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集中精力经济建设论文

2022-04-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解放思想集中精力经济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党中央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而且把解放思想视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而且重视程度之高、宣传声势之大,也是我们党历史上在理论战线少有的现象。应当说,这是我们党逐渐成熟的表现。

解放思想集中精力经济建设论文 篇1:

战后以来外国共产党发展变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摘要] 各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实践有许多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总结和反思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党加强执政理论建设,把握大势,研究规律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 外国共产党; 经验教训; 启示

[

纵观二战后外国共产党发展变化的历程,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功不可没。非执政的各国共产党在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期斗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各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实践,既有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总结和反思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基本启示:

(1)必须充分认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在正确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处理好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与各个阶段的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上,都表现出一种“左”倾的、幼稚的理想主义倾向,不懂得争取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漫长的、艰巨的、复杂的,只有通过若干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斗争和努力,才能一步一步地迈向理想目标,因而不善于立足于现实去制定出与所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最低斗争纲领。相当多的非执政的共产党在革命道路和斗争策略的选择上脱离国情,脱离实际,多数表现出过激或激进的倾向。而执政的共产党普遍存在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急性病,急于向社会主义、甚至向共产主义过渡,由此导致了许多“左”的政策和实践,造成了不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从理论根源上看,主要问题在于对如何搞社会主义都看得过于简单,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界限。

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诞生才150多年,作为实践也不过80多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只有5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比过去清楚多了。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更是遥远未来的事情。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在坚持最高纲领的同时,更要制定好和实现好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和行动纲领,做好现阶段的工作。切不可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超越阶段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入探索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

(2)必须把握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认清国际力量对比将长期处于“资强社弱”、“资富社贫”、“资攻社守”状态的现实,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和策略方针,抓住机遇,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清我们的国际处境,既是我党制定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战略依据,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与时俱进和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先决条件。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趋势,以各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明文化竞争并存为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既不存在革命形势,东西矛盾也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可利用的矛盾和因素多得很,我们面临的机遇仍大于挑战。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牢牢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难得机遇,毫不动摇地继续集中力量发展自己,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3)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从右的方面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反对从“左”的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教条、僵化的极端,这两种倾向都会葬送革命和建设事业。只有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汲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不断以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实现执政长久,事业长盛,国家长兴。

纵观二战后各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相当多的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对现实斗争中遇到的问题,都总是企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凡是经典作家没有论述过的问题,就不敢或不能去想、去说、去做;党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的独立思考、寻求理论创新的努力,常常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而大加挞伐。在整个国际共运内部,在相当多的党内,这种一波又一波的党内思想斗争、路线斗争、理论斗争都十分尖锐,甚至十分残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历史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当前要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这就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进入21世纪,世界还会发生难以预料的重大变化,我们党将处于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社会主义的中国将经受全球化竞争的考验。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和改革的意识,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理论和体制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竞争的历史环境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4)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坚持以强国富民为己任,注意体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

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公平的新社会,其中包括必须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必须同时承担两副历史的重担:一是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和促进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二战结束以来,多数非执政的共产党主要致力于阶级斗争和实现社会公平,对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这使他们常常处于社会的边缘。执政的共产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在社会历史发生变化、时代主题发生变换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陷于被动地位的重要的社会经济根源。正确处理开展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关乎共产党特别是执政的共产党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是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物质基础。

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分配的问题,兼顾公平与效率。要特别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共产党社会政策的核心应该是让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际工业,忽视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致使“短缺经济”一度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相应的提高,许多人逐渐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丧失信心。实践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未必是社会主义,只有相对公平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共产党的社会政策必须注意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强调绝对公平,甚至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公平;二是只注重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不注重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来调节分配,最后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动荡进而造成社会新的分裂。我们一定要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改革与稳定发展等重大关系。

(5)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既要毫不妥协地坚决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模式,又要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领导体制的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外民主监督机制,保证党的领导与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统一。

争取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历来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大都背负着封建主义、半封建主义的历史包袱,再加上相对严酷的生存和斗争环境,普遍过于强调集中制和集权,因而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党内民主机制。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生存在资产阶级民主相对发达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有的深受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影响,只强调民主,不实行集中,使党变成了俱乐部式的松散组织;有的则简单套用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照搬苏共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党建模式,把集中变成了实际上的集权,忽视了党内的民主诉求,使党与其所生存的社会格格不入,导致了许多党的衰亡,对这一模式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处于执政的共产党在强调专政、统治、管理的同时,往往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往往忽视党内的民主建设,因而未能探索出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也未能真正建立起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动活泼的党内机制。这些不仅有损于共产党作为一个现代政党的形象和合法性,也未能使党充分获得运用民主机制自我更新完善的机能,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共产党内的民主建设,关键是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只讲民主不讲集中不行,只讲集中不讲民主也不行,该讲集中的时候不讲集中也不行。只有把民主与集中辩证地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建立健康、有效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和发扬党内民主,目的在于集中全党的智慧,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并带动和影响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都要从党情和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加强党内民主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并实行党内民主监督,这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根本环节。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是保持党的高度团结、统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力的根本要求。真正实行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要靠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和措施来保障、来实现,这是需要共产党人下功夫探讨解决的一大课题。

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防止和反对党内的派别活动和分裂主义,是共产党的内部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外国绝大多数的共产党都经历过分裂的痛苦,这种分裂往往成为党走向衰落甚至走向失败的起点。防止派别和分裂活动需要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方面,党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并且运用党的纪律来约束和消除党内派别活动和分裂行为,不允许把党变成自由论坛和俱乐部;另一方面,必须正确地对待党内的思想,适度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决党内矛盾,而不能容忍甚至倡导“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历史经验表明,共产党往往并不惧怕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但往往可能被内部的争斗和分裂所搞垮,这些深刻的教训必须汲取。

执政的共产党还必须解决好国家和社会的人民民主建设,即实行和完善人民民主的问题,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执政党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根本途径。党要发展人民民主,就必须解决好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机制问题,解决好党与政府、议会、司法等机构以及同社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国家权力的设置与分工、相互协作、制约和监督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社会里,党应该管什么,不管什么,怎么管,根本途径是通过体制创新和改革,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使党的政治领导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

(6)必须正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执政的共产党的双重属性,跳出狭隘的阶级观点和阶级路线的束缚,不断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惟有如此,党才能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实行长期执政。

各国共产党在建党时都确定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与建党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有关。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传统的工人阶级加上农业劳动者,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如果共产党仍然只代表不到人口百分之十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必然难以生存,更说不上发展壮大,而只会被社会边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农业社会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共产党如果只代表占社会人口少数的工人阶级,而不同时代表农民及其他社会中间阶层的利益,也担当不起领导或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利益高度一致,执政党是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们党不能仅仅代表传统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不能仅仅以不断扩大工人阶级内涵的方式解决增强阶级基础问题,而应体现民族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基础,成为全民族的代表和先锋队。只有这样,党才能成为整个民族国家的领导和主导力量,为各阶层人民所拥戴。

党要保持执政地位和社会长治久安,除了在纲领路线上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组织上注意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符合共产党标准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外,还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牢固地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党治国理念。在党的作风、工作方式等方面,执政党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行动上、制度上而不是口头上密切联系群众,自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地、毫不留情地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恶习,坚持不懈地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取信于民。特别要防止产生既得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防止它们侵蚀党和社会的机体。

(7)必须妥善处理领袖、领导集体与党的关系,建立领袖产生、更替和监督、制约的正常机制,在努力保持全党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的基础上,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并拥有全党拥戴的领袖人物。

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特别是党的最高领袖的作用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能否形成一个以卓越的领袖人物为核心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集体,正确处理领袖、领导集体与党的关系,往往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长期以来,一些党忽视领导集体的作用,把党的领袖的作用绝对化、神圣化,甚至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实行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靠领袖个人权威来维持党的统一。也有一些党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党的领袖个人的重要作用,不惜用全盘否定领袖的历史作用来推行所谓的“党内民主”,结果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不仅给党的历史抹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党。还有一些共产党始终没有形成团结统一和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没有建立起领袖接班和交替的正常机制,实行实际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或指定接班人制。由于没有一套培养、选拔、推举的机制和民主程序,这些党常常因领袖接班问题而导致领导层内明争暗斗,有的党甚至因为内部夺权斗争激化而导致分裂。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新领袖,其领导素质、领导水平乃至于人格力量很难得到保证,也很难得到全党的公认,因而无法建立、主持一个稳定的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一个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必须有一个为全党所拥戴的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袖人物,作为党的权威的代表,没有这个权威,党无以立身,但领袖和领导集体的产生和确立,应通过党内充分的民主机制,通过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来形成,否则,其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都难以确立。为了保证领袖和领导集体成员的政治和领导素质,必须注重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经得起考验的、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以便优中选优。对于这批人才,必须以适当方式严格培养、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以防不称职的人进入党的领导核心。这是共产党特别是执政的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需下大力气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8)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始终不渝地立足于民族国家这一历史舞台,扎扎实实地把本国的事情办好,通过坚定不移地代表和体现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世界社会主义的斗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理想和事业具有国际性质,但各国党面临的斗争任务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共产党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己的纲领主张中体现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既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经验,盲目遵从人为杜撰的所谓“共同规律”,也不滥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对外输出革命,搞所谓的“联合行动”。长期以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被苏共严重扭曲,一些共产党也习惯于听从“一个中心”的指挥,对内遵循所谓“共同规律”,对外搞所谓“联合行动”,以此代表对本国国情的实际判断和对自己国家革命道路、发展模式的探索。一些非执政的共产党长期依赖别国党的支持,为别国党的利益而开展斗争,结果在本国人民群众眼中成为外国的代理人。有的党甚至只有依靠其他国家、其他党的支持和援助才能生存下去。一些执政的共产党,则把苏联经验当作社会主义的楷模,对内照抄苏联模式,对外紧跟苏联,以“输出革命”为己任,甚至以军事手段来推进所谓的“世界革命”。苏联共产党也自认为苏联模式是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对别国别党“偏离”苏联经验,不是妄加批判就是横加干涉,甚至党同伐异。今天,各国的共产党,尤其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什么“指挥中心”。各国共产党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不当“头”,不当各国共产党的“头”,不当社会主义国家的“头”,也不当第三世界的“头”。要始终不渝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良好的建设性的形象,这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也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事业。

(9)必须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竞争共存的历史进程,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学会利用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

战后以来,各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三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谁战胜谁的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过于简单和肤浅,认为资本主义已经穷途末路,岌岌可危,行将退出历史舞台,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三是把当今世界的许多文明成果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否定。这些倾向导致各国共产党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实践中出现许多偏差和失误。总体看来,在国际共运中,许多党强调同资本主义作斗争的不可调和性,而较少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中有无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同非社会主义力量的关系搞得很僵。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指责对方搞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有时甚至兵戎相见。在各国共产党内部,也频频爆发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斗”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内外环境始终是紧张的,也大大地消耗了党和社会主义的自身力量,损害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声誉。由于当代资本主义还有其生存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长时期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成熟的社会经济形态,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也完全可以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汲取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这一现实,树立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观念、相互竞争的观念、求同存异的观念,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警惕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又尽力争取同它们改善和发展正常的关系,巧于周旋,求得社会主义的生存、发展、壮大,是一个事关执政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在当代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蔡 武

解放思想集中精力经济建设论文 篇2:

在更高的起点上解放思想

近年来,党中央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而且把解放思想视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而且重视程度之高、宣传声势之大,也是我们党历史上在理论战线少有的现象。应当说,这是我们党逐渐成熟的表现。

但是,这里也有另外一个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对解放思想宣传的多、解读的多、讲意义的多,甚至当口号喊的多,而对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破题”、如何抓住重点、如何联系实际、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探讨得不多也不深。那么,解放思想路在何方呢?

一、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怎么理解这一命题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曾鲜明地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他在十六大报告中还提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因此这里出现的“两个旗帜”同属一个概念。

既然我们把旗帜的问题弄清楚了,方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毫无疑问,旗帜的引领作用和标志作用,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道理很简单,当前的继续解放思想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离开了这一条,继续解放思想就会偏离航向,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符合党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当前的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大方向,在更高的起点上解放思想,让解放思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二、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的重点内容

1978年强调解放思想是为了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1992年强调解放思想是为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现在再强调继续解放思想重点是什么呢?

解放思想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答案就在十七大报告里,而且讲得很清楚。我理解,应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要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这几个重点抓住了,就抓住了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解放思想的思维空间。

为什么解放思想的重点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呢?这是由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1978年还是一个刚刚结束动乱不久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国民经济还没有从即将崩溃的边缘完全摆脱出来,因此解放思想的重点以及社会矛盾的焦点汇集到一点,就是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到了90年代初,由于人们长期视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国改革开放又遇到了一些阻力,理论界和思想界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分歧,甚至有的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时矛盾又集中到“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指出计划与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才抓住了解放思想的重点,初步建立起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这时发展的起点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过去矛盾的焦点也被相对分散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决策的提出,无不体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思想,因此出现多个重点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同志可能会说,重点多了就等于没有重点,听起来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实际工作中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有的是重中之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更大一些,持续的时间更久一些;有的需要优先发展,目的性和时限性更强一些,必须集中精兵强将进行重点突破。总之,解放思想首先要抓住这几个重点,进而向全方位辐射,这才是稳妥可行的。

三、必须切实拿出解放思想的实际举措

解放思想的效果如何,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宣传力度上,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如果仅仅把解放思想当作招牌挂起来,即使挂得再高、喊得再响,终会一事无成,甚至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提出新的见解,拿出新的招数,寻求新的成效。

眼中没有问题,正是一些领导同志难以解放思想的真正原因所在。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问题找准了、找透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放思想。我们党历来不回避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领人民群众前进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列举了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后面的几个部分中还分析了很多具体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应该这样。比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快,每年增长都在10%以上,就感到很难再提高了,如果有了这种认识,解放思想就没有了动力。反之,应该多想想这种提高有多少是自主创新带来的,有多少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有多少是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带来的,还有多少结构性矛盾制约着经济的更快发展等问题。这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找到了,解放思想的视野就宽阔了,思路就打开了。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问题面前解放思想,否则就是毫无价值的空泛议论。

问题找到了,仅仅是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树起了一个靶子,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中解放思想。应当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普遍带有阶段性的特征,形势发展了,任务变化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过去的一些老经验、老办法可能过时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大胆地去解放思想,冲破那些传统的套路和模式,拿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来,放到实际工作中去推行、检验。实践证明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正,不完善的就进一步完善,这才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所在。

四、必须掌握运用解放思想的科学方法

解放思想的科学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党的思想路线所决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前者离开了后者,解放思想就变成了无本之木;后者离开了前者,解放思想就变成了理论空壳。因此,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根基,有什么问题就在什么问题上解放思想,什么问题突出就在什么问题上更彻底地解放思想。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动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见《邓小平年谱》下,第1350页)。勿庸置疑,邓小平所讲的新事物,就是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它从人民群众中来,又回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中去。这是一条解放思想的重要经验,也是一条解放思想的重要方法。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多搞一些有深度的调查研究,多汲取一些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精神智慧,多发现一些人民群众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从中总结经验,提炼概括成具有更大价值的创新理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责任编辑:木 异)

作者:范登生

解放思想集中精力经济建设论文 篇3:

积极用好“法宝” 着力推进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事业新书面的一大法宝,号召全党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是党中央再次发出的解放思想的新号角,必然围绕科学发展和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带来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

回顾党解放思想的光辉历程,学习十七大报告有关“法宝”的重要论述,自己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解放思想既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向前推进的长期过程,更是我们不断进入全面、客观认识事物新境界,取得改革新突破和建设新发展的重大理论武器。只要实践没停息,解放思想就永远止境,与时俱进就永远句号。

下面,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体会和个人工作实际,就如何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继续用好“法宝”,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在改革开放取得十分巨大成就的今天,党之所以进一步从“法宝” 的高度强调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理解,一方面是因为解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发展进步,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近30年,正是我们的思想一步步冲破禁锢,不断推动事业开辟新境界、迈上新台阶的30年。解决思想,凝聚着全党的智慧,体现着党与时俱进的品格。

另一方面,由于当今世界正处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之中,我们正在做着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面对领导市场经济建设、与国际资本直接、全面地打交道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可以说没有现成的理论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靠不断的解决思想、创新符合自己实际、国情、道路和利益的理论,才能推动伟大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和创新正确的理论。我想,统一思想,应首先统一到这种认识上来。

改革建设的实践也一再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理论突破和建设跨越的力度。往往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改革和发展就跟进到什么程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始终坚定和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这一理论法宝,不断以思想大解放带动建设大发展。

二、 继续用好“法宝”,必须进一步放开眼界

1. 坚持以宽广的战略眼光把握发展大势

本着作规划前伸后延,在大系统中思考;搞建设远近兼顾,在大视野中谋划的原则,紧密联系各项任务和党的十七大确立的战略目标,联系全球化竞争及国际现实,把建设发展放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全面发展的大局中加以运筹。要通过不断拓展战略视野,强化政治意识,切实把思想从个人、眼前,特别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局部视野中解放出来,胸怀全局、善谋大势,抓牢“首位”,抓好“中心”,多算“大帐”,多担“大责任”,多出“大手笔”。

2. 坚持以敏锐的前瞻眼光搞好顶层设计

我们放开眼界,对比时代发展,应该说当前基层党校在思想观念、顶层设计,以及规划和建设水平等还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用好“法宝”,推动发展,紧盯前沿,必须始终以开放的视野,超前的眼光,从多方面选材,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理念。

3. 坚持以独到的创新眼光谋求改革发展

用好“法宝”,解决思想,全面落实各项战略目标,必须防止囿于一域、按部就班、闭门造车,必须坚持以超常思维、全维视角和创新眼光,跳出自我,超越自我,着眼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拘一格地广泛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手段,坚持在改革中解决思想,在解决思想中推进改革。在当前特殊的转型发展阶段,培养创新眼光,谋求改革发展,尤其要进一步解决思想保守、知识陈旧的问题,切实树立更新知识、紧跟潮流意识;解决习惯等靠、工作被动、给什么条件干什么工作的问题,树立抢抓机遇、开放资源、谋求更大发展的意识;解决锐气不足、墨守成规、不敢冒尖的问题,树立敢为人先、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解决识人用人求全责备、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问题,树立见贤思齐、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意识,等等。

三、 继续用好“法宝”,必须勇于创新突破

“研究新情况”,是从实践到认识;“解决新问题”,是从认识到实践。按十七大要求坚定不稳地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把“敢想”的革命胆略与“求实”的科学态度统一起来,实现认识论的“两个飞跃”。

1. 要勇于在思想观念上求突破

人的思想意识并不天然地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种思想或观念形成之后,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模式或框框,造成思维滞后或不合时宜。今天思想解放了,明天不随“世移事异”而变,就可能“刻舟求剑”;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解放了,在那个问题上不与时俱进,就可能“守株待兔”。最富有活力且变化无穷的实践,决定了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不断在思想观念上求突破,始终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审视各项建设,不断冲破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束缚,以思想解放带动观念更新,调整与时代要求“不赶趟”的思维,改变与使命任务“不合拍”的做法,真正确立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

2. 要勇于在政策制度上求突破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提出认识事物的新理念,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有效路径。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要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而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代替旧的思想观念的最终结果,往往就是一种新的政策代替旧的政策,一种新的机制、体制代替旧的机制、体制。因此,任何思想解放都不会轻而易举。可以说,冲破旧体制的解放思想举步维艰,完善新体制的解放思想更是充满风险,不管在哪个层次,要改变过去的某种稳定状态、冲破利益者的阻抗,都需要付出圈套的勇气。建设谋改革、求发展,不可能四平八稳、水到渠成,这就需要我们抛开私心杂念,以求新求突破的胆识和敢闯敢试的气魄,披坚执锐,勇闯新路。尤其是在制定、完善一些基础性,全局性的政策制度上,要不断发挥“法宝”作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3. 要勇于在推动落实上求突破

解放思想是具体、现实的,思想解放到哪里,工作就应推进到哪里,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使好思路、好制度、好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不能只把发展说在嘴上、定在纸上、挂在墙上,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和长远规划,一经确定,无论班子怎样调整、人员怎样变化,都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切实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体工作中,要灵活处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积极寻求上级政策和实际可能的结合点,创造性地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突破办法。

四、 继续用好“法宝”,必须不断提高能力

用好“法宝”,既是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能力水平的体现。以往有时对“法宝”运用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彻底,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能力水平不够。要真正用好“法宝”,推进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解放思想的具体能力。

1. 要进一步武装头脑

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头脑空空自然谈不上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突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战略思想,贯穿了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旗帜,道路和目标等一系列建党治国的重大理论、重大思想和重大举措,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十六大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解放思想首先就要用这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充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当前,除了进一步落实以往的各种学习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外,首要的是应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入、学习解放思想领会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通过真学、真信、真用,增强运用创新理论武器推动思想解放的能力。

2.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解放思想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提高解放思想的具体能力,必须敏锐地选择具有牵引作用、导向作用、支撑作用和基础作用的关键性课题,深入研究部队建设的时代北京、特点规律、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建设转化的有效机制,努力在行之求活、用之求效中提高运用创新理论、把握建设大局、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剖析问题的尝试和拓展思维的广度等方面,提高能力,增强素质,推动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3.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具有领路和示范作用,领导观念新,则群众观念新;领导观念旧,则必定阻碍事业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善于以自身的思想解放带动群众的思想解放,始终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等各个下真功、做表率,发挥先锋作用,引领解放思想的进程。要善于运用行政“杠杆”,破除思想障碍,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典型引导等方式,使平庸保守“没市场”,使解放思想成时尚,要善于结合,利用好主题教育、形势教育、科技攻关等既定形式,实现功能互补、整体推进。要善于同解放思想的主旨和方向,形成团结奋进的力量。

五、 继续用好“法宝”,必须努力改进作风

切实改进作风是党的一贯要求,也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坐而论道,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作风,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彰显实效。

1. 坚持以人为本,改进领导作风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继续用好“法宝”,首先要防止和克服“重物轻人”的思想,做决策、办事情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注重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要进一步深厚民主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同时,要正确处理民主与纪律,学术自由与政治要求的关系,充分考虑知识分子群体的特殊性,既不简单粗暴又不放任自流,在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基础上,积极培树民主风气,科学实施柔性管理,保证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真正得到发挥。

2. 弘扬科学精神,改进思想作风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观念,破除经验至上、唯权唯书等惯性思维,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坚决杜绝“空想蛮干”、“打擦边球”、“闯红灯”等现象,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3. 突出真抓实干,改进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领导作风和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突出真抓实干精神,在解决最急、最怨、最盼的事上作文章,始终坚持在最急的工作上抓落实,在最怨的问题上促整改,在最盼问题事情上解难题。要紧握克服各种功利思想,划清创新与作秀的界限,紧扣建设发展这一主题,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训练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杜绝华而不实,好大喜功、热衷作秀等现象。要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坚决克服落实上级指示不坚决,消极等靠,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的终端落实,使解放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法宝”作用。

作者:曹 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