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第二课时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识字3第二课时范文

识字3 (第二课时)教案

识字3(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9月29日 上课记录:30人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熟读与交流中了解祖国,感受祖国的伟大。

一、导入

1、把自已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风光,及知识拿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小组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说说从每一句三字经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比如,从第

一、二句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三句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句中读出各族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课文的内容只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己说说,教师也可以适当予以点拨。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

4、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

(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

(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们自己是什么民族的?

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

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三、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四、布置作业

大练习册《识字3》做完。

五、板书设计:

识字3 夕 与 川 州 台 争 民 族

六、教学反思: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3》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写两个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写两个生字。初步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06年10月24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小朋友们,上节课你们为校内公园出谋划策,设计了许多美景,有自然风光,有各种造型的设施,还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瞧,它们来了(出示词卡),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二、动画欣赏,指导朗读、背诵。

1、谈话: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给小公园里设计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们来看看自己亲手设计的公园是什么样儿的。

2、边欣赏本课的动画片,边听老师范读。

3、说一说,你觉得这个公园怎么样?(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连贯)

4、谈话:是啊,多美多有趣的公园呀,绿树成荫,红花遍地,清澈的小河,弯弯的小桥,高耸的宝塔。瞧,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公园的美吗?

5、学生练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图中的美景与设施。教师巡视指导。

6、指名读,评价。齐读。

7、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能加上动作把公园的美和有趣表现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学生练习边背诵边表演。

8、指名上台表演,评价。

9、播放轻音乐,集体边背诵边表演。

三、更换补充,自编韵文

1、小朋友,你知道公园里还有什么?

2、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和我们韵文中的词语进行替换,如:将第三行更换为吊环、碰车、山洞把它们接在韵文下面,三个一组,这样你们也就能编书了。

3、学生小组合作,替换、续写韵文。

4、集体交流小组的合作成果。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木、马)指名读。

2、词语开花。(口头组词)

3、多媒体演示生字笔顺,学生书空。

4、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说说注意点)。

5、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篇:识字4第二课时

《识字4》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读生字新词。

3.诵读字谜歌。

二、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行、千、庄。

(2)教学新偏旁。

(3)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课堂练习

1.加偏旁组词。

也------()------()-----()-------(

)

2.扩词。

行()()()

奔()()()

3.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4.游戏猜字谜。

第四篇:《识字一》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识字1》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以画面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词串识字课文,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言——像——意”的统一。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指导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词串的节奏感,于是读词串便有了吟诗般的美感。

学习词串识字,学生看图、读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词串和学生合而为一,对文本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合而为一,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着用词串的形式自己也来说一说其他的传统节日,尤其挂图的应用,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对字词的掌握,利用图片帮助理解“团圆”等字,这样使音、形、义有机结合,形成整体。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遗憾,整堂课中,可能还是老师偏于主体,特别是开头一段的学习,还显得太老套了,一问一答,稍枯燥了些。

第五篇:识字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识字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领略桂林秀丽的自然风光,了解壮乡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壮族及其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丽。【教学难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踏上旅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桂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桂林很美丽。

生:我觉得那里的环境很优美。

师: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桂林,再一次感受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 (播放优美的音乐,出示桂林的风光图。) 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一起乘船到桂林去欣赏一下吧! (出示韵文)生齐读:碧水

秀峰

倒影

对歌

榕树

壮乡

象鼻

骆驼

笔架 竹筏

鸬鹚

画廊

二、精读韵文,畅游桂林

(一)发散思维,自主学习第一行词语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出示漓江山水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座座高山。 生2:我看到了那里的水很清。

生3:我看到了水特别清,都能看到青山和绿树的倒影了。 (相机出示词语:碧水、秀峰、倒影)

师:这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你能想象一下吗? 生1:我觉得这里的水是碧蓝碧蓝的。 生2:我觉得这里的水清澈见底。

生3:我觉得这里的水特别清,一眼就能看见水底的沙石。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呀!有篇文章是这样描写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的水真不愧是——碧水!

师:是呀,漓江的水像碧玉一般的绿莹莹的,这就是“碧水”。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个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美,我好像看到了碧澄澄的水。 师:你能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吗? 师: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这个词!(齐)碧水!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桂林的山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桂林的山很美丽。 生:我觉得桂林的山很高。

师:这些山与你以前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谁能描绘一下? 生:我觉得这些山比我以前看到的山高。 生:我觉得它们比我以前看到的山更美丽,非常陡。 生:我觉得桂林的山的样子有点奇怪。

师:是呀,桂林的山真秀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秀峰!

师:这样的山倒映在这样的水里,碧水中映着秀峰的倒影,这么美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好吗?谁来读?(齐)倒影!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景色美美地读出来。齐读第一行词语。

(二)寓学于玩,学习第二行词语教学 师:(师播放多媒体)听,远处传来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动听的歌声。 生:我看到了人们在唱歌。

(相机出示词语:对歌、榕树、壮乡) 师:对这些词,你们有哪些了解呢?

生:人们在树下唱歌,两个人一问一答地唱,这是对歌。 生:我知道他们在榕树下唱歌,榕树特别茂盛。 师:(播放录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民爱唱歌,壮乡有“歌的海洋”之称,人们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还喜欢依山傍水建屋,在青山绿水中生活,日子那样的幸福美好。

师:多么有趣的风俗,多么热情的壮族人民,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吧!(指名读、齐读、比赛读)

师:多么美丽的桂林山水景色,多么有趣的壮族风情!让我们大声歌颂吧!

(三)边走边学,第三行词语教学

师:走出了壮乡,我们的游船渐渐驶进群山之间,这里的山真有趣呀!(播放动画) 师:桂林的山以“奇”“秀”“险”著称。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桂林山的“秀”,其实桂林的山还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呢!你们这些山的形态是什么样?它们的样子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

生:这些山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骏马,有的像大象。 师:假如要你们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想个什么名字呢?

生:我看那座山像一头大象在河边喝水,所以我想叫它大象山。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

生:我觉得中间的一座山像一只骆驼在休息,我想叫它骆驼山。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相机出示词语:象鼻、骆驼、笔架)

师:这么奇特的山峰,这么有趣的名字谁想读? 生:我来读!象鼻、骆驼、笔架!

师:你真棒!我们四小组的同学分别朗读!

师:这里的山除了有这三个著名的景点之外,还有许多样子呢!猜一猜,想一想,还可能有哪些样子?(同桌交流)

师:看,这座山多像一轮弯月,所以叫月亮山;瞧,在这座山上,你仔细数一数的话,能数出九匹马呢;再看这座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就是彩叠山„„

(四)观察图画,第四行词语教学 (出示桂林山水全貌插图)

师:你们看,水平如镜的江面上有什么?

生:我看见一位渔民正撑着竹筏,竹筏上站着一只鸬鹚。 师:鸬鹚是一种什么鸟呢?谁了解它?

生:我知道鸬鹚是一种水鸟,它能帮渔民捕鱼。 师:说得真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奶奶家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生活的好孩子。 师:谁知道“竹筏”有什么作用呢?

生:竹筏是竹子做的,它可以在水面上行驶。 师:小竹筏在绿莹莹的水面上划行,鸬鹚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嬉戏,这样的美景你在哪儿见过? 师:这一切都像在---画廊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碧水、竹筏、鸬鹚等等,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呀!谁想把这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 生:我来读!(学生美美地读)竹筏、鸬鹚、画廊!

四、回顾旅程,介绍桂林

师:我们的桂林之行即将结束,那一组组词串所展现的美丽画面依然在我们眼前闪现。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男女生比赛读一读!

师:男生读得真有气势!女生也来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读,四小组一组读一行!

师:同学们读得真美!相信有了音乐的伴奏,你们会读得更好!(播放音乐) 师:美丽的桂林要扩大影响力,现要向全世界招聘解说员,小朋友们想去招聘吗? 师:这是招聘条件,要当解说员必须对桂林有所了解,你们能做到吗?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第一个上来应聘?

生:桂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碧水荡漾,秀峰耸立,蓝天、白云、山峰倒影在清澈的江水里,显得非常美丽。那些山有的像象鼻,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笔架。壮乡的姑娘们穿着美丽的衣服在榕树下对歌,幸福的笑容写在她们的脸上。人们划着竹筏在江面上行驶,鸬鹚在捕鱼,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师:你说得真棒!我也想到桂林去旅游了!还有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生:我也想说!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今天就说说桂林的山和水。那些山姿态万千,有的像大象在饮水,就叫“大象山”;有的像骆驼在哭,就叫“骆驼哭”,还有的像巨大的笔架,就叫“笔架山”。桂林的水更是迷人,清澈见底的江水倒影着蓝天、白云、碧树、秀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师: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啊!今天我们要评出优秀小导游哦!(评选优秀小导游)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真是名副其实。课后,请小朋友们做小导游,把今天领略到的美景与家人共享,要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机会,让你的爸爸妈妈带着你去桂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吧。(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 【板书设计】 识字2

水美 壮乡

山美

人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数学1期末范文下一篇:课文4曹冲称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