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总结范文

2022-06-03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结题总结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课题结题总结范文

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与结题

——《中学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 》课题中期总结与结题培训

大东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指导中心 张辉

★什么是结题?

所谓结题,就是对教育科研具体课题的总结和了结,也就是某一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对研究成果与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向课题的主管部门、单位提交研究成果与成果形成的说明,取得课题管理者的认可,为成果的推广应用作好准备,从而将这项课题研究告一段落,划上一个句号。

★讨论话题:

一、课题结题阶段的工作程序

二、课题结题鉴定所需材料

三、各项结题上报材料撰写要求

四、课题结题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结题阶段的工作程序

1.分析结题条件: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是否全部达到;

二是课题研究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面落实; 三是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是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2.整理研究资料:鉴别、分类、编目录

(1)成果材料:论文、专著等文字材料和软盘、声像、模型、器具、实物等非文字成果。

(2)原始材料:课题组为实现研究目的而获取的各种材料,包括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记录、表格、数据,以及课题研讨、咨询、论证等记录、书面意见。

(3)工作材料:主要有课题立项申报书、批复文件、研究方案、工作小结或阶段总结等。

(4)成果效益与影响材料。

3.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4.做好课题工作总结,形成工作报告。 5.填写结题申请•鉴定书

6.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完成结题材料的准备。 7.申报课题结题

二、课题结题鉴定所需材料

1、《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集中结题申请•鉴定书》装订要求:需单独装订,一式二份。 2.《结题申请•鉴定书》、课题研究总报告电子版光盘一份。 主件包括(电子版) 主件目录: ①课题协议书; ②课题开题报告; ③课题工作报告; ④课题研究总报告。 副件包括(电子版)

课题研究最终成果、公开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奖与推广效益佐证等方面材料。

副件目录:

1、专题会议材料;

2、阶段成果材料;

3、论文;教案;

三、各项结题上报材料撰写要求

◆课题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通常用偏正句式。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一般来说,课题名称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只要把这三要素概括进去了,就会是一个科学准确规范的课题名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大东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大东区,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

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 《小学生“生本教育”的实践研究》 《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生本教育、学习方法; 研究范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初中学生; 研究方法——操作性、实践(即行动研究)、调查。

◆方案的基本格式

一、课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依据和原则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五、研究实施过程

六、预期成果

七、研究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九、参考文献与资料

◆研究报告的结构 题目: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依据和原则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六、研究的过程

七、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八、研究的成果

九、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哪些具体问题。 研究的内容——就是对课题题目的分解和具体化,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般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这部分在表述过程中,应对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及主要研究工作,做出明确的说明与安排。

1、准备阶段

课题批准立项前的工作都是准备阶段的工作,其中包括:

●研究工作的准备:确定选题;初步查阅资料;初步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和研究计划的制订(时间进度的安排和实施步骤);申报立项工作;理论准备等。

●研究队伍的准备。 ●研究条件的准备。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六项: ●开题。这是实施阶段的第一项工作 ●收集、研究资料。

●开展研究。 按照课题开题会确定的研究设计和计划进行,一步一脚印地踏踏实实进行,保证每一步的研究质量。

●组织学术研讨活动。 ●撰写研究论文。

●记录积累数据和资料。

3、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要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环节。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此,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 ●搞好总结。可以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汇报会等活动进行总结。 ●全面整理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重要的可列为研究报告的附件。 ●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完成教育科学研究任务的"桥"和"船"。应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一般的课题研究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工作,采用几种科研方法。

如前期准备阶段,为了解研究问题现状,可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访谈等)。

在实施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与观察法等。 在总结阶段,对成果及研究工作的总结,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这部分应对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做出具体的说明。

◆研究的实施(怎样研究的)

回答研究内容,写明怎样针对研究内容展开研究的。 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部分是详写部分。阐述课题研究的实际运行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对哪些问题进行了怎样的研究;如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一般可以用“具体描述” 、“典型事例”和“数据统计”三种方法说明,最好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研究的成果(研究出了什么)

理论成果是理性的:指形成概念、原理、原则等理论成果,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方法策略等技术成果。

实践成果(效果)是感性的:学生的变化,班风校风,教师的变化,各种奖励,社会影响,上级评价,家长反应,媒体关注。效果通常需要通过典型材料事迹加以展示。

四、课题结题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次结题成果

1、论文;

2、优秀课设计;

3、示范学校;

4、优秀主持人;

5、优秀实验教师;

6、课题学校(主持人)结题证;

7、课题个人结题证。

说明:

1、下附7种成果申请表,申请单位下载申请表、汇总申报成果、填表,申请表要上交电子稿、A4纸稿;

让我们与课题共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教育教学生涯与幸福相伴!

研究实施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

沈阳市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 辉

我们的关注

一、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二、研究实施阶段的操作方案

三、研究实施阶段注意事项

一、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课题研究的生命线(纵贯线): (1)为什么研究?why (2)研究什么?what (3)怎么研究?how (4)研究出什么?What 一句话:

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就是研究者自问自答的过程,即研究者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解答问题,答题内容包括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出什么?

二、研究实施阶段的操作方案

指导思想: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科学的贯彻实施研究方案,回答研究内容。

二、研究实施阶段的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

(一)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二)建立完善过程管理制度

(三)合理运用研究方法,科学实施研究内容

(四)及时认真、系统地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研讨论证中期研究工作——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具有循环性。

(一)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题目的调整——例:小学(高年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调整—— 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原研究内容:

1、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问题研究

2、新课程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分组合作、个别教学、激励、调控、约束)

3、新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研究(课前准备、新课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

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5、在整个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调整后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

2.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并构建具有五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过程的完善

1、考察研究方法选择是否合理

教育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公认的有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文献法等。可分为干预性方法(干预或改变研究对象)和描述性方法(描述研究对象特征,不改变对象)二大类。干预性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描述性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择应以研究内容来确定。

应注意的问题:

(1)同时选择了多种方法,与研究内容不符合 。

(2)“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两方法通常是不能一起使用的,只宜采用其中一种。

(3)不能随意编造科研方法。

(4)一线教师的课题不宜采用实验研究法。

[问题实例1]“学科教学摆脱繁多习题的科学有效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实验研究法

案例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性质与研究的目的。不顾实际罗列的“方法”越多,越显得研究者课题设计上的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在一项课题中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法不能同时使用。

[问题实例2]“小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法,主要利用已有的文献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论形成及方法的总结。2.实践研究法,实践研究中重点要观测学生在实践中的反馈,由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修改指导的方法及应用。3.个案分析法,采取个案分析法,对班级内的学困生进行分析,总结他们面对问题一筹莫展的原因及方法对于他们是否适合,是不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案例分析:理论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属于作者自创方法,不具有科学性。实际这项课题里理论研究法应是文献法,实践研究法应属于观察法。

2、科学确立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过程 从调查研究入手,贯彻行动研究

研究基本思路正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首先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 (2)其次,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别在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我们将从各项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环境的氛围、家园合作、克服心理障碍、为人师表等五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的调整

预期研究成果忌大而空,要切实可获。

例:要构建某某管理评价体系;使全体学生成绩得到飞跃。

(二)建立过程管理制度  定期检查指导制度  定期汇报制度  过程评价制度

 定期学习、研讨、交流制度  定期总结制度

 研究档案管理制度

(三)合理运用研究方法,科学实施研究内容

1、合理运用研究方法 (1)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

(2)按科研方法的要求正确地运用方法 ▲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研究要与本职工作,尤其是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比较研究法:用于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个案研究法:重视“教例”和“课例”的积累和利用,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4、调查研究法:使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原因,科学性较强。

5、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文献索引和网络搜索工具,积累研究资料,把握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其中,行动研究法贯穿课题研究始终。

图示如下:

行动研究过程就是一句话:“我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设想一个解决办法(计划);我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行动);我观察或调查并收集数据(考察)对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在分析评估基础上修正计划,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研究,最终形成科学的解决办法(反思)。这是一个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

▲课题研究内容的科学实施 从调查研究入手,贯彻行动研究

1、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某方面现状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途径或构建模式)研究

实例:“小学高年段某某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或其中某方面)现状 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或其中某方面)方法研究 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或其中某方面)现状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调查对象:教师、学生、家长 调查内容——

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计划” 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小学高年段某某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或其中某方面)策略研究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

(1)、借鉴准备阶段文献研究法研究总结出的相关问题解决的的成功、失败经验,结合实施第一阶段调查出教情学情实际,初步设计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方法、途径或构建模式),制定实施策略的计划。

行动研究法“计划”之理论探讨、形成策略、拟定计划 (2)、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初步策略,并考察反思修正这一策略,再运用于教学实践,如此多次,最终形成科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可从科学分组、合作时机把握、合作学习目标的明确、合作学习内容设置、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研究

行动研究法之“行动”、“考察”和“反思”

(四)及时、认真、系统地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研讨论证中期研究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包括两类:

——研究性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文集、教案、课件、工具、数据库等,其中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是最主要的形式)。

——发展性成果。推动学校工作的发展,教师、学生获得成长。

▲中期论证主要是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课题的研究进度是否符合研究方案的要求;

2、教育课题的研究内容项目是否已全面启动;

3、教育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4、教育课题的研究内容、对象、方法是否需要调整、修正;

5、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原始材料是否已分门别类加以编目归档;

6、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重点、难点有否突破和创新;

7、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形成是否已有眉目。

三、研究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

(一)加强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1、发挥每个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

2、计划与研究活动一致,研究有序;

3、加强组织协调,避免活动与课题研究不相关;

4、开展研讨、反思和总结,注重探索规律,总结研究成果。

5、建档案,档案真实、完整规范;

6、重研究过程资料信息的积累,其分析慎重恰当。

7、大的课题要做好子课题的分解工作。

(二)研究档案要完整

1.规范性: 形式规范;一题一档;主件、副件清晰;按一定标准组卷,或按研究的进程、或按研究方法等。

2.完整性、系统性:反映研究的全貌

3.真实性、准确性:不为检查或结题拼凑档案 4.研究性:体现研究的思路或脉络 要求:及时归档,专人负责。

(三)研究方法要科学

附件;各课题学校结题须提交的验收材料 第一部分

文本装订材料(装订二册)

1.协议书

2.学校课题开题报告

3、学校课题结题报告; 4.学校课题阶段成果材料目录

5.学校课题结题鉴定书(单独装订,一式两份)

第二部分

电子材料(以学校为单位的打包)

1.主持人、执行主持人及全体研究者名单人员名单一览表

2.所有研究者姓名、成果名称、成果类型(研究论文、教育活动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一览表

注:1.凡课题研究者需要个人结题证明者,必须提交个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教育活动设计和典型案例分析)

2.课题材料整理后请按时提交各市、县区课题负责人,统一上报省总课题组。

3.请各市、县区课题负责人按省总课题组收集和上报以上材料 总课题组联系人

冯 军 13066694448 1643273735QQ邮箱

卢欣平 13840155086 1321545097QQ邮箱

2013年5月9日

第二篇:高一生物学科组研究性课题结题总结

高一生物学科组

本学期,我们高一生物学科组针对于我校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更进一步提出了我们学科组的教科研课题: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如何有“讲”走向“少讲”,走向“不讲”。本学期我们三位教师每人承担7个或8个教学班级的教学任务,每人分别主要挑出2个班级先进行实验,然后推向其他班级。本学期,我们认真利用好每次教研,共同讨论下周的教学安排和学案设计,讨论好每节课怎么上,明确学生的学习要求,哪些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哪些教师加以辅助,哪些教师作为主导。经过一学期的的实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讲与不讲并不是绝对的,我们教师必须要搞清楚“讲”与“不讲”的内涵,必须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而不只是形式上的转变。因为:

一.“讲”与“不讲”虽然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而言,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印象中,“讲”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学生听教师对知识结论的分析。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体现。在这种教学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在课程标准下,课程已经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个时候的课程已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还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方式,从而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观。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随之改变,它强调学生的体验性。体验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从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不必束缚在传统的“讲”之下,不必再去苦苦地纠缠于“标准答案”。在新课改下,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此时教师还放不开,一味地“讲”,那还是以前的灌输模式,会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体验,就会背离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此情况下,教师大可不必“讲”。

二.“不讲”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不讲”,并不是真正的“不讲”,是不按传统教学模式去“讲”,而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讲”。此时,教师的“讲”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见,“不讲”并不是真的不讲,否则,就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可见,在课程标准下,一节课不能单用“讲”与“不讲”来评价它的好和坏,而应该是看教师有没有理解“讲”与“不讲”的真正内涵。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虽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讲”,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就需要“讲”,这里的“讲”,是指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 、指导。或者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或者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教师也需用“讲”,而且可以大讲特讲。但这时教师“讲”的不是知识的结论或过程,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过程、推导结论作外围背景知识的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不是代替学生的学。

所以说,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才能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 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 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9——2013.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13.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13.10——2013.12)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13.12——2014.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 研究内容:

(一) 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 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 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学化学的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整体,加强对化学课程的一体化研究,对于落实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用一定的时间研读高中教材,高中化学教师也应研读初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提倡化学教师初高中教学“大循环”。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作者:邹波 来源:十堰市东风48小学 添加时间:2013-11-20 阅读:1287次]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

十堰市东风48小学课题组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是我校申报并承接的湖北省教研室的研究课题。东风48小学秉承“以生为本、素质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题。校领导重视以课题研究来引领教研工作,积极创建书香氛围,让阅读伴随师生的成长,让经典润泽孩子们的童年,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校课题组制定了《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6月)

申报立项经典诵读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8月)

1、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积累组织基本材料。

2、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研讨课、实验论坛、案例分析,定期交流,研究小结。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自总结出理论收获,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4、形成中期报告,组织课题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至10月)课题实验结题评估鉴定及课题实验特色创新学校、教师评选。

1、在中期鉴定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方案。

2、撰写相关论文,汇总实验材料,做好结题准备。 3.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师生成果集。 4.接受专家评估验收。

我校课题实验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各项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以便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做好、做实课题研究工作,现就我校两年多来的实验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

为保证课题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实施组织,由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教研主任为组长,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同时我校还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之中,意在使活动正常开展,全面落实。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1.保障教学时间,落实研究工作

(1)每日一诵。参加课题班级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作为诵读时间。 (2)每周一课。学校在一至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落实在课程表中。

(3)每月一研。按照诵读的篇目、诵读要求和评价标准,由课题组牵头,分年级每月进行一次集中研讨。

(4)每学期一赛。参加课题班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大赛。 2.加强环境熏陶,营造书香氛围

(1)充实课题班级的“图书角”。各班充实的图书主要为课外经典书目、唐诗、宋词、名家名作等,给本班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学经典的阅读资源。

(2)语文教师每天提前将古诗抄写在黑板的一侧,书写规范,排版美观。 (3)学校利用校园内走廊建立“传统文化长廊”,设固定栏目版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清新美观,既能使人受益,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4)校园广播台设立“我读经典”专栏。每天下午午写之前,由红领巾广播台的学生主持、播音,每次15分钟。

3.提炼诵读内容,提供精神食粮 (1)学校订购《经典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等读本,作为校本教材,让学生阅读。

(2)同年级选定浅易古诗词、美文30首(片段),同学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3)每周至少有一首古诗词熟读成诵(语文老师自行选择,参考语文课标指定篇目)。

4.组织实践活动,丰富诵读形式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升旗仪式上“诵读展示”。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有一个班级“诵读展示”环节,每周安排一个班级,轮流展示。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歌美文诵读”班级展示活动。利用大课间,全校师生欢聚操场,评委就位,各班级依序入场展示所选经典诗歌美文诵读。连续举办三场诵读活动,场场内容精彩,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各班将经典诵读和音乐、演唱、表演等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中华经典诗歌美文的独特魅力。

(3)“让经典照耀童年”为主题的

一、二年级期末综合素质评价。在分局召开“减负提质”会议,取消

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后,课题实验教师精心策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选取丰富的诵读内容,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作为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内容之一。该活动既展示了学生一学期的诵读学习成果,又让学生感受了中华经典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讲“优秀经典故事”。“讲故事比赛”在班级初赛的基础上,选拔选手参加学校的决赛。举办该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理想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树立了学生自信、参与、成功的意识。

(5)诵读经典融入“六一文艺活动”。庆六一文艺演出,既让同学们感受到童年的幸福和节日的快乐,又激发了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诵读经典充分展示了48小学学生的文化素养。 (6)编写手抄报。在教师指导下,和语文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为学生提供版面设计、选材、绘画、书法、编写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机会。

(7)假期诵读作业。指定篇目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学生自诵,以暑假为主,并作为暑假作业的一部分。倡导学生“读中华诗文,过快乐暑假”。

◆开展“经典诵读”实验以来,教师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1)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每天诵读古诗文,同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共同学习。

(2)教师“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指导课堂展示活动,每个年级组积极研讨,集体备课,准备一节展示课,校内评比、交流学习。

(3)运用经典调控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诵出“白日依山尽” 学生答“黄河入海流”,或者教师说“横看成岭”学生对“侧成峰”,“远近高低”对“各不同”,通过对答诗句教学过程转换到下一环节。

(4)组织教师观看经诵教学视频,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引领教师读书学习,提高阅读品味。

三、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两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也切身体会着教师们的付出与收获,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

1、诵读传统经典,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篇目,品读文化经典,感悟中华美德,学会做人道理。孝长辈、睦近邻、守诚信、惜时间、勤学习、亲自然等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

2、诵读传统经典,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情感纽带。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诗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炎黄子孙的楷模。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屈原、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闻一多……他们的爱国情怀,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传统经典,习得行为规范。

学校政教处开展“读经典,习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活动。在“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选中,学生行为规范率达到99.5%。

4、诵读传统经典,提升学习能力。

教务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诵读传统经典,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回顾已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这些果实还不够“沉甸甸”,但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到了比果实更珍贵的——实验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索、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恰恰是作为基层研究工作者——一线教师的独特的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崭露头角、焕发光彩。

6、诵读传统经典,助推“和谐教育”。

东风48小学在“打造东风教育品牌,创建和谐教育品牌”中,借力中华传统文化,助推“和谐教育”。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和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对现代文明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意义。在诵读中,大力宣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和谐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的课题实验已有两年时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在反思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积累的量有明显差异。

2、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进“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关键。

3、在读书过程中,检查评价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激励措施还需完善。

4、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感染力不够大,没有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的积极因素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1、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教师们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步积累了一些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面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延续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师生们更广泛地使用经典诗文”。

2、加大宣传的力度,发动家庭教育力量,赢得家长对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支持、配合。

3、以活动为平台,向社会、家庭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实验研究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实验证明,一个人一下子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期内养成崇高健康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便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至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全国中小学掀起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高潮。

如今在教育部、社会各届等的大力提倡、积极推动下,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全国各地开展得有声有色。

因是新兴学科,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始至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直沿用,本着纲要的要求,各地教材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去编写等,尽管依据《指导纲要》的规定,小学信息技术课应从三年级开课,而实际上我市各区很多学校都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目前全市统一使用的龙教版教材起点也是三年级,一二年级没有教材。尽管从全市08年统一使用省编教材起,我借助教研活动,借助常规视导,借助各级赛课,借助网络平台等进行教材辅导、同课异构、典型及优秀课例展示与交流、进行集体与个别交流、答疑等等。尽管我多方面做了努力,但因为教师流动性大、精力有限、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甚至有部分学校在学科教学上校内都未形成体系,各自为政。更有甚者,将三年级的教材用在一年级,造成学生重复学习,失去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基于以上,本课题的研究,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科特点出发,合理设置

一、二年级教学内容,注重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使我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序、更实效,于学生于教师都将具有深远意义。

1、于学生:避免学习内容重复、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于教师:减轻无效劳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没有依据、无序的局面。

3、实现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彼此成全,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而言,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依据整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主要理论支撑,以课堂为研究主场,解决如下问题:

一、二年级开设什么内容的问题(教什么?); 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怎么教?)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

1、问卷调查法。结合课题研究,设计调查问题,了解区内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使用的教学软件、教学中存在的疑惑等。

2、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成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在课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3、个案研究法。实验教师以所在学校所任班级(一年或二年)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恰当的实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编写“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途径 本课题根据计划安排,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2012年8月—2012年9月)

选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阶段性研究目标、责任分工和预期成果。

第二阶段研究积累:(2012年9月—2013年5月)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在几所一二年级开设课程的学校中进一步选拔实践教师

3、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哈尔滨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生命化教育相关理念等指导课题成员的研究工作。

4、交流近些年的开课经验、梳理不足等。

5、课题方案的修改与完善。

(二)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从课堂教学入手,以课堂为课题实验的主场,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不断设计与改进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2、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初步明确一二年级开课基本模块,撰写指导意见;根据情况调整研究策略。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先进性。

3、进行阶段小结,及时总结反思,促进阶段性成果的形成。 第三阶段总结梳理:(2013年6月—2013年7月) 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善教学指导意见,汇集一二年级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教学课件等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1、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XX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生命化教育相关理念等,结合学生及学科特点,编写出了《XX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在指导意见中将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位为:基础为本;素养为先;实践为重。课程的性质如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贯彻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宗旨。该指导意见的制定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会对一二年级教学内容进行规范,使教师教学有据可依,将会改变我区一二年级教学没有依据、无序的局面;同时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依据自编的《香坊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自制与搜集了许多适合教学的课件等,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参考。

3、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体悟到理论学习是实践的指南,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教学内容才会使学生有真正的快乐,学生快乐了,教师的课堂才有生机、有活力,通过实验真正感受到生命在场,彼此成全的内涵。

4、课堂研究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他们养成了静下心来思考课堂的习惯,通过研究使他们跳出了“本位”,真正意识到教方法胜过教知识,课件的合理使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素养。

5、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本课题正视学生生命的存在,从他们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乐此不疲;学生在学习中发自内心的体悟到学以致用的道理与感悟到快乐学习的真谛;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总之,本课题研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自编出《香坊区小学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并以此为实施教学的依托,本着整合的理念,以一些涉及其它学科的小软件为教学载体,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信息素养为宗旨,设置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同时理顺好与三年级教学的衔接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课题研究的最初目标,解决了

一、二年级开设什么内容的问题;一二年级与三年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实现了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彼此成全,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值得在全区推广。

七、思考与展望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成果推广时,一定要做实,要切实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及时汇集基层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现区内共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幕活动合同范文下一篇:考试之后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