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免费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院内感染免费范文

院内感染

门诊部感染控制质量标准

一、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送到指定医院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2、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配备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3、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4、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5、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6、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浸泡于1:8金星中,浸泡液的高度为无菌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7、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8、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视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9、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10、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二、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中过久。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窗口内。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的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灭菌包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其中用物是否适量。

7、无菌盐水及酒精、新洁尔灭棉球罐每周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取用时碰在容器外面被污染。

三、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1、治疗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有菌区与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凡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

2、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治疗室应湿式清扫,清扫物品要专用,每日通风,有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液喷雾等措施,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m 。

4、治疗室每日清扫、消毒二次,所有器械用物,每周更换大消毒二次,并注明消毒日期。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

5、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制(含皮试);用后针头、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器应浸泡在有效消毒液内,消毒后送供应室统一处理。

6、体温表应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

7、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镊子与消毒容器应配套使用,一容器一器械,并浸泡在所不1/2-2/3处,有定期更换、消毒制度,并注明日期。

8、特殊感染、乙肝HbsAg(+)病人所用针头、针管、输液器等应单独浸泡处理,实行“双消毒”。

四、检验科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室内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

3、工作前后、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别一类标本前用肥皂流水洗手。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检验戴手套,检验后立即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手,再用清水冲洗。

4、桌、椅、凳等表面和地面的清洁区湿式清洁每日1次,污染区每日工作前后用500mg/L的含氯制剂擦拭各1次。

5、工作衣帽每周换洗二次,拖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

6、抹布、拖把等清洁消毒器材分室使用。

7、检验报告单电脑纸打印发出

8、空气用紫外线每日消毒一次。

9、器材严格执行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原则上各类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用后用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4h,再清洗烤干,必要时用前高压灭菌。

10、贵重仪器污染时用2%碱性戊二醛擦拭消毒,作用30-60min,平时保持清洁。

11、废弃固体标本及一次性器材焚烧,体液标本用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2-4小时倒入厕所,每日处理1-2次,抽血针筒用后一对一调换,并装入危险品专用箱内焚烧。

12、棉球罐、棉签每日一换,扎脉带一用一消毒。

13、室内空气、物表、手、医疗用品每月监测一次。

1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五、放射科消毒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工作人员衣帽整齐,工作场所整洁。

3、室内每日通风,紫外线消毒一次。

4、公用鞋每周清洁消毒二次。

5、传染病人检查后按常规进行消毒。

六、B超室消毒隔离制度

1、超声工作室应配备高效灭菌灯或紫外线灯;应安装排气风扇,以保证空气流通。

2、超声工作室必须每天消毒,床单应每天更换。

3、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后,应立即更换床单,有关物品要严格消毒,工作人员用消毒液泡洗双手。

4、探头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定期用无损探头的消毒液或无损探头的方法消毒。

5、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要定期更换,防止失效。

6、定期对空气、探头等做细菌培养检测。

七、院内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1 、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感染发病特点,为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

3、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4、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6、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7、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8、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9、填表质量作为甲级病例评分标准的内容之一,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10、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省卫生厅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善归档保存

八、污水处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保持污水排放系统顺利通畅,定期对医院排放系统进行维修。

3、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采集污水时戴手套,操作后洗手。

4、每日监测污水总余氯2次,并做好登记。

5、每月做好污水粪大肠杆菌检测,有报告并备查。

6、每年做好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菌)检测,不得少于2次。

7、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放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6.5mg/L.

8、保持室内空气流量,环境清洁。

9、污水处理原料妥善保管,合理配比。

九、医疗废物回收制度

一、严格执行**省《医疗废物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汇编》有关规定。

二、组织管理:由业务院长分管,院感染科监管,供应室具体组织实施,并派专人操作。

三、、具体回收医疗固体废物分类

1、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

3、损伤性废物。

4、药物性废物。

5、化学性废物。

四、回收原则:防止污染扩散,分类收集,分别处理。

十、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2、各科室认真做好分类放置,袋装回收工作,积极配合供应室上门回收和一次性用品一对一发放。

3、收回后一次性用品必须统一进行毁型,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抽血针筒、引流袋、输血器、传染病人用后针筒、皮管等回收后装入危险品箱,锐器、针头装入专用箱内统一回收。

4、指定联系科室积极配合处理中心的上门回收工作,及时听取中心意见,并反馈到临床,保质保量完成回收工作。

5、认真做好院内、医院与处置中心的回收登记工作,特别是一次性用品,并做到双签名,有理化指标。

6、回收各环节人员应做好自身保护,防止二次污染,做好回收人员的健康体检和相关知识培训。

7、医用固体废物回收点应堆放整齐,与生活垃圾分开,并定期清洁、消毒,保护环境卫生,每月进行安全检查,门窗加固防盗,防止意外。

8、禁止将医用固体废物移交给无证的处理中心。

第二篇:院内感染综述

我国院内感染实施对策的研究现状

【摘要】

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逐渐上升, ICU、血液科、脑外科、呼吸科为高发科室,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婴幼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医院感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也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控制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中,护理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从贮菌所的清洁、合理安排晨晚间护理和加强消毒管理来控制感染源;从加强医疗用具管理和手的消毒来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高危科室及人群的管理,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对医务人员及护生的教育【2】,以提高他们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医院感染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率高,对患者、医院和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很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最基本的感染控制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变被动执行标准为主动实施。同时,积极开展在校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参与感染控制的能力和责任心。 【关键词】院内感染

对策

一、 改进现行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手段

医院感染的诊断的治疗都离不开病原学检验提供的信息.当今微生物学检验学仍着重于致病性微生物,而对引起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往往受到忽视【3】.因此,在微生物学检验报告单上以报告“无致病菌’而结束检验,使真正造成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没有被检查出来.所以,对医院感染患者首先应考虑条件病菌【4】.在检验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分类细菌学中的常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栓验,所需时间较长,常常因取得的信息过晚而失去了临床诊疗的意义.虽然有些方法可以快速得到检验结果,如色t普分析、核酸杂交等,但因为不能获得活菌进行药敏试验,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改良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提高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很重要的【5】.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检验人员尽可能了解病情、主动地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有效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征取得一些对临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互通情况共同为病人提供最佳服务.为了做到这点,改良检验方法强调正确采取和运送病人标木、保证最佳标木;强调标木的直接显微镜检查,快速取得临床有用的信息;强调做标木的直接药敏试验,提供初步结果,尽快取得信息以使选择正确抗生素;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尽量采取快速方法;结合医院感染的特点对检验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的分析,准确判断该微生物的临床意义(即是否引起感染的病原菌)【6】.

二、 医院及科室要加强感染管理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定,院内感染率应<10%,本组资料显示干部病房近4年的院内感染率均高于此项指标,是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应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7】。医院要针对干部病房收治对象的特殊性和老年患者易感染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努力使干部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降至规定范围【8】。同时,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管理教育,建立为患者操作前后洗手;病室、走廊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监测等控制院内感染工作制度,狠抓落实,并与奖惩兑现,使每个人明确预防医院感染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积极主动预防医院感染【9】。

三、控制感染源

1. 重视贮菌所的清洁

应注重患者排泄物、污染物、分泌物的消毒处理,控制微生物向空气中散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适合细菌生长的贮菌所,如:水池、拖把等能成为基因交换的基地,居留时间长的细菌会发展成为多重耐药菌株,而且增强了毒力和侵袭力。因此,应重视贮菌所的清洁,拖把使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晾干,各区域的拖把应有明显标志。另外,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提出病房里的花和盆栽也可作为贮菌所【10】。因此,接触植物后要及时洗手,经常更换花瓶中的水,花瓶使用后应清洁消毒。

2 合理安排晨晚间护理

有研究显示,晨晚间护理后病室空气和患者面部皮肤表面细菌总数显著增加,晨间护理后更严重,而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均在上午集中进行,势必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1】。因此,建议上午进行简单整理,一方面可缓解早晨忙碌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病室空气与患者皮肤表面的细菌总数,或在整理后及时开窗通风进行交接班,再进行治疗工作。此外,整理床单位时尽量避免大幅度抖动,提倡湿式清扫,保证病区环境清洁。

3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各科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临床工作中有些科室在进行空气培养时,先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然后进行空气培养,这种结果只能说明消毒后的空气质量。

4 加强消毒液的管理

严格按照消毒液的使用时间、有效浓度使用,并进行细菌监测,做到配制后、使用前及使用中均使用化学指示卡监测其有效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

四、切断传播途径

1、洗手的必要性

有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约50% 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洗手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的手段之一【12】。加强医护人员洗手重要性的认识,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有关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的要求。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发现不合格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复查,直至合格。

2、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使用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若使用不合理,可造成二重感染,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一些毒付作用【13】。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配合及时正确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尽早分离出病原菌做药敏试验,为临床医师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近两年我院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达到70% 以上,符合卫生部规定标准(≥50%);同时护士须掌握合用药知识,明确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的,自觉按医嘱给药,认真观察疗效。

3、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管理,确保无菌物品质量

严格完善消毒供应室各项工作流程、区域划分、洁污分流;落实做好污物集中回收与消毒清洗处理;重视对污物清洗、物品包装的质控管理,同时做好物品消毒灭菌后验收和储存管理要求;每月落实对供应室环境、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灭菌器的进行质控监测。多年来未发现因供应物品不合格而引起的医院感染,保证了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医疗废物的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方法,杜绝医疗废弃物的乱放、乱扔现象,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过程安全。加强教育,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及能力。

五、加强护士培训

可通过讲座形式讲解医院感染现状及危害,使护士加深了解,提高其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的责任感,也可安排他们查阅相关文献并交流,加深其印象。有关学者【14】认为,如果护士理解学习的必要性,他们会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感染控制程序。重视护生的培训,临床中发现,护生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严重不足,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15】。护生在实习前做好相关教育尤为重要,如:感染控制的意义、常见病原菌的传播方式、洗手课程、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时机、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等。谢碧芬等【16】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带教方法,对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是涉及到医院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的问题,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将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纳人一个系统中统一做全面考虑.‘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提出了医院感染控制系统工程,它把医院感染控制看成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监测、控制、管理三个子系统.只有三个子系统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得到控制感染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勋,吴安华,徐秀华.医院安全与医院感染管理刍议[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1): 13~14. 【2】

鲁缀香,张杰.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3): 51~52. 【3】

盛芝仁.有效的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J].医疗设备, 2000, 13(12): 14~15. 【4】

刘宝环,崔文露,王秀兰.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现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8. 【5】

周成业,郑尧定,邹长林,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6): 593. 【6】

杨琦,童立慈,何源沁,等.安徽省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5): 538. 【7】

刘莉,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及预防[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6):20一22. 【8】

徐褐凤,李星华.国内医院感染现状及对护理工作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22一24. 【9】

李淑霞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的病原学分析及护理干预[Jl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10一1112. 【10】 U. S.Department ofHealth and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Dis-easeControland Prevention (CDC).Guidelines forEnvironmentalInfection Control inHealth-CareFacilities[M].Atlanta:Recom- mendations ofCDC and the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PracticesAdvisory Committee (HICPAC), 2003: 80. 【11】 夏纯,何晓艳,王强.不同方法扫床对病房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7): 1248~1249. 【12】 尚少梅.医院感染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389-390. 【13】 徐风琴,叶枫,张灿常,等.898例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224-225. 【14】 何志慧.教育护士在感染控制中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3): 129. 【15】 徐文体,许能锋,沃云飞.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及医院感染管理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2):115~117. 【16】 谢碧芬,刘爱娥,刘翠青.标准预防的带教实践与体会[J].当代护士, 2006, 4(增): 83~84.

第三篇:院内感染病例讨论

院内感染病历讨论记录:

1月份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研究生汇报本月院内感染病历:本月院内感染病人1例, 吴风伦 住院号 777158,患者因颈椎过伸性损伤并截瘫及齿状突骨折入院,后施行了颈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痰培养(培养菌为一般细菌)和针对敏感药物治疗,治愈出院。分析:以上两病人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为颈椎损伤手术的常见并发,尤其容易出现在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当中,对这类病人的严密监控治疗尤为重要。

讨论结果:1.重视院内感染:积极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并组织全科培训。护士长带头,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2.加强对颈椎损伤病人术后的重点监护及病房的隔离消毒等措施。

2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历: 陈建国 住院号 775540 因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截瘫入院,入院施行颈椎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转入ICU治疗,经痰培养(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及相关治疗,好转。

关于多重耐药细菌: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 、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分析:耐药机理: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 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 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讨论结果: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 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 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 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 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 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 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 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3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刘西花 住院号: 777551 ,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颈椎后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细菌为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后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又一例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与上个月的细菌一致,为同一种细菌。并且患者亦为颈椎手术后。

讨论结果:

1重视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

2再一次加强对院内感染的学习培训。

3必要时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并及时消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4重视的颈椎手术的术后护理与治疗。 5合理使用抗生素。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4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葛柱 住院号:778788,因腰椎术后感染入院,患者是在本科行腰椎手术回家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经术中分泌物培养,细菌为一般细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

分析:这种切口感染,在医院的短期住院期间没有表现出来,回家后患者的预防感染措施亦不到位,必然有很多因素诱发。

讨论结果:1严控手术的无菌环节。集中学习无菌术。

2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3加强医护人员在做患者的术后护理治疗当中无菌操作(包括对患者伤口的换药等)。

5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江崇圣 住院号:790030 ,因胸椎骨折并截瘫及多发骨折入院,入院后行胸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为一般耐药细菌,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 讨论结果:

1大家对院内感染的意思已经大大加强。 2临床上的抗生素已经规范合理使用。 3多重耐药细菌的院内感染下降。

4继续培养大家的院内感染学习内容并严格监控医护的日常诊疗操作规范。 5定期配合医院参加相关的院内感染考试和考核。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6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人,故改做院内感染学习内容: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细菌学时代以前,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法采取预防对策。比如霍姆斯于1843年发现了产褥热,当时在欧洲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及其危险的疾病。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

细菌学时代以后,19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微生物,英国外科医师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他们的数量,从而控制感染。不久后产生了无菌技术,以后又开始了蒸汽消毒器灭菌时代。

抗生素时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制造成功,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起到了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削弱了医院对灭菌技术的重视。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的解决感染与医院感染问题。

7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本月有两例院内感染病人,分别是:崔进孔,住院号:796430, 因颈椎术后入院,术后发生切口的浅层感染。经过相关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阎乐堂 住院号:803179,因颈椎神经鞘瘤术后的切口深部感染,经相关治疗后出院。

分析:以上两感染的细菌均为一般致病细菌,有较多的敏感抗生素治疗。 讨论结果:1.同往期讨论。

2了解院感的传播特点: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这是就外源性感染而言,而内源性感染则有所不同,它的传播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角度进行描述。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宿主。包括⑴已感染的病人;⑵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⑶环境贮菌源;⑷动物感染源。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并侵入易感人群的途径。包括⑴接触传播;⑵空气传播;⑶水和食物传播;⑷医源性传播;⑸生物媒介传播。

易感人群:包括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⑵婴幼儿及老年人;⑶营养不良者;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⑸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⑹住院时间长者;⑺手术时间长者;⑻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8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 张崇玉 住院号:777382,因颈椎术后切口感染入院后,给予切口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治愈出院。

分析:该例切口感染患者没有重视术后回家对切口的无菌保护和治疗。 讨论结果:

1继续加强对院感的重视。

2做好与其他病人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对病人术后的配合治疗,积极进行宣教。 4配合医院对院内感染的监控。

5定期对治疗室操作间和病房的细菌进行培养监控细菌的种类。

9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王恩洲,住院号:796906 ,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入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并发感染,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讨论结果:1重视术中严密的缝合及术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2了解院感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10月份:

研究生汇报病例:冷延林 住院号:808827,因腰椎术后入院,在本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伤口感染,经积极治疗治愈出院。

讨论结果:

重视院感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力功能低下、器官移植、大量应用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等病人。但不同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肖光夏等[1]学者对烧伤患者发生肠源性医院感染的系列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在烧伤后1-3小时开始移位,30-60分钟到达肠系膜淋巴结,90分钟到达肝脾,12-24小时全身播散达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大面积烧伤后肠粘膜发生应激性反应,通透性增加,产生出血、溃疡、IgA分泌减少,抗定植能力降低所致;同时巨噬细胞摄取过度增殖菌而不能杀灭之,使之成为穿壁运载和播散细菌的工具。因此烧伤病人发生早期败血症于肠粘膜损害屏障和门静脉内的内毒素迅速增加密切相关。还有学者对医院内肺炎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病人体内,如病人鼻咽部的定植菌随各种操作进入下呼吸道,也可能是由于病人胃内pH值增高,使G-细菌定植,经胃液返流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管,再经吸入而致肺炎或因直接误吸胃液而致肺炎;同时,一些外源性因素如各种插管、细谈对呼吸道粘膜损伤、呼吸机螺纹管的污染、被污染的冷凝水的回流及医务人员手的污染等,也是促使病人鼻咽部、气管定植菌移位而致肺炎的重要因素。

外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患者体内,进而发生感染。比如微生物通过各种被污染的器械、被污染的植入物、医务人员的手进入患者体内,继而黏附、聚集、定植于患者不同部位,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时发生感染。

11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做院内感染学习。

控 制 院 内 感 染 各 项 卫 生 学 标 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登 记 报 告 制 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

2

32232

33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制 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

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12月份

本月亦未有院内感染发生病例。做院感学习并总结。

抗 菌 药 物 合 理 使 用 监 测 制 度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

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

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

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

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

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一).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

(二).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

(三).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院 内 各 类 人 员 感 染 控 制 教 育 措 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全年总结:本共发生院内感染病例10例,其中有两例是多重耐药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其余为一般致病菌。经过对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的认识,大家对院内感染的重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临床合理的规范化使用抗生素也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

预防和控制:

⑴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⑵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⑶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⑷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 ⑸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 ⑹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⑺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

⑻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⑼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⑽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⑾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⑿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⒀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⒁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第四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第十一章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保证患者安全

1.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1.1什么是医院感染?

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1.2医院感染分几类?

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1.3什么是医源性感染

在接受医学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都叫做医源性感染。例如:一个病人在门诊口腔科看病时,医生使用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就可能会引起病人口腔内感染、或者是造成血液感染,那么,这就是医源性感染。 1.4 什么叫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5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1)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对流行病学调查,感染因素调查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同时向主管院长医院感染委员会进行上报,采取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 2)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上报到院感科,同时上报到主管院长, 组织医院感染委员会对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确定后,12小时之内上报到县疾控中心。 3)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上报院感科、院感委员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鉴定后上报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定后24小时内上报卫生部。

4)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逐级县市主管部门报告,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后2小时之内上报到卫生部。

1.6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发病情况的监测,流行病学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质量的监测和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

1)医院感染监测:是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全院综合性监测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4)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1.7 常见的医院感染传播方式有几种?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飞沫)。

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菌尘、医源型)。

共同媒介传播(饮水和食物、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医疗器械和设备)。 生物媒介传播。

1.8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放疗

或化疗者。

1.9术后切口感染常见的因素有哪些?

1)术前准备不合格,术中止血不彻底。 2)缝合留有死腔。

3)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4)脂肪液化。

1.10如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1)择期手术者尽量缩短住院时间,选择性手术术前的感染应得到诊断和控制。

2)术前有潜在疾病应给予正确处理,如糖尿病应予以控制;营养不良者应予以改善,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

4)做好病人术前皮肤的准备,尽量避免皮肤破损。 5)合理使用抗生素。

6)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注意对伤口的观察。 1.11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导尿时无菌操作,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袋。 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4)对长期卧床、慢性疾病、脊髓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要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泌尿道感染。5)做好会阴部护理。 1.12什么是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原则: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1.13什么是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 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芽胞,要求绝对无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1.14郎索片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物体表面如何消毒处理?

有效成分为有效氯,一般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特殊感染用1000mg/L. 1.15灭菌剂、高中低效消毒液有哪些? 1)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戊二醛,浓度2%,10小时灭菌,10—45分达到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为16%—20%。一般污染用0.05%;细菌芽孢用1%。消毒作用5分钟,灭菌30分。

2)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如戊二醛;3%过氧化氢30分钟、含氯消毒剂

3)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如酒精、碘伏、复方氯已定

4)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如:新洁尔灭、氯已定 1.16哪些是高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要达到灭菌水平 1.17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要达到高水平消毒 1.18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清洁或低水平消毒就可以了 1.19什么是标准预防?

把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当成是有传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接触以上物质时要戴口罩、帽子、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面罩、眼镜等。 1.20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住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住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1.21什么是暂住菌?

是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楚的微生物。 1.22什么是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摩擦清除。 1.23洗手七步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指尖在另一手掌心中搓擦,交换进行;

第七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24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原则是什么?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的原则选择洗手或速干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25手卫生指症(洗手五个时机):两前三后,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

1.26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1.27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应遵循那些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28手消毒效果应达到什么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 1.29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Ⅰ、Ⅱ类区域: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1.30空气消毒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

2)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1.31 医用垃圾分几类?

分五类: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1.32传染病分几类?

传染病分三类,甲类2种,乙类35种,丙类11种。

22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HIV、乙肝、丙肝、禽流感、非典、麻疹等 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等

1.3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34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 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1.35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上报流程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24小时内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核实登记建档,微生物实验室在检验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请隔离)的红色标识12小时之内送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医生接到报告单立即下达“接触隔离”的医嘱,护士采取多重耐药菌病例隔离措施,全科医务人员按照多重耐药菌防控隔离措施进行医疗工作,预防隔离措施: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1.36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有那些?

微生物实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即可通知院感办和科主任、主管医师或护士长,立即对感染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同种同原同室隔离;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和肠球菌感染病人为单间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感染病人床头设立明显的隔离标识、通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3)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护工相对固定。

4)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班擦拭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后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10)上报到院感科。 1.37隔离的种类和标识 接触隔离——蓝色 飞沫隔离——粉色 空气隔离——黄色 1.38什么是非结核分枝杆菌?

是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土壤、气溶胶),对酸、碱比较敏感;对常用的抗结核菌药物较耐受;为条件致病菌。如龟枝杆菌。可引起人类很多疾病,包括颈淋巴结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皮肤溃疡等。 1.39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1)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引起切口感染。

2)戊二醛浓度错配导致手术器械分支杆菌污染,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3)在清洗、消毒时污染了龟分支杆菌,是导致感染暴发的原因。 4)忽视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5)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欠缺。 1.40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控制措施是什么?

1)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3)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1.41外科手术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多少分钟内或什么时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30分钟-2小时;麻醉诱导期

1.42外科手术中什么情况下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 1.43什么是医院感染病例综合性监测?什么是医院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综合性监测:是指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是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 1.4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1.45什么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感染前48 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1.46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措施

对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患者,. 每2—6小时用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无禁忌症,床头抬高约30℃、早期下床活动,控制血糖,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患者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做手卫生,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瓶添加应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47什么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

感染前48 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细菌血症(真菌血症)

和至少有1 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1.48什么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出现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1.49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置管时:1)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消毒规范,带口罩帽子,带无菌手套首选锁骨下静脉,消毒穿刺点皮肤,做最大无菌屏障;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置管后:1)选用无菌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无菌纱布,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立即更换。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带无菌手套,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患者洗澡擦身时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进入水中。2)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3)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4)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50什么是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

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 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留置导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 个/高倍视野,女性≥10 个/高倍视野,或尿培养阳性即可诊断。 无症状的菌尿症 :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1.51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插管时:1.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使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3.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4.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5.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插管后: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3.如要保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清洁,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密闭系统受破坏或出现尿路感染应更换导尿管。9.长期留置导尿管,建议2周一次更换导尿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52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1.5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术前控制血糖3.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术前洗澡,术前即刻剪毛或脱毛备皮,5.消毒皮肤或粘膜。

手术中:1.切皮前30分钟前使用抗生素,超过3h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手卫生;3.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4.有效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清除坏死组织;5.保持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6.手术视野冲洗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确保引流充分。

手术后:1.接触患者切口或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引流管;4.定期观察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有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上报。

1.54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应急措施。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30分钟之内上报到院感科,院感科立即上报到领导小组到处置工作小组,启动紧急预案,各其履行职责:

1) 院感办:负责确定流失泄露,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医疗废物污染现场指导消毒隔离措施。

2)

医务科:负责医疗废物泄露扩散造成导致一人死亡和3人健康损害时,负责组织专家会诊,调配医生进行医疗救治工作

3)护理部:医疗废物造成人员健康损害是调配护士协助医疗救治工作 4)物业中心:环境消毒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物资调配与供应后勤保障 5)保卫科:负责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事件进行调查和现场保护或封锁污染区域 6)财务科:财力保障。 1.55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措施

发生医院感染散发事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医院感染流行事件时,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感染因素、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指导消毒隔离措施。同时上报主管院长和院感委员会,并启动

应急预案,各其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负责全员医生调配。 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统一调配,协助制定护理方案组织培训、实施 检验科:负责临床及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及保存 药剂科:治疗用药调配与供应,消毒药品供应 财务科:负责财力保障

物业中心:环境消毒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物资调配与供应后勤保障 科研科:组织相关项目的科研

1.56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及遭受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局部处理:

1、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填写职业暴露登记单,上报院感科,暴露者立即做血液相关检测,专家咨询,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

第五篇:院内感染自查报告

根据卫生处要求,我院组织各科室认真学习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并对照要求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措施

(一)布局流程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二)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灭菌达到如下要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消毒。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用一灭菌。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重复使用。

存在问题: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消毒 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等在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上存在隐患。

(三)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应当分区放置。无菌物品做到包装完整,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号等标识,按灭菌日期顺序置于无菌物品存放柜内,并保持存放柜清洁干燥。

(四)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由医疗机构统一采购,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附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并进行质量验收,建立出入库登记账册。

(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到规范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途径,严格遵循“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二、重点部门

(一)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

1.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手消毒剂应标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利器盒放置于治疗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做到感染性应弃置于双层黄色防渗漏的医疗废物袋内并及时密封。

存在问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有待加强,大部分存在有登记无处理,处理流程不畅;个别不登记。

(二)普通病房 1.床单元定期清洁,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换,遇污染及时更换。

2.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做到对床单元及其相邻区域进行清洁和终末消毒。

存在问题:晨间护理不到位。

三、重点环节

(一)安全注射

1.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2.止血带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大于10min,加盖。

(二)医疗废物管理

做到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后,置于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周转箱内,并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交接登记。 存在问题:暂存处清洁消毒设施不完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远景论坛关闭范文下一篇:眼科护士题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