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环太湖生态景观林构建分析

2022-09-12

生态景观林 (Eco-landscape forest) 是按风景林要求设计的具有专门防护功能的林种, 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 同时也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1,2]。无锡南部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城市南部, 是一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 主要功能定位是商务商贸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 聚集了无锡高端商务、金融机构、企业和专业服务, 将成为无锡新的城市中心。随着太湖新城的崛起, 太湖生态环境建设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对环太湖生态景观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 不仅有利于构建太湖流域生态屏障, 提升地区旅游形象, 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景观林的设计技术出发, 结合环太湖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无锡市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

1、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无锡市位于江苏南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 北临长江, 南濒太湖, 京杭大运河绕境而过, 东与苏州接壤, 西与常州交界。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城市南部, 北起梁塘河, 南至太湖, 西邻梅梁湖景区, 东至京杭大运河, 自东往西分为东区、中心区和西区。东区重点建设高新科技研发园、软件园;中心区重点建设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市民中心及各类居住社区;西区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区。本项目位于太湖新城西区、中心区沿太湖岸线, 东起大溪港, 西至滨湖区红沙湾, 岸线长度达16公里左右, 宽度为150-350米不等, 面积约300公顷。

无锡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 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年中四季分明, 冬夏季长, 春秋季短;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降水丰沛, 雨热同季。常年 (1981-2010年统计资料) 平均气温15.6℃, 年平均降水量为1121.7mm,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24.3h。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

1.2 植物资源概况

无锡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于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3,4]。亚热带植物以无锡为分布的北界, 暖温带植物以此为分布的南界, 植物种类丰富, 分布于本区的野生植物共有141科514属998种87变种。草本植物共782种, 占总数78.44%;木本植物共216种, 占总数21.56%, 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之比约为4:1[5]。

1.3 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随着太湖新城的建设, 其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区域紧邻太湖, 现河道众多, 并有丰富的灌溉水渠及大量鱼塘, 有较高的景观改造价值;此外, 目前该区域现状气候条件也较优越, 土壤水文条件较好, 场地内具有一些植物景观, 例如水杉防护林、河岸树丛等, 可以加以保留利用。但环太湖植物景观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 林相景观:针叶林景观多, 以水杉林景观为主, 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少, 景观单调、效果差。

(2) 滨水植物: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影响, 区域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 现状滨水的植物种类稀少, 这些成为景观和生态的限制因素。涂区植被主要为外来有害生物禾本科的互花米草, 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3) 建筑绿化植物:场地内建筑主要为村庄、工厂, 其中, 村庄内植物较为丰富, 但群落层次较少;工厂几乎没有绿化植物;堤岸、道路防护林带断带空缺的现象比较普遍。

(4) 果园、苗圃植物:以葡萄、梨和香樟为主, 品种较少, 景观效果不理想。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地带性森林群落建群种少, 枯枝落叶层薄, 森林生态功能脆弱, 防灾减灾能力差。

2、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2.1 总体目标

近期:建立初具湿地特色的生态廊道和市民休闲空间;创造一个出色、生态结构丰富的场所, 展示人类通过环境修复重建生态结构的成果, 开发生态教育与生态解说功能;控制内河水系与太湖的连通, 使得内河道水系得到进化处理。

中期:形成科学稳定的湿地环境和飞鸟禽鱼的生态乐园, 自然清新的观光旅游地;使内河中得到进化的水系进入太湖, 但控制太湖水进入内河, 以保证内河的水质。

远期:建成湿地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应明显,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湿地走廊;使太湖水质得到净化, 使内外水系连通, 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

2.2 总体布局

综合考量太湖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条件, 以“一环、三区、多点”为总体布局, 点、线、面结合, 营建富有环太湖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

2.2.1 一环

建设水杉林防护景观带, 形成一条水杉林自然保护绿色长廊, 围绕着太湖, 与太湖连成一体, 为太湖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同时吸引各种鸟类, 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植物的王国, 为人们提供一个踏青、赏鸟、观湖的好去处。

2.2.2 三区

沿太湖将环太湖沿岸分为三个区, 各区应该营造和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景观林。水源保护区位于贡湖水源保护区域, 建成具有自然保护、修护生态和科普教育功能的生态示范点。生态博览区位于太湖城西区, 由生物廊道连接太湖人家、植物博览两个节点构成。湖滨休闲区位于太湖新城中心区, 由高速绿色廊道连接节能展示、森林氧吧两个节点构成, 同时与太科园的环太湖生态林规划相衔接。

2.2.3 多点

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西段主要为水源保护区、生态博览区 (太湖人家、生物廊道、植物博览) 。水源保护区中植物群落多样, 形成了一个具有生态完整性的植被形态, 同时设置三种岸线缓冲带, 即滩涂湿地带、滨水植物过渡带、乔木涵养林带。太湖人家, 绿化主要沿着太湖种植无锡土生土长的树种, 营造无锡老乡村的风貌。生物廊道, 大片的生态涵养林, 植物选择上以吸收鸟类和其他生物为前提。乔木层栽植间距适中, 并给予适当的开敞空间, 同时增加为越冬鸟类提供食物的植物种类。植物博览, 分为观花、植物品种展示及植物展览园艺馆, 让人们在一个人为设计的公共空间里与自然界进行互动。环太湖生态防护林东段主要为湖滨休闲区, 包括节能展示、高速绿色廊道和森林氧吧。节能展示主要体现幽静雅致的自然风光;绿色廊道形成背景杉林、中景湿地、前景景观树丛的林带空间;森林氧吧通过种植密林、滨水植物、各种湿生植物等形成良好的水上景观。

3、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环太湖植物带是提高太湖内部生态质量, 保证太湖水域环境的第一道防线, 植物选择以防洪抗旱、挡风固土、进化空气、涵养水源为首要目标。只有保证了生态环境, 才能打造优质景观, 吸引休闲人群。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现场场地的地貌特征, 突出太湖流域特色, 以水为纽带、水生湿生植物为媒介, 打造场地特有气质。

适地适树原则:以无锡本地区乡土树种为主, 结合区域自然条件, 选用地带性树种, 形成既符合自然规律, 又能突出地方特色的森林景观,

合理搭配原则:合理搭配速生和慢生树种, 一般绿化树种和骨干树种, 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 兼顾眼前和长远效果, 基调和特色效果, 观赏与防护功能, 充分发挥环太湖生态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4、造林规划设计

4.1 营造方式

4.1.1 林相改造

项目区内原有分布的水杉防护林、河岸树丛景观较差, 为提高其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 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 应在保护的基础上, 结合立地条件和树木的生态习性, 选用适宜的观赏价值高的优良阔叶树种进行林相改造。苗圃植物品种较少, 景观效果不理想, 按照注重经济, 突出景观的设计原则, 进行育苗区划分, 并合理添加苗木种类, 使之形成一个观光型苗圃。

4.1.2 人工造林

利用麻栎、白栎、槲栎、青冈栎、枫香、化香、黄连木等地带性森林群落建群种和伴生种, 提高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景观效果;植物选择上以吸引鸟类和其他生物为前提, 同时增加为越冬鸟类提供食物的植物种类, 如朴树、香樟、柿树、女贞、水杉、无患子等, 营造大片的生态涵养林;利用杨梅、枇杷、桃子、枣树、石榴等经济树种营造果树林景观。

4.2 种植设计

丰富植物类型, 向自然演替过渡。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多品种的植物群落景观。以不同树龄、不同种类的乔木混合种植, 针叶与阔叶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呈现出复层的林冠结构, 突出植物的群体美和季相美。

建立色彩鲜美的金色飘带。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形态特征相似的几种树种组成的林带, 显示特有的美丽风姿。在涵养林中加入一条自然绵延的金色飘带, 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 为游客在秋天增加一个观景圣地, 也使整个涵养林带的景观价值得到升华, 同时, 涵养林中的生态气候能使色叶树种到秋天落叶时颜色更为艳丽。植物品种以色叶混交林为主, 兼顾常绿景观。

根据植物和水位特点, 强化水陆交界带的植物配置。从陆地到水域依次建立水边林、湿地植物、直立水生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4.3 树种选择

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 充分利用乡土、速生、管理粗放的树种, 体现地方特色。根据“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 优先选用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效能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景观林改造和培育[6], 注重树种组合、植被层次和季相变化。

主要树种如下:

落叶针叶树种: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金钱松等。

常绿针叶树种:雪松、湿地松、马尾松、黑松、日本柳杉、柳杉、柏木、刺柏、圆柏、龙柏、罗汉松、粗榧等。

常绿阔叶树种:香樟、女贞、深山含笑、乐昌含笑、广玉兰、枇杷、杨梅、冬青、杜英、桂花、木荷等。

落叶阔叶树种:麻栎、槲栎、白栎、化香、黄连木、垂柳、旱柳、河柳、无患子、栾树、合欢、银杏、意杨、榉树、枫香、刺槐、臭椿、乌桕、喜树、榆树、朴树、青桐、重阳木、苦楝、杂交马褂木、枫杨、香椿、榔榆、碧桃等。

小乔木、大灌木:垂丝海棠、湖北海棠、木芙蓉、夹竹桃、红瑞木、黄馨、伞房决明等。

水生和湿生植物: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黄菖蒲、慈姑、荷花、睡莲、旱伞草、野茭白、花叶美人蕉、泽泻、苦草等。

混交比例:常绿树种/落叶树种为4/6;针叶林/阔叶林为3/7。在重点考虑树种的防污、吸污能力的同时, 综合兼顾树种的其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

5、效应分析

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的开发建设, 是一个保护改善太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 将有利于提升无锡城市活力和城市品味,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5.1 生态效益

(1) 增强水域系统的自然进化能力, 实现区域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自然界中, 淡水生态系统是方便而又廉价的自然进化系统。因人类滥用这种自然资源, 已超出了环境的可承载能力, 恶化了生态环境, 因此需要尽快做出努力来减轻环境压力, 否则, 水将成为人类发展的限制因素[7]。无锡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规划的实施, 综合采取生态湿地、生态驳岸、污水进化等恢复与保护工程后, 将对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有效增加植被覆盖率, 丰富植物种类, 提高环境质量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现状由于农田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空间, 再加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植被种类单一, 数量不多, 主要集中于河道两侧, 且植被混乱, 水生湿生植物种类较少。规划后植被将考虑不同的科学配置方式, 增加植被覆盖率, 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3) 增加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 创造其生存活动的多样化立体环境生物多样性具有多个层次,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区域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景观的异质性可为多种不同的生态位的动物提供多样的生态环境, 适于各类生物在此繁衍, 成为各种鱼类、迁徙鸟类及多种珍稀和濒危水禽生存繁衍、栖息的环境和迁徙通道。

5.2 社会效益

(1) 保护无锡环太湖区域宝贵的自然资源无锡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的建设使区域优美的自然水域风光得到很好的整治和保护。众多自然植被通过改造和更新后将形成更为科学的生态群落, 奠定区域开展休闲活动和实现永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游人到此通过环境感知、教育基地、休闲游玩等多种途径, 将得到自然绿色的休闲放松和潜移默化的环境保护教育。

(2) 扩展无锡环太湖区域的影响力, 推动无锡的发展无锡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区域的景观结构, 推动区域保护、开发与建设的合理开展。区域水网交错纵横, 景观优美, 将吸引无锡市和周边城市的市民来此休闲观光, 这将大大提高区域知名度, 成为提升区域活力的重要因素。此外, 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提升无锡市的竞争力, 推动无锡的发展。

5.3 经济效益

环太湖生态防护林规划在注重生态、功能和景观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效益的规划。从宏观区域角度看, 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林的隐性经济效益十分重大, 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吸引人们来此居住、生活、旅游, 这将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 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摘要:本文根据无锡市太湖周围的自然条件、资源特色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环太湖生态景观林的规划思路, 筛选出适合景区自然条件的树种, 并对景观林营造方式、种植设计及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景观林,生态防护,太湖,无锡市

参考文献

[1] 鲁为忠, 吴维, 向新年, 等.杭州千岛湖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的规划设计.防护林科技, 2014, (8) :115-117.

[2] 陈安全, 唐国银, 张小平, 等.古宇湖景区生态景观林规划.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5 (1) :78-80.

[3] 黄宝龙.江苏森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 许伟.无锡市城市生态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5] 邬文祥.无锡植物区系及无锡植物名录[M].无锡:无锡市园林局, 1993.

[6] 孙善成, 夏旭蔚.玉环县海山乡茅埏岛山体生态景观林建设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 2015 (1) :54-57.

[7] 唐志军.基于新政策背景的退耕还林精准化作业设计——以汉滨区为例[J].陕西林业科技, 2016 (5) :61-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降低氧化铝产品氧化钠含量的探讨下一篇:原发性肝癌血管介入治疗65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