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当代教育管理都是以过程为取向,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新的过程中,体现了这种过程的性质和特征。开放、有机互动、合作共享是这种过程的主要体现,当代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动态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这种教育管理促进着各方面的共同成长。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1:

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论述了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新常态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常态化评价等评价体系,构建了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此体系能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评估体系,使教育工作者在决策过程中规避工作风险、减少工作偏差,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信息参考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科教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对教育评估提出了战略性改革方向,意见要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估,培育和扶持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中国高职教育管理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系统内部的评价属于“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公信度不高。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评估体系,而且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决策过程中规避工作风险、减少工作偏差,更有助于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信息参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新常态

评价是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或活动。当今时代与环境的新变化使当代教育管理进入一个新常态,在新常态背景下,其评价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1.过程性评价

“过程评价”是斯塔弗比姆提出的,他认为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所确定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为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过程性评价关注教育管理持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时、灵活地给出评价和判断,使评价内生于教育及其管理的过程,实现评价过程与教育过程、管理过程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不是一次性地对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做出终审判决,而是渐渐地揭示其价值,尤其是逐步通过评价引导和创造教育管理的可能价值,过程性评价不是对结果性评价的完全否定,而是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结果性评价,只是把结果性评价作为自己暂时的、片段性的一个小环节,因为纯粹的教育管理结果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结果只不过是教育管理过程的一个暂时片段和环节,结果包含在过程之中,无数的结果片段叠合成完整的教育管理过程。

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重点是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评价事物。当代教育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它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确立教育管理新的评价思路与取向。教育管理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教育管理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教育管理的个体差异;注重教育管理在评价中的作用。教育及其管理是一项 “成人”的事业,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切不可就事论事,坐井观天,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当前教育及其管理的行为和措施对未来的影响和效应,更要考虑未来发展对现在的要求,评价现实状况是否与未来发展要求一致,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从而评判过去和现实做法的价值、效应与意义。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评价中,进行宽广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来做出评价判断与结论。通过预测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根据这种预测判断审视教育管理的决策、目标与规划,审视教育管理的行为、活动与措施,作出科学理性的教育管理评价。发展性评价还是一种激励,激励和释放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潜力,促进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用。最后,它还致力于发展教育管理中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发展教育及其管理本身,使发展成为评价的主旨和教育管理的主旋律。

3.多元性评价

传统的教育管理评价是一种单一性的评价,属于自己评价自己,与当代教育管理内在的多元对话机制相对应,当代教育管理评价是一种多元性评价,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当代教育管理的评价主体除管理者之外,所有的教育管理的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社会其他有关机构与人士等都是评价的主体,不再是管理者单一主体,管理者只是多元评价主体中之一元。多元主体代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及其管理活动作出综合性评价。其次多元评价也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当代教育管理不再像传统教育管理那样以单一、机械的思维看待教育及其管理问题,在评价内容上也不再是 “核心内容”、 “主要指标”之类的思路,而是全面、统整地考察教育及管理的所有相关内容与因素,这些内容与因素在不同的意义上对教育及其管理产生影响,但难以用 “核心”与 “非核心”、 “主要”与 “次要”的标准来区分,主次、核心非核心往往主要是视角与观点的不同,在当代教育管理新的视野里没有绝对的 “主要”与 “核心”这样的事实与概念,因此,当代教育管理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对教育及其管理复杂系统的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当代教育管理吸纳各种要素与资源促进教育管理的多样化发展,既要促进教育管理相关各方的共同发展,更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展的多样性要求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4.价值性评价

教育及其管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价值属性,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都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理解问题,对教育及其管理的评价就不能是纯粹事实性评价,而是处处都需要检视价值问题的评价。教育及其管理中的事实基本都是浸透着价值观念的事实,代教育管理评价注重价值性评价,它注重教育及其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理性的进步潮流与趋势,是否符合普遍人性和道德理性,它特别强调教育管理中人的生命成长、幸福感受和价值意义,尤其是学生的价值意义的生成。“这种评价最终要关注价值意义的生成,即要考察通过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双方是否理解了知识对于生命的意义,是否理解了生命、生活本身的意义,是否在此基础上建构成自身完整生命的价值意义。”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弃事实性评价,它以事实性评价为基础和手段,事实性评价服从和服务于价值性评价,价值性评价是整个教育管理评价过程的方向、主导和目标。

5.常态化评价

当代教育管理评价注重的是一种常态性评价。它主张在一种完全自然的工作状态下开展评价,无需专门准备、刻意谋划、特定安排,考察教育及其管理的常态与本质,作出真实、可信的评价结论。它往往不定时间、地点,由评价专家随机进校、进部门,到现场明察暗访,收集真实的数据与资料,了解教育及其管理第一线实情与状态,摸清教师、学生及管理的真实行为与看法,弄清教育管理及其管理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加以理性审视和科学分析,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判断。与这种常态性评价相适应的是第三方评价,主要由教育中介机构按照教育规律及运行逻辑组织教育权威专家开展完全常态化的独立的专业性评价。

二、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国内外相关高等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文献研究现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分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覆盖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所有岗位,包括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考核体系,实现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化和信息化整体考核,其关键因子如表1。

表1  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

<E:\123456\速读·下旬201510\Image\QQ截图20150828162227.png>

参考文献:

[1]刘志峰.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2:(7)

[2]安世遨.当代教育管理评价新取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4)

[3]佟林杰、孟卫东.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3:(5)

基金项目:1.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本科院校教育管理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4CGD102。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4-2015年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418Y03。3.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KS1402(重大)。

作者:陈超群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2:

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

[摘 要] 当代教育管理都是以过程为取向,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新的过程中,体现了这种过程的性质和特征。开放、有机互动、合作共享是这种过程的主要体现,当代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动态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这种教育管理促进着各方面的共同成长。

[关 键 词] 教育管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性质

一、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

当代教育都具有过程性。在当代教育的管理成长过程中,过程性就是传统教育和当代教育管理最本质的区别所在。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都是以结果为目的进行教育管理,所以就常常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和规范,最后仅仅注重教育管理的結果。当然当代教育并不是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而是在注重教育管理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管理的成长过程。所以,当代教育管理是具有连续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教育管理的细节化和教育管理的公平化,同时教育管理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表现性。这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不仅推动了各方面的相互融合,还能提高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保证教育管理的过程性体现,则需要建立一些机制,例如,教育共享机制、互动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些基本的机制都是为了能够在教育管理中良好地体现过程性,为当代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明确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促进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取向

在当代教育管理中,过程和结果是两种基本的取向。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常常都是以结果为取向。比如,在我国现在较多的传统教育管理中,学校都盲目地追求升学率,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这种现象往往就忽视了教育管理的过程,导致教育管理的不完整性。当代教育管理中,都以过程为取向,当代教育注重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目的几乎都是教书育人。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过程和教育管理本就为一体,把教育管理建立在过程之中,重视和关注过程。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的结果和教育管理过程都一样重要,如果在某一情况下,这两者发生冲突或者矛盾,首先需要的是保证过程的合理和公平性质,不能舍弃其一,不能只追求结果放弃过程,也不能追求过程而放弃结果,这就是当代教育的特殊性质。

三、当代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开放性和沟通性

在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封闭、保守特征。在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每个教育管理单体都在一个狭隘、封闭的小空间成长发展,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安守本分、墨守成规。每个人的责任和行为模式都是相对固定且稳定的,这样就很难展现创新思维。

当代教育注重沟通,利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上狭义的封闭思想和教育管理,使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开放,还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对象之间的开放,不仅对外而且对内,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双方的合理沟通,可以有效地交换立场,有了新的思维和理念,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同时带動教育管理的转变和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

(二)转化性

在当代教育管理中,转化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能将学到的基本知识理念进行自主转变,使其与多个方面进行融合,并且产生新的知识行为。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种特征也被称为培养新的思维能力。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和掌握了知识,并不在乎培养新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所以说传统教育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些不足和缺陷,当代教育管理进行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管理过程中的生成行为方式,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固有知识和思维的转化能力。

(三)丰富性和共享性

当代教育管理在教育活动上表现得较为丰富,改变了传统教育管理在活动上单一性质这一问题,体现了当代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因为教育管理过程的丰富性能有效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

共享性主要是表现在教育管理结果、管理方式和关系方面,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参与所有的教育管理过程,不同的教育管理过程有不同的教育管理结果,所以结果的共享能很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此外,这也是教育管理的发展和进步,这与传统教育管理不同,在传统教育管理中,都是独自分享,而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分享性就促进了人人分享,人人负责。通过这种共享机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确保了每个人都有参与和分享的权利。

四、总结

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教育管理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将教育管理过程作为主导,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

作者:郭泽成

当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意义论文 篇3:

我国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和虚拟的概念,涵盖了所有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元素。而教育仪式是教育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依托于教育空间,又能够完善教育空间的内涵。本文即立足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通过对二者定义和相互关系的阐述,进而论述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内容——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文末提出了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希望以此独特视角助力我国教育产业更为完善和长远的发展。

教育空间 教育仪式 现状及问题

一、理论阐释: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1.教育空间的形成

“空间”是由自然、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元素所构成的一种创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育是人类生活与实践的一部分,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体系,也处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体系之内。结合“空间”和“教育”,“教育空间”的概念也就此形成: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自身所形成的运行空间和所处的社会空间的结合,教育空间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即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校园等专有空间内完成,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即受社会总体空间环境和元素的影响,教育空间即是通过内空间循环和外空间循环完成自身的转换与更新。教育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自然教育空间到学校出现后的社会教育空间以及现代信息化教育空间的嬗变,这一过程并伴随着教育形态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也可以说,教育空间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由自然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教育空间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据此视角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完善和指导实践显然具有重要价值。

2.从教育空间到教育仪式

现代意义的教育空间是指由各类科学及技能构成的知识空间和由道德素质塑造构成的思想空间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现代教育空间的内涵源于学校空间和教育环境,但又高于二者之和,是一种相对理想化、宽泛化的概念模式,教育空间不止容纳学校、学科、教师、设施等实质元素,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目标等虚拟元素,另外,教育空间还容纳了除此之外的可以自我构建、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想象和目标元素,在这一空间里,构建者可以充分想象其中应该具备何种元素,必须具备何种元素,已经具备何种元素,还需补充何种元素,等等类似问题,从而使教育空间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通过这一对现代教育空间内涵的阐释,空间构建者可以由此清晰地思考和发现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同当下教育体制发展存在的差异。具体而言:目前的教育空间内具备了比较充足的传播知识、教授技能、科学创新等因素,却忽略了情感交流、性格塑造、心灵关怀、思想道德等基础素质元素,这样的教育空间处于一种强知识而弱思想的扭曲形态,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补充和完善。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需求,本文引入了“教育仪式”的概念,通过对教育仪式的研究和论述,将教育仪式这一元素补充进教育空间之内,由此构建理想状态的全面发展教育空间模式。

3.教育仪式的内涵及功能

“仪式”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为古老的概念和元素。目前学术界对于仪式的具体含义基于自身文化差异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诠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传统和现阶段特点,“仪式”应被理解为由传统文化延续和规范之下的,承担一定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特定行为,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直观性、规范性、震撼性、凝聚性的特征和功能,是对人类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建设和继承。相对应的,“教育仪式”就是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特定和规范化的文化和社会行为。我国教育仪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西周开始的“释菜礼”(西周时期的开学礼)到唐代的束修礼(唐朝的开学礼),再到现代教育中的升旗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以及更广泛层面的祭孔大典、成人典礼,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教育仪式的具体践行。

4.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统一

如前所述,教育空间涵盖了知识空间和思想空间两个层次,而教育仪式是思想空间的重要构成和补充元素,同时教育仪式的践行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空间之内,因此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关系。可以说,教育空间是教育仪式开展的空间,而教育仪式则是教育空间内的仪式,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而在外在表象上,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即是文化传承的统一和互补,也是教育价值的统一和互补,协调统一,不可分割。

二、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种类繁多,既有继承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尊师仪式、纪念仪式等形式,也有现代社会的入团仪式、入党仪式、升旗仪式、评奖仪式等,更有组织和地方性质的如“阳光体育活动”仪式、高雅文化进校园仪式、考试动员仪式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不一而足。这些教育仪式也分别在各自的教育空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学校管理者和仪式组织者通常能够抓住契机,充分利用仪式的象征意义将仪式形式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仪式功能,将仪式形式固化、强化,由此获取认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为教育空间补充进短缺元素。目前我国现有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主要在以下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1)通过教育仪式将日常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进行强化;(2)通过教育仪式充分挖掘教育空间内的资源效用,提升教育资源影响力;(3)充分激发个体思想道德层面的主动性,提升教育整体素质。

2.我国学校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发展现实下的教育空间内并不缺乏教育仪式,然而总体而言,现有教育仪式却存在一定问题,甚至有些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仪式。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目前教育空间发展扭曲,表现为过分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经济、政治、信息、科技发展大环境之下的教育空间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这些知识技能的现实意义和快捷途径,并没有补充进必要的道德层面元素,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之内进行的教育仪式,也必然显现出孤独的一面,无法发挥教育仪式共鸣、震撼、凝聚和指引等文化功能。下面具体分析。

(1)教育仪式意义的失落

教育仪式是文化符号下的行为阐释,其承载的是某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教育仪式中必须要结合教育空间具体实施,即在进行教育仪式时,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仪式功能和意义的教育空间,这样才能使教育仪式更加为参与者所接受和认同,才能展现其功效。而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教育仪式都体现出意义失落的缺陷,在很多参与者眼中,仪式仅仅是形式,从而把教育仪式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人文活动看作是机械、简单的形式主义而予以否定,甚至是歪曲和误解。举例而言,2007年某大学近三千名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成人仪式,这本是极有意义之举,然而仪式结束后,主办方却为每位参与学生发放了一本《成人手册》和一个安全套。此举简单地将“成人”同“成年”混为一谈,显然歪曲了“成人仪式”的积极内涵,大煞风景。

(2)教育仪式的内容空泛

教育仪式必须通过在教育空间内的特定行为加以诠释,这里的“特定行为”包括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一整套仪式流程,由此体现出仪式所处空间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增加仪式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然而现代教育仪式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却是内容空洞、形式简单、过程乏味。以升旗仪式为例,升旗仪式所承载的是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崇高文化内涵,标准仪式流程应为全体参与者穿统一服装,奏国歌,升国旗,全体人员神情肃穆,行注目礼,唱国歌。然而现在学校内的升旗仪式过多地流于形式,参与者着装混乱,神情散漫,交头接耳,行“侧目礼”或“闭幕礼”,将升旗仪式看作是一个形式,应付了事,根本无法理解升旗仪式的内涵。

(3)教育空间扭曲

教育仪式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特定教育空间内的一套特定的、规范的的程序化流程,是通过精心构筑的细节和特殊的形式约定而完成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参与者能够置身特定教育空间之内,感同身受,进而深化仪式的的象征意义,更好传达仪式的内在涵义。然而当下很多教育仪式却省略甚至扭曲了教育空间的构建,规范严谨的教育仪式成了可有可无的走过场。

三、关于构建完整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分析

1.加强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

美国著名当代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曾说道,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追求和分享价值和道德发展的教育集合体,其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和教育意义。基于这一观点,学校教育空间更应该通过教育仪式这一有效方法来塑造和提升教育参与者的思想道德、信仰理念等精神层次的内涵。而构建教育空间,强化教育仪式功效的前提,是基于组织者对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的正确认知。如果组织者对教育空间概念十分了解,并能透彻地知晓教育仪式的内蕴,就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将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完美结合,从自身的能力和信仰出发将教育仪式的全部功效在合适的价值空间内加以释放和升华。许多教育空间内的仪式缺失也恰恰是因为管理者和组织者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了解其具体特性和内涵。如上下课仪式,其中所蕴含的是传统的尊师重道,而现如今不止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已经认为这一仪式没有必要而将其取消。

2.把握主要特征,加强核心要素构建

教育空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而教育仪式也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把握上,应以掌握其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素为原则,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凸显地位

一种仪式的发展和传播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越高,人们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则发展程度越高,传播范围越广,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育仪式也就越能发挥功效。因此,应紧紧围绕教育空间特色,构建和凸显教育仪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即是对教育生活的诠释,也是对教育生活的超越,因此要特别将教育仪式和普通教育活动区分开来,在形式策划和流程实施上凸显教育仪式的更高地位,从而在教育空间内形成特色人文印记,使广大师生自觉认可教育仪式的重要性,自觉践行和发扬教育仪式文化。

(2)重复强化

教育仪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定空间内的可重复性,不仅自身有着规范的体系流程使重复变为可能,也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深化影响。通常而言,仪式的重复性越高,仪式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度就越高,其重要性的心理暗示也就越强。反之,淡化或省略仪式的举行,或者简化仪式环节,则会使仪式的核心地位形象大大弱化,使仪式的重要性下降。教育空间内有很多仪式需要定期举行,而且需要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如升旗仪式,上下课仪式等,组织管理者此时一定不能敷衍了事,一次的弱化就会给参与者带来“这一仪式可有可无”的心理暗示,影响仪式的地位和其在空间内功能的发挥。

(3)规范流程

规范性意味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给人以“不容忽视,不容改变,不容亵渎”的心理定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如果仪式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神圣性,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规范性”对教育空间内的教育仪式的重要作用。仪式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文化和人文活动,规范性也是仪式同其他普通社会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正是有了每一个细节、每一道程序上的规范性,才会使参与者产生巨大的肃然起敬的心理震撼,才会使仪式被更好地尊重和传承。一旦在流程上任意而为,则会使仪式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仪式也就会沦为普通教育活动,甚至消亡。

教育空间和教育仪式源于固有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新的形式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首先,对于教育空间而言,其思考和研究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育仪式层面,而应站在所有教育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元素的整体性上加以讨论和构建,需要给人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想象空间,并随着教育发展实践而不断扩充进新的内容,由此将教育空间理论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研究才最具有高屋建瓴的要义。其次,对于教育仪式所承载的思想道德内涵也应予以深入挖掘,兼具传统和现代价值理念,引入自我扬弃机制,打造核心价值意向,既要引入新时代价值观下的新的教育仪式,也要让传统仪式承载更为厚重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教育仪式和教育空间的交融互动中,应用辩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打造这一和谐统一的理论模型,在实践中完善其内涵,延展其功能,同教育实践良性互动,相辅相成。

————————

参考文献

[1]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河南大学,2009.

[2] 王晋.教育仪式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作者: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王亚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与商业计划分析论文下一篇:新课标教学实践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