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2022-05-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近些年,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教学的探索也一直没有间断。以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应用型案例教学方法。此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教改探析

摘要:为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相应改革。文章在分析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开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教改

这里所讲的经济学基础课,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这些课程,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但是关于教学中怎样开设和讲授这两门经济学基础课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关于怎样开展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怎样提高經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多年的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经历,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效果现状

独立学院起源于1993~1995年,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成立之初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主要依靠举办院校,教师也是由举办院校派出,在教学模式上就与母体学校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由此导致了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济学基础课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除了存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之外,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误区。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有的独立学院要么不开设经济学基础课,要么就以专业课的形式开设。例如对物流专业,不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因为当他们在学习市场营销时对其所涉及到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等概念是陌生的,或不是全面了解的;在学习供应链管理时对相关的生产、成本理论也是不解的。又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与西方经济学宏观均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并要求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枯燥、难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把握不准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以及教学大纲的安排方面。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其规模发展,如今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材都是选用“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这就有悖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生源的特点。“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层次过高,内容过深,理论性过强,容易造成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同时也导致任课老师在因材施教、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等问题上陷入困境。这对培养有—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利的,所以,“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是不适用于“三本”的课堂教学的。

(三)教学方式不当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概念与数学模型,学生从头到尾地记笔记,教师、学生都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很茫然,认为经济学空洞乏味。

另外,独立学院主要依附母体院校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多年来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学定势,惯于遵照研究型大学或教学与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从公立高校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方式中转换过来,根据独立学院“三本”的生源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把内容讲得过深,理论性太强,常常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勉为其难。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的

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看,独立学院一般为应用型层次的教育机构,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必要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开设为专业课打基础的经济学基础课,但是要好好把握这些课程的设置,体现“能力为主,需求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同时要对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政府公共支出与收入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这就要求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的基础上侧重于西方经济学宏观的学习。又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了解生产模式,成本分析;了解市场结构等,从而在学习中侧重西方经济学微观的教学。

在总体教学目标上,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虽然我国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经济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教材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步伐。现行教材不能反映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反映我国现实经济情况。特别是适合独立学院“三本”及专科层次的教材更显欠缺,由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选优编缺,加强教材建设。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主要招收的是“三本”或专科学生,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特点:思维敏捷、多才多艺、思想活跃,但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由此,我们不能以一种僵化的模式来教育学生,而应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育学生。不管学生以前的发展如何,尊重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经济学基础课程不在操作实践的课程范围之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教学中,针对较为简单的经济模型,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小调查的任务,撰写小论文或是调查报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更加透彻,使学生学以致用。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更多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试验分析、课程设计等。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第二,综合案例分析,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经济学的精髓不是结论,而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济学深奥的理论配以晦涩的数理分析,经常使学生理解起来如水中望月,而案例教学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现实联系起来,用实际的资料和案例来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有许多非常经典的案例。但是,仅仅分析那些西方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典型性、贴近性、正面性和简洁性,切忌牵强附会、庸俗低调。案例的使用应和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喧宾夺主、有所偏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增强其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三,调整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传统的考试方法,造成了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疲于应付的误区。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经济理性思考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要将以往单纯期末考试改为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根据不同专业的考核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作业、讨论、论文、笔试等灵活多样、易于操作的考评方式,加大日常考试所占比例,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期末试卷应通过标准化试题库命制,确保题型丰富、题量适中,以考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为重点,避免过多的再现性概念题目。

参考文献:

1、侯英梅.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之友,2008(2).

2、常国山.《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7(8).

3、冯祖琴.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作者:邓卫红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2:

独立学院经济学应用型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教学的探索也一直没有间断。以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应用型案例教学方法。此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应用型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与其他层次本科教学目标不同,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此基础上,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具备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理性评价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应用型案例教学方法。

一、应用型案例教学概述

应用型案例教学,是指在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案例教学广泛引入教学,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其中,应用型培养目标是目的,是独立学院教学的最终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手段。两者能够有机融合是基于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很好的实现应用型教学目标;同时,在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案例教学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应用型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在教学中加入几个案例分析或者设立几节案例讨论课,而是将教学与生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将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与课堂教学密切融合在一起,通过事实案例引出教学内容,由鲜活的案例来解释枯燥难懂的理论模型,通过案例讨论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很多学生却并没有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其框架通常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纯理论分析框架;(2)对经济学理论的论证,大多采用抽象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感到晦涩难懂。学生从中学到的也只是一些理论及其推导,没能将经济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没能真正实现经济学教学的意义。

我们对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经济系、管理系等涉及经济学课程的系部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往课堂效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的组织、课程建议等几个方面。调查涵盖国贸、金融、会计、信息管理四个专业,共收到有效问卷545份,其中认为自己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的学生多达77.25%,只有13.3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能力”或“能力很强”;认为分析问题能力“重要”的高达93.03%,认为“完全有必要”加强分析能力培养的学生占到了87.71%。

二、应用型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应是与理论讲授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77.80%)也都认同并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从生活出发,以真实案例导入教学

每一次课或每一次独立教学内容的开始,都以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案例尤其是贴近生活的或当下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学习。课堂讲授结束时,再返回到上课之初的案例,最初的疑问也就烟消云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听课变得不再被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讲授过程中,以典型案例解释理论

经济学理论大多采用推导、论证的方法,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模型推导普遍感到较为困难与枯燥,而且应用型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决定了经济学教学应以理解运用为主。

在讲到某一知识点时,选取一些简短的典型案例,用这些典型案例来解释与印证理论观点,晦涩的理论一下变的清晰明了。例如,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引用“5个狗不理包子”的例子,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很容易就能够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选取的案例数量不宜过多,也不要过于复杂,要少而精,重点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内容,能清楚地印证理论观点即可。

3.讲授结束时,以综合案例分析锻炼运用能力

在某一章或相关的某几章内容讲授结束后,可以安排一次综合性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综合性案例和前节所述的典型案例的区别在于,前者短,后者长,前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是为了证明原理的正确性,后者综合性较强,难度也较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理解经济学原理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对于综合性案例,笔者比较推荐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也比较倾向于小组课堂讨论的形式。调查中发现,有61.09%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现场讨论和辩论的形式。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数量控制在10人以内,组内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各成员之间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火花,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在一旁观察,鼓励学生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完善,得出最终结论。在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堂辩论,使学生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鼓励与引导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肯定,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4.课堂外,以实践性案例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运用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拟定一个大概的选题范围,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自己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如适逢节假日,可要求学生在外出活动时注意观察各地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选取一种商品进行详细调查,找出价格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及相应的调控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选题难度要恰当。因为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他们刚刚接触专业课,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且社会经验有限,如果选题难度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不但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如此将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案例来支撑解释理论,运用理论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理论,由此形成一个系统严谨的体系。

三、应用型案例的选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针对案例的选取,除了通常所提倡的典型性、本土性和针对性原则之外,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等特点,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应用性要强,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选取案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性

经济学教学应该突破纯理论授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要注意贴近生活,注意案例的真实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实用性很强,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碰到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意义所在。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比较活跃,参与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多,对现实经济社会已有一定接触和体会,也更希望教师能够对他们在现实中的困惑与不解给予清晰的解释。调查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度开展教学,多选取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用性强的案例。

2.时效性

案例的时效性要强,要尽可能新,教学中要将课堂讲授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有些案例虽也能够解释某个理论,也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但案例内容已经过时,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其内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选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作为课上分析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为经济学的魅力所折服,同时也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以今年农产品价格为例,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若选取这方面的案例,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引起价格上涨的原因,最终印证了价格的变化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从而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3.趣味性

独立学院学生较为活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较差。要将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上来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充分的准备、讲课艺术之外,还要突破原来的课堂形式,以一种更加有趣、活泼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最喜欢视频辅助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案例也可以选取寓言、故事、视频音像资料、图片、动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小游戏或小实验的方式。事实证明,应用这种方式,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自然也掌握得更牢固。

综上所述,应用型案例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广泛地搜集课堂适用案例,并对原有案例进行更新;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案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时代热点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思考如何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原则准备和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讲授与应用型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丽.让经济学回归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体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29-131.

作者:文翠翠 王婷

独立学院经济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G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4]张雄.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1).

作者:田玲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业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美容业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