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健康成长——民工子女教育面面观

2023-01-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走进城市学校就读。据报载,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 其中民工占大部分, 若以学龄儿童少年占2%~3%比例计算, 就有240~360万人,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农民工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无疑是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但由于诸多因素, 他们受教育权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他们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性格大多内向, 上课多数都是“闷葫芦”, 提问的问题就算知道答案, 也不主动举手回答。课下坐在座位上不动或独自玩耍, 俨然是另类, 很明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他们充满自卑感, 缺乏自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我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跨过语言障碍是树立自信心的条件

农民工子女来自四面八方, 由于生活、卫生习惯不同, 口音有别, 以及经济上的差距等, 在流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 有着一种天然的自卑心理。他们口音不同, 羞于开口说话, 不与同学交流。比如我班一位来自贵州的民工孩子无奈地对我说:“我的普通话不标准, 一开口同学们就笑话我, 根本不敢开口讲话。”尽管这样, 一名在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家庭的五年级学生还是对我说,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学习?因为我来自农村, 家里很穷, 这里消费比家乡贵, 这使我家更穷了!但我还是喜欢在黔江城读书, 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好了。为此我安排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们的同桌, 主动与他们交往。在他们遇到困难时, 同桌能够热情的帮助, 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帮助他们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另外我还常常组织讲故事、朗诵比赛, 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如口语交际《我的家乡》教学, 让学生讲自己熟悉的家乡生活, 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来自阿蓬江镇的周宇同学平时沉默寡言, 在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 爱和帮助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宽松、平等、关怀氛围, 使农民工子女感到温暖。

2.1 增进城乡儿童相互了解, 促进农村儿童的城市融入

要促进流动儿童融入主流文化, 重要的是要加强双方的了解。因此, 让孩子们一起学习, 一起生活, 一起游戏是很重要的途径。缺乏朋友, 感到孤独是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强烈感受。即使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农民工子女, 也存在着强烈的孤独感。一个农村女孩说:有一次, 一位城市同学向她求助, 她立即帮助了他。对此, 她感到特别高兴, 觉得终于可以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了。可是不久后, 当她向这位同学求援时, 这位同学却没有帮助他。因为他是农民工子女, 据北京晨报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 在120名农民工子女中, 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民工子女有过和北京城里孩子或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接触的经历。说起农村儿童, 城市孩子大多认为他们脏乱差。例如, 我班就有孩子回家对父母说:“我们班上学期来了个乡下孩子, 穿得很脏, 脸上整天黑黑的, 就像没洗干净一样。他不爱说话, 没什么朋友, 学习成绩也很差, 经常不及格, 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听课的。”“穿得破破烂烂, 身上脏兮兮的, 又不爱说话, 动不动就一个人偷偷地哭, 不跟我们城里孩子一起玩。”

2.2 在对同学进行教育时, 教师要特别注重农民工子女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

尽量根据他们的要求适当地进行知识倾斜,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边缘人物, 是能够受到老师的重视、得到老师同样关注的, 因而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充满自信地学习,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3 要尊重农民工子女

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薄弱, 他们大多有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 但从智力或者接受能力上来讲, 民工子女和本地的学生是一样的。所以要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帮助他们掌握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首先是我们在班级中对他们进行自我认识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闪光处, 提升自己的价值, 并教给他们一些自我暗示的方法, 如常在心底呼喊“虽然我们来自农村, 但是我们很优秀!”“我奶奶是拾垃圾的, 我妈妈是扫垃圾的, 我爸爸是收垃圾的”说这句话的是我班学生, 一个很白净而又腼腆的女孩子, 可她的家却是一个十分脏乱的地方。上面的话就是在口语交际《我的一家》课上说的话。我的评语是:你的家虽然不能给你丰厚的物质条件, 但能给你丰厚的精神财富。金钱能买到金碧辉煌的宫殿, 却买不到温馨和睦的家。孩子听了, 露出幸福的笑脸。另外, 还要帮助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逐步形成自我肯定的概念, 树立“我也行”“我很能干”的信念。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在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 人格互动的教育过程中, 使之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身心愉悦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中来。

2.4 重视家校联系工作

家庭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 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因为我班的家长多数都是在打工, 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 造成子女频繁转学, 他们的子女今天可能在这所学校, 明天则又换了一所学校。教材不统一, 进度不统一, 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无法跟上, 饱尝失败的滋味,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大多民工每天早出晚归, 他们把孩子带出来送到学校后, 忙于生计, 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因此, 有的民工子女不会预习课文, 作业不认真, 有的甚至还会逃学。课余生活就是打打闹闹,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采用了家校联系本、电话、开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不定期沟通。了解学生及家庭状况, 做好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工作, 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使刚刚培养的自信心得以增强。

3 肯定鼓励是培养自信心的关键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在学习《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 有一平时基础薄弱的农民工子女提出:“爱尔莎夜里和作者睡觉时, 为什么不会发兽性?”这个问题, 我当下表扬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 并让全班同学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办法去寻求答案。看到老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给予肯定并予以重视, 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了自信心, 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 经常主动举起手来。由此可见, 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成果的肯定和鼓励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而且能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 成功体验是增强自信心的保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针对农民工子女心灵手巧, 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开展了劳动技能等活动, 剪纸、绣花、用草编动物……无不是他们的强项。比如一次在上实践课时, 我发现农民工子女刘培的小制作特别精致, 于是让他上台展示一下。结果他的作品一亮出来, 立即引来全班同学的兴趣。原来他用一些废弃物做成了一辆小汽车, 跟真的一个样, 还能进能退。我让他把制作过程说一说, 没想到不爱说话的他却说得头头是道, 赢得了同学们的羡慕和敬佩, 他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心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改变孩子们的状态, 提出了“我负责, 我能行, 我快乐”的班训, 并进行了以这个为主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三年来, 我发现那些孩子根本不像农村孩子那样胆小、怕见人、懦弱等, 相反, 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都很自豪、勇敢地说自己是哪里来的, 老家在哪里, 父母是做什么的。他们没有自卑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手甚至几手“绝活”, 有的孩子会跳舞, 有的孩子会转手帕, 有的孩子会绘画, 有的孩子会制作手工艺品, 而且做得很漂亮, 还有些孩子能背很多古诗……不仅如此, 我还注意挖掘学生中、生活中的故事、典型, 并时时激励孩子们。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利用“系列实事报道”这一环节, 报道班上的典型, 让每周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介绍自己, 展示自己, 以此激励孩子们的自信心。

总之, 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子女, 他们是一朵朵孱弱的鲜花, 他们是一群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 现在我班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 他们自尊、自强、自信, 正朝美丽的明天前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疗法在治疗宫颈糜烂中的临床应用下一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