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价值测量论文

2022-05-0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品牌价值测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有品牌理论关于品牌价值形成的逻辑品牌最初仅仅是印在产品上用以标示产地、生产者和质量信息的印记,但是发展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可以进行评估,甚至拥有现实并购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品牌发展的这一趋势使得关于品牌价值的研究成为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品牌价值测量论文 篇1:

顾客品牌价值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从以前的价格竞争,到产品,质量竞争,现在的服务,品牌竞争。本文从顾客角度出法,通过对品牌价值相关文献进行一个总结归纳,揭示了顾客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品牌价值 品牌知识 品牌态度 品牌行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从以前只关注产品,关注产品质量,到现在关注企业品牌,关注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这也提醒着企业应该将目光转向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是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还能增强企业声誉,间接的带来价值。很多学者也证实了这一点(Aaker,Keller,V.Kumar)。不仅是有实质产品的

企业应该更多关注品牌的管理,服务行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进行更好的品牌经营。

一、定义

到目前为止,品牌价值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各国学者对于品牌价值的概念众说纷纭。Aaker(l991)指出,品牌价值主要来源于品牌知名度,品牌关联,品牌认知质量,品牌忠诚。美国市场营销研究院认为品牌价值是顾客等对品牌的一种联想和行为,品牌所属者从这种联想和行为中获得更多的好处,然后形成更大的差别化竞争优势(Park&srinivasan,1994)。

在我国,学者们对于品牌价值这一概念概念也是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外所说的Brand Equity也被有的学者翻译成品牌价值。于春玲和赵平(2003)分析了几个容易混淆的品牌概念,品牌财产(Brand Asset)属于会计学概念,可以进行买卖交易和有偿转让;品牌资产(Brand Equity)是西方广告学从品牌管理方面提出的,是品牌给产品带来的增值效应;品牌价值(Brand Value)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是品牌资产的内在价值。

对于品牌价值的概念,之前的研究多从公司角度出发,特别是和公司财务、绩效等挂钩来诠释品牌价值这一概念。这是品牌能给公司带来的最表面的价值,即销售量和利润的增加。但是品牌价值不仅停留在表层,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正如王成荣(2005)所说品牌价值源于品牌的资产价值(Brand Equity)或财务价值(Financial Value)的传统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品牌价值是来自于市场,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一种信赖、认可还有忠诚,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

所以有人从不同角度思考品牌价值,Keller(l993)很早就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資产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跨越,从基于公司来研究品牌,到基于顾客来研究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候他比较简单的提出一些理论,比如顾客对于一个品牌在脑中形成的知识会导致顾客在忠诚度,购买行为上的差别。Keller(2001)基于自己之前有关品牌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概念(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他认为品牌之所以对公司和企业等有价值,是因为品牌对顾客有价值,并依此构建了一个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BBE模型。于春玲还有赵平(2003)也认为品牌价值是顾客对于品牌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行为意向方面的差异化反映,这是一个与顾客紧密关联的概念。

二、维度

Aaker在l991年提出了著名的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分别是品牌意识(brand awareness),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品牌资产(other proprietary brand assets),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品牌联想(brand association),品牌资产就是由这五项组成。而后,Aaker(l996)从顾客角度出发,提出的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这对顾客的品牌价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Aaker是从五个方面来提出十要素,对品牌资产进行检测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品牌联想(brand association),品牌意识(brand awareness)和市场行为(market behavior)。这个模型从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了顾客的心理认知和市场行为,但是该模型没有说明各变量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这为后面的很多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

Keller(l993)认为品牌价值是由品牌知名度还有品牌形象组成的。前者是指人们对品牌的名称知道的程度,比如品牌识别,品牌记忆。后者是指人们在知道品牌的前提下,和品牌建立起的一种关联,比如顾客对提到品牌时产生的联想,在顾客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思维。

Kotler(2002)随后深化了自己之前对于品牌价值的定义,他结合了品牌偏好和品牌价值,然后指出品牌偏好是品牌价值的一部分,而品牌价值主要有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品牌接受度,品牌忠诚,品牌偏好和品牌认知度。这个时候已经提出来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度对于他选择这个品牌和对这个品牌忠诚存在一定的影响。

Yoo等(2001)就Aaker提出的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运动鞋,胶卷,彩电三个不同行业进行学生样本分析,最终得出了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的三维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量表。他们的验证性研究为后续的研究者们奠定了基础。

三、品牌价值的影响

之前的研究都认为品牌价值能给企业带来销售与利润的直接增加。但是品牌价值带来的影响不局限于此。Wakefifield & Baker(1998)发现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或重购意向。Eggert& Ulaga(2002)认为顾客的品牌价值对于购买有直接影响,也影响顾客的满意度。

V.Kumar(2013)认为顾客品牌价值是指一个顾客品牌知识,品牌态度,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根据之前的品牌经历和品牌营销形成的影响。把品牌和顾客结合起来,建立下图的模型。模型中,顾客品牌价值组成部分中有品牌知识(包括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品牌态度(包括了品牌信任还有品牌情感);购买意向;品牌行为(包括品牌忠诚,品牌拥护和品牌溢价购买行为)(见图1)。

图1 顾客品牌价值组成部分模型

Netemeyer(2004)认为品牌权益是消费者愿意为了自己所偏好的那个品牌支付超出它本身价格的额外的费用,而消费者的这种偏好是因为他们对该产品该品牌产生了情感。这时候在品牌权益里加入了“溢价购买”这一概念。并且他在CBBE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CBBE模型中的感知质量(Perceived Brand Quality),独特性(Uniqueness),感知价值成本(Perceived Brand Value For the Cost),溢价购买(willingness to pay price premium for a brand)这四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见图2),所以品牌价值是会导致溢价购买的,会产生品牌购买意向。

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探讨着顾客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品牌是通过对顾客产生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可以结合顾客对品牌的反应来评价品牌价值。并且提出一种以消费者行为为基础的测评方法,作为对品牌价值评估的一种新的方法(范秀成,冷岩,2000)。

有的也根据实证研究品牌价值和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覃玉雁(2013)以餐饮业消费者和游客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品牌价值各个维度分别对正面行为意向形成的促进作用。

有的学者从顾客契合的角度出发,认为顾客契合对品牌资产的三个维度:品牌伦理、品牌意识还有品牌态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还认为这三个维度也会对顾客的行为意向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韩小芸,袁静,2013)

王晓灵(2010)认为品牌价值应该由基于企业角度的价值,基于顾客角度的价值和基于社会角度的价值组成,这其中基于顾客角度的品牌价值来源于顾客对品牌的认知总和,包括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顾客让渡价值,品牌知名度等。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实现与否取决于顾客的心理感知和购买行为。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品牌价值的实现会在顾客的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见表1)。而行为上的表现就有重复购买等行为,所以品牌价值会带来顾客忠诚并产生重复购买行为。

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献中发现,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品牌价值是会带来顾客的忠诚行为,比如重复购买,口碑推荐,或是对品牌进行互动。其中重复购买行为是做多被研究的,因为这是最直观的影响。

四、如何提升品牌价值

之前的研究多是探究品牌价值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等。既然品牌价值如此重要,那么很多公司都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那怎样才能提升品牌价值呢。Keller(2001)认为构建品牌资产需要四个步骤,被称为“品牌金字塔”(如图3)首先建立一个显著的品牌,维护品牌形象,对顾客产生一个共鸣,这样才能构建起品牌资产。很明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和顾客产生一个互动和共鸣,而不仅仅是只站在公司角度考虑品牌资产的建立。

所以最近几年的研究多集中在探究如何提升品牌价值。范二平(2013)就从品牌推广和品牌规划,提出了企业品牌价值更有效的提升策略。张婧(2013)是首个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实证探索产业品牌价值的形成机理,其研究结论启发了服务行业应该多关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性价值共创活动,并且着重于提升品牌管理绩效。

现在,越来越多品牌价值相关的文献开始针对行业细分,甚至是针对某个公司专门提出品牌价值影响的因素和提升策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品牌价值的研究越来越具有细分性,特殊性,针对性。这样更有利于将品牌价值理论应用与实践中,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应该制定以顾客为中心的品牌价值管理。从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了解了品牌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价值。而且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企业就应该要重视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顾客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购买上,还体现在顾客对于品牌的一个拥护行为和溢价购买重复购买行为,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群忠实的顾客和“员工”,并且不用为之付出高额成本,就像有学者提出的那样,留住一个顾客的成本往往低于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那么企业在对自己的品牌进行管理时就应该把顾客考虑进去,建立符合顾客需求,最为顾客所接受的品牌,然后以顾客为中心对该品牌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品牌价值的概念和细分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对品牌价值的研究多从公司,财务的角度,而从顾客角度研究品牌价值的文献相对不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而且对于前述文献中提出的众多模型,基本都是用有实体产品的品牌进行验证模型的,几乎没有学者用服务行业来检验,针对服务业顾客品牌价值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作者建议之后的研究可以考虑从顾客角度出发,用服务行业来对品牌价值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小芸,袁静.酒店社会资本、顾客契合及品牌资产关系研究.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03期.

[2]范秀成,冷岩.品牌价值评估的忠诚因子法.科学管理研究,2000(5),50-56.

[3]王晓灵.品牌价值的结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11):95-97.

[4]于春玲,赵平.品牌资产及其测量中的概念解析.南开管理评论,2003(01),10-13.

[5]王成荣,邹珊刚.论品牌价值的来源及构成[J].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2005,(9):1-9.

[6]V.Kumar.Profitable Customer Engagement:Concept,Metrics,and Strategies,Sage Response books,New Delhi,2013.

[7]Keller,K.L.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1-22.

[8]Aaker,D.A.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3),103.

[9]Kotler,P.Gertner,D.Country as brand,product,and beyond: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ume 9,Number 4,1 April 2002,pp.249-261(13).

[10]Yoo,B.Donthu,N.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scal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2).

[11]Richard G.Netemeyer,Balaji Krishnan,Chris Pullig,Guangping Wang,Mehmet Yagci,Dwane Dean,Joe Ricks,Ferdinand Wirth.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easures of facets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ume 57,Issue 2,February 2004,Pages 209-224.

作者簡介:冯洁(1993-),女,汉族,贵州遵义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顾客契合。

作者:冯洁

品牌价值测量论文 篇2:

品牌价值的理论模型及其测量

现有品牌理论关于品牌价值形成的逻辑

品牌最初仅仅是印在产品上用以标示产地、生产者和质量信息的印记,但是发展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可以进行评估,甚至拥有现实并购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品牌发展的这一趋势使得关于品牌价值的研究成为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理论研究中,与品牌价值(brand value)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二者曾经作为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被使用,但随着品牌资产理论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逐步得到了厘清,即品牌资产可以视为因品牌而产生的一种“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则是从财务会计角度对这一“增值”的一种衡量,是以货币为尺度的“市场价格”。

品牌资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为美国的广告界所用,其后进入了理论研究领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解释逐步形成了消费者、市场和财务三个视角,虽然定义方式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品牌资产是因品牌而产生的一种“增量”的思想。

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品牌资产研究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三种研究视角逻辑关系的思考,进而形成了品牌价值链理论。品牌价值链理论将品牌资产价值的实现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即消费者心智、市场地位和股东价值,这三个阶段对应于消费者、市场力量和财务角度的品牌资产概念,形成了三个递进的层次(见图1)。

根据品牌价值链,研究者将品牌资产更狭义地界定为消费者对品牌附加值的认知,而将市场地位和财务视角的品牌资产定义转为了品牌价值。

我们认为现有品牌理论对于品牌价值的认识,在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其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视为品牌市场地位和经济回报的基础,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但如果向品牌价值的上游追溯,便会发现现有理论的研究有明显不足,仅仅将企业营销活动和由此形成的消费者认知,视为品牌价值形成的基础,显然是对品牌价值的一种狭义理解,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品牌除直接满足消费需求之外,还具有更高层面的社会意义。

品牌社会意义的两种表现方式

品牌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品牌的社会属性,使其不仅作为企业的营销工具在消费者层面发挥作用,还有着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因此,对品牌价值的思考就不能不考虑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品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品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远远超越其保证的品质、服务、象征的身价以及财富范畴,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品牌作为企业、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市场运转的焦点和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核心经济现象。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由于品牌整合了各种企业资源,品牌价值就成为了企业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BrandFinance公司对世界顶级品牌的评价表明,世界排名前十的品牌中,除GE之外,其余品牌的品牌价值都占到企业价值的10%以上,前五名的平均“品牌价值/企业价值比”甚至达到了26%。

部分品牌集聚的地区还形成了著名品牌或品牌群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美国的硅谷、华尔街,在高科技和金融行业的领导性地位及影响,就是这类现象的典型代表。我国的青岛、宁波等地区,也在家电、服装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集群。

品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为品牌以自己的善行,如保护环境、支持公益、传播新的生活主张等,来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实践证明,著名品牌对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品牌运营过程中往往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品牌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和一种象征。如IBM有一句形象的广告语,“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这体现了IBM对科技和文化的带动作用。正是这些众多IT品牌在世界上的推广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一个全新境界。

品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作为自然和社会属性综合体的品牌,形成了对自身所代表产品的超越,相对于产品而言,品牌有着更长的生命周期,甚至有可能“永存”,因此,品牌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某种状态,这集中体现为品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但是,品牌的这种社会意义并不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中被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特有的品牌群体——老字号的分析,探究品牌这一特殊的社会意义。

老字号是中国商业特有的称谓,通常指有多年成功的经营经历,在一定区域内有良好声誉的商号及其商品和服务的称谓。中国老字号历史悠久,平均年龄超过140岁,比现代国际品牌平均约100年的成长历史还要长,其中,部分中国老字号的历史比美国历史长,如鹤年堂(始建于1405年)、便宜坊(始建于1416年)、永安堂(始建于1425年)、六必居(始建于1446年),都是500年以上的老字号,同创于1669年的王致和与同仁堂也都有341年的历史。可以说老字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商业的文明史。很多老字号所拥有的丰富历史和文化积淀,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而且是人类文明传承与记忆的载体。

与文物、遗址、古迹这类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品牌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存在的品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就使得品牌不仅是某种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而且能够传承文化的内涵,是典型的“活化石”。例如国药旗帜同仁堂,历经341年锤炼铸造出的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有配方独特、药到病除的王牌药品所体现出的市场价值,而且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和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理论,更重要的是传承着中国人诚与信、仁与义的优秀品德,这种社会意义是纯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比拟的。

在现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老字号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其中,国家级28项,市级45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手工艺、中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技艺,在历史上是通过家族或师徒关系传承的,但是随着社会变迁,这种传承关系很容易断裂。因此,需要采用群体传承的方式保持技艺的长期延续和完整性,对于某些遗失的技艺,甚至可以通过文献传承的方式使其具有复活的可能。在老字号品牌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逐步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这种文化传承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进一步的发展。可见,作为一个特殊的品牌群体,我国的老字号虽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在整体上经营困难,但是其独有的历史沉淀却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拥有了普通现代品牌所不具有的社会意义。

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品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

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在现有品牌价值理论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本文将构建包含品牌社会意义的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的构建

无论对品牌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进行表述,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品牌价值的源泉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劳动。品牌在消费者层面的作用体现了品牌生产者的特殊劳动投入,而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则体现了作为整体的人类实践活动。

现有理论中关注的品牌价值,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超越普通商品物理和情感方面满足,以及得到市场认可之后形成的附加值。由于这一途径形成的品牌价值可以直接用市场和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将其界定为品牌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消费者层面“外显”的品牌价值,品牌在社会层面的价值是潜在的。品牌的社会意义是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这种意义并不因某一个体消费者是否认同而有所增减。因此,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品牌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即品牌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社会认可得以实现。由于品牌的社会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别界定为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如图2所示)

品牌价值的测量

品牌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分别通过市场认可和社会认可得以实现,这就为品牌价值的测量提出了挑战。通常,品牌的市场价值可以采用消费者认知、市场和财务等指标进行测量,但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形成依靠的是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需要社会整体的认同,所以,它们与市场价值的测量指标显然是不同的。如何整合两类不同的价值,成为了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作。

从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者的关系看,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但却是相互促进的。拥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品牌,具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被消费者感知后,就能够提升品牌的市场价值。可以说,品牌的社会意义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是“无关”的,而是可以在心理、精神和情感等方面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消费者拥有为其付出“溢价”的意愿很强烈。以现在的低碳环保理念为例,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很多低碳产品在性能、便利性上并不理想,但是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这类产品,甚至付出更高的价格,这就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一员,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会意义中得到的满足来弥补产品物理方面的不足。

同时,为消费者广为接受的品牌,在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同时,也更有可能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品牌。具体来说,拥有广泛市场认可度的品牌体现了消费文化、社会形态的变迁,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记忆”,这种意义经过凝聚与升华,能够形成更具有广泛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此外,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品牌,其行为和理念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因此,理念中具有的普世价值观念也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推进作用,形成品牌的社会价值。(如图3所示)

可见,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消费者“不认同”而无法体现为更直接的市场指标,而是因消费者“未认知”。这种“未认知”状态或由于品牌的传播推广活动没有向消费者传递这方面信息,或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品牌的社会意义尚未被消费者充分认知而处在一种“潜在价值”的阶段,但最终品牌的这种价值将愈发凸显并转化为市场影响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市场价值视为品牌价值的最终归宿,这就为品牌价值的统一测量提供了基础。

品牌三种价值的转化有三种可能:一是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即叠加效应;二是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品牌市场价值的“乘数”发挥作用,即乘数效应;三是叠加和乘数状态同时发挥作用,由于品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不可能仅仅发挥叠加乘数效应,因此这种状态将是三种价值转化的最现实状态。(如图4所示)

根据这一转化方式,我们可以构造如下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其中,v为品牌价值,va是叠加效应发生后,品牌市场价值发生的变化,f()为市场认可函数,g()为社会认可函数,dt为品牌与消费者直接相关意义,st为品牌的社会价值,ct为品牌的文化价值,k为因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对品牌市场影响力的作用。

这一公式意味着由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叠加效应,使品牌市场价值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品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继续发挥乘数效应,影响市场对品牌的认可程度,最终形成品牌价值。

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品牌价值模型,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品牌两方面意义的量化,即通过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将其转化为便于测量的维度和指标;二是分析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向市场指标的统一过程中,叠加和乘数效应的转化方法和系数指标,使三种价值的指标统一化,形成对品牌价值的最终。(如图5所示)

作者:王成荣 李 诚

品牌价值测量论文 篇3:

技术创新对品牌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知名企业会选择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品牌产品的附加价值,并通过不断地创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可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品牌建立、品牌价值提升存在着某种联系。

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对品牌价值影响的文献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Steven J Edelstein(2004)提出新兴技术对品牌资产的保护及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拥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必要保证。Liliya Altshuler(2010)认为企业要想建立国际化品牌,高科技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提到,在提升品牌价值的因素中,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陕西上市品牌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要素界定及假设

(一)要素界定

本文采用品牌价值的评估值作为品牌价值的界定要素。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结合中国品牌特点的Sinobrand评价法。将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

(二)假设

假设1:技术创新投入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2:技术创新产出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3:技术创新环境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二、实证研究及结果讨论

(一)样本选取

在訪谈、实地考察和专家座谈的基础上,本文最终选择化工业、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业3个行业的陕西22家上市品牌企业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

(二)变量测量及数据收集

品牌价值的测量,以Sinobrand评价法为基础,以22所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信息为依据,借助专家小组的综合评价,分别计算出22家上市企业的品牌价值。Sinobrand评价法的基本公式为:

品牌价值=品牌优势值=品牌强度乘数

技术创新测量指标中,技术创新投入包括人力投入(R&D活动人员总数及比例)、财力投入(R&D经费支出及比例)、活动投入(自主科研项目数量、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项目数量);技术创新产出包括专利(有效专利数量)、专有技术(有效专有技术数量)、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数量)、标准(标准总数);技术创新环境包括金融环境(财政资金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市场需求水平(商品进出口总额)。

技术创新各指标的测量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科技统计年鉴》,并通过专家座谈、访谈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获取。

(三)回归分析

在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上市企业品牌价值为被解释变量,以技术创新的各个构成要素为解释变量,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对数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如表1-3所示:

(四)结果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判定系数R2=0.872,说明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有87.2%是由解释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852,说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拟合度较好。从表2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值P<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较好的通过了F检验,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同时,模型中共线性统计量VIF(Variance Infiation Factor)均小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共线性程度较小,模型是合理的。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回归方程:

在表3中,可以发现所有变量的T检验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大部分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P<0.05,其中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财力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专利、专有技术、新产品研发、金融环境均对品牌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标准和市场需求水平对品牌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即标准和市场需求水平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不显著。

三、结语

笔者认为企业要想提升品牌价值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如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力度或结成战略联盟;其次,加强对科研成果的重视与保护,最后,加强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作者单位为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管理科学分院)

作者:许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第二语言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