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个军队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思路,系统设计基于交叉结构,实现了军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与过程控制的网络化管理与数字化应用。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党员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形式缺乏创新性、党支部作用未充分发挥等不符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的问题。要通过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平台拓展、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完善制度机制等途径,形成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成效。

[关键词]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高校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提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党员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学懂弄通做实。[1]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发挥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其教育管理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系列问题,如何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党员质量,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如今,我们党有9000多万名党员,高质量的党员队伍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作为重点,切实有效地加强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系列论述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高校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源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党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一重要论述对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调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才能始终保持高校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现阶段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快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应用愈加广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快速变化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高校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2]客观来讲,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宗旨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高、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日常管理宽松软、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一)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党性修养不足。目前,高校部分党员存在理论素养不高、党性修养不足,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形势政策学习不扎实,理论学习产生懈怠等问题。比如在2018年上海市对高校的党员发展检查过程中,发展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对党的理论描述有明显错误,有申请者对党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表述有误,有些内容甚至存在网上严重抄袭现象。在党员发展谈话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知度不够,甚至入党誓词也记不完整。

二是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日常管理不严格。首先,党员“入口关”把关不严,存在发展流程不规范、不按照组织要求落实、过程性管理过于宽松、“重组织入党轻思想入党”等问题,难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积极性不高,部分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出勤率达不到100%。再次,党员的先进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党员信仰不够坚定,作风不够端正,在学习工作中不能以身作则,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不多。目前高校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在组织的过程中,局限性比较明显,落实任务的多,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活动的少。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吸引党员有效参与组织生活的方法不多,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个体需求和心理需求。再加上学生缺少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很多人对入党认识不够深刻,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和方式,会导致他们功利性增强,行动上入党了,但思想上并未入党。

(二)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政治站位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但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忽视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政治站位不够高,认识不到位,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黨内法规不彻底,导致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现象长期存在,对党员的教育缺少系统性规划和系统性培养,对党员的组织纪律性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二是党员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重发展轻教育”的工作思维定势导致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应付上级检查,敷衍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人在心不在”、形式主义、空心主义现象突出,教育性不强,甚至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既入不了心,也入不了头脑。这种表面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零散的、碎片化的教育,长此以往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造成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偏重于理论学习,虽然涉及实践教育,但实践教育仅限于参观、考察红色胜地等方面,缺少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不能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内容的逻辑体系和思想观点,仅限于表面的走马观花,未能起到思想共鸣、情感认同的效果。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终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各类信息越发普遍化,大学生“网络原居民”的到来,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促使传统的单一教育方式向多元化方式创新转型。而当前,高校对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极大地削减了党员学习的热情,难以达到入脑入心入行。除了例行的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支部大会等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外,很难有其他丰富的教育形式。加之新媒体阵地建设落后,没有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四是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要发挥成效,必须进一步加强体制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首先,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还需进一步理顺,应明确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临时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发挥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其次,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缺乏一些日常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调动党员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再次,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目前,高校基本都给学院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但是由于业务不精、素质不高,习惯于被动性开展工作;加之一些党务工作者缺乏经验、专业知识不强等,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掌握不准、指导不足。

三、积极探索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设计。一是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前移党员教育关口,把党员教育前移到入学新生群体,通过“新生党课”“第一堂思政课”以及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在新生群体中开展党史党情教育,普及国情党情社情、形势政策,坚定新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新生自觉主动向党组织靠拢。[3]严把党员入口关,从团员推优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再到发展为预备党员,做到党校培训、谈话、讨论、考察、公示、审核,严格规范,环环紧扣。成为正式党员以后,除了日常的党员教育外,还应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和思想引导。

二是要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对新党员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党龄较长的学生党员重点进行廉洁、党风、党纪等教育,对流动党员则重点加强党员权利、义务教育等。另外,要把握好思想教育的“两个关键期”——即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和入党后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对新生,上好第一堂党课,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的政策教育,引导新生向党组织靠拢;对毕业生党员,引导他们增强党员意识,及时转接组织关系。

三是要增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党员教育要跟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成长实际和发展诉求结合起来,让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理论灌输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党员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要注重发挥党员榜样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先进典型带动、引导身边的人,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教育平台拓展,丰富教育内涵和教育手段。一是要创新教育平台,筑牢宿舍和社团两大阵地,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每一名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组织生活中,保证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时时处处全覆盖。宿舍作为学生党员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高校要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进学生宿舍、进学生社团或在宿舍、社团成立临时党支部,增强党员归属感,提高党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激发党组织生机活力。

二是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拓展网上阵地。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及和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将线上与线下工作有机结合,创设“互联网+党建”等活动方式,运用微电影、新媒体课件等,为学生党员教育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让学生党员在体验中增强学习效果。

三是要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党员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运用主题报告、知识竞赛、读书交流等载体,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拓展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党员重走革命道路、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知识扶贫和科技助农活动等志愿者活动。通过开展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

(三)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管理、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等。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基本制度,完善党员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工作制度。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让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硬指标。学校党委要把抓党员教育管理纳入二级学院书记年终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情况作出评价,对责任落实不力、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正确的导向。学院党委应将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到支部规范化建设中。

三是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党性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要开展定期的、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工作水平,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要将思想政治课老师纳入到队伍中,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5/21/c_1124524932.htm.

[2]何熠,孙威.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3(4):131—132.

[3]宋晓东.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39—42.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學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责任编辑:丁  达

作者:刘德强 姜珍珍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2:

军队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摘 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个军队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思路,系统设计基于交叉结构,实现了军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与过程控制的网络化管理与数字化应用。

关键词:医学院校 教育管理 信息平台 开发

一、引言

军队院校教育管理是一项信息量大、头绪繁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调研发现,此前已有的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虽在不同院校日常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普遍存在系统本身功能单一、对教育管理业务的覆盖面不够、网络化程度不高、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我院着手进行军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系统平台是基于对军队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的使用范围延伸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分散到教育管理的各相关部门,并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灵活、方便的操作界面,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率,从而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系统总体设计

以军队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以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为主线,基于先进的网络架构和程序设计技术,实现军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为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学员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并提供决策支持。

1.坚持体现特色、有所创新、注重实用、便于管理、统一标准、科学规范、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原则。紧密结合军队院校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努力把握教育管理工作的共同特点,实现了对专业设置、教育计划、质量、学籍、教材以及师资队伍、教学评估等主要业务的管理。

2.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探讨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教育管理表面上繁琐杂乱,实质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继承性、层次性和整体性)。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归结出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院校编制主线,二是教学实施流程主线。

3.基于C/S和B/S交叉并用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突破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和军训网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系统,可在多地域、任意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来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大大加强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

4.实现基于分布式结构、以教育训练信息为中心,沟通学员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等,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功能完备、数据资源共享、信息采集和反馈及时,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实时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形成计划管理、题库命题、学籍管理、质量控制、师资管理、设备器材教材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和日常事务处理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业务流程设计

以军队教育管理的有关管理规定为依据,通过对各个相关管理环节的分析,首先建立起了教育管理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对院校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表面上繁琐、杂乱无序,实质上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的主要是教育训练实施流程,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各项工作层次分明,形成了教育工作的有机整体,院校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学员和教员两个实体,所有工作均围绕着这两个实体来展开。系统的设计抓住这两个实体,理清与实体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2.交叉结构设计

本系统设计采用了C/S和B/S交叉并用的结构。以Windows 2000/2003 Server作为网络系统软件平台,后端基于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以混合结构进行设计: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处理部分采用C/S结构, 而数据查询和数据采集部分采用基于Web的B/S结构实现,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各种分布计算结构的优势,又实现了与最新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对于C/S结构的前端管理程序,选择流行的Borland Delphi 7.0编程实现,作为优秀而功能强大的编程工具,充分实现了程序设计人员分布式处理的构想和系统整体目标;B/S结构的Web应用程序实现则采用ASP、ASP.Net实现。

3.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七大模块、二十多个子模块:学员管理、教员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教保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管理等,系统基本功能组成如图2所示。

(1)计划管理:训练计划的制定、课表编排与发布;(2)题库命题:各专业试题库管理,可完成自动组卷与试卷格式化输出;(3)测评管理:各类人员在线考核与测试,并自动记录相关数据;(4)学员管理:完成学员基本信息管理,各类奖罚及异动管理、毕业管理等;(5)质量管理:学员训练过程及成绩信息管理,可进行多条件质量分析;(6)教员管理:教员基本情况、教学与工作绩效管理等;(7)科研管理:实现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全程管理;(8)继续教育: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项目信息、学分量化统计与分析;(9)设备管理:训练设备基本信息及设备资产的账目统计;(10)教材管理:教材库存、购入、领取管理与账目统计管理;(11)器材管理:训练器材物资库存、入库、出库与账目统计管理;(12)教学评估:日常教学评估与学员评教、教员评学管理;(13)教育办公:实现日常事务的网上办公自动化。

四、系统特点

1.实现系统设计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融合

融合部队院校多年来教育管理及改革的经验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将量化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融入系统中,较好地解决了MIS与管理模式的衔接,实现了教育训练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培养对象的环节控制。

2.基于组件、OLE实现与Word、Excel的无缝结合

系统涉及的格式文档和报表量比较大,依据环境和不同使用要求,对于格式文档(如试卷),系统通过Delphi的Servers控件,以OLE方式对Word进行控制,使用Word属性动态生成Doc格式的文件,将程序中的数据输入到Word,直接生成符合要求的格式;对报表的处理是通过Servers组件将本系统与Excel实现了无缝结合,将系统中的数据输出到Excel,自动生成格式化报表,同时,也可直接打开并使用已有的Excel数据进行处理。无论是系统生成的格式文档或报表,用户均可按照本人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编排,十分灵活方便。

3.建立了军队人员绩效与量化管理评价体系

作为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调控手段,制定了量化学分标准与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形成以项目学分为主线,实现“项目分布采集—项目集中审核—学分自动生成—实时分析评定”的网络模式。

4.基于交叉并用架构和模块化设计

采用C/S结构与B/S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既能满足教育管理用户集中、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最大范围地使用该系统。采用基于多层结构的面向对象组件技术,对数据的封装、设计的模块化、减少类之间的依赖性和类的聚合性等,增强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5.基于数据挖掘的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基于数据挖掘分类技术对学员成绩、教员教学工作绩效进行分析。应用决策树算法提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军校教育管理应用中的实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均值、方差成绩分析模式,把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实现更好地开展教学训练工作,提高质量。

6.基于Ajax技术的系统优化设计

Ajax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无需刷新页面便可向服务器传输或读写数据,这样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加快了响应速度,缩短了用户等候时间。基于Ajax的系统设计,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了—个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并不是所有的用户请求都提交给服务器,只有确定需要从服务器读取新数据时再由Ajax引擎代为向服务器提交请求。

系统基于Ajax技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1)当用户输入数据时,系统能够自动提示输入数据的范围;(2)系统自动关联了数据的逻辑联动,确保了数据关系的正确;(3)杜绝了屏幕闪烁更新,提升了用户体验;(4)减少了数据往返,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服务器的负载。

五、结束语

军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将日常管理工作与学兵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数据库技术、Web技术开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经过实践检验,其作用和效果非常明显,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提升教育训练质量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华民,梁水.Delphi函数参考大全(明日科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11-300.

[2]李贺,刘彬彬.SQL Server 2000应用与开发范例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58-298.

作者:戚红军 李保红 王惠萍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3:

“新常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平稳增长,教育结构也进入适应需求、不断优化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如何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理念与方案,并以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设计为应用案例,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 研究生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作为核心人力资源与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连接点,高等教育也是当今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智慧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现阶段高等教育所存在的新常态与新特点(杜玉波, 2015)。在“新常态”背景下,从国家、区域、高校等层面分析和梳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面对的新趋势,能够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成了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学位授予点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教育大国行列。即便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的实力,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任毅, 2016)。在今后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体量的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学者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林勇和倪有源(2009)对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功能完善的研究生学位申请及学位授予管理系统,优化了学位申请与授予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办公效率。也有部分学者就如何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步骤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进行研究,如王婧(2014)从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展开,根据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备教学流程、开题报告控制流程和论文撰写流程三大核心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孟俊峰(2009)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入手,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设计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与选课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学籍管理等八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另有部分学者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李门楼和郭嘉(2011)以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为例,论述了其信息系统的结构、实现的过程、功能,以及取得的实效,探寻了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入手进行研究,如张建华(2014)研究设计了具有“社会—技术”双重属性的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并对环境支持子系统的资源支持层和管理支持层的实现策略、调整方向和适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实际应用案例,重点探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设计的理念与方案。

二、“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

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彈性学制、学分制培养等诸多的创新教育路径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李门楼, 郭嘉, 2011),也给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带来了困难,甚至连管理决策的制定都出现了很大的障碍。新形势需要一个很合理的顶层设计,针对研究生的招生、入学、培养、学位等各个环节开发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胡忠辉, 2015)。

(一)研究生培养新需求带来新挑战

“新常态”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李立国, 2015)。如何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体现研究生分类管理的特点并做到有实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除了研究生培养类型多这一特点之外,研究生培养环节多、个性化强、流程长,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自律意识参差不齐、诚信意识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特别是研究生多校区分布等客观问题,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在校研究生达到万人规模时,完全依靠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利用一般的研究生信息系统辅助的管理模式,难以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实时、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二)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

采用传统人工手段辅以简易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式,管理效率低,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由此可能产生学籍信息、专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成绩不一致等问题,难以杜绝培养过程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和管理漏洞,包括部分任课教师随意调停课和上课不到位等现象,这些问题冲击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正常秩序。此外,及时、全面地收集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数据往往十分困难,更无法及时进行全面的培养质量分析。采用传统人工管理方法,研究生学籍异动、培养方案修改、调停课程、学位论文送审以及导师考核和管理等,往往需要依据纸质报告传递、审批,既烦琐又耗时,制约着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传统的信息系统不仅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程跟踪、及时监控、质量评价和反馈优化的需要。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大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收集挖据、统计分析和预测等功能,能够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变革。

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除了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等宏观情况之外,对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必不可少。例如,通过对系统设计的重新调整,在跟踪研究生学业和科研情况的有关数据基础上,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个体未来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否存在偏差,以便对培养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设计理念与方案

(一)系统的建设目标

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软件代码的形式融合并固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打造一个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保证培养质量。

(二)系统的总体设想

从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明确导师、学术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的学术责任与行政责任,理清质量保障机制,在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融合在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打造一个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从研究生入学、培养到毕业和学位授予全过程各环节管理的信息化,确保每个培养环节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完成,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超过时限,下一个环节自然延期,直到延迟论文送审,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基础业务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研究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详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及时预警等;平台的各使用方(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各种申请,进行网上审批;根据系统设置的待办事务提醒功能,各角色可以方便、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的业务事项;系统根据操作用户角色的不同,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对各角色工作任务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此外,通过与移动通讯网互联,利用手机短信,实现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及时送达和提醒;该系统还提供培养过程各环节数据的多种统计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实时监督培养过程,为培养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三)系统的设计方案

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依托校园网、因特网和移动通讯网,实现覆盖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全过程的业务信息化和自动化,应具有较高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既适应研究生培养流程改革的新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时期、不同管理方式和业务要求,还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1. 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与流程设计

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该系统包含培养方案管理、学籍管理、教务信箱、基础数据管理、专业与个人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包括导师和任课教师)、论文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申请管理、系统管理和短信平台等功能模块。以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按照系统用户设计功能模块和用户界面,不同的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管理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权限和相应的操作功能。图1显示了导师角色的操作界面。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多级多方的配合与交互,需要满足各种用户(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以及相关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等)通过网络提交和审批各种申请,包括调课申请、调整个人培养计划申请、开题报告申请、论文送审资格申请、授予学位申请等。针对本系统主要操作用户不同的角色,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并对各角色工作任务完成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动态分配功能,同一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进行不同身份间的切换。设计不同操作用户待办事项提醒功能,集中列出待办事项,及时进行提醒,方便各角色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业务。

根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设计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流程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学籍和注册管理流程,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提交、论证和审核流程;课程信息、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管理,研究生通过网络选课、排课管理,调停课管理,考试、成绩管理,课程评测流程管理;论文阶段开题申请、公告以及开题报告论证流程,论文预答辩申请与审核流程;学位(毕业)论文送审资格审查毕业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流程;研究生和导师可通过网络商议培养方案、开题报告等培养过程遇到的事宜。

2. 系统权限管理与信息安全设计

系统涉及多种操作用户,同一用户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审批权限,本系统设计出一个高效、安全的权限管理模块。由于系统存储着研究生和教师的大量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研究生平时课程分数等重要隐私资料,严格限制非授权用户访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适合于各类合法用户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本项目设计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方法,对系统所有的合法用户进行对应的身份认证。基于此,根据不同用户在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身份角色,在该系统中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限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用户的访问和操作加以控制与管理。

就管理部门而言,相应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是基本稳定的,而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会发生调整。在系统设计上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例如:分离管理人员与业务角色的操作权限,并相应增加其工作内容和业务权限的范围。当管理人员所处的岗位发生变化时,只需进行简单的调整操作,就能使其拥有新业务的操作权限。系统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系统会对操作用户的操作动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以操作日志的形式进行管理。此外,还要保障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因系统故障而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

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基于.NET标准的多层Web應用架构开发平台,采用分层式设计,具有松散耦合、逻辑复用、标准定义等优点,具有较好健壮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如图2所示,本信息化管理系统按层次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层。

(1)表示层是为用户提供的可视化界面,是人机交互的接口,负责使用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一方面,通过表示层采集业务处理所需的数据并导入数据库;另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将所需的数据以其希望的形式进行呈现。此外,还需针对系统不同用户角色设计不同的显示界面。

(2)业务逻辑层封装着各项业务处理的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层。业务逻辑层的所有设计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特有的逻辑密切相关。在业务逻辑层中,层与层之间属于松散的公共耦合,必须通过数据访问层才可访问到对应的数据库。通俗来讲,是通过接口模块IDAL实现对数据访问业务的调用。业务层可以方便地扩展功能或变更业务,既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也有效降低了系统维护的难度。

(3)数据访问层处理数据库的访问逻辑。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库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数据实体,与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表逐一对应。数据实体统一集中到Model程序,便于业务逻辑针对相应数据表进行读/写操作。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均通过引用程序集Model,实现对这些数据实体的操作。第二类是数据库对象,即属于数据的业务逻辑对象。由于其只具有外在行为,与数据没有直接关联,所有的数据库对象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接口模块IDAL上。在数据访问层,通过将数据实体与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区分开来,促使二者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当用户对数据库对象进行改变时,不会对Model模块中的数据实体对象造成任何影响。此项无关实现的设计,充足彰显了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及数据库的可复制性。

4. 数据库设计

设计高度结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并设定相应的安全机制,以保证各类数据安全性。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结构设计,模拟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象及其应用数据进行封装,使数据库结构更加清晰,不仅降低了开发应用的难度,也减少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 工具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引擎是系统所有数据处理及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储存各类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

5. 制度设计

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点,确定培养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即学籍与注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管理、开题报告与论文预答辩、论文送审资格审查、送审与答辩管理、毕业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导师管理等,并将管理规章制度融合、固化在业务流程运行规则中。

以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库数据作为学籍管理的基本数据源,设计研究生学籍和注册管理业务流程,并与校内计财处缴费系统、国家教育部学信网对接,使系统可直接向学信网进行电子注册和上报毕业信息库,杜绝不同部门和上下级管理衔接的漏洞;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提交、论证和审核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业务流程,确保每个培养环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设计研究生学习全过程的进程标识、查询、学业预警和短信提醒等功能;设计研究生和教师网上各类申请和审批功能;确定不同角色用户的功能需求和权限,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动态分配功能;设计待办事项提醒功能;设计培养过程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自动生成报表功能,及时掌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状态和趋势,为管理人员强化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提供依据。

四、应用案例

福州大学把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念引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中,构建了全新的以信息化管理平台——“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见图3),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提供支持。经过6年多的应用实践,“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该系统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保证机制融合、固化在各项管理业务流程及其运行规则中,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避免了培养的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随意性,杜绝管理过程人为干扰和管理漏洞,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必要环节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系统的数据挖掘功能与质量监控、绩效评价和奖励创新等激励机制有效结合,方便进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质量分析,为管理者强化薄弱环节质量监控、绩效分配提供依据。比如:通过对各环节培养质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学校重点抽查盲审的学位论文对象。同时,各学院、各培养环节、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数据一目了然,为管理者强化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提供依据(见图4)。与手机联网,自动以短信将待办事项和任务要求及时送达有关用户,并设有集中的待办事项目录清单和处理按钮,使业务流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更加便捷、顺畅、高效。

系统自动化、人性化的设计提高了管理效率。培养管理涉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开题报告以及论文送审等大量工作,特别是毕业与学位授予资格审核以及各种报表的编制,以往前后需持续10多天,且容易出现差错。“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只需点击一个按钮系统即可批量完成各项工作,工作时间缩短至1.5天。

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于2009年7月开始在福州大学研究生院投入运行;2013年9月开始分别在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研发的背景,阐述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重点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框架,并以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上的显著成效。

信息化不是一个技术,也不是一个技术的推广,而是一种管理理念(俞立中, 201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不仅仅是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的升级调整,更重要的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转变。科学且人性化的信息化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由之举。目前,基于一般的数据分析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研究生教育中已有大量的实际应用(孙东平, 2013)。在大数据思维下,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也应用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张鹏高, 张生, 李宣宣, 2015)。如今,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管理所具有的专门性与信息系统的标准性更加融合,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深入探索(张辉, 2013)。

[参考文献]

杜玉波. 2015.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17):1-1.

胡忠辉. 2015. 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J]. 中国教育网络(Z1):75-76.

李立国. 2015. 新常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态势[N]. 中国教育报,03-23(5).

李门楼,郭嘉. 2011.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3):22-25.

林勇,倪有源. 2008. 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7-81.

孟俊峰. 2009.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任毅. 2016. 新常态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 学理论(2):23-26.

孙东平. 2013. 数据挖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46-49.

王婧. 2014. 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俞立中. 2011. 信息化是一种管理理念[J]. 中国教育网络(10):28.

张辉. 2013.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以北京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36-40.

張建华. 2014. 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及其实现策略[J]. 研究生教育研究(3):45-47.

张鹏高,张生,李宣宣. 2015.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5):12-14.

作者:常凯 赵艳莉 黄文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的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