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2022-10-29

第一篇: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

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是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比较高,因此,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心理发展以及道德观念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新挑战进行分析,并探寻新的对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这些新挑战。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不仅给政治思想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网络给高校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心理发展以及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正视网络的积极影响,同时不能忽视它带来的不利因素,这就对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不断发现新环境下的新问题,同时又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机遇 1). 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1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2). 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9页。 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挑战 1).网信息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网络世界里,既有各种知识道理,又有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马克思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除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外,一些低级趣味的信息也大量存在,毫无意思的娱乐信息、黄色信息、暴力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另外,西方国家也通过传播网络信息以向中国传输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网络中垃圾信息的传播会导致高校学生思想的混乱和价值冲突,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2).网络环境对政治思想教育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对学生进行信息的单向灌输,施教者在这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主题报告、座谈讨论、课堂宣讲、个别谈心等,但处于网络时代中,这些方式由于地域限制、时间限制、覆盖面限制、作用时间短等制约,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步伐,这种说教的方式很难让学生有机会联系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很容易被学生淡忘或抛之脑后。 3). 网络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还存在着对待网络这种新兴事物认识不足,运用不充分。面对新事物、新环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往往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网络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了新的教育和交流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同时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利用和开拓与学生沟通的新渠道,改进教育方式,将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很好的手段工具、充分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去。 4). 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2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3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三. 对策

1).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其“免疫力”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应从向学生传输正面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 23 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

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412页。 息与传输信息并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价值观,既不能忽视网络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网络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应建立网上信息的主动回应机制,加强主导性信息的发布,网络主页的不同区域应具备不同功能,让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定位,以免混淆视听,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最重要的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能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消极生活方式的诱惑。 2). 增强教育主体的素。

在网络环境下,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的新型教师队伍极为重要。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政治责任感,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进行网络传播,进行网上思想教育, 能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总之,他们应成为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

3). 改善思想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的氛围

网络拥有的巨大信息量是教师、教材甚至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调控手段,优化信息环境。在学校主页上可以设置红色信息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设置校园论坛,让学生有自由的交流平台,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应注重“两课”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及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深奥的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软件,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将“两课”教育阵地由课堂拓展到网络中,通过积极的利用互联网阵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主流导向,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获得较快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活跃、材料鲜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4). 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

面对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手段, 控制信息源头,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人校园。发展网络文化技术,从技术上割断垃圾信息的传播。为了保证打学生接触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先进的软件,如“防火墙”、“绿坝” 等生的,让垃圾信息无从传播。

第二篇: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们的思想面临的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们思想的教育。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当我们的大学生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适应:

1.单向的灌输方式,导致教育有效性的降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是以上课宣讲、座谈讨论、个别谈心、开展主题活动等,而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作为辅助工具。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教育工作,包括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这将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也不为教育者所掌控,对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

2.缺乏敏锐性,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不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忽视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探讨。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不能对大学生指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因而有些老师对大学生接触网络这一具体事实无从引导,一旦出现问题,已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3.大学生自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的失灵

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地位尊卑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平面化,属典型的模式交往。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但由此也带来了权威的削弱,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社会调控的功能在逐渐丧失。我们曾在网上下载到这样一份《电子空间的独立宣言》:“我们没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也不愿意要这样的一个政府。我宣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空间,它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专制体制完全不同。”“我们正在制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它没有特权,没有因为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或出身而形成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表达他的信仰。”“但愿它比你们以前的政府建立的世界更人道、更公正。”这样的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4.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

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及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据统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对教师来说,对于网络

这一领域不甚了解或只是略知皮毛,不具备较高的网络知识和英语水平,而且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因而也就有可能缺乏大学生所崇拜的科学文化素质、人格魅力及亲和力。而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时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一般只能做网络的基本维护工作,对其中传播的内容无从管理,对网上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参与教育的问题了。

二、网络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党中央早就指出“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更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我们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加强网上教育的力度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以往说教的方式,建立互联网的平台,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实现突破。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光是有效地开展理论灌输教育还是不足取的。因为青年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灌输方式已显得非常有限,对学生来说,在思想理论知识入脑之前应入耳,入耳之前应入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讲究“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除了理论灌输外,应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

要想在网络上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必须要有一定的硬件设备。条件允许,可单设服务器;人员必须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以及兼职工作人员,还应有一批学有余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过硬的政治思想理论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另外,应加大教育软件开发力度,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如果有实力,还应该加强自主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2.广泛开展网络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上海不少高校都设立了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在此基础上加强网上教育的力度。如指派德育教师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轮流值班,关注网上信息,参与BBS上有关问题的讨论,以普通网友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一方面可直接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现状。另一方面,教育者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可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放到学生面前,绝大多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目前在上海高校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辅导员在以这种形式开展工作。

3.规范网络道德,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制订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络法纪。包括规定“不得泄密,不得制作、复制、查阅、传播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不得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在高校,一般的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私设网络服务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网络服务器,要实行专人管理、维护。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要在网络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4.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如果说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那么网络文化也就属于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进步的新趋势。网络也有许多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承载文化的丰富和创新。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是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真正进网络,还是仅仅披上了网络的外衣,而实质还是传统的刻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的标志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回避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应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全”、“新”、“近”等特点,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加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所谓网络的引导功能,就是因为网络具有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决定内容发展方向的特点,关键在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所谓管理功能,就是我们应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易参与性来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5.加强网络管理,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极有可能在网上丧失自我而做出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大学生还因为上网没有节制而造成学业受挫。比如,上海某高校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造成的。针对这些状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适当管理和干涉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条例和守则,告知每一位大学生,对学生上网的机房、图书馆、实验室要配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至于寝室和学校附近的网吧,也要经常去巡视。

上海市有的高校制订了学生上校园网申请审批制度,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暂时不予办理校园网上网手续,已办理上网手续的,如考试成绩出现几门不及格的,也暂时取消其校园网上网资格。

6.加强对网民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对此,上海市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网络的存在是有两面性的,既可以是利也可能是弊,这就要看大学生们如何处理了。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三篇:《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张志勇

大家上午好,我和大家一起在思考,我们的教育要怎样发展?教育让我们要到哪里去? 每次到创新教育研究院的会议上,我都要给大家汇报。他们光给我出题目,不给我写稿子,我昨晚是12点半休息,早晨6点起床后继续做。好在我们是好朋友。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是《智能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展望》。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什么?

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教育正在从生存型教育向着发展型教育转变;从发展形态看,我国教育正从农村教育翔城市教育为主转型;从发展内涵看,我国教育正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发展特征看,我国教育正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2015年《中国青年报》

这些转型靠的是什么?靠学校的特色, 我们正在呼唤教育的智能化时代,为什么之前没有做到呢?因为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没有到来。实质上,我们现在的教育悄然发生着变化。

汇报一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智能教育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哪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正在加速向教育领域转移。

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数字德国2015”战略,推动互联网服务、云计算、物联网、3D技术以及电动汽车信息通信。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教育形态。比如青岛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课上用PAD开展主题拓展阅读。

青岛嘉峪关学校班会课上学生运用PAD搜集资料。 什么是智能教育?

有人说,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给机器装上大脑,那么,智能教育也绝不是给教师的大脑给装上机器,更不是要用教学机器人取代教师,二是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教育技术嵌入教育教学过程,借助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最大限度地解放教育的生产力。

第四次信息革命——数字革命 第五次信息革命——生物计算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信息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石头、木头、竹简、纸张、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等与人越来越近。信息设备真正成了人体器官。

智能教育是智慧校园为基础,以智慧课程为支撑,以智能教学和智能评价为核心,以智能管理为保障的一种智能化教育形态。

(一)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不是传统的校园网和城域网和改造升级,而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基于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能化校园。

智慧校园的构成:互联网+依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涉及到强大的服务能力。 “网”: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 智能校园——智能教育的技术环境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以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6%。——“互联网+重新定义信息化”《光明日报》

OECD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报告:特别强调技术和教育的内容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

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去的是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的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2015世界教育轮摊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所言,215年后15年教育关注重点已从机会专项质量。“教育2030”

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电脑、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人的能力和素养。 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物就是用机器人取代人,是“能思考会干活,能感知会筛选,能适应会实践的新时代机器。”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机器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取代数以百万的工作岗位。

未来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例子,麦肯锡是世界最大的企业,他们最喜欢用具有艺术类素养的人。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强、表达能力强,且具有创造性,我们很多行业用的是这些能力。

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职业生涯。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

我们现在八千美金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

(三)智能教学

教室环境从传统的“师生互动学习场所”到当前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从单一的文本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

金乡县AEO课堂,我最关注的是电子交互式课程,其开放性非常重要。 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

1.远程专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专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网络空间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

3.异地同步教学—以网络直播为主,在教学条件相当而教学优势互补的两个班级之间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实现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4.双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双主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材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5.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从而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6.校园在线课程—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7.基于设计的学习—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体验和优化STEAM教育的教学过程;

8.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不仅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

9.协同知识建构—作为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典型形态,师生或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对话而产生新知识,能够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10.能力导向式学习—该种模式采用全自主、能力导向的方式,不进行分科教学,围绕学生所需能力图谱开展系列活动。

(四)智能评价 发布课时和试题 历下区智能教室

(五)智能管理

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现代教育管理智能体系。

威海的校车智能化管理,家长可以知道几点发车,车速等信息。 第二个问题:智能教育:用互联网技术重构教育 比尔盖茨的语言

现代学校的模式诞生于英国:

(一)课程供给主线

供给者——教师、学生、教学共同体、专业教育机构 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枪匹马的问题。 “分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是指资源所有者 互联网+——教育的协作与分工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链接、高效的信息工具。 昨天,东平卜庆振和四川韩静的跨界协作不就是教育创造智慧的合成,没有技术怎么能够实现呢?现在可以实现了,打造了流行歌曲学习语文的好课程。

他们现在在组织了长歌行同频创作组,扩展了协同范围。他现在又在做东平文化行旅的研究。

当我们形成了很多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教育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课程呈现方式电子化:从教师的电子教案到学生的在线学习资源,中小学课程资源呈现的电子化时代已经开启。

交互式电子课程资源

共享式课程:区域电子课程资源建设

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按理确实应该让更多的师生分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活动反馈线

例如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运动手环。建立数据采集系统,这个方向,我个人认为不会很遥远。

这个有什么好处?这是教育个性化、差异化供给的基础。

(三)教育流程再造

青岛市南区生物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学习流程的再造

世界经济论坛20日发布的报告称,数字时代人们的上网时间已经超过睡眠时间。老师的权威受到动摇了。

“学习的范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推崇学生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

着力构建五个学习课堂——传统和显性的教室内课堂、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活动。

(五)考试评价线

智能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传统的阅卷负担很重。

我们一直强调,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录取,要从冷冰冰的分数之外,看到活生生的人。

现在,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放到里面,就是因为纸笔考试主要是知识。 中国人对付考试是很有办法的。我们的考试评价用技术嵌入后,互联网使得信息数据成为教育生产力解放的最佳催化剂。

现在的很多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有些地方老师以排名来给家长,刺激家长与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到底哪些知识不会,我们应该建立学习效果的矫正体系。

(六)教育管理再造

数字化技术使学校知礼层级更加扁平,应借助大数据,建立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的一系列的管理举措。

我们昨天看到了汶阳镇《指尖上的网络移动化管理》,用手机来做管理的做法很好。 教育还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用技术来实现。

(七)教育跨界与协同 清平小学的家长QQ群

第三个问题: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化战略选择 平台建设:区域集成化

我反对校校搞平台,反对县域搞平台,我赞成区域搞平台。否则就是浪费资金,就是反技术的。

平台使用:区域用户集约化

功能开发:基于学校真实需求的任务驱动

技术应用:最成熟、最普及、最便捷的现实技术。 我建议大家不要太赶潮流,我建议用好最简便的工具,我们支持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和白庄矿小手机的用法。

存在的问题:

现在边远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差距很大。城乡学校“数字教育”鸿沟日益扩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营成本高、浪费大。

技术越发达,越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

顾明远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叫做“器” 陶西平先生 谢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曾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有助于信息化浪潮中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学习的碎片化让学生

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虚拟现实将每一个人“带回现场”,我们得以通过随意操控身体与环境来改变人的认知。

必须把实践类、探索类课程大大加强,体验教育是未来教育最大的价值取向。 走出教育信息化的陷阱 有着十余年在线教育创业经历的爱乐奇创始人潘鹏凯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目前很多的在线教育企业,说到底,还只是在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的更极致。”

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些,供大家思考,谢谢各位。

第四篇: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化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4-06-16 我们正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

这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也是千年未有过的大变革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过去的网络时代相比,教育受到的影响甚至震荡更加巨大和彻底。网络时代教育在局部观念和一些技术上面受到了迅捷广阔的影响,并按照人们的意识按照人们的设定在大步阔步前行,由于网络时代的传统数据是人为的有选择性的阶段性录入处理,大数据是非人工的机器全过程的观察录入整理使用,因而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则常常不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更多的是来自于大数据本身对于事务以及活动乃至于人类发展的判断了。

因为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化、海量化、快捷性、灵活性以及复杂性,自然会对我们的教育带来以下巨大的影响。

教育资源的优质化更普及 因为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将被广泛分享,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到最顶级的教师教学指导。其教育内容的演示乃至还原,都可以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更加深刻透彻明白晓畅,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不必要的扭曲变异衰减大为减少,教育的情景化趣味性大大增强,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加轻松顺畅。 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更大 过去我们的教育收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性的选择,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少地区和国家都在探索实践,我们国家一些高校和一些中小学也在进行尝试,就按照传统教育观念设置的课程而言,都有了无限多门课程供自己选择的可能。足不出户就可以自行点击和选择全球名校的课程进行研修,也可以通过网络等选择国家贴近生活贴近需要的实用类的内容,以及探索研究虚幻的浩渺的极其宏观和非常微观世界的内容等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来学习。

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更强 人和人之间的学习差异可以不再困扰教育工作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也能够较早较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该学生的学习课程设计,没有必要再像工业化时代一样去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走班制将进一步演变为走课制,班,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科建制的班的空间概念,有可能被大数据时代的内容上的课的概念替代,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私密性也将会大大提高,学习了多少学习到了什么程度完全是个人的隐私,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不清楚各自学习的内容以及程度。

教育效果的反馈性更准 传统的纸笔练习作业考试将像书信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少数人少数行业的专营事情),学习认知实践思考探索将逐渐融为一体,巩固性检测性练习,必将被不断行进之中的自我选定的人机对话的方式所替代,也就是说,自己的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发展到了哪一程度能够解决哪一门类的问题甚至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哪些问题,都能够随时得到反馈,无需等待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学段才去参加某一程度的考试来证明自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反馈,不是简单的横断面的孤零零的一些试题的检测,而是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整合作出判断,包括现代教育测量所测量不出来的习惯方式顺序细节心理变化等,都可以纳入观察考量的范围。

教育单位的分层更加细化 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而诞生,也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学校不再是简单的按照年龄以及学段来划分的教育单位,而会逐渐演变为教育辅助平台,教育内容的专门化机构,更高层次上的青少年宫一类性质的机构将逐渐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学校。学历教育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反之,社会对人的实际学习更新的能力、研究探究能力,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项能力,要求则更加容易精细和精准,当今流行的人们背负的符号马甲,则将逐渐失去职业寻找中的敲门砖的作用。 我国之大类似于世界之大,沿海特区经济发达地区可能相对较早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边沿,一些学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慕课开始了玩翻转课堂开始了多终端进课堂等,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山村小学连水源都还困难,因此有人说我们正处在“四世同堂”的时代,即同处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农业时代的烙印还难以根除,工业时代的观念还没有很好建立,信息时代的意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又紧锣密鼓地步步逼近,这对我们的教育无疑提出了更加艰难的挑战,如何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地区应对大数据时代对教育带来的变化,既要有共同基础又要有个性发展,既要鼓励探索前行又要扶持困难后进,使得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既能够脚踏实地又能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杰出的健壮的快乐的人才出来。

(作者唐建新,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广东省课程改革中学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导师,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第五篇: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胡珠英 高强 李誉明

摘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条件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师地位、教学方式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于今后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传统教育模式 教师 学生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所带来的新观念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一日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再相信自己比学生懂的多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下的失落,就会感到无比尴尬。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种痛苦尴尬的体会: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的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此时,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反思:教师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不仅大力加强各种设备和投入,更须借此契机,从根本上反思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能套上信息化教育的新衣。假如我们如愿以尝,成功地搭上了信息化高速之路,而教育观念去依然故我,那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快地落后下去。

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也因网络的出现而受到冲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基于常规媒体运转的学校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网络媒体为削弱教师的信息垄断带来了新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这第二个部分的作用正是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所需要强调的。此时,教师已经不能无视网络媒体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网络媒体呼唤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说,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导航者,也作为网络海洋中知识的导航者。

三、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1、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再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

4、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从教育观念、教师地位、教学方式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容置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上;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然而,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相信网络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会越来越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流管理研究与分析下一篇:物理教研组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