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知识产权滥用(abus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 篇1:

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

[摘 要] 知识产权滥用对我国科技创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了严重障碍。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我国应以相关国际条约为依据,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知识产权滥用 反垄断 规制

一、中国面临的知识产权滥用实证分析

1.德先公司诉索尼公司案

2004年11月2日,四川德先科技有限公司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索尼株式会社(下文简称索尼)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在产品上设置智能识别技术(infolithium)来实现捆绑销售,直接限制了其他经营者参与公平竞争,并获取了超越完全竞争水平以上的巨额垄断利润。经查infolithium 技术是索尼公司拥有的一项发明专利,用于所产的摄像机、照相机和配用电池。按照专利说明,infolithium 技术的功能是计算电源消耗并显示电池的剩余可用时间。但是,该专利技术实际上还存在另一种功能,就是识别索尼电池和非索尼电池,甚至可以分辨不同型号的索尼电池。在该种智能识别功能的作用下,索尼摄像机、照相机只有用相匹配的索尼产电池才能正常工作,从而在同属于索尼生产的摄像机、照相机和锂电池之间形成了排它性依附关系,直接导致同行业其他品牌的电池在未解码的情况下,无法应用到索尼数码摄像机、照相机上。

索尼公司的行为涉嫌直接地限制和排除了其他电池生产商的合法竞争。同时索尼品牌的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和电池构成排他性的捆绑销售关系,涉嫌构成反垄断意义上的搭售行为。

这是国内第一起以涉嫌垄断行为为诉由的案件,是一起以专利权滥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垄断案件,也是国内企业以反垄断制度为武器对跨国巨头发起的一次法律挑战。

2.国际DVD专利联盟联合许可案

据有关统计,到2001年,我国的DVD产量为1994.5万台,是世界基于MPEG2标准的DVD设备最大生产国。但是。我国DVD企业几乎没有掌握任何专利技术。DVD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全都被国外企业掌握。近年来,外国专利拥有者组成若干同盟,包括6C、3C、1C 等几个专利收费组织。6C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公司组成;3C由飞利浦、索尼、先锋三公司组成;1C为汤姆逊公司。当DVD市场和我国DVD企业的实力都在迅速增长时,这些专利联盟开始主张“行使知识产权”,除了要求我国企业支付专利费外,还提出了追索的要求。

早在1999年6月,6C便面向全球發表了关于“DVD联合许可” 的联合声明:6C 拥有DVD核心技术的专利所有权,世界上所有从事生产DVD专利产品的厂商,必须向6C购买专利许可才能从事生产,而且允许生产厂家一次性取得6C专利许可证。2000年11月,6C在北京宣布了“DVD专利许可激励计划”,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发出了“最后通牒”。

2002年4月19日,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受DVD企业委托与6C公司签订向其支付每台4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协议。随后,该协会协会又与3C公司签订向其支付每台5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协议。另外,法国汤姆逊,以及杜比等DVD专利拥有者也将向中国DVD企业收取大约每台4.15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至此,专利收费风波似乎告一段落。然而,这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沉重压力,造成了严重后果。DVD事件中,专利权所有人的联合许可排除了单独许可的可能性,并以商定价格进行许可,从而以协议排除了竞争,显示了限制竞争的倾向。

3.思科公司诉华为公司专利侵权案

美国时间2003年1月22日,思科系统公司和思科技术公司(以下统称“思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Mashall联邦地方法院向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在美国的两家子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在多款路由器和交换机中盗用了其IOS(互联网操作系统)源代码,使得源代码中的文字符、文件名,以及程序瑕疵都存在雷同现象。

事实上,思科公司的专利却设计产业标准中的事实标准问题。所谓事实标准是指在国际标准组织为实现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而建立相关标准和规范协议之前,某公司由于先期进入市场,而自己形成的一套标准。即企业在市场中通过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公认的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由于思科在互联网设备上的垄断地位,其私有协议事实上已逐渐演化为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尽管国际标准组织国家电信联盟及各国政府在近几年间,就标准的制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由于此前思科的产品已无处不在,原有网络在扩容、升级的同时,新进的设备必须要与原有网络相兼容,因而造成思科的私有协议已凌驾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之上,成为事实性的标准。对后来加入这一领域的厂商来说,使用思科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不得已行为。

二、反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基础分析

1.法理分析

禁止权利滥用既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法律观念,也是现代各国法律乃至宪法所普遍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而“权利滥用”的实质在于权利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不适当地扩张了其所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滥用也是如此。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的合法垄断权,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但这种对竞争的限制是法律经过充分的利益衡量而允许,即法律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产权的垄断效应采取了消极容忍的态度。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知识产权获得的合法性并不能延伸到知识产权的使用上。也就是说,法律所容忍的仅仅是这种垄断地位的获得而不包括如何利用这种垄断地位。所以,权利人如果滥用了这种垄断权,那么即使这种权利的获得具有合法性,也不能因此就证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合法性。知识产权的行使只要违反了竞争规则,形成了垄断,就应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此点已为其他国家的法律规范所确认,如欧盟竞争法确立了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中“存在权”与“使用权”相区别的原则,即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只是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存在”,而对所有权的“使用”,则应受到条约有关禁止性规范的约束。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控制之间是存在内在一致性的。首先,它们统一于与竞争的联系和对竞争的促进,从而推动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功能上。知识产权本身虽然具有垄断性,但是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智力成果,常常是初始权利人为竞争目的或在竞争过程中的创造。对这种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经营者能够事先根据法律将会赋予的独占程度,比较确定地预期其技术开发和创新投资的经济回报,从而鼓励其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释放其竞争潜能。其次,其一致性还体现于对消费者的保护中。知识产权一方面通过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一定程度的垄断权来刺激创新活动持续进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从而在总体上增加了消费者福利;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具体市场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制裁使消费者免受损害,从而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而反滥用控制的目标也在于通过禁止有可能使消费者减少了选择机会,支付高额费用等垄断行为,推动创新和增进消费者福利。所以从本质上讲,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其滥用的限制二者之间是殊途同归的。

2.国际法基础

《WTO协定》前言部分明确各成员方期望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认识到在处理相互间的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充分就业,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等为目的,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对任一成员方,都有一个合理利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他们各自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需求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问题,其立法是达到以上目标的措施之一。TRIPS协议引言部分明确成员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和阻力,既要考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又有考虑知识产权执法的措施和程序变成合法贸易的障碍。换句话说,就是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构成国际贸易的障碍。此外,明确各成员方承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制度中被强调的保护公众利益的目的,包括发展目的和技术目的。即各国知识产权立法中,强调的旨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国内发展目标和技术目标,允许对知识产权采取不违反TRIPS协议的限制措施,包括知识产权的强制许可和对知识产权滥用采取强制措施等。TRIPS协议协议第8条第2款规定:“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产权,防止经常实施的不合理限制贸易的行为、或对国际技术转让有消极影响的行为,只要该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一致。”第40条第2款规定:各成员可以在与该协议的其他规定相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该成员的有关法律和规章,采取适当的措施制止或者控制那些可能构成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在市场上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订立许可合同的做法或者条件,例如,独占性回授条件、禁止对知识产权有效性提出质疑的条件、强迫一揽子许可。这为目前国际上规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

三、我国应对知识产权垄断的措施

1.路径选择

治理知识产权垄断有三条可以选择的路径:其一,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其二,在司法领域适用民法之权利滥用原则;其三,建立反垄断法体系。

在上述三种方式中,前两种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对权利人权利的合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益的均衡。但是其作用有限。从本质上讲,不论是知识产权法还是民法,它们的性質都是私法,以鼓励竞争为导向。私法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建立在主体平等与自由的假定之下的,但是这一假定忽略了社会生活中主体之间实际上的不平等与不自由。同时,私法又通过“所有权绝对”和“意思自治”等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了私权主体对个体利益的追求,而这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资源必然要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必然导致垄断。所以,可以说基于利益驱动而保护私权的知识产权制度没有进行垄断控制的功能和空间。此外,通过在司法领域,通过认定行为人具有欺诈、虚假陈诉等行为特征,来确定行为人之权利滥用,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知识产权滥用之具体个案中这些行为特征并不明显,所以存在认定障碍。

基于以上原因,世界各国立法基本上都选择了第三种路径,利用反垄断法这种具有典型的国家干预特征的法律,一方面对合理的知识产权垄断进行保护,一方面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制裁,在保护权利人利益与保护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我国也应采用该种模式。

2.制度安排

首先,需要在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中明确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关系。在反垄断法应申明:知识产权权利人并不因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自动适用该法。即反垄断法并不排斥知识产权法,并不否认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独享与行使。因此,对于权利人正当行使知识产权法赋予的合法权利的行为,反垄断法不加干预。但是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并非不受限制,对于权利人溢出“正当”边界的滥用行为,反垄断法将予以规制。以平衡和处理好知识产权与维护竞争之间的冲突,以期做到既保护知识产权,发挥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和激励竞争的作用,又切实防范合法垄断权被不正当地行使,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保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促进我国科技文化创新和经济竞争协调发展。

其次,可以在反垄断法中设置专门的条款,既明确将行使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为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加以必要明确规制。最好是在反垄断法中设置若干条款,从正面对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加以明确的规制,以便增加其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通过制定示范性文件,规定适用反垄断法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条件和范围,并将相关滥用行为分为绝对禁止的行为(黑色清单)、可能禁止的行为(灰色清单) 和享受豁免的行为(白色清单)。同时,应当对分析、评估滥用知识产权行为具有限制竞争性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判断的标准和可以采取的方法加以规定。

再次,由于在反垄断法中无论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加以何种程度的规制,都不可能完全解决适用中的所有问题,尤其是不可能全面、具体地阐述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的一般原则和一系列具体问题,因此需要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在这方面的经验,赋予反垄断执法机关一定的立法权或者解释权,由其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指南或规章,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型滥用行为,增强应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德先科技诉索尼背后 电池市场暗战行业标准》.载于《21实际经济报道》,2005年2月11日

[2]张炳生:《论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王 健

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 篇2: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摘 要:知识产权滥用(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滥用知识产权不但对被许可人的利益造成了不正当侵害,还可能危害贸易秩序,阻碍相关技术的传播、使用和发展,进而导致不公平竞争条件的形成。因此必须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各国主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限制,我国法律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法条规定都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将来在法律上应当细化“滥用知识产权”的认定标准、分析方法,明确滥用行为的法律后果等。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文献标识码:A

1 知识产权滥用的内涵

知识产权滥用(ab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概念源于英国专利法。在英国基于专利制度是为了促进本国技术进步的公共利益考虑,专利人不积极实施专利技术被视为对专利垄断权的滥用,并对于滥用专利垄断权采取强制许可的措施。

知识产权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2 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与危害

衡量知识产权是否被滥用的标准在个案上是要看知识产权人行使权利的行为是否越出了合法垄断的范围,在宏观政策上则是要看知识产权人行使知识产权是符合知识产权法的

公共政策目标。在知识产权滥用的各种行为中,以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方式的滥用权利的最多。知识产权许可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分享知识产权人的创造性成果。同时,许可人也因此可以从许可中获得自己对创造性成果的回报。但是,知识产权许可人往往利用自己对技术等成果的独占地位,在许可合同中规定种种限制性行为或条件以保障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形在国际技术贸易特别是专利许可贸易中更为明显。

知识产权权利人依法享有有关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利,该权利客观上为权利人提供了滥用此种专有权的条件。当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时,不但对被许可人的利益造成了不正当侵害,还可能危害贸易秩序,阻碍相关技术的传播、使用和发展,进而导致不公平竞争条件的形成。因此必须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3 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竞争法规制是竞争立法特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通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功能是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状态,维护竞争者之间以及竞争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破坏了竞争者之间以及竞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使消费者失去了本应获得的利益,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人通过许可合同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例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成员在该协定其他规定一致的前提下,应顾及该成员的有关法律及条例,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控制知识产权许可的限制竞争行为。该协定第8条规定,为了防止权利所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或者采取不合理的限制贸易或者对技术的国际转让有不利的作法,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可以包括独占性返授条件、禁止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质疑的条件和强迫性一揽子许可等。协定第40条是专门“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作出规定的。其体现的是对竞争产生限制作用的行为。禁止滥用知识产权的功能,则在于为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订立确立一种规范。

知识产权人在行使知识产权这种专有权时,有可能通过在市场上形成的支配、垄断地位而限制竞争,从而构成垄断行为。知识产权滥用发展为垄断时,会导致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受到限制,却没有限制新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正当理由。它是知识产权人凭借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而形成的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此时应由反垄断法进行规制。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一种合法的垄断,从而导致知识产权更易被滥用。所以,尽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反垄断法,但这些国家还是针对专利许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制定了反垄断的专门法规和审查指南。比如美国司法部和聯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这些法律法规和指南基本上都规定了对知识产权许可特别是专利许可中的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基本原则、审查方式等。不仅如此,这些法律法规和指南还具体对知识产权许可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作了区分,如欧盟和日本的上述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什么样的限制竞争条款是合法的,是可以享受豁免的;什么样的条款是不合法的,是应受到反垄断法规制的。通过查看“白色条款”、“黑色条款”、“灰色条款”,利执法机构可以据此来审查有关限制竞争条款的合理性,市场主体也可以参照这些条款在制定许可合同时多一点警惕,以防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在我国《反垄断法》出台以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垄断法,但还是可以从一些法律和法规中看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条文,对涉及知识产权的限制竞争行为做了一些规定。《反垄断法》通过后,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制。一般认为,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的规定是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规制。第55条规定合理地借鉴了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作法,原则上将知识产权的行使为反垄断的除外规定,但滥用知识产权的则仍然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的做法,及时制定出关反垄断法的操作指南,对典型的限制竞争行为加强规制。

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许可限制竞争行为的规范特别是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予以规范仍然不足,在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可以加以弥补,以在注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时重视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制止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中国目前在《反垄断法》中对知识产权滥用做了相关的规定,但这些规定都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将来在法律上应当细化“滥用知识产权”的认定标准、分析方法,明确滥用行为的法律后果等。此外,对滥用知识产权进行监管的政府机构的设置、管辖范围、监管方式等,也需要明确,这是研究今后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英国专利与设计法(Patent and Design Act).1907,(EDW.7.c.29).

[2]张伟君,单晓光.WTO框架下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规制制度的若干思考[J].法学家,2008,(2).

[3]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J].法学,2004,(3).

[4]林立新,历永.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冲突与协调——来自欧盟的经验及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0,(2).[5]冯晓青.论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在促进有效竞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J].河北法学.2008,(7).

[6]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v.Universal Film Mfg.Co.,243 U.S.781(1917);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V.UnitedStates.298 U.S. 1936,(131).

[7]罗玉中,彭志刚.美国、日本和欧盟法律对知识产权国际许可反垄断管制的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王先林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郭寿康,万勇.中国外贸法限制知识产权滥用措施制度研究[J].法学家,2005,(5).

作者:郑广芳

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 篇3:

论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各国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也随之增大。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当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大力加强防范知识产权滥用,而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制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完善,导致相关贸易国家在其基础上知识产权滥用增加,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贸易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进步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

一、简述知识产权滥用

知识产权滥用实际上指的是拥有产权本体,即相关企业或者单位在行使自身产权之上,进行相关违反法律法规的且对相关贸易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阻碍发展的一种情况,其实际影响对整个贸易内容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相关产品发展和实际应用不能满足各国贸易需求。在人类社会中,往往会有国家利用其高新科技和相关发展较为良好的事物产品为保持其自身国家竞争力和垄断地位出现知识产权滥用情况,这样的情况尽管在表面上来看能够对其国家贸易产生促进作用,然而实际上会使得整个贸易界乃至各国社会秩序发展都起到阻碍作用,正因如此,需要相关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出台,以满足对知识产权滥用防范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竞争秩序稳定,促进各国良好发展。

二、目前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表现状态

随着各国发展,国际贸易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点发展内容,而在实际贸易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贸易内容出现一些问题,而知识产权滥用也随之出现,其主要表现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不提供贸易许可

不提供贸易许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知识产权滥用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拥有知识产权本体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实际贸易的时候不提供给任何企业贸易许可,拒绝相关国家进行贸易权利使用,使得其自身能够保持足够的贸易竞争力,形成主体垄断企业。比如思科诉华为这一案例中,为了保证美国思科公司拥有更好的垄断地位,其拒绝提供我国贸易专利使用,通过这种形式知识产权滥用,使得其本身能够拥有更好的市场壁垒,而破坏了其他企业之间形成相互联系。

2.捆绑销售

捆绑销售指的是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通过将自身产品与相关产品进行搭配出售,使得购买者在实际消费之后相当于同时进行了其他产品的购买。

3.差别售价

差别售价的影响十分巨大,其实际上指的是相关产品进行贸易时出现的不同价格销售。美国在推出windows98的时候,在其本国价格为九十多美元,在中国售价则达到了一千九百八十元,由于差别售价情况出现,仅一年我国就多出十亿以上消费价格。

4.排挤销售

想过产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处于垄断地位,其实际贸易过程中会通过恶意排挤的方法来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我国在推出WPS87之前,微软公司为了能够更好的处于垄断地位,其在当时迅速推出一款价格低廉的Word97产品,其价格与正常情况下在中国进行的高价垄断和差别售价形成强烈反差。

5.相关权限滥用

在实际贸易过程中,一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会恶意声称相关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进行产品研发、交易等,这样的知识产权权限滥用会使得其他先关企业在发展上得不到有效保障,且实际贸易活动会遭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某项产品研发之后,其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手段和技术进行研发,然而相关企业在某产品出台之后会进行恶意宣导,称某项产品侵犯其自身知识产权,准备进行诉讼,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进行上诉,其实际目的是为了让某产品在贸易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打击,不能进行正常贸易,从而巩固自己垄断或竞争地位。我国数码相机就曾遭受过此类风波。

三、加强对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完善

1.明确专利制度

为了能够使得相关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能够享有正常的贸易权利,需要对知识产权专利进行明确的制度划分,通过明细化条约对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全面说明,需要我做在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法律规制中进行更好的完善及更新,促进制度更加明确清晰。

2.加强不正当竞争法制度完善

我国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其不能满足对相关产权滥用的整体需求。因此,需要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制度完善,比如明确限制相关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条件,构建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准则架构,使得知识产权滥用实际难度增加,从而避免和有效减少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另外加强立法水平,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滥用手段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3.学习先进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手段和具体细节

《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只有一条原则性规定,其约束力在实际贸易过程中并不强。因此,对相关先进国家进行知识产权滥用进行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针对反垄断法的实际操作手段和具体细节都应当进行学习和改进,从而促使反垄断法更加完善,也能够为真正实现公平贸易,良好竞争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实际利益。

4.建立健全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相关机构

目前,知识产权滥用相关案件逐渐增多,而大多涉案特点都有着涉外性、隐蔽性以及专业性,对案件本身特点分析往往成为当事人关注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案件,需要建立健全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相关机构,对案件进行良好的评判和负责,对整个案件提出重要思想分析,为案件制定相应标准。

四、结束语

目前,各国贸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而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相关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针对解决这些知识产权滥用问题,需要更好的构建完整的法律规制以及相关限制知识产权滥用体系和专门机构,从各方面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学习先进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处理手段和对待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减少知识产权滥用情况,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实际利益。

参考文献:

[1]熊英,施璟.我国知识产权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25(9).

[2]冯汉桥.论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M].经济研究导刊,2011.

作者簡介:

付嗣全(1970.5~ ),男,汉族,河南潢川人,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院法律系,讲师职称,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付嗣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循环经济发展化工行业论文下一篇: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