浑壮丽, 或幽清明净, 或沉郁孤愁, 或开阔苍凉等。 初中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对把握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犹为重要,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下面笔者就说说这三种方式:

1.1 情随境生

诗人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 生活中遇到某种特境, 忽有所悟, 思绪萦怀, 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 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例如王安石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拂煦, 百草始生, 千里江岸, 一片新绿。 诗歌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 由于诗人变法遇到强大阻力, 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 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 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诗人回望既久, 不觉红日西沉, 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 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 终将有日, 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中人物随境生情, 达到意境浑融。

1.2 移情入景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客观物境就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意。 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 触目惊心, 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 将花鸟人格化,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 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 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出亡国之悲, 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作者触景生情, 移情于物。

1.3 物我情融

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 这里的情都是诗人之情。 物有没有情呢?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 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 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 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 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 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 所以, 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古人云: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四时之山各自不同的性情, 画山时要达到形神兼备。 诗歌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例如,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绿荫照水爱晴柔。 ”这些诗句所传达出的物我情融的总是个性化的。

2分析意境的常见方法

我们了解了意境与情感相结合的几种方式后, 我们再来谈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分析意境的一些常见方法。 意境有诗人之意境, 诗歌之意境, 和读者之意境。 诗人之意境是别人感受不到的, 读者感受的意境不一定与作者相同, 正所谓作者之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 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分析意境的方法。

2.1 找准意象, 揣摩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因此, 鉴赏诗歌时, 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 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有互相联系的景物, 并已概括而又相互联系的景物, 并已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的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 按逸自适的人家, 旅途劳顿的老马, 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彷徨悲苦的情怀, 曲中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 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 它们有机的组成密集的意象群, 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群, 却出人意料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2 把握性格, 进入意境

“诗而有境有情, 则自有人在其中” (《围炉诗话 》) , 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所谓“诗品出于人品”。 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诗品和人品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伟大诗人, 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例如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这首诗诗人眼观浩荡烟波, 想到自己举目无亲, 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而落得如此境地, 皆因战乱未平, 国家多难。 想到这些, 诗人禁不止老泪纵横, 哭得非常伤心。 此诗写得意境阔大, 情景交融, 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 陆游词:“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在陆游词中, 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这是封建士大夫作为个人奋斗, 在遭受屈侮后的哀怨牢骚,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流露出伤感, 表现出脆弱。 为什么诗歌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 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 所站的立场, 诗人的心胸气度, 品格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

2.3 展开想象, 延伸意境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 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 例如,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的显著特色就是现象奇特。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这比寄封书信要浪漫的多了。这样的想象再加上杨花、子规、五溪、清风不由得使意境变得新颖, 令人回味无穷。

3意境分析的重要性

既然意境分析对把握诗人情感有如此多的帮助, 那么它必然成为教学中欣赏和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切入点。 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更不应该脱离对意境的分析。

古诗词仅是一种中介, 最根本的还是人们之间共有的一种人性和艺术的灵性。 时空差别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难于理解, 但是只要找准了意象, 把握住了意境, 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还是可以很好实现的。

摘要:现在古诗词教学对于知识储备不丰的初中生来说绝非易事, 面对一首诗, 学生往往有无从下笔的感觉。教师如若教会学生从意境方面切入, 先找出诗词中的景和境, 再去感悟诗人的情, 这样诗词教学可能会比较顺利地展开。

关键词:意境,情境结合,意象,意境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居家多功能茶室的设计与应用下一篇:钾肥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