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2023-02-14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是指主体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标准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它有三个特点: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观幸福感能反应出大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上的基本状况。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助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 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可以说信任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基础。正常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他人的怀疑、不信任, 会使个体不能够很好的工作与学习, 也会使个体不能与他人很好的合作与共处。在我们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之时,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我们所不能够忽视的。大学阶段是信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对他人是否信任对其是否具有协同合作精神, 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原因,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状况, 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校和家庭培养大学生与人友好相处,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选取西北地区的两所院校 (宝鸡文理学院和宁夏大学) 不同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共450人作为调查对象, 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被试为414人, 有效问卷率为92%。其中男生198人, 女生216人;城市学生168人, 乡镇学生246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是113人、96人、117人和8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情感平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组成。

情感平衡量表 (PANAS) 是由Bradburn等人编制的, 用来测查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 要求被试回答在过去几周内所体验到的情感。哪一种情感得分高则说明被试经常体验到哪一种情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生活满意度量表 (SWLS) 是由Diener等人编制的, 包括5个项目, 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试用7点量表评价对5个句子的赞同程度, 分值在1~7之间, 得分越高表示对生活越满意。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证明其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人际信任量表 (ITS)

采用美国心理学者Rotter (1976)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该量表是用来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 (口头和书面) 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 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 涉及不同社会角色。量表采用5分对称评分法, 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总分从25~125分, 中间值为75分, 被试得分越高则信任度越高。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3 程序和数据处理

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并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状况与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人际信任方面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虽然女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方面平均得分 (18.53±5.78;2.56±1.20) 高于男大学生 (17.99±5.93;2.39±1.06) , 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男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均处于中等水平之上, 男生平均得分为79.65±8.12, 女生平均得分为78.34±7.91, 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与庞彤彤、宋凤宁的研究是相一致的。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积极情感和人际信任上有年级的显著性差异 (F=6.04, p<0.01) 。在积极情感方面, 大四学生的积极情感平均得分最高 (2.92±1.14) , 其次是大一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较高, 大三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水平最低 (2.30±1.17) 。在人际信任上, 大二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高 (80.73±7.26) , 大三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 (77.61±7.25) , 四个年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排序为:大二>大一>大四>大三。

2.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F=5.86, p<0.05) , 城市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 (19.11±5.69) 要高于乡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 (17.70±5.90) 。但是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人际信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4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

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 生活满意度和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r=-0.296, p<0.01) ;积极情感也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r=-0.181, p<0.01) ;消极情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 (r=0.189, p<0.01) 。这表明对他人信任度低的大学生, 其生活满意度不高, 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少, 并且有较多的消极情感体验。

3 讨论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在认知方面, 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这与陈丽娜、张建新的研究结果一致。张雯、郑日昌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有可能是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好,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因为乡镇与外界的接触不如城市那么多, 他们的一些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从而产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在情感方面, 不论是性别还是年级在消极情感上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对于积极情感, 虽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但是存在着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大四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最高, 大三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水平最低。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都相继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后便会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景与规划, 并且会为自己步入社会做积极的准备。大三正处于大学生活的中间阶段, 过分的熟悉会使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感兴趣, 随之而来也就不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此外, 大三学生看到大四学生忙着四处找工作的时候, 也不禁会为自己的前途与出路产生担忧, 这就更加减少了大三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3.2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高于人际信任的理论中值。四个年级人际信任度的高低排序依次为大二>大一>大四>大三。这与郑信军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被试选择的不同。郑信军以初高中生为被试, 结果发现人际信任度的高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有研究表明社会文化背景、具体任务情境、社会信任制度、中介信息传媒等都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处于一种新的人际环境, 需要对彼此相互熟悉, 这就会给他们的信任带来一定的冲击。到了大二他们逐渐适应了整个校园的环境, 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将人际关系协调起来, 信任水平也随之提高。而大四学生在实习和找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磨练, 此时他们少了一些轻狂, 多了一份稳重, 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又使他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所以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会较大三学生高一些。对大三学生而言学习上的挫败感和对前途的担忧, 再加上自认为的成熟与故作深沉, 使他们对待问题会比较消极, 因此人际信任水平会有所下降。

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在人际信任平均得分上, 男生的人际信任度高于女生, 但是在人际信任上并不存在性别和地域的差异。这与国内徐本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从研究结果来看,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都和人际信任有高的相关。但是无法说明大学生是因为主观幸福感强而导致人际信任度的提高, 还是因为人际信任度的提高而促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增强。本研究认为, 二者可能存在一种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调查。

4 结语

(1) 无论是在主观幸福感还是在人际信任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2) 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这地域的差异,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

(3) 在积极情感方面,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四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最多, 大三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最少。

(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也存在差异性, 信任度的高低依次为大二>大一>大四>大三。

(5) 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地相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会影响到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或不信任的水平。

摘要: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状况及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在积极情感和人际信任上存在年级的差异性;不论是在主观幸福感还是在人际信任方面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

参考文献

[1] Diener.E.Subject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34~43.

[2] 丁道群, 沈模为.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5[2]:300.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1999:69~100.

[4] Robinson, Shaver, Wrightsman[主编], 杨宜[音], 彭泗清, 等[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89~1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机械热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引发“毒豆芽”刑事案件的原因及遏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