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论文选题、写作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该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建议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篇: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以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3]赵宏伟.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

[4]晏正春.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7,

(S1):37-39.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魏传华?贾旭杰?苏玉成

第二篇: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论文选题、写作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该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建议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是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于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的、据以获得学士学位的学术研究性论文。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校对毕业论文非常重视,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但是目前,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过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

通过对学院会计学专业2014-2016年应届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学院近三年某些会计学专业选题存在专业性不强、题目老旧以及范围过大等问题。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最终的总结概括和具体运用,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步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某些题目专业性不强,例如:“腾讯盈利模式分析”、“淘宝网购双十一效应分析”等题目。这样的题目几乎很少用到学生四年中所学习到的会计学专业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学生写论文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论文得到的成果也不具有专业性,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工作和学习都没有太多益处。第二,毕业论文要求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为本科毕业生要多多关注本专业近期的新的研究动态、观点和课题,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研究热点的和近期的专业课题。但是有些题目显得过于老旧,缺乏创新。例如:“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某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这样的题目已经写了很多年了,学生在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只是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缺乏自己的创新的观点。第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本科的要求,范围大小适中,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深入详实。但是有些论文题目范围过大,例如:“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等。企业的类型各种各样,上市公司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大的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畴,这样的论文必定流于肤浅,只能做表面文章。

(二)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分析

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学生从第七学期的最后几周才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且在第八学期的期初(一般是3月份的上旬)进行开题答辩,学期中期(一般是4月中旬)进行论文的中期检查,学期末期(一般是5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正好和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签约前的试用期相冲突,很多学生因为实习单位或者拟签约单位工作非常繁忙,而且有的学生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实习找工作,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和老师就毕业论文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能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以及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非常的辛苦,而且毕业论文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

本专业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题目库,但是论文题目库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同时指导教师最终确定的论文题目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研究背景确定的,并没有使用论文题目库中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库等同于没有。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论文题目库,重建论文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新的论文库除了要由现有的指导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之外,还需要广泛的查找相关资料,广泛听取学校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不仅论文题目库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所选题目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生也容易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第二,每年都需要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来更新论文题目库。

(二)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

首先,应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导师在大四的时候也应作为该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这样,学生虽然是在大四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导师从大二开始就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技巧了。很多导师同时也是学生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着力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论据加以论证,写成论文,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逐渐获得了写作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写作能力。导师可以在大四以前,就学生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行引导和必要的积累,这样当学生到大四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签约实习不再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促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将小论文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大学的后两年,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时间的企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再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会对专业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市级、全国的一些奖项。关键是在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德宇.“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

[2]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3]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4]吴慧芬,任福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210-212.

[5]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6]陈凤霞,谭佳黎,史元.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01-104.

作者:段华

第三篇: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研究

摘要:开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就业统计工作的操作程序尚缺乏规范性要求,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统计口径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情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就业统计口径;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建立就业登记情况监督、审核机制;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的开展方便了社会各界了解各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动了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然而,这一统计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统计数据的信度又如何呢?我们对较早实施这一统计制度的S市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共走访了15所包括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并对49所中职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就业办主管领导及合作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等,并对上述学校中参加或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2300名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率达92.74%。对这些问卷,我们分别采用Excel、Access等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作用。

一、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办法、统计时间、公布方式、公布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S市教委从2003年起建立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通知中规定的就业统计口径如下: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

其中:“就业人数”按以下八种形式确定:进国家机关和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进合资、独资企业;进私营企业;升高一级院校(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进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院校;参军及出国就读、工作;自主创业及自谋出路;非本市生源毕业生回生源地区。

毕业生人数的统计口径为:毕业生人数=生源数一退学人数一延长学制人数。

2、统计时间。《通知》要求各中职学校统计学生就业情况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9月30日,上报日期为10月15日前。

3、公布方式。每年各学校上报完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去向之后,市教委责成有关部门汇总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由市教委予以公告,目前已先后公布了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市教委有关部门在进行统计时,把上述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的8种类型结合S市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实际情况,分为进企事业单位、升高一级学校和其他三大类。其中,进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合、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其中“其他”为中等职业学校尚不了解其属性的企业。升高一级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和“高等教育自考助学院校”。其他包括“参军”、“出国”、“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和“回原籍”。

4、公布内容。市教委公告公布的数据包括各学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以及各专业毕业生进入各种经济成分企业和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具体来说,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中职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总体就业情况。对当年S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的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就业趋向分布、就业的产业分布、就业的区县分布、就业的性别分布、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2)分专业就业情况。分专业大类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各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人数;根据毕业生就业率对各专业进行排序:就业率100%的专业是哪些;统计国家级示范专业、市级重点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不同学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3)分学校就业情况。对当年本市各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如进企事业单位、升高一级学校还是其他去向进行分类统计:对每所学校所开设专业的就业率分别进行统计并予以公布。

二、开展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一)就业统计工作扎实稳妥的开展,为社会各界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政府改善与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建立以来,S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及各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各中职学校按照市教委规定认真填写各学生毕业去向。市教委也组织人员对各校、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或升学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统计数据的公布为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初三学生和家长为其挑选中职专业和学校时提供了参考,为政府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学校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迫使学校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了事关学校发展生命线的高度,强化了各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调查中发现,各中职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学生就业安置的人员。他们给毕业生开设讲座,讲解有关劳动法规、社会保障制度、求职面试技巧等,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络,负责为毕业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等,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了较大提高。

(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的建立,让社会了解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这在客观上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中职学校。同时也把学校的发展引向了市场。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如S市信息技术学校成立了“市场部”、中华职校成立了“研发部”等,这些部门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一些中职学校还进行了课程模式和结构的改革,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说,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中职学校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办学格局。

三、就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统计工作的操作程序尚缺乏规范性要求

上述就业率统计公式中对就业、就业率的统计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定义存在理论上的偏差。就业的定义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就业率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从业人数在从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中所占的比重,即:就业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将升学、参军、出国、出境这类实际未参与到就业系统中来的毕业生作为已就业人员来统计,严格来说,不符合就业率统计的定义,因此。也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调查中有教师指出,就业率就是就业率,不应该把升学的人数混杂在其中。

(二)各学校自行填报毕业生就业去向,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容易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目前各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登记工作基本上由学校自身上报。由于就业率是上级主管部门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教学评估、经费划拔等工作。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因此,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校就业统计数字以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作为就业的依据,甚至有的学校出现虚假统计数字等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对学生就业单位的认定,有26.02%的是依据劳动合同;21.89%的是依据就业协议:17.46%的是依据用人单位电话、口头回复:26.92%的是依据用人单位回函;还有8.09%的依据其它手段,即通过电话、口头询问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确定其目前就业的单位或依据学生的实习协议确定学生就业单位。可见。学校在向市教委上报学生就业情况时,有的学生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或就业协议:有的学生只是被企业暂时留用。因此,建立在这些资料基础上的统计分析。其信度、效度必然大打折扣,失去比较及指导意义。

(三)目前的统计口径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情况

从中职学校填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口径可以看出,目前统计的只是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的就业状况,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反映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就业层次、毕业生的起薪等一系列体现“质”的重要信息。而且。统计口径也缺乏对毕业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情况的长期关注,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现有就业岗位上的稳定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中职学校做出不顾及长远影响而寻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只关注当下给学生找到一个就业岗位,而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匹配,是否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一些学校单纯注重“就业率”数字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就业的实际质量。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无正规合同、不签订合同等问题。

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就业统计口径

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公式进行调整,增加升学率的统计信息,使之更准确、更及时、更详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状况等。

在就业率的统计公式中将升学、参军、出国、非本市生源毕业生回生源地区等人员从统计数据中去除。使之更加符合就业率统计的定义。具体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参军人数-回原籍人数)×100%

(注:实际就业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参军人数-回原籍人数)

毕业生升学率=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之所以把实际的就业人数与升学人数分开,统计学校的实际就业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促使中职学校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能性人才。

(二)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完善就业统计体系

适当调整就业统计口径,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使之更准确、更及时、更详尽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要求中职学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岗位时以毕业生所签署的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为准,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的,要以就业单位签署的就业证明为准:在就业统计表中要求学校填写毕业生首次就业薪酬水平,合同期限,学生就业单位的详细地址和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以及毕业生本人的联系方式等,以便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和审核。另外,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3-5年的长期跟踪制度,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电话访谈、e-mail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统计体系。

(三)建立就业登记情况监督、审核机制。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为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现阶段市教委有关部门有必要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督、审核机制,对就业登记的有关信息进行抽查、核实。根据各学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根据就业性质和去向的不同划分毕业生的种类,确定抽样调查的对象,有选择地通过走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对出现问题的学校严肃处理,从制度上确保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审核工作可以选取在每年度就业率统计工作基本结束后的11月到12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并对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力争通过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制度的完善和监测制度的建立,促使中职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既重视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又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理念。

(四)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毕业生是学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直接影响招生数量和质量以及在校生的学习情绪和质量。因而,中职学校应切实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是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职业指导的机制。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作者:王 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