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

2022-09-11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其有效途径。音乐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 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儿童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

1 创设情境, 在“体态、律动”中引导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 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进行想象, 锻炼他们的思维。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 我让学生听赏不同的音乐, 并即兴编一些同学们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动作, 带领他们表演。学生情绪高昂, 开始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例如, 欣赏《在钟表店里》时, 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学生分别用头、眼、脚、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走动, 孩子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 欣赏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这时再导入课题:“同学们,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钟表店里听听这些钟表的声音吧!”在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 脸上流露出投入和满足, 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像这样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 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 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 教师的语言、体态的表演, 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 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觉感应, 提高视听的效率。例如, 在听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 老师根据不同民族音乐的特色, 边范唱边表演动作, 让学生产生好奇感, 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民族歌曲, 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并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2 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 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

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灵感, 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不仅仅听到歌声、乐声, 而且还能感悟到声音中所蕴含的思想、艺术和情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指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 对音乐作品“重新构建”, 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积极互动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孩子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演奏打击乐器,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积极性, 也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喜好之情。我们一般把打击乐器放最后演奏, 我觉得打击乐器可以随时用在音乐课上。例如:每堂课我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节奏, 说说自己的事, 同学们生动地创造自己的节奏型。我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表演音乐剧。如欣赏《鸭子拌嘴》一课, 我让同学们用铅笔盒相互推敲模仿鸭子的声音, 有的扮演养鸭场的老爷爷, 有的扮演小鸭子、大鸭子, 还有的演池塘和水波, 制造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 把他们独有的音乐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唱歌曲时, 我也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情绪, 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学生们玩得开心, 也学得开心,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3 用“图画”来创造情境, 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如果一位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景来服务于教学。课上运用几笔简单的图画和电脑画面, 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如欣赏第三册第八课《小青蛙》, 老师在黑板展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挂图,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青蛙漫游水中、追逐玩耍、唱歌跳舞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 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下大雨刮大风了, 小青蛙有的躲在荷叶下, 有的慌慌张张跳进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为何又弱了下来, 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又想到了雨渐渐地小了, 天也渐渐地亮了, 雨过天晴了, 所以音乐慢了下来。”主题音乐又响起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小青蛙回到了水面上, 它们又快乐地跳起舞唱起歌来。”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只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情绪, 不违背作品的原意, 都应给与鼓励, 这样, 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 又培养了创造个性。又如在《苗岭的早晨》的教学中, 借助电脑动画展现一幅魅力的苗岭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远处, 群山绵延, 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 小树林里小鸟唧唧喳喳地唱起了歌, 几位苗族姑娘正在山上干活。让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 充分调动感官, 触景生情, 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 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 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4 鼓励创造, 引导感情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 可以激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 引出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 要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例如, 在欣赏《狮子》后,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 这时可以让他跟着音乐, 学着狮子的样子走到其他同学中间, 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 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 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它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 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 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我们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方式再现音乐, 也可以给乐曲伴奏, 或者用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等。但首先一定要创设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 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 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

总之, 在小学音乐课中,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 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春雨润物细无声”,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 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表现, 自由地发挥。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 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就能寻找到更多的方法, 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 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 从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就能够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 他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 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感受,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光电催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下一篇: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