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校科技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现有的教育体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综合教学管理是目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旨在帮助高校综合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

高校科技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科技发展路在何方?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迄今我国共有81万人出国留学,近20万人学成回国,学成回国人数不到1/4,特别是尖子人才回国的更少。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人员薛澜、何晋秋、朱琴最近的研究报告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和八大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五大机遇

分析报告认为,我国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

机遇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要求重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新特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凸现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以2002年研发项目的学科分布为例,高校在管理学、哲学等20门人文社会科学上的研发项目55186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80项,不到高校的6%。

机遇三:科技体制的战略变革,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转制,各部门科研机构的职能和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重要产业和行业中出现了一批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机遇四: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4年的19%。高校社会功能已经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必将引起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和架构的变革。

机遇五:科技全球化加速,拓展了高校科技发展空间,是我们的一个机遇。经济全球化大大加速了科技活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据了解,2003年,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国际学术交流和与跨国公司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有利于积累与国内外学术和产业界合作的经验,获得世界范围学术及产业技术前沿发展信息,增强自身科研实力,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八大挑战

该研究报告强调指出,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态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高校科技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诸多外部挑战,也面临着来自高校内部的诸多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是:

挑战一:科技人才全球流动,高校面临高层次人才争夺困境。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迄今我国共有81万人出国留学,近20万人回国,学成回国人数不到出国留学人数的1/4,特别是尖子人才回国的更少。

随着公立科研院所转制的深入,高校也将面临着科研机构在高层次人才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而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的主体,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为旺盛。高校、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必然形成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

挑战二:科研经费争夺激烈,高校科技活动缺乏稳定投入机制。一方面,我国政府科技经费对高校投入力度相对较弱。我国2002年高校研发经费仅占总量的10.3%,为独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38%,并且近年来这一比重仍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而美国、日本高校获得的研发经费分别占总量的14.9%和14.5%,英国更是高达21.4%。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大学的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在高校研发经费中所占比重最高时超过70%。而我国政府2002年提供的科技活动经费中,大学仅占17.7%。

另外一方面,我国企业对高校科技投入相对减少,也为高校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挑战。1999年企业资金占高校科技经费比例高达51.7%,但2000年这一比例迅速下降到33.2%,2001年、2002年也仅为36.2%。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均属“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约束管制范围,这将使高校通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取经费的渠道逐步减少并受到严格限制。

挑战三:科技资源整合不足,高校科技创新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目前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科技资源分割、力量过于分散、科研队伍整合困难、利用效率较低。我国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得到解决,是高校科技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2002年高校获得重大科技成果5640项,仅占全部成果的21.1%;“863”计划项目高校仅占21.2%,独立科研机构为高校的1.31倍;科技攻关项目独立科研机构承担的项目更是达到高校的2.6倍,高校仅占总数的8.7%。

挑战四: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阻碍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应用研究占据了研发活动的主导地位,基础研究相对不足。2002年,高校研发经费中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为21.3%。全国高校系统科研人员全时投入当量中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同样远低于投入应用研究的比例。与此相比较,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高校的研发活动通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如美国高校一直是美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基础研究经费在高校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在2/3以上;2000年联邦政府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73.6%用于基础研究,8.6%用于应用研究,7.8%用于试验与发展。基础研究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界尤其是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挑战五: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限制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当今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但我国“九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薄弱。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项左右,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至15%,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2002年,中国高校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仅占全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的13.2%,为独立科研机构的60%。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高校科研管理滞后。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发表论文数、鉴定成果数等指标,是高校科研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强成果转化,关注不够。

挑战六:科技工作定位不清,高校与其它创新执行主体特别是与独立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尚未理清,影响高校科技活动的平衡与优化。高校科技系统内尚未形成层次清晰、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协调发展的科研结构。首先是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其次是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存在误区,忽视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挑战七:组织和管理体系滞后,制约高校科研效率的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方式滞后,高水平科研管理队伍缺乏,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未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不能适应高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影响高校科技发展。

挑战八:知识产权等法律意识淡薄,难以应对全球科技激烈竞争。我国高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不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总量上远远低于企业。2002年三项专利申请量仅为企业的8.67%。我国高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成果问世,但大多以论文论著、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形式发布,致使大量成果处在无知识产权保护的状态之下。以2002年为例,高校发表论文数是专利申请数的51倍,鉴定成果是专利授权数的3倍,获奖数是专利授权的1.7倍。同时很多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规范,执行制度不严格,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对高校科技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路在何方?

薛澜、何晋秋、朱琴等研究人员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提出几项战略思考和建议:

除了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外,高校还应该在国家重大决策、近期热点问题、中长期战略发展、地方及地区层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国家、地区、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高校科技工作要突破部门局限,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进行小循环,而要纳入全社会的宏观体系内进行大循环,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中找准定位。

关于对高校科技投入,应包括:(1)基础研究投入: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投入方式应通过有关基金会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在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下确定是否资助;(2)技术研究及开发投入:主要应由企业投入,国家可设立技术开发研究的引导基金,吸引企业资金并通过企业投入高校。项目运行中由企业和国家共同评价、监督,以专利授权或实际用于生产作为最终目标;(3)高层次人才培养投入:变目前国内博士、博士后招生及经费支持办法;学校应实行由招收博士生(博士后)的导师从科研经费中支付学生部分或全部学费及生活费的方式。以国家投入为主设立博士(博士后)培养基金,如果某些学科的教师争取科研经费有困难,导师可向博士培养基金申请。

我国还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力量之一。另一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与所在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密切联系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特点及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多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其科研工作要积极与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成为当地的教育培训中心、科技普及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及文化体育中心,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一批具有工科背景高校的优势,要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实际出发,尽快在不同高校形成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

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由国家各产业部门直接管理了一批高等院校,它们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优势。在产业部门科研机构(院、所)改革转制后,国家很多产业共性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真空。前述一批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科技实力雄厚的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填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空白的重任,使之成为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的科研基地。

另外,培育高层次人才不仅仅体现在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基本素质上。科技工作人员应有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全时制从事科技工作;另一类是在一定时间阶段内部分时间从事科技工作。每一位教授或科研工作人员,应与其参与的教学科研组织签定合同、协议,按合同协议的要求参与工作,并获得报酬、履行义务、享受权利。

最后,加大对高校科技投入是不可或缺的,推动高校科技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开展深度国际合作,在学术和技术研究某些方面率先进入国际科技前沿,这些也都是我们必须着力的重点。

作者:仇方迎

高校科技发展管理论文 篇2:

信息化对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影响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现有的教育体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综合教学管理是目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旨在帮助高校综合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

关键词: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

一、引言

所谓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在综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教学管理效率。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和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需要攻克的难关较多。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之后,才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促进我国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和要求

1.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体制与过去传统教学体制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选课、教师评价等教学体系的相关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随之而来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状况,进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对高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是基础建设方面的要求,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现代化科技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等硬件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是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了,才有可能进行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综合教学管理信息体系必须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内容,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的选课、考试安排,教师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资源平台等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途径。

2.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传统模式现状

传统的高校综合教学管理出现了很多漏洞,与现代信息综合教学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处理比较缓慢,在信息扩散方面也很不系统,存在着诸多弊端。当前,高校为了突出学校教学的综合化管理,主要是以服务化、数字化为主,重点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提升了一定的档次。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结构繁琐,很多组织结构形成了官僚主义方面的延伸;第二,高校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以及高校人数的扩招造成了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第三,缺乏信息的时效性以及组织结构要求信息发送是逐级的上传下达,信息处理非常缓慢。

3.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新要求

高校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需要新技术、新手段、新思想、新观念、教育改革内容、新方法、教育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等重点融合的一个系统。从现代教育管理角度分析,现代教学综合化模式需要一个综合体,主要包含教育教学新观念、现代教育新手段、现代管理新方式、服务内容等管理整体模式,这样会使教育管理方面产生高效率的管理势头。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强调的是在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管理决策。

高校现代化决策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发展科学的决策体系,需要一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和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发展平台,是一个从传统信息处理的过程发展为信息技术处理的过程。学校教学信息技术不仅为了学校管理,还为发展学校知识等传输管理提供了方向。校园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对校园综合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提高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对学生服务工作的改善。

三、校园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思想建设对于高校校园综合信息化来说存在着现实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学校思想建设指导工作,其主要内容如下:

(1)高校统筹规划

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也是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高校统筹计划工作来说,需要对高校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法、项目管理等进行多方向开发与发展研究。重视高校统筹计划工作是当前高校发展教学信息工作的第一步。

(2)项目分步实施

项目分步计划与安排,是发展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思路之一。涉及对系统信息的需要进行仔细调研,对系统方面的数据进行设计,对需求进行分析与实施,对专题进行拓展,加强管理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诸多环节工作。

(3)专题分析应用

专题建设,是让高校信息建设分小项目发展的核心思路,使得内容更为专题化、细分化、科学化、决策化、信息化。根据高校专业化部门的不同,可以详细细分到各个部门进行资源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系统推广使用

系统处理好有利于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实施。依靠科技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推广过程中,需要高校领导做好领头作用,重视高校信息化工作在高校综合管理建设中的作用,为建设与优化高校综合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方向。

2.利用校园综合信息系统进行决策分析

高校系统信息体系是需要一定的结构设计的,根据高校系统技术分析,主要内容由数据采集层、表示层、资源层和其它系统层4个层次组成,它的核心是业务层。综合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工具,要想实现科学的决策还需要充分发挥咨询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咨询系统还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已设立了一些咨询机构,但其“智囊”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般的高校领导者仍习惯沿用“经验”来进行决策,这已远不能适应愈来愈复杂的高校管理工作。新世纪的高校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后,加强决策咨询系统建设。

四、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树立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理念

先进的综合教学管理理念引导综合教学管理体制的发展,要促进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首先应该树立相应的理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实相关措施。相应的管理阶层应该时刻注重理念的宣传,高校管理者以现代化信息管理理念作为思想引导,作为建立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动力。管理阶层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运用相关管理体系,管理阶层应该注重教学信息管理体系的切实可行性。只有真正实用,才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学习,否则,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只是一纸空谈。

2.构建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体制

合理的理念是体制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管理阶层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合理构建。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仅仅将原有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机械化,而是使之现代化、合理化、高效化。不同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在将其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情况进行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构建。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内容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学生信息反馈等等。高校在构建这些基本的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增加学生奖惩制度、教师等级评价等内容。

3.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应该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真正实现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实时收集相关信息是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与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否则就失去了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意义;其次,信息交流平台应该包括各种体系化的信息。关于教师的信息应该有教师质量检测标准、检测方式、教师人员管理、督导教学检查等等。而关于学生的信息就更为庞大了,不仅包括基本的学籍管理,更包括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建立健全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学生及时地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其自我工作学习的完善,真正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4.教师、学生管理信息化

教师、学生管理信息化是实现高效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要求,更是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教师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更多地体现在其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则要求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管理者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力求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管理者应该优化管理体系,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获得帮助。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教学考核、个人培训等相关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相关领导以及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个人发展。只有使教师看到个人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前景,才更加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管理者也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管理者在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更应该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我定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状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制定自我培养计划,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也应该积极实现自我转型;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管理方法运用较为悠久的高校,更应该将传统管理方法的优势与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真正实现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一方面要按照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实施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信息化进程中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表面上的管理机械化,而是管理理念的信息化。只有运用真正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做到高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锋敏,李颖智,罗田.校园金融信息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0(5).

[2]程蕾.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13(22).

[3]刘晓玲,魏晨,镇卫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

[4]高鹏飞.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编辑:李晓萍)

作者:殷颖

高校科技发展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探析

摘要:在高校里,教务管理工作者起到教与学的协调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日趋提高。通过研究得出教务管理人员应具有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和极好的耐心素质,具有高效的决策应变与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教务创新、不断进取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

关键词:教务人员;综合素质;教学改革;多媒体;协调

作者简介:蔡梅清(1979-),女,广东高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乔东凯(1974-),男,安徽安庆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人在自身具有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再通过教育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智力、体力、品德、审美等方面品质及他的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以前极少数精英的专利,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办学模式不断革新,教务管理人员对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愈发重要。各高校为了实现在众多高校中谋求生存,提高学校影响力,都相应制定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而这些任务的实施离不开教务管理工作者,他们担负着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例行制度的制定、教学课表的编制、学生学籍与考试的管理等职责和任务。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的运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教务管理人员要具有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与耐心

高等学校教务人员在高校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坏不仅和教师有关,同时和教务管理人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教务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复杂,事务很多,休息时间少,经常要加班加点,一个负责任的教务管理人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的,这样他们相对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提高学历和职称晋升对他们是一个严重挑戰,所以说他们必须要具备自我奉献的精神,为了事业而适当放弃其他方面。在某些高校,有些教务人员对院系领导安排的工作内容、具体实施方法存在偏见,工作中没有动力,没有服务热情,遇到事情经常和同事之间互相踢皮球,耽误了教学计划的实时进行,加深了同事之间的个人矛盾,所以对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不计较个人得失,必须要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要求自己。

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中遇到的繁杂事情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不能出差错,教学课表的制定,教室的使用,考试、学籍和转专业等很多琐碎事情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来处理。甚至有时处理事情当中出现一些不当的后果还要遭到相关领导的批评,但他们不能因此降低工作热情,还要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方面,教务管理人员要认真执行学籍和考试管理规定,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要给予相应处理,不能根据个人感情来区别对待学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问题要去询问教务人员,他们必须要耐心、主动地去回答学生的问题,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更不可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出气筒,因此作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耐心。

二、教务管理人员要具有高效的决策应变能力与组织协调的能力

1.具有教学活动的决策应变能力

从管理的决策职能来看,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决策规划、协调控制、评估激励和研究创新等都是教学管理的职能;从教务的管理内容来看,从授课计划到教学运行,从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到教学改革与建设,这些环节的管理都属于教务管理。[3]上述任务都必须由教务管理部门来承担和应对,这些能力都是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

2.具有教学改革的监督管理能力

教务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监督作用,使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新潮不断涌现。学校教育的变革实质上就是教学的改革,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付诸到实践当中。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教务管理者不断深化及推动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现在很多课本的知识陈旧,虽然有一些“十二五”规划等名家编写的教材,但很多存在不足。据笔者了解,很多知名大学名教授编著的教材其实也只是他们让自己的学生来编写的,而自己很少有精力花在教材的编写工作当中,这样造成了相当多的课本实质上在内容上非常落后。解决好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矛盾需要教务管理部门来着力实施。因此,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必须结合本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来授课,并尽量缩短知识的传授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缩短科技发展与知识的落后之间的差距。教务管理部门务必要求教师必须把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落实到学生的教学当中去。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变化,以前的黑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授课,虽然多媒体授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受益,但有些老师从此就很少花时间备课,上课对着课件照本宣科,从不顾学生的感受,最后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降低,逃课现象也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具有娴熟的教学活动的协调能力

要充分发挥上述职能,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娴熟的协调能力。教务工作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以及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之间展开,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是管理最薄弱的地方,也是工作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协调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协调可以使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之间通过统一指挥形成明确目标、一致步调的局面。[4]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由于其管理是立体式的管理,教务处管理各二级院系,院系又有自己的教务科,牵涉的管理范围广,教务科内部的问题,各院系之间的问题,院系和教务处的协调问题,学生和教务部门的沟通协调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协调解决,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好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协调好与院、系、教研室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教务管理人员要具有教务管理创新、不断进取的业务能力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直接服务对象,因此教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才干和知识能力,教务人员不是单纯的一般办公人员,他们要善于在业务上科学创新,不断充实自己,还要担负起组织教学、沟通协调等教与学的重任,制定与落实教学计划等各项工作。要准确化、快捷化、信息化实现教务管理工作。时代要求高校教务人员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能力。高校管理人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工具,为教学和实践提供最好服务,除此之外,教务管理人员还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

1.科学研究能力

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就必须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自己的实际工作及其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学术成就。现在的高校重视教学,重视科研,所以作为教务员,要将教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并且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研究,使教务管理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对口研究方向和专业。这样才能提高教务管理者的学术水平, 从而实现专业化。

2.创新能力

在高校,不少人觉得教务管理工作只是简单重复性劳动,这是一种偏见。专业化的教务管理者不但要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创新能力。因此,教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教务工作规律进行探索。要改革教务工作, 把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與实际工作相结合,简化工作流程,规范教务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等。

四、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大学是教学、科研基地,教务管理者要管理教学科研以及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和接受知识的学生。教务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还要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技术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协调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教务管理比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更加复杂,它不仅包括行政管理,还包括学术管理。教务管理除了平常的行政管理事务外,还要积极调动好全校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怎样做好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教学监督等教学研究上来。由此可见,教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管理科学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同时,其他与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与培训,具备现代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务管理理论,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对教务管理人员至关重要。

总之,教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经常系统地学习专业管理技巧和管理理论,而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相结合起来,在教务管理过程的实施中提高管理技能,使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得到完善。另外,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务工作者去兄弟院校进行学习观摩,通过实地参与,亲身体验,学习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借鉴与改进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管理思路。教务部门要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务管理理念,形成一套高质量的教务管理模式,还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努力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在这种大众化的办学背景下,变得纷繁复杂的高校教务管理要求教务工作者必须学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便挑战教育发展的变革。首先,对高校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师生的构成现状等深入调研,分析教学环境对教务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学习,结合本校实际,在借鉴和应用之后大胆创新。其次,教务工作者要打破传统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掌握现代化管理理念,井井有条地管理教务工作,基于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娜,宁铁艳.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36-37.

[2]谢致远.浅议如何加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

2009,(20):58-59.

[3]赵静.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11,(4):25-27.

[4]郭雪晴.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5):83-8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蔡梅清?乔东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论文下一篇:家禽养殖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