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考试试题

2022-10-02

第一篇:马克思理论考试试题

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第二篇: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_费尔巴哈_自然辨证法——必读书考试

费尔巴哈

1.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A A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物质的

B前者是运动的后者是静止的 C前者是有人的自然活动参与的,后者是无意识的)

2.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就不一致了,这表明费巴尔哈C A自然观和历史观都是唯物的

B自然观和历史观都是唯心的 C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

3.下列哲学家中主张世界可知的有C A.康德

B休诺

C黑格尔 4.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表现在C A体系是保守的,方法是革命的

B方法是保守的,体系是革命的 C体系是唯物的,方法是唯心的 5.《费尔巴哈论》是一部什么著作B A经济学

B哲学

C社会学 6.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作A A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绝对精神 7.恩格斯通过写《费尔巴哈论》简单而又系统的阐述了B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

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C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关系 7.唯物辩证法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C

A哥白尼日心说

B原子理论

C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 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话强调了C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9.《逻辑学》一书的作者是A A黑格尔

B恩格斯

C费巴尔哈

10.——认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不是抽象和一切不变的。A A马克思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11.当自然科学的发展尚处在“收集材料”的阶段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往往是——C A唯物的

B辩证的

C形而上学的

12.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批次区别开来,费尔巴哈这个论断表现出他的B A形而上学

B唯心史观

C唯物主义 1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14.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在根本上是B A唯物的

B唯心的

C辩证的 15.国家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决定的C A国家立法机构

B法学家

C社会经济关系 16.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本质的,属于——阵营A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16.道德总是历史的和具体的,抽象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这是——A A费尔巴哈的观点

B恩格斯的观点 C黑格尔的观点 1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B A在1843

B在1845

C在1848 18.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的伟大的基本思想。B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可知论

19.恩格斯所说的“下半载是唯物主义,下半载的唯心主义者”指的是——C A鲍威尔

B看不清

C费尔巴哈

20.在黑格尔之后对马克思恩格斯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B A康德

B费尔巴哈 C看不清

21.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往往真理与谬误,善于恶的对立看作是A A绝对的

B相对的

C不存在的

22.“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是——B A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23.本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B A评述黑格尔哲学

B评述费尔巴哈哲学

C评述斯达克的著作

24.消除了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哲学家是——B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25.黑格尔哲学属于——B A唯物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6.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A A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主观想象

C宗教教义 27.恩格斯认为,德国和法国在历史上发生的宗教改革是由——引起的。B A文化的发展的

B政治关系

C经济关系

1.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缺点是A A不理解实践的意义

B不能正确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C不懂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2.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追求物质贪图享乐,把唯心主义理解为追求美好理想,这种观点属于C A客观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恩格斯所说的“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顾钥的新派别”是指B A德国古典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8.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涵义是C A所有现存的都是合理的 B

C只有符合必然性的才是合理的

9.德国古典哲学是—的直接理论来源C A古典哲学

B中世纪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11.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社会的本质上是B A精神的

B实践的

C自然物质的 12.恩格斯阐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是B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问题

13.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是—的观点C A康德

B休谟

C黑格尔 14.黑格尔学说解体的理论原因是C A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C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15.黑格尔哲学具体意义C A坚持了物质的单一性

B坚持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C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后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17.摒弃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工作,是由马克思在—--开始的B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这里保守的方面是指A A唯心的体系

B辩证的方法

C唯物的体系

谁认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产物

马克思 旧维物主义的历史观其不彻底之处在于 世纪维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唯物主义 瑟夫狄慈根是哪国人

德国

费论的作者是 写于哪年

恩格斯

1886 黑学派解体的理论原因是

体系与方法矛盾 国家法律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经济关系 十九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费把人的本质看做是

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有真理性标准是谁提的

马克思 基督教本质的作者

费尔巴哈 费论是一部什么著作

哲学

自然辩证法中说指的科学技术指的是什么?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A

下列关于形式科学的内容,不包括什么?

逻辑

数学

相对论

C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确立辨证思想,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下面那一个不是?

批判分析了德国的古典哲学

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

研究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C

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语言

劳动工具

性别

B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中,不包括那一个?

电子

放射性

能量守恒

C

自然辩证法

电磁波试验的成功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功绩?

赫兹

爱迪生

爱因斯坦

A

下列关于科学精神的说法错误的是?

求真精神

创新精神

质疑精神

C

建国初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哪一部不是?

科学发展史

哲学笔记自然辩证法

B

1956年,领导制定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2年发展规划的是谁?

周恩来

刘少奇

毛泽东

A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什么?

认识论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辨证唯物助于历史B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牛顿力学

哥白尼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

B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牛顿力学

哥白尼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A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牛顿

拉普拉斯

爱因斯坦

B

近代欧洲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蒸汽机

涡轮机

电能的发现

A

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中,没有下面那一个?

细胞学说

元素周期率

生物进化论

B

《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谁?

达尔文

施莱登

维勒

A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马克思

恩格斯

黑格尔

C

下列关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社会论与自然论的统一

C

自然辩证法的手稿是谁撰写的?

马克思

恩格斯

毛泽东

B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什么?

历史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世界观

B

控制论的创始人是谁?

维纳

申农

波普

A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谁?

维纳

申农

波普

B

下列关于自然界的三要素的描述中,哪一个不是?

物质

能量

精神

C

自然系统中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独立性

整体性

层次性

B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中除了分叉、突现外还有什么?

稳定

内在随机性

对称性

B

耕作如果自发的进行,而不是有意识的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

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人要有目的的开发自然资源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基础

A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一部著作中?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国十六大报告》

A

我国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写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那一年?

1994

1996

2001A

库恩划分科学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主义一元论

历史主义多元论

批判理性主义

A

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属于哪一种事实?

事实Ⅰ

事实Ⅱ

事实A

下列不属于经验事实的是?

日常生活事实

生产事实

科学事实

C

关于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一致对应性

可解释性

可操作性C

下列关于科学假说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C

1942年,发表《科学的规范结构》对科学精神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学者是谁?

默顿

雷泽尔

波普尔

A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什么?

科学假说

科学问题

科学理论

B

科学选择的基本原则描述错误的是?

创新性

科学性

可用性

C

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模拟。这句话体现模拟试验中的哪种模型?

实物模型

数学模型

仿真模型

B

下面的学者中哪一位不是“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者?

波普尔

汉森

培根

C

古典归纳主义者的代表是谁?

培根

库恩

汉森

A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中,酝酿阶段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

的提出

问题的求解

题的突破

B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中,豁朗阶段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成果的证明

问题的求解

问题的突破

C

最早对演绎方法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谁?

亚里士多德

牛顿

培根

A

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是什么?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

A

抽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意象

概念

实物

B

形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意象

概念

实物

A

形象思维的另外一种称呼是什么?

顿悟

直感思维

间接思维

B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勒维烈

吉尔福特

柯勒

B

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哪一种思维?

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形象思维

B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下面哪一个不是?

逻辑条件

经验条件

理论条件C

下列关于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相容性评价

简单性评价

复杂性评价

C

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理论”提出质疑的第一人是谁?

牛顿

伽利略

爱因斯坦

B

惯性原理是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牛顿

哥白尼

伽利略

C

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为:猜想—证伪—猜想是谁提出的?

波普尔

爱因斯坦

牛顿

A

P1-TT-EE-P2理论中,TT表示什么?

问题

试探性理论

排除错误

B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关键看什么?

逻辑上是否科学

理论上是否科学

实践上是否科A

科学的起点是什么?

问题

理论

观察

A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中“工”指什么?

科学

技术

工巧

C

下列关于技术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自然性与社会性

中立性与价值性

共享性与经验性

C

技术的基本要素有三种形态,下面那一个不是?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理论形态的技术要素

C

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是?

技能

工具

科学

A

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下面哪一个不是?

自然技术

类自身技术

人类以外的其他技术

C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

19世纪初

20世纪初

18世纪后期

A

科学走在技术前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9世纪

20世纪

18世纪

A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认识自然,获得关于自然的认识

认识人类,获得关于人类的认识

认识科学,获得关于科学的认识

A

技术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利用技术,改造自然

利用技术,改造人类

A

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包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什么?

课题规划

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试验与实施

B

在技术预测的步骤中,提出课题和任务是第几阶段?

A

下列关于技术评估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评估内容的系统

评估对象的广泛性

评估过程的间断性

C

技术评估的第三阶段是什么?

调查研究

影响分析

制定改良方案

B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什么思维?

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

形象思维

B

下列哪一项不是技术价值的特点?

客观性

形象性

历史性

B

“日心说”是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哥白尼

伽利略

斯特鲁维

A

火车最早与1800年至1814年发明出来,但在当时它的价值不被承认,直到1814年,蒸汽机发明并用于运输,火车的价值才被认可。这说明技术价值的什么特点?

相对性

历史性

客观性

B

技术的二重性是指什么?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客观性和实践性

中介性和共享性

A

“克隆”技术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都属于哪一种伦理。

科学伦理

技术伦理

会伦理

B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在这些相互作用中最强有力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技术因素

A

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是谁?

马克思

熊比特

德鲁克

B

广义的技术创新比狭义的技术创新多一项内容,是什么?

发明创造

市场实现

术扩散

C

技术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知识创新

科学创新

技术发明

A

把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对象

强度

影响A

下列关于技术创新的描述中,没有哪一条?

创造性

系统性

历史性

C

技术创新的“三阶段”分法中,除了开发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外,第三阶段是什么?

试制和试验

生产和产业化

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

C

“高技术”一词最早由哪一国家的科学家提出?

美国

德国

日本

A

我国在哪一年正式启用这一概念?

1981

1986

1985

B

高技术产业化的终点是什么?

成果

市场

效益

B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什么看作坐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军队

群众

科学技术C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研究的学者是谁?

马克思

恩格斯

贝尔纳

C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职业化

科学技术的规范化

学技术的市场化

A

科学发展称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早在什么时候?

18世纪末期

19世纪

18世纪中B

科学发展称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早在哪一国家实现?

德国

美国

英国

A

“科学家”一词最早由哪一国家的科学家提出?

德国

英国

法国

B

“无形学院”的代表任务是谁?

康斯坦

克兰

库恩

B

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是谁创建的?

爱迪生

牛顿

贝尔

A

《第三次浪潮》提出人类的第三次浪潮是什么?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C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是谁?

丹尼尔·贝尔

阿文·托夫勒

马克卢普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谁提出?

邓小平

马克思

列宁

A

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提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

效益

知识

技术

B

1998年,我国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包括四个内容,下面的哪一个不是?

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应用体系

知识交流体系

C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首先要发展什么?

先进文化

科学技术

农业

B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B

第三篇: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关于女权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热潮,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为代表,男女平等、性别意识观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伴随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而创建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丰富和补充。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品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妇女解放既要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过程中,求得妇女的解放,又要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586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妇女运动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610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而且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时代,依据当时所能提供的思想材料,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历史上所形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当我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时,我们会得到两位伟人很多的女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文本考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二者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神圣家族》、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 1884 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代表作。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始终是建立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 1 注是一致的,这也符合其思维发展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两位伟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妇女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妇女解放的无产阶级解放是不完整的。 马克思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0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7页.)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高远理想是他后来思想发展的基点,其“人类解放”的情怀决定了他必然把自己的视野定位在“千百万的人民大众”身上,也决定了他的目光必然会关注到妇女解放问题。在马克思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面对广阔的政治、经济现实问题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4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258 页.),这也为他思考妇女解放的途径提供了启示。

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女权问题的一些观点:“„„家庭的灵魂只能体现为爱情„„”;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第255 页.)“„„女性和男性也相互吸引,而且也只有男女两性的极的差别相结合,才会产生人”;“„„男性和女性构成同一个类、同一种本质——人的本质„„”。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第355 页.)在《神圣家族》第八章《揭露妇女解放的秘密,或路易莎·莫莱尔》中,马克思论述了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并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传遍世界。

马克思还创造性地谈论了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1868 年 12 月 12 日)中,马克思说:“美国‘劳工同盟’最近一次代表大会有很大进步,别的不说,这也表现在它对待女工完全平等,„„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 2 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571页.)这是马克思对于“妇女解放”的经典论述。在马克思的意识里,妇女解放始终是和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隐含了“两个基本关系”:妇女与全人类(当然也包括男性)解放的关系;妇女与人类文明(主要是男性)进化程度的关系。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至此正式成形,妇女解放与男子解放、人类解放的关系确立起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全新社会历史观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女权问题的思考。他们第一次提出“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理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32 页)马克思初步地批判了父权制。在论述决定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分工时,马克思提到:“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决定的。”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 25 页.)这里,他只是提到了“父权制”这个概念。“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35页.)马克思认为家庭中的性别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和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早的所有制。”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 36-37 页.)“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 25页.)在这里,马克思揭露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奴隶”地位,初步形成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思想。当然,这里的女权思想仍然是不系统的,但在创建了新的社会历史观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 3 卷. 北京:人民 3 出版社, 1957. 第42 页.)妇女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妇女的解放、男性的解放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 84页.)“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是女性、男性、乃至整个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是必然要灭亡的,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家庭”、“家庭关系”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不能一般地谈家庭本身,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他们这样描述资产阶级家庭,“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第469页.)马克思、恩格斯极力主张“消灭家庭”。与极端激进派对共产党人的歪曲理解完全不同,他们主张消灭的家庭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消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严重“异化”了的家庭。“资产阶级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现象的消逝而消逝,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灭而消灭”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第486页.),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代之以消除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家庭的共产主义社会。“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间已经被消灭了。”⑤(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第477页.)“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第491页.)。女性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女性解放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不完整的。有学者这样评价《宣言》,说它虽然是具有“先进思想”和“代表社会进步”的男性知识精英的“宣言”,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男性为主体的权力机制中开妇女解放‘主流化’之先河。”①(转引自.李小江. 重读宗师遗产[J]. 读书, 2003, (08): 第 27-28页.)这样的评价是积极的、中肯的。

从女权主义思想阐发的角度来看,恩格斯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女权思想系统化的代表作,被誉为经久不衰的女权主义理论篇章。

《起源》的组织结构除两个序言外,正文共有九章组成,说明了史前各个文化阶段的社会经济概况,分析家庭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形 4 式的特点,考查了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度,并对文明时代作了一般的理论说明。从各章表明的恩格斯对女权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母权制存在过,更重要的在于恩格斯分析了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根源和实质,进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方案。这些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二章对“家庭”的分析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革命导师对妇女问题、妇女命运的关注,他们对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探索和对妇女解放的期望都是站在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妇女解放的思想正是在他们的人类解放情怀的“摇篮”中孕育、成长的。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权思想的实际的运思,决定了笔者选择的文本。至此,可以明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女权思想主要观点的诠释

在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权思想发展后,我们从内在逻辑来考察其女权思想的内容演进。

(一)妇女社会地位同经济发展的关系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②一些学者认为“性别压迫”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现象的出现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联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男女是平等的,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那种认为妇女在最初的社会里曾经是男子的奴隶的意见,是 18 世纪启蒙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最荒谬”的观念之一。

家庭作为婚姻关系的体现,是随着两性间关系禁例的出现、扩大而发生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从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了几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但是,原始社会初期母权制的氏族组织是以生产极不发达为前提的。因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氏族组织就逐渐不适应了,它是必然要灭亡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现象,是伴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有制的确立而同时出现的。男女两性关系不仅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 5 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320-321页.)可见,两性关系是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是同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密切关联的。私有财产的发展,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乃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根源。男性凭借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把女性挤到了第二位。当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对偶婚制家庭转变成为“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私有制社会的细胞,男女两性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形成了。这种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权制家庭成为男性压迫、奴役女性的工具。私有制、阶级确立的同时,也就是女性被压迫地位的形成过程。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

关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历来是女权主义理论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众多的西方女权主义者都试图给这个问题以解答,马克思、思格斯在分析了女性地位的演变后,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所在,并指出了妇女受压迫的实质。

1、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历史自然形成的家庭分工对女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妇女原来从事的家务劳动,日益失去了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的公共性质,而变成一种辅助性、私人性的家务劳动。由于女性专事家务劳动,因而她们日益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男性则因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主要获得者,而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内财产的分配随着家庭内性别分工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造成了两者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女性在经济上的从属地位,是其在家庭和社会上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性别压迫是同阶级压迫同时出现的。

男性基于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私人财富的逐步积累,要求由父系嫡系来继承私有财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为了把自己的财产留给纯血统的后代,对偶婚制家庭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可以说,一夫一妻制是与私有制同时产生的,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6 可见,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具有同步性,男女两性关系的对抗冲突,妇女被压迫、奴役地位的形成,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是决定性的因素。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2、妇女受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使得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制度产生,男性作为剥削阶级实质上成为统治者,女性则成为男性剥削和压榨的对象。他们掌握了社会上的一切权力,建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男性之所以能够统治女性,原因正在于他们是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掌握了可以说是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男性统治女性的经济基础,也是他们统治自己妻女的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私有财产使“丈夫占据一种无需有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的统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70页.)

因此,男性的统治意味着女性的被统治,男性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女性的从属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男性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控的国家机器来实行对女性的压榨,女性不仅经济活动被贬低,与政治无缘,而且,精神上受到奴役和压制,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

(三)关于妇女解放道路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之后,对妇女解放的途径作了探讨。在他们看来,妇女解放包括经济、政治、家庭和性爱等各个方面的解放。

1、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私有制的确立,便开始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也就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奴役。因此,妇女要从根本上摆脱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受歧视、受奴役的地位,只有在消除了产生这种压迫根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

私有制是一系列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对私有制的批判,从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确立时就开始了。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考察了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 7 一切矛盾的根源。他们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并准备在条件成熟时,付诸革命的实践。

在《起源》中,恩格斯提出,妇女要获得解放,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在这里,恩格斯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思想,妇女要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求得解放,就必须铲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彻底铲除妇女受压迫,男女不平等的根基。进而,他指出,私有制的消失,将使“男子的地位无论如何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妇女的地位,一切妇女的地位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73—74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妇女解放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才能实现。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保留资本的权力,那么,男子就会有特权。因此,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消灭私有制。

2、妇女解放的两个基本条件

(1)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父权制最终代替了母权制。至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家庭内自然形成的劳动分工进一步加剧,男性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因从事私人性质的家务劳动,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权,沦为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奴隶,丧失了人身自由和独立的经济地位。由于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不能赚钱的,因而,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低下的,微不足道的。恩格斯指出:“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己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62页.)

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地位的丧失导致了她们在社会中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丧失了人身自由,也失去了政治参与、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权利。恩格斯进而主张,“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2 页.)他认为没有妇女的就业,就不会有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于社会的生 8 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62页.)

参加社会劳动使得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而只有女性对男性经济上依赖的消失,才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只有依靠现代的大工业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女性劳动,而且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融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2)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条件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现代大工业,不仅大规模地使个体家庭解体,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女性劳动,并且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提供物质的、技术的基础。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大生产为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始终都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更没有机会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家务劳动的私人性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消失的时候,家务劳动和其它的社会劳动只有分工不同的时候,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可见,妇女解放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总之,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的探讨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广大女性响应号召,冲破各种阻力,勇于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各项活动,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解放,妇女获得了一定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时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方案设计得以在实践中验证;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对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制约。可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现和妇女的解放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为妇女提供的解决方案,即女性能否顺利地、广泛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现代大工业生产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所提供的条件,是否能进一步转换成为现实,还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家务劳动作为一种私人劳动,至今还难以得到社会的完全承认,这有比现代工业化进程更为复杂的原因。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9

第四篇: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

N080602209乐晓辉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作用。四种基本内涵与形式,对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认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同作用于与时俱进, 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实践则为与时俱进提供具体的实现形式,思哲学与实践促进与时俱进,思哲学与实践也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践与时俱进

【正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克思哲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实践都是这一伟大哲学理论的最好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的决定,每一条措施的实施,每一个决定的议讨,无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依据,而中国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持续据快速增长,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都证明马克思哲学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理论是否能真正指导实践呢?

一切的历史典迹,一切的成功人士的艰辛路,一切生活的佼佼者,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每一个技巧的获得,每一个份经验的取得等等的一切,都是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才得以实现的,没有理论的指导一切的实践就像在黑夜里行进,没有一点光芒,看不到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盲目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位明智的盲人多会有一只好的盲犬,最少也会有一支好的竹竿开路,这就是理论,正确的理论。他是实践的眼睛,实践的灯塔,使夜行的一丝光亮。

有人这样论证理论指导实践是大错特错: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理论怎么能指导实践呢?这是人们认识的又一个误区,西特勒有一套理论,拿它去指导实践,结果如何?是几百万犹太人和几千万其他人的死亡,代价惨重。理论一掌握群众,群众就成为理论的奴隶。所以理论从来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永远是错误的。

在认识外部客观事物时,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这是因为还要对认识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它是否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他的特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最终的证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站在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思想和学说体系都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都有的。然而,当一种思想体系被确立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且容易演变为教条主义时,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抑制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由此,把马克思哲学,实践相结合起来,对与时俱进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内涵 、形式及其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 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里强调了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如果把这一规定转化为学术问题,从学术上加以研究,既需要解释和说明,又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挥。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发展要求,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 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精神。一般来讲,凡是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大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把握规律性。规律性都是以常规性、重复性、全局性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凡是经常、重复、全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大都反映着其深层背后的规律。经常、重复和全局出现的腐败现象,表明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规律: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具有进步的一面,那就是它不断根据和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进行社会体系创新,由此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了人性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分析和研究现实的人性,并在某些方面强调要符合人性发展和人性化的要求。然而,把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作为一种理论和工作的原则、思路,还没有明确确立起来。因而,我们既强调理论和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又强调理论和工作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对十六大报告所规定的与时俱进的内涵的一种补充。

富于创造性。我们理解的创造性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填补空白的原创或首创,提出 了新思想、新学说和新理论,开创了新实践、新事业和新局面;二是修正前人错误观点 ,纠正了前人错误的实践;三是对前人提出的命题、观点加以补充、充分说明、论证和 发挥,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的观点,把前人的实践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四 是把前人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放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内重新加以系统的组合和定位,进而 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发挥新的功能,或是由片面的实践走向全面的实践。

这里,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富于创 造性,是与时俱进的进。

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也具有四种形式:

一是使实践反映时代精神,达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形成新的实践形态。我国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矛盾,因而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使人民翻身解放,夺取政权。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当前我党执政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就是追求发展。

二是使实践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如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权力配置资源 ,所以在实践上人们愿意做官,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主要实行权威控制、人治管理, 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注重有“关系”就有位和先天给定论;随着我国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便主要由市场来配置,所以在实践上便必然强调人们必须凭 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实行法制控制、民主管理,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注重有为才有位(竞争)和后天生成论。

三是使实践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如在管理实践方面,根据“经济人”的要求,实行物本管理,确立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反映“社会人”的要求,实行行为科学,实施社会 结构变迁的发展战略;适应“文化人”或“主体人”的需求,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是使实践不断地创新。譬如:我国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上 由过去过于集中的家长制走向民主法制,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人 事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方面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等。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

在从一般意义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与形式加以分析之后,我们再来着重分析与揭示马 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和内容。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那么,马克思哲学为什么注重与时俱进呢?

首先超越旧理论进而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具有新的内容。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大多力求建立一个标榜为绝对真理的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体系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征比较明显。马克思认识到这种哲学的历史局限,努力批判、超越旧理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积极吸收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一切理论成果,将其建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发展着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就表明马克思哲学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的特征。这种开放性和历史性,就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是现实人的发展呼唤马克思哲学必须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具有新的前提。时代观 决定人性观,人性观影响哲学的发展。

再者时代精神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时代化,具有新的形态。马克思站在时代前列,从而与时俱进地把直观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 唯物主义的水平,把解释世界的哲学转换为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哲学具备了新的历史形态。

最后科学的发展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具有新的形式。这就要求在整合各种实证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必然产生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为与时俱进提供形式,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动因、形式及其精神实质,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正确的理论提供正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而深刻的实践作为他的具体形式,而这一起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基本原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篇: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业

在中国当代文艺中的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作品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

纵观我国当代文艺作品,相当一部分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主题的作品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成为我国文坛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同时也极大的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历史政治等方面的风云变幻。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

首先,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一花主题的这一部分文学作品,代表着我国作家在创作方面的一大进步,作品描写力道开始向内转,从以往的注重通过事迹描写和外在形象塑造来刻画英雄人物形象,开始转向通过对人类本性的解剖来提高人的自我认识,表现了作家们极大的人文关怀情怀。如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阿来的《尘埃落定》。作品通过“我”——麦琪土司的一个傻儿子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然而,阿来笔下的这位傻子——麦其土司二少爷,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是一个“最聪明的傻子”。这个傻子对世俗有着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对未来有着极其清醒并且准确的预感。小说以土司家族与其余三位土司的权力之争,土司家族内部的权柄之争为主线,描写了罂粟花战争、粮食战争等主要情节,将傻子、土司、土司太太以及土司大儿子等人物塑造得形象鲜明。在一场场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亲情与权力相互交织,爱与恨同时并存,每一个陷入权力争斗的人们都有着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在这复杂真实的人性趋使下,每个人的所作所为甚至连自己也不能预料到。在欲望和权力的驱使下,亲情和爱情被扭曲变形,人的心理渐渐变得阴暗,对权力的追逐是那么贪婪而丝毫不加掩饰。

老麦琪土司一旦死去,大儿子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即成为新一代的麦琪土司。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里有两对矛盾:一是父亲和儿子之间。老麦琪土司既深深地爱着他的儿子们,又唯恐失去土司的地位和权利,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无所不能的王者,所有的一切都被自己掌控,权力的魔力让他无法忍受失去土司之位,所以他在宣布让位给大儿子后突然的衰老,在大儿子即将死去时却精神焕发,虽已衰老却仍然将小儿子留在边地,迟迟不肯宣布将土司之位传给唯一留下的这个小儿子。他对大儿子不遗余力的培养,对小儿子无限的疼爱都是真实的,自然的。可是他身为父亲,渴望永远拥有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体现出他人性当中两种不同的人格,所以,麦其土司才做出了迥异于寻常人家的举动,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他身上表露无遗。阿来对人物的心态把握,细腻的刻画十分成功,真实而复杂的人性给予了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二是哥哥和弟弟之间。本来哥哥是理所当然的土司继承人,而且弟弟又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傻子,根本不必有所顾虑。然而,随着麦其土司在罂粟花战争中的胜利,傻子弟弟不断表现出超凡能力,逐渐成为下任麦其土司的有力争夺者。这令哥哥对他的爱慢慢冷却,代之以忌恨,亲情被权力粉碎,以至哥哥做出了勾引弟媳塔娜的举动,深深地伤害了傻子弟弟,但当哥哥在被仇人刺杀,弥留之际,兄弟俩的感情又再度复苏,亲情在权力无法触及之地——死亡的边缘复苏,给复杂的人性又镀上了一层美好的光辉。

鸦片给麦其土司一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使得整个土司阶级的掌权者们权欲暴涨。可其“异质”的性质势必也预示着对人性的腐蚀和异化。在这样一个虚华的尘埃世界中,人们像被飞扬的尘埃遮住了眼睛,普遍处于自我迷失的境地.内心繁杂纷乱。在权力与欲望的漩涡中,每个人身不由已地打转,或者由内心所驱使,或者为他人所驱使,真实而复杂的人性表露无遗。

其中,在傻子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人道主义,他怜悯下人,同情无辜者,这些都是他人性中不自觉流露出来善良美好的品质。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问:我是谁?我在哪里?这实际上是傻子,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和追问。在谈及关于《尘埃落定》的写作动机时,阿来强调自已想写的是一部关于"权力"的小说,作者力图围绕川西北藏区的社会变迁,展示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力事象,揭示出权力的秘密,看其怎样产生,有何作用,并且怎样影响人的命运。而这部作品恰好是展现了土司制度下的权力以及在这种权力制约下人性的异化:对金钱、权利、情欲的追逐,并集中体现在土司、土司太太、傻子哥哥以及妻子塔娜等人身上,他们为利欲熏心,人性的遭到扭曲、变形和异化。种种对人性深刻犀利的解剖,足以表现出作者极大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情怀。

其次,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主题的这一部分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人们注重生命价值,享受生命欢愉的人生哲学和对人性自由的不断追求,对我国读者有着一定的教化、引导和警示启发作用。如汪曾祺的《受戒》因其焕发出美好绚丽的人性光辉,表现出对美和健康人性以及人性解放的追求,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众所周知,在汪曾祺的这部短篇小说里,作者通过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之间纯情的初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人间的烟火弥漫于寺宇内外。作品并没有着力描述宗教对人性的异化过程或结果,而是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好象一切都要与世俗的思维进行着某种“对抗”,“庵”里不住尼姑住和尚,和尚出家并非看破红尘而由于“经济”所逼,出家当和尚是为了学某种特殊的本领有个饭碗(和尚庙就像今日的技术学校),且出家人个个觉得堂堂正正,并不低人一等,更“惊世骇俗”的是和尚竟可以光明正大地娶老婆,如二师父仁海;可以找情人,如三师父仁渡更是相好的“不止一个”,且他还会唱,也竟敢在佛像面前唱黄色歌曲;和尚可以杀生,可以吃晕赌钱,想当和尚还得通过关系,不是想当就当得了的,甚至于这里“老板”不叫方丈或“主持”,而叫当家的,生活充满了人道和人性。他写出了和尚们的诸多的人生向往,展示了他们与普通人并无两样的生活,突现的人性的淋漓尽致。

而主人公明海,“面如朗月,声如钟罄,聪明记性好”,当和尚的三个条件他条条到位,善因寺有意挑他当沙弥尾;他喊起号子来,九转十八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一十三省数第一”;画花画草,他能画得像活的一样。“女一号”小英子相貌标致,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小小年纪,在农田里也是个好帮手,“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他们爱怎么活就怎么活,没有受到多少世俗伦理的制约和压迫。而他们之间那纯情的爱恋,没有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体现了他们对人性自由的大胆追求。尤其是小英子,她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真诚,大胆,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这也更是体现出她身上所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与生俱来的人性之美。

读《受戒》,关键即在于解读其中“美的诗意的东西”和“人性的解放”。俺里的和尚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娶老婆,可以找情人,可以杀生,可以吃荤,可以赌钱等等,一切有悖于佛教礼节和清规戒律的行为,正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注重和对生命欢愉的享乐。他们大胆追求自己所想要的而且可以得到的东西,不正表现了他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吗?事实上,作者是想借佛写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他自己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所以作者认为“人是不能受压抑的”。而一切所谓的“规则”,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即便是和尚,只要他是一个人,他就有追求人性解放的自由和权利。

最后,这些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深刻的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生活图景,对于历史的审美有着极大的意义。再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尘埃落定》中,作者描述了发生在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历史波澜,书写了藏民族分支“嘉绒”部族末代土司时期的历史记忆,在《尘埃落定》的个人历史叙述中,土司制度是一个情节枢纽或叙事重心,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藏族部落的政治生活图景。而在汪曾祺的《受戒》中,则展现出的是一派梦里水乡的恬静淳朴的生活。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那里的人们过着恬静淡然而质朴的生活,没有权利纷争,没有金钱和肉欲的泛滥,人们自由生长,无所纷扰。难道这不是最美好的生活图景吗?难道这不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吗?难道这不是人性中天性使然的追求吗?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代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文学作品,总的来说,不管是对我国当代文坛还是我国文学史的演进发展,也不管是从作家本人还是千千万万的读者来说,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我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是有益的一批文学作品。

文史学院汉语言08102班 39号 方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明框玻璃幕墙施工图下一篇:门禁系统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