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提问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文章在分析常见的课堂提问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策略。

第一篇:提问设计论文范文

依托提问设计 提升思维品质

【内容摘要】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故事类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导向,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针对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型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提问设计 思维品质 故事类阅读

问题的提出

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2018年1月正式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修正和界定。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英语学习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焦点。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学科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科学习的主阵地。虽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不断推进,但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中英语教师仍然把更多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等的讲授上,忽略了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语篇类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决定其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余文森(2017)指出,目前高中生的思维浅层化严重,表现为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缓慢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性,不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不能在梳理信息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正确评判各种观点,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问设计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关系

虽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篇类型着手,理解分析语篇,完成先解构后建构的过程,通过在课堂上展开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以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问推进阅读教学,无疑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他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提出了问题设计模式。布鲁姆认为,教学中的问题有简单和复杂,可以按照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对应不同的思维水平。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多维度提升思维品质。

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不同类型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计可以遵循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过度的规律,这些问题按思维层次可以划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

展示型问题对应了布鲁姆理论中的认知和理解两个环节。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语篇类型,了解语篇结构,并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目标语篇中信息的梳理和概括,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这类问题一般注重对语篇的浅层理解,在提问的形式上一般会采用who, what, where, when等来进行提问。

参阅型问题对应了布鲁姆理论中的应用和分析两个环节。这一类问题一般建立在学生梳理语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解构语篇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完成对语篇信息的分析和推断,挖掘语篇的深层涵义。参阅型问题一般在语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以语篇阅读获取的信息为依据,分析推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深度的思维活动,这类问题的提问形式中多出现how, why等关键词。

评估型问题对应了布鲁姆理论中的综合和评价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展示型问题梳理信息,通过参阅型问题完成对信息逻辑关系的推断,也为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度搭建了支架。因此,评估型问题是对语篇的拓展,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涵义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此类问题的常见提问方式有:What do you think of…?

高中英语故事类阅读教学提问设计实例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料比较丰富,涉及不同主题语境和不同的语篇类型,但笔者认为,英语故事类阅读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传达出的思想更丰富深刻,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想素材。因此,本文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在高中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依托有效的提问设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选用的英语故事选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 unit1的 Never Say Goodbye.

文本解读

Never Say Goodbye取材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unit1,原文词数676个单词,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对文章进行了改编,删掉个别不影响文章理解的高中超纲单词,删减之后剩余630个单词,文章保存了原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故事。本文从主体语境范畴,属于人与自我这个主题。从语篇类型来看,本文属于情感类故事。作者采用倒叙的叙事模式,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回忆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自己10岁时的往事:“我”10岁时,因为要离开老房子而要跟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分别,心情十分悲伤。“我”的祖父用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了“Goodbye”是一个冰冷的词,帮“我”克服了因为告别而带来的内心悲伤,并给“我”建议——永远不要跟你爱的人说再见。整篇文章虽然阅读难度较大,但情感教育意义很深刻,非常适合高三的学生阅读和赏析。

以提升思维品质为目标的阅读提问设计分析

展示型问题,提升学生辨析语言具体现象和梳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避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忽略语言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语境的问题,笔者在本课设计的过程中,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辨析语言的具体现象,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升信息梳理的能力。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展示型问题:

Q1: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words to replace “shuddering” in Para.2?

Q2: What did grandpa mean by saying “It isn’t the roses that are beautiful”?

提问1引导学生注意单词在上下语境中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活原有的语言知识,用意译的方式替换单词,这不仅促使学生在语境中对比语言知识, 并且对词汇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提问2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关注故 事情节,从祖父的个人经历为出发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为了学生能从对文本表面信息的理解中跳脱出来,培养其梳理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Q1:Wha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is passage?

Q2: Who are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mentioned in the text?

Q3: Can you divide the story into three parts? Tr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提问1和提问2思维起点较低,学生只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的语篇类型,并快速锁定故事的主要人物。两个问题虽然思维难度不大,但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制。提问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和梳理故事情节,并对本文进行分段和大意的概括,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阅型问题,提升学生分析和推断信息逻辑关系的能力

分析和推断属于深度思维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断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故事类阅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因此,笔者在本文的阅读中,引领学生关注文本情境,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Q1: What problem was the author confronted with?

Q2: What did grandpa say about the word “goodbye”?

Q3: Why did grandpa tell the author the story?

Q4: 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fter hearing the story?

Q5: What did grandpa want the author to remember?

Q6: Why did the author choose to say “hello” to grandpa when he was seriously ill?

Q7: Why is the passage entitled “never say goodbye”?

这一系列问题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基础,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之间,提升学生分析和推断信息逻辑关系的能力。提问1和提问2是展示型问题,教师旨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先关注文本表层信息:“我”要跟亲人和朋友分别,内心赶到非常悲伤,祖父告诉“我”“goodbye”是一个冰冷的没有温度的词汇。提问3-7是参阅型问题,主要以“HOW”“WHY”进行提问。提问3、4引导学生思考:祖父给“我”讲他的个人经历,讲述他对自己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说的最后一个词是“再见”,这让他感到悲伤,他希望“我”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明白——永远不要对最爱的人说“再见”。提问5、6要求学生在提问3、4的基础上推断出:“我”从祖父的经历中明白,一个人要记得人生中那些充满欢乐和幸福的瞬间,应该记得那些你对别人说“hello”而不是“goodbye”的瞬间。“我”正是因為体会到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所以当“我”去探望处于病重弥留之际的祖父时,“我”轻柔地对祖父说了一声“hello”。提问7是要求更高的参阅型问题,它需要学生对全文进行回顾,回归标题,对文章为何以“Never Say Goodbye”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索标题的深层含义。

笔者在此环节,利用问题链的提问形式,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完成了师生间思维的碰撞。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重组、推断,整个过程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进行了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评估型问题,提升学生评判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学生通过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厘清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了完成思维品质的再度提升,笔者设计了以下评估型问题:

Q1:What do you think of Grandpa’s advice to the author?

Q2: What will you choose to say to your teachers and friends when you graduate from this school?

提问1指向性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祖父对于“我”提出的建议进行评判,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问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谈谈如果自己面临跟朋友分别的场面时会说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对文本解构的前提下,重新建构,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而有效的提问方式是最好的引导。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从浅层信息的梳理到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全面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

但是,为了保证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应注意:

解读文本,保障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提前对文本进行精准的解读,关注文本语篇类型,厘清文本信息的逻辑关系,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全面把握文本涵义。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提问方式时,所有的问题才能紧扣文本主线,提高提问的指向性。

巧用问题链,以提升思维品质为导向。根据布鲁姆理论,教师应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巧用问题链,以启动、推进、提升思维品质为导向,为学生从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搭建支架,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任务。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胡明珠. 2018. 思维品质目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J]. 教学与管理.

陆霞. 2018. 高中英语故事类阅读文本的提问设计研究[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余文森. 2017.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洪霞.2017. 在初中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索[J].英语教师

梁美珍. 2011. 高中英语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及设计方法[J]. 中小学外语教学.

作者:马清勤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研究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文章在分析常见的课堂提问方法的基础上,指出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牛津津,湖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崔波,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管理研究。(湖北 黄石 4350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提问方式和方法,但仍然存在提问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提问方式不当导致师生之间无法充分交流,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有必要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意义

1. 增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提问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课堂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能够及时收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反馈,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这种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2.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这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非常重要。教师在提问时要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要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的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时提出问题,有助于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不足,或者遇到了难点,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改变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及知识要点适时改变,完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提问设计目标不明。在开展课堂提问时,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实施,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以教材为本,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重视整节课目标的设定,而忽略了把提问环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导致在课堂提问时对问题的目的把握不准,提出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效果不理想。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没有明确该问题的作用,以及该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 提问内容较单一。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虽然教师非常重视问题的设计,但他们有时并没有准备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的教师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准备,但忽略了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只占整个课堂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想的,并且设计比较随意,思辨性不足,这也导致了课堂效果不理想。

3. 问答形式缺乏灵活性。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他们往往采用较单一的方式,注重提问之后的结果,却忽略提问的过程。问答形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甚至希望学生马上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这种紧急状态下,学生会思维混乱,甚至答非所问。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提问就是把教学问题抛给学生,带动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减少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恰當的提问方式会影响课堂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事实上,课堂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设计。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就会可能使提问失去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应注意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要注重目标性,明确提问的目的。小学生集中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注意力易分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提问设计注重问题的目的和有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教师进行提问设计的目的首先是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其次是让学生练习和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针对不同的提问目的,有不同的问题设计方式。

2. 合理设计提问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提问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加强问题的丰富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提问设计质量有保证,不求问题多,但求问题的质量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三是提问设计的难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设计问题,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问题。问题设计过难,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从而产生逃避心理;问题设计太简单,则缺乏挑战性,学生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合理的提问设计要难易适中,既要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够使学生从所学知识中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3. 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重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提问关键点,少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课堂提问的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探究式的提问、层递式思维提问、启发性的提问、情境性提问等。(1)层递式提问即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一层一层地进行提问,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从简到难,引导学生思维从简单浅显不断向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2)探究式的提问即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只是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而不追究问题的结果,用线索、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从而自主解决问题。(3)开放性提问是一种开放学生思维的师生互动的提问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发展思维。

4. 扩展性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将“问题”扩展开来,让问题带动新的问题,将知识从点扩宽到面,丰富、完善知识内容,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扩展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种提问方式都有不同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所要教学的内容来设计提问。同时,教师要保证提问过程的趣味性,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这样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案例

1. 复习旧知识的提问设计。

(1)教师提问:上节课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他的公式是什么?学生答:a÷b×100%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__________的百分之几?

教师提问: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个应该怎么填?(给予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

学生回答:多或少(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自主思考)

(3)教师提问:那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思考过后,回答:

多:(a+b)÷b×100% 少:(a-b)÷b×100%

對复习已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的设计,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逐渐过渡到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2. 引入新课的提问设计。教师通过演示故事情景“买比萨饼”,请学生对该故事进行思考,设计提问。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11寸的比萨和2个7寸的比萨相比,真的多一些吗?

教师提问:同学们!真的划算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看看小明他们到底享受到优惠没有?(引出新的知识圆的面积)

该设计采用故事情景的导入方式,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提问,让学生通过故事思考“小朋友想买的11寸的比萨饼和店员与他换的2个7寸的比萨饼相比,真的划算吗”,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入新课“圆的面积”的教学。

3. 新知识的提问设计。新例题:“原计划实际造林12公顷,与原计划相比实际造林增加了多少?”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与原计划相比,实际植树造林的公顷数量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单位“1”的量是指什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讨论交流,列式计算。

(2)教师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与原计划相比,实际植树造林的实际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加深印象:(14-12)÷12=2÷12≈0.167=16.7

学生回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公顷 。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一种解法)

在展示新知识的例题时,该设计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出该例题的关键点,教师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公式以及题目的条件来探索出计算方法,从而启发学生从中探究出其他解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活动因其难预料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好数学的能力,因此合理的问题创设十分重要,枯燥单一的提问只会降低课堂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并且全方位地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以《交换律》课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李艾蔓.启思促学习,点拨为高效——略论小学数学的提问教学艺术[J].教育现代化,2016,(38):113.

[3] 魏平,王淇.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现状调查及策略探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145.

[4] 张艳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J].赤子(上中旬),2014,(9).

责任编辑 罗 佳

作者:牛津津 崔波

第三篇:探讨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摘要】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加快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在新高考的作用下越来越重要,很多学生都渴望学好,可是我们的教学远远落后,大多数都是老师一堂言,要不就是某个学生的思维统摄课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各家都有各自的招,在此我谈谈一些浅陋的想法。

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四种方式:

一、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鉴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有老师用到苏轼的《赤壁赋》、峻青的《秋色赋》,这些设计本是帮助学生理解郁达夫的悲秋,但这些反而让学生更加难理解,因而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就文本进行具体的赏鉴。

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

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与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诗歌前四句说远近是否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遥远,但两颗真挚的心相依相伴。而另外的学生认为: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遥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站在自己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

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用这些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情感形成之时。

学习《孔雀东南飞》,学生分成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对刘的爱是忠贞不渝的。另一方认为:焦太懦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让学生自己查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焦为什么会做这个决定。爱与不爱是个难解的题。

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提的巧,问的新,使课堂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学习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选择自杀?这个问题看似与课本无关,却能理解海子的人生理想。通过思考,学生说:海子有流浪之梦,诗歌之梦,田园之梦。而这些梦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都将破碎。

适时适度的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加快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编辑:龙贤东)

作者:丁文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英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