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为导向的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14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 目前以“奖、贷、助、补、减”及新生“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已基本建立, 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强大支撑, 但重物质帮扶, 轻精神“资助”, 重在“助”而失于“育”, 重数据, 轻素能的问题依旧突出。本课题主要基于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为导向, 深入挖掘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构建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新模式, 统筹规划, 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搞好顶层设计;依托三大课堂来强化受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融合多载体广泛宣传, 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一、完善资助制度, 统筹规划, 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制度是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资助制度, 学校应该根据国家资助政策, 搞好顶层设计, 以“立德树人”为资助育人根本任务, 将培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修订和完善资助相关制度, 规范资助政策管理, 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制度分两大层次:一是学校要切实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的配套制度, 如《国家奖学金、国奖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落实专项资助政策相关制度》等;另一层是学校根据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的相关制度细则, 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评选及实施办法》、《学校特困补助申请及资助细则》、《学生校内外勤工俭学管理实施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细则》等, 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落实执行, 逐步完善资助育人的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政策和制度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指明方向, 提供依据, 奠定基础。

二、依托三大课堂, 强化受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

依托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主阵地、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平台, 构建课堂知识导学、校园环境辅学、社会服务检学的“三大课堂”内外联动、功能互补、形式互动, 相辅相成, 相互融通,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 强化受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 增强受助学生的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应该结合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职场、社会需要和学院实际进行系统规划, 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指向, 以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以创新实践项目为依托,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实践创新培养工程的育人效果, 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 加强专项培训力度, 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全国, 以各级管理团队为指导, 组建师生赛事建设团队, 大幅提高职业技能大赛成绩, 顶岗实习、毕业项目与就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顺利实现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变, 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 在实践中得到成长。通过综合素质训练, 学生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三、广泛宣传, 加强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资助工作的本质是育人, 不仅要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燃眉之急, 应以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 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正面效应, 使有需要的大学生真正能够从资助体系中得到帮助。

学院应该积极构建以“你诚我信、感恩践行”、“创诚信校园, 树诚信校风, 做诚信学子”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 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等系列举措营造良好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以诚修身, 以信立业。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资助工作的开展, 但是思想教育不能培养出绝对的诚信行为, 必须辅以必要的监督与惩治手段, 才能使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更好地落实。

其次开展励志教育, 实施励志教育应当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 包括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辅导员等几个层级, 明确各项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以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高校举办例如青春故事分享会, 评选校园十大年度人物等活动, 营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助于大学生向上向善自主意识的形成, 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目前, 我国高校资助主要采取“给予式”工作方法, 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趋向, 使受助者的义务和权利分配不对等, 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比较严重。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 培养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使之奉献社会、回报社会, 高校责无旁贷。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行感恩教育活动, 通过“算算亲情帐, 感知父母恩”主题班会、感恩专题讲座、进社区、做义工等志愿者行动, 引导贫困学生在接受他人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人, 回报社会, 增强受助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四、不断创新, 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

(一) 理念创新

基于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中重在“助”而失于“育”, 重数据, 轻素能的问题提出以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为导向, 以资助为手段, 进行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创新模式的构建, 统筹规划, 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搞好顶层设计;依托三大课堂来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 加强受助学生的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融合多载体广泛宣传, 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深入挖掘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着力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 体系创新

整合、优化教育的各种载体和内容, 创新构建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新体系, 呈现出顶层规划、系统设计、多元融合、动态调整、优化升级的特色, 整个体系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凸现出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培养特色。

(三) 模式创新

建立解读资助育人政策、内凝资助育人品质、外显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点、面、网”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协同资助育人的创新模式, 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协同发展, 改变了传统资助工作中重物质帮扶, 轻精神“资助”的问题, 有效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绩效。

综上所述, 通过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统筹规划, 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搞好顶层设计;依托三大课堂来强化受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

融合多载体广泛宣传, 加强受助学生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 并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动态的阶段性的反馈, 这样有助于高校实时掌握实际的效果与影响力, 才能及时对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素能并重, 协同发展, 以更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 并真正取得实效。

摘要:本课题主要基于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中重在“助”而失于“育”, 重数据, 轻素能的问题提出以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为导向, 构建高职院校“123”资助育人新模式, 将物质帮扶与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 素能并重, 协同发展, 从而发挥资助育人的更大价值, 并有效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绩效。

关键词:素能并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单艳艳, 胡晓鑫.基于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浅谈[J].现代交际, 2018 (21) :35-36.

[2] 朱跃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如何培养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 (09) :180-181.

[3] .助困励志结合精准资助育人[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8 (Z1) :76.

[4] 薛泉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 2018 (04) :193.

[5] 李健慧, 赵华磊, 晁素娜.基于第二课堂开展资助育人的实践探索[J].才智, 2018 (09) :7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当前新形势下妇幼保健管理的现状和发展下一篇:浅析Android之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