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策略实施试析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事件营销策略实施试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心理分析,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创新引入顾客关系管理方法,研究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形成原因,基本的概念内涵,提出顾客忠诚度的四个层次,重点研究如何实施顾客关系管理来提高顾客忠诚度。

事件营销策略实施试析论文 篇1:

拓展内部审计内涵有效增加企业价值

摘要:目前,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努力改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增加价值。突破内部审计的传统领域,积极拓展内部审计业务内涵,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更有利于实现组织增值目标。本文从活动的参与和咨询、业务培训、专项调查等角度进行论述,探讨拓展内部审计业务内涵、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尝试,为公司内部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涵 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000条明确审计执行主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审计活动增加组织价值。近年来,笔者所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聚焦公司发展及运作的“规范”、“效益”,大力推进联网信息审计系统应用,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内控风险审计、工程建设审计的创新变革,落实审计成果的转化,为规范公司内部管理、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积极拓展内部审计业务内涵,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实现组织增值目标。

一、重大活动的参与和咨询

内审人员具有知识面广且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公司内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因此,内审人员可积极参加公司重大活动,如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公司战略的制定、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大额资金的使用等,帮助公司改善经营程序和控制,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从而增加组织价值。此外,内审人员还可按照公司管理层的要求,充当咨询顾问角色,帮助管理层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管理意见。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变革,机遇与风险共存,内审人员通过参与和咨询服务,为公司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更有利于企业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二、提供业务培训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向企业提供专业的业务培训,为组织增值做出努力。主要包括:

(一)关键内部控制流程和风险管理点业务培训

内审部门针对在内控评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供关键内部控制流程和风险管理点的业务培训,会加深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其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和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及时防范企业风险和内控薄弱点,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价值增值。

(二)培训和开发未来领导

高素质的领导队伍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企业领导干部主要由市场经营一线产生,财务和风险管理知识相对缺乏,因此,内审部门可利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为企业骨干员工提供适当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实企业未来领导队伍知识面,这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舞弊知识培训

内审人员可以将审计过程中积累的查错防弊经验传授给管理者,使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内审部门还可以参考《舞弊与商业犯罪会计师手册》对管理者进行舞弊知识培训,增强企业舞弊防范意识,减少舞弊发生。

三、开展专项调查

专项调查通过重点审查相关事项,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呈送给企业高管层,这是一项重要的增值活动。切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将专项调查关口向公司市场营销、投资建设、综合管理前移,聚焦到高风险、重要性以及公司领导层更为关注的业务领域,调查的重点包括营销政策的效益性、重大投资项目的规范管控、舞弊、泄密事件、异常事项、滥用公司资产或管理不当等。内审部门由于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特征,更适合负责管理人员的舞弊特别调查、重大投资项目的规范管控、突发性生产事故调查、泄密事件调查等,通过专项调查,可以及时发现重大问题,修正错误,预防损失,从而间接增加企业价值。

四、参与信息技术及系统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已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信息在企业中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运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很多企业开发与运用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化销售服务管理系统(ESS)、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审计效率,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是管理层对这些信息技术与系统的安全性、合理性、运行效果很模糊,这对企业不利。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项目实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需要依靠软硬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系统用户等各方的参与和合作。鉴于此,内部審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和系统开发,审查技术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内审部门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业绩评价系统,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激励其更好地完成工作职责与目标,促进企业增值目标的实现。

五、营销内部审计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营销,可以说,内部审计营销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内部审计营销是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通过语言、文字及其他方式向利益有关者传递、交换或分享内部审计信息的过程。通过营销,可以改进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赢得他们的合作、信任和支持,形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和谐氛围,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一)对董事会进行营销

如通过定期参加董事会会议、听取董事会意见等,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时向董事会报告高管层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以取得认可。

(二)对高级管理层进行营销

如通过询问管理问题、参加高层会议、听取管理当局意见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向高级管理层做演示报告,介绍内部审计对他们的帮助及其增值作用,为其提供改善经营效率效果的建议,改变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开展参与式审计,与管理层讨论审计计划、审计目标等内容,征求其意见,调动其积极性。

(三)对其他职能部门进行营销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内部部门,应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对其他职能部门开展营销,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宣传手册,向他们介绍内部审计的内容、作用、目标及权利职责等,为内部审计部门树立良好形象;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并就相关问题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提出创新和最佳实务操作指导建议,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营销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增加责无旁贷,而且一定能够有所作为,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拓宽审计领域,提升审计层次,在实践中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组织和技术层面、审计业务技能和手段等方面的困难或障碍,内部审计人员应坚定地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不懈地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审计成果向企业价值的转化,内部审计部门一定会在提高企业价值的道路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创新型企业价值管理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2]邢潇丹,徐晶,郝佳音.从传统内部审计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3(11).

[3]程海波.试析内部审计营销策略[J].西部财会,2011(5).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

作者:唐剑锋

事件营销策略实施试析论文 篇2:

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管理重构方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心理分析,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创新引入顾客关系管理方法,研究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形成原因,基本的概念内涵,提出顾客忠诚度的四个层次,重点研究如何实施顾客关系管理来提高顾客忠诚度。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管理重构;顾客关系管理

一、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所谓受众,即“受者”的复数,通常指大众传播内容的读者、听众、观众,它在传播结构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1]。

1.全媒体时代受众表现为媒介信息的接受对象。媒介通过向受众提供信息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处于客观世界永恒变动和社会关系现实需要中的受众,也迫切需要通过媒介来了解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即信息),来满足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

2.全媒体时代受众表现为媒介内容的消费对象。这是由我国新闻媒介信息产业的属性决定的,媒介作为企业,是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而追求赢利的途径便是争取受众。说受众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受众对媒介产品进行直接消费,受众通过支付报纸价格或视听费,为媒介带来利润;二是受众是媒介广告的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媒介为了获取广告费,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出售媒介产品是媒介的直接目的,出售广告则是媒介的最终目的,两者是同一个过程。

3.全媒体时代受众表现为媒介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受众通过来信来访、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等方式与媒介发生直接接触,或给媒介提供新闻线索,或发表意见建议,或丰富了媒介自身的内容和内涵;另一方面,受众通过发行率、收听率和收视率以及受众调查等抽象的方式,间接影响新闻媒介方针路线、业务工作等的调整,给新闻媒介以反馈,促使其努力适应受众的需求。群众路线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受众,媒介也理应向受众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4.全媒体时代受众表现为媒介宣传内容的宣传对象。在我国,媒介是党的喉舌,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受众,影响舆论。在这一层面上,受众是媒介宣传内容的宣传对象。

5.全媒体时代受众表现为媒介的服务对象。我国新闻媒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我国新闻媒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闻媒介应积极发挥这一功能,向受众提供正确及时的服务与引导,提供娱乐,而且要正确及时地将群众的呼声反映上去,充当人民的喉舌,充当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桥梁。

6.全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面前是具有法定权利的公民。受众是公民,这是一切国营和公营媒介的受众观。公民具有法律赋予的一定的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应以不损害公民的上述权利为前提,为受众提供平台使其得以行使这些权利,并自觉接受受众的批评与监督[2]。

从微观来说,各类新闻媒介与各类受众群体的关系存在着不同,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就卓著的今天,我国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还面临着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新闻媒介与细分了的受众之间的关系,即新闻媒介要正确处理好自身的受众定位问题,处理好与各类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社会发生了分化,一方面多元化的决策层开始出现,另一方面,新的阶层也不断分裂和涌现。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客观世界变动的加剧,媒介提供的信息飞速增长。因此,受众发生分化是一个客观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介必须在认真筹划、调查、设计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受众定位:要不断争取扩大自己的稳定受众群作为恒定不变的努力目标;要更多顾及、考虑特殊受众群的特殊信息需求,实现雅俗分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定位的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二、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心理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其原因在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表现在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

1.媒介与受众关系在选择性心理出现的矛盾。(1)信息更具显著性。除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会自然的吸引受众注意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日常小事换个角度去进行报道,同时将其放置于媒介显要的位置上,一样能够使信息具有显著性;(2)信息具有易得性。相对更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讯息也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正像媒介传播学者施拉姆博士为我们提供的受众选择公式一样:“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等于“选择的或然率”[3]。

2.媒介与受众关系在选择性理解出现的偏差。这一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正面新闻反面读”的传播负效果。这一现象被西方传播学者称为“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effect)。例如一九八二年大陆报纸报道“美国总统雷根的儿子失业,现正领取救济金”,并加之以“美国的资本主义行将破产,人民生活更堪忧虑”的评论。但当时大陆百姓看了这则报道的反响却是:美国总统很廉洁,决不以权谋私;美国青年很独立,决不依赖父母。

3.媒介与受众关系在选择性目标出现的不同。(1)新观念一般也较易被接受。在创牌子期间额外增加广告量,然后保持全年广告印象的持续性。向与地区性食品店销售有关的每个地区传递广告信息,制造影响。运用那些能巩固文案战略重点——方便、便于准备媒介。例如食品的目标受众即是全国范围内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大家庭中的食品采购人员。再如,父母给孩子买东西,虽然是孩子在使用,但做出购买决定的父母无疑会成为目标受眾。因此,目标受众将他们包括进来,代表着媒体计划中也要力图说服这些人接受和认可产品,这对于购买和销售是不可缺少的;(2)广告战略策划中的消费者目标受众的确立,往往通过市场调查所分析获得,在媒介策划人进行媒介战略策划时,还可以查看二级调研报告资源,借助于知名调研公司,如央视索服瑞调查中心、零点调查服务公司等。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当前媒介产品存在的问题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受众选择性心理入手,引入顾客关系管理理论来分析并解决它们,无疑将是最为稳妥可行的办法。

三、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引入顾客关系管理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以提高顾客忠诚度为目标,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机构,以实现企业素质的巨大提高,拉开了顾客关系管理的序幕。

(一)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形成原因

全媒体时代,赢得顾客、提高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产品同质化趋势的加剧,使得通过产品差别来细分市场从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日益困难。因此,企业正进行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观念的更新。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根据顾客信息更好地迎合顾客需求,引导顾客消费,满足顾客的个性化体验。这是顾客关系管理应运而生的需求基础。

技术的进步是顾客关系管理出现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发展的技术支持。网络经济带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但是也有不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不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对自动化和科学化的迫切要求。

(二)基本的概念内涵

以顾客为中心,提供精准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顾客的价值保留,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顾客关系管理基本的概念内涵[4]。获得顾客忠诚的程序有以下几点:

1.企业树立忠诚于顾客的思想

忠诚是相互的,企业必须首先保证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尽力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同时还能引导顾客消费并领导消费潮流。企业从上到下、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它是获得顾客忠诚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得到顾客的信任

顾客在消费时总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顾客最担忧的。面对值得信任的企业,顾客的这种风险将降到最低。信任是获得顾客忠诚的第一步。只有当顾客对企业真正信任时,企业才会被他锁定。

3.受到顾客依赖

企业一旦被顾客锁定后,顾客将对这个企业产生依赖情绪和依赖行为,对企业的依赖,是企业追求顾客忠诚度的第二个层次。

4.获得顾客的关心

在赢得顾客信赖的基础上,企业应对其忠诚的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鼓励。随着信赖的顾客购买行为的增多,他们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就相对增强,有些还能主动为企业搜集相关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顾客产生对企业的关心是顾客忠诚的更高层次。

5.赢得顾客的热爱

由信任而产生依赖,由依赖而升级为关心,由关心升华为热爱。爱是顾客忠诚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般企业能够做到使顾客信赖,但却很难达到关爱的层次。这部分顾客在企业总顾客群中人数不多,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在相同产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战面前,人们在选择产品时,与之相关人员的口头推荐,常常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忠诚的顾客乐意将他们所热爱的企业推荐给他们的亲朋好友(这方面我国顾客的热情普遍比西方人高,企业应充分利用之),这将使企业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大大降低、机会大大提高[5]。如果能对引荐企业的老顾客做出相应的表示,老顾客就会更加忠诚于该企业并更加尽心尽力地引荐新顾客,新顾客很快变成老顾客,形成核裂变般的良性循环。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住这部分顾客,并尽力扩大这类顾客的比例,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信——赖——关——爱”,是顾客忠诚的四个层次,他们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对顾客忠诚的基础上。

(三)通过顾客关系管理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过程

1.建立顾客关系管理(CRM)流程

通过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来提高顾客忠诚,如图1所示,CRM这种循环是螺旋上升式的,每一个循环都将在原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企业必须不断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发现、预测顾客的消费动态和趋向。CRM流程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它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顾客,与顾客建立互动型关系,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产销活动中,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以此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乃至顾客忠诚度[6]。

2.建立顧客数据库

全面了解顾客,更好地满足顾客,为提高顾客忠诚度打基础。顾客数据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信息中心,通过顾客数据库的前期记录,预计测定顾客在未来的需求消费量,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按步骤开展营销的系列活动,同时改进、改善企业,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达到提高顾客终生价值的目的。

(1)潜存期。这个阶段的顾客数据记录很少,因为这时期的顾客只是企业的潜在顾客,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顾客群体。

(2)响应期。通过多种方法可使潜在顾客转变为响应者。虽然响应者尚未购买任何产品或服务,但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购买者。数据挖掘通常被用来判定哪些潜在顾客会变成响应者,怎样变成响应者,并找出相应的办法,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既得顾客。

(3)既得期。利用向上销售等方式,提升顾客终生价值[7]。显然,既得顾客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区域。通过顾客数据挖掘,企业可以从既得顾客中获得相当丰富的资料信息,并由此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生产规划。

(4)流转期。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得到顾客流转的基本原因,通过流转原因分析,企业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甚至开辟新的经营领域。流转顾客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对他们产生厌恶心理。

四、结 语

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引入顾客关系管理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企业通过CRM流程与顾客展开沟通与互动,在对顾客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建立起CRM系统,重构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管理,发现并改进企业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顾客更加忠诚,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本文只就通过顾客关系管理,提高顾客忠诚度的问题,提出全媒体时代媒介与受众关系管理重构方法的一个基本概框。它与具体方法和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实施过程中,低值易耗品和耐用消费品、企业和商业,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甚至相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他们的顾客管理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期待由此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蔡文,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11).

[2]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13(7).

[3] 赵云龙.“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特点及其传播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4] 陈水芬.基于顾客忠诚的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8).

[5] 刘洪程.顾客忠诚度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整合[J].当代经济,2014(8).

[6] 李自茂,李德海.顾客关系动态管理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5(4).

[7] 吕庆华.创造顾客价值:顾客关系管理的基础[J].商场现代化,2014(10).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王静

事件营销策略实施试析论文 篇3:

AR技术在青海历史古迹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

摘要: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至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积淀的历史古迹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等原因,部分湮没在历史烟云中。利用数字技术对目前尚存的古迹重建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新的趋势。通过对青海古迹保护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独特的民族文化,借助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把历史古迹残缺部分建模修补,将历史信息如珍贵老照片、视频、三维动画等与现实场景“叠加”,使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于一个空间中。同时以AR技术在国内数字化重建中的成功应用为例,进一步突出在青海历史古迹保护上的应用优势。使得古迹延续下去的同时,保护数据资料,传承悠久的文化。

关键词: 青海;历史古迹;数字化重建;增强现实;叠加;文化传承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AR Technology in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onuments in Qinghai

TANG Chuan-qian,LIU Zhi-qiang,LIU Xiao-j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Key words:Qinghai; historical monuments; digital reconstruction; enhancement of reality; superposition; cultural heritage

1 概述

AR技術全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指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对象基于某种媒介并经过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感知后,确信虚拟场景是真实场景一部分的技术。该技术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的真实古迹环境,具有将历史与现实虚实结合、三维注册、实时交互的新特点[1]。同时古迹信息以AR技术的方式呈现给观光者,不仅能够看到文字、图片甚至三维动画等形式的解说,还能看到古迹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以及历史形态的叠加,重现历史的痕迹。此新兴数字化重建技术对于古迹外部形态数字式、地理式资料的传承以及指导人工修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青海省历史古迹重建的现状着手,阐明在古迹重建中存在的问题,找准AR技术在古迹重建中的应用并列举具体实例,进而说明AR技术在青海省历史古迹重建中的优势和必要性。

2 青海省历史古迹重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青海省的简介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古老的民族——羌族在此活动。羌族以部落群聚的形式生活,秦始皇时期以西羌为界修筑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北地区民族战争最为频繁且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因此在政治、军事上,青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许多政权和民族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素有“天然国防”之称[2]。青海也一直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据2016年12月23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该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023项,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热贡艺术、格萨(斯)尔、“花儿”等5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项,省级136项,州(市)级572项,县级1237项[3]。悠久的历史积淀下宝贵的文化遗迹,从中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分布广泛的石刻、岩画、壁画,再到众多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丹斗寺、尕让白马寺等,成为青海省人文景观和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4]。

2.2 青海省古迹重建的现状与特征

青海历经时间的洗礼留下一批特色的历史古迹,由于日晒雨淋,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破四旧的人为破坏等原因,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造成的后果是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的严重缺失。为保护历史古迹,国家每年斥巨资修缮和保护。古迹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与繁荣,因此青海省政府响应国家出台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拨专项资金用来拯救古寺等文物古迹,从文物古迹的调查、评估到确定文物的保护单位来制定和实施保护规划,并定期检查规划的合理性。

一系列的工作推进,希望在古迹的外观上恢复原貌。建筑外观是文化的载体,提供给游客直观的游览体验,亲身处于古迹环境之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目前青海省对于古迹外观重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原址重建:对于在城市发展和旧时战争中损坏的古迹,政府采用原址重建的方式。这里以拱辰门为例,拱辰门是原青海省西宁市卫城的北门,也叫做北门城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因年久失修和城市建设需要拆除[5]。2007年,为延续西宁历史文脉,西宁城中区政府又投资900多万元,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按原貌重建了西宁北门城楼。如图1、2所示,为青海省旧时的北门城楼与现在重建之后的对比。

原址重建在大体上重建了外部形态,具体细节难以再现。主要因为重建手续复杂、无资料保存或资料过少提高了重建的技术难度、且具有成本投入高、施工周期长等特点。

2) 传统手工艺人手工修复:青海省湟中的陈家滩木雕是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牧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青海各民族文化的缩影,青藏高原上独有的瑰丽奇葩。这些木雕身影出现在塔尔寺等众多寺庙中,作为青海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工艺复杂,导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雕刻的精细度也达不到旧时的标准,木雕一旦损坏,修复起来极其麻烦。在青海省南禅寺的部分修复重建中,为还原旧时雕刻的形态,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人修复或者重新雕刻古迹木雕。图3为手工艺人正在雕刻木雕,图4为木雕成品。

图3 雕刻木雕 图4 木雕成品

3) 保持原状:对于自然灾害中损坏的古迹,例如文成公主庙在青海省玉树地震时墙体裂缝,庙头山体石头经过地震已大面积松动,危在旦夕,目前的修复只能是将松动的岩石固定,保持原状。

2.3 古迹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古迹重建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原址重建涉及的地理位置、整体景观效果和不影响交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涉及施工的难度、周期等。手工艺人的修复方式主要受到传统手工艺人的减少、独特的汉藏结合方式以及西北的民间风俗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保持原状的古迹,可能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更替越来越破败。因此当前古迹的数字化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能缩短古迹重现的周期,降低修复难度,不仅是对古迹现存资料的保存,同时也为后期修复提供依据。

3 AR技术在历史古迹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

通过对目前青海省历史古迹重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引入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必然。AR作为融合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多種数字化技术为一体的技术成为了首选。

3.1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即AR技术,是指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注重把动态的、背景专门化的信息加载到用户的视觉域上,让虚拟世界服务于真实世界。AR技术是多领域交叉和融合的创新型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虚拟环境(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三维模型等)与用户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与真实环境叠加的效果,使用户从感官效果上确信虚拟环境是其周围真实环境的组成部分,实时地进行人机交互[6]。

AR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跟踪注册算法实现关键帧的创建与标定,通过图像匹配算法来搜索图像上的特征点,并进行特征点的匹配[7]来确定真实场景中追踪摄像机的位置与虚拟场景中模型的位置与方位的检测,并完成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坐标统一,最终完成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叠加显示在手机端或者其他设备上[8]。图5为AR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3.2 AR技术古迹数字化重建上的应用

目前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导航系统、教育教学、医疗研究、游戏开发、工程设计、古迹重建以及营销策略等多领域[9]。AR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图6、7所示。

在古迹重建中,传统的古迹重建方式参考老照片及平面图等图片、数据资料进行人工重建,但数据资料的缺失对古迹的重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采用AR技术数字化重建古迹,保护数据资源、图片资源、模型资源也是为以后的古迹修缮留下依据。在数字化古迹的同时,叠加古迹的历史信息到现实环境中,完成一条线的古迹轨迹:过去的场景——现在的场景——未来的数据存储。

现以著名的圆明园AR数字重建为例,说明AR技术在古迹中的应用。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夕阳下矗立的断壁残垣,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10]。2017年5月18日,《“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二号展厅开幕。这次展示手段采用了实体搭建与AR、VR、数字影片等多种虚拟体验的结合,圆明园中正大光明AR景色重现如图8、9所示,

对于圆明园是否重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作为中国人,应该时刻铭记历史,但旧时圆明园的盛况又吸引着民众的眼球。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用科技穿越时空,数字化重建了圆明园的盛况。圆明园的遗迹及AR化重建的效果图分别如图10,11所示。

观众可体会到历史重新展现在眼前的沉浸式游览。重现古迹,又不会抹杀历史,我们将以满满的爱国情怀来看待这百年之殇。

4 AR技术在青海历史古迹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

AR技术在青海历史古迹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应从青海的特色出发,结合技术的可实施性来谈应用。

首先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古迹类型繁多,不同的古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清真大寺,主要用来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做礼拜,在参观清真寺时有很多禁忌,如不要在礼拜者面前过路,除了赞真主外不许大声喧哗,不得触碰《古兰经》等。在中国,彼此尊重民族独特的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首要条件。

其次根据AR技术的特点和目前技术的可实施性,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优点:

1) 收集旧时古迹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古迹的某个区域上叠加该区域的历史史实,为古迹附上饱满的文化内涵。

2) 通过AR技术将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料叠加在古迹上,展示在民众眼前,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3) 结合青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院,殿堂多而路线繁杂,通过添加标签的形式作为一个简单的介绍或者说小型导航。

4) 对于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修缮、发生过重大事件、造就过著名的人物的古迹,通过三维技术、或者动画等形式把古迹随着历史变迁的变化过程叠加在现实环境。

5) 利用AR技术提取古迹旧照片中的图片纹理,作为贴图贴到虚拟场景的建筑中,三维化、立体直观重现以前古迹建筑的特征,增加古迹轨迹中的过去场景的真实性。

6) 虚拟场景的建立保存了古迹的多方位视图及数据资料,为以后物质重建古迹保存资源。

7) 对于旅游纪念品,如明信片、海报等,叠加简单介绍到纪念品上,此小类AR化目前已经实现。现将AR技术在青海草原景色明信片上的叠加效果做一个简单的展示,当我们使用移动设备对这张图片进行扫描时,显示该图是美丽青海的风景,如图12所示。

AR技术将在青海省古迹重建中发挥其特点与优势,把不同古迹的原建筑风格、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现代化技术展现给民众,在现实游览古迹的同时,增加了历史资料,保护了现有数据资源,使文化得到传承,数据得到延续[11]。因此将此技术应用到青海省历史古迹的重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AR技术将古迹残缺部分数字化建模修补,将历史信息如珍贵老照片、视频等与现实场景叠加,使用户感觉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于一个空间中,重建古迹的同时重建了历史。同时虚拟场景的建立保护了古迹的建筑数据,为以后的真实重建提供资料。AR技术在数字化重建古迹上的图例说明如图13所示。

5 结束语与展望

社会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人民越来越注重历史古迹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是古迹之中蕴含的最珍贵的产物[12]。本文结合青海古迹独特的文化特点,将AR技术作为工具对古迹数字化重建的应用做出了说明。其数字化重建过程中的虚拟建筑信息及历史资料将为以后古迹的现实重建提供宝贵的资源。使得真实环境中的切身体验与虚拟环境中展示的文化古迹融为一体,给予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目前基于AR技术的古迹数字化重建正在实现的过程中,实现方法上考虑青海作为旅游城市,在使用新兴技术传播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加旅游的趣味性[13],叠加三维动画,多互动性等方面入手,将旅游打造为科技旅游,弥补传统手段对古迹重建的缺陷,推动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齐越,马红姝.增强现实: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25(5):900-903.

[2] 王昱.试析青海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J],青海社会科学,1996,2(15).

[3] 罗云鹏.青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023项 省级项目数总体偏少[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12-23/8102759.shtml.

[4] 靳育德. 老西宁贰[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24-29.

[5] 马燕燕.西宁古城地名故事——北门城楼与北门泉[EB/OL]. http://www.qh.gov.cn/dmqh/system/2013/05/03/010044831.shtml.

[6] 吴亚峰,刘亚志,于复兴. VR与AR开发高级教程基于Unity[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2.

[7] 谢孔凯,申闫春.东巴古迹虚拟场景增强现实仿真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15,32(06):407-411.

[8] 雷正龙.基于Android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旅游体验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5.

[9] 毛锋,王凌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6(7):79-81.

[10] 陈靖,王涌天,林精敦,等.基于增强现实的圆明园景观数字重现[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2):424-428.

[11] 师国伟,王涌天,刘越,等.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 系统仿真学报,2009,4,21(7):2090-2097.

[12] 余日季,唐存琛,胡书山.基于AR技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4(4):50-54.

[13] 魏三强,王兵.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业中的应用[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44(4):364-368.

作者:唐传谦 刘志强 刘晓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下一篇:性骚扰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