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2022-09-13

1“农业职业经理人”岗位或是新职业的现实需求

重庆市万州区在国家加大农业投入、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政策的强力驱动和建设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市场需求的拉动下, 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社会资金及资本投资农业大幅增长, 农民工创业的热情高涨。根据区农业部门2012年初统计, 万州区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达39.38万亩, 集约化率达到25.5%;登记注册的农业企业1100家, 注册资本金8.55亿元, 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00多家, 区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85家, 国家级和市级以上的26家;2万多名农民工参与创业。

制约万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似, 主要是融资难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其中, 融资难的问题随着各级各类农业担保公司的运作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已经在逐步得到解决;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就成为了显著的限制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位因素。根据笔者对万州区7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调研统计, 70家农业龙头企业在专业技术、生产基地管理、成本核算及管理、农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存在着人才的巨大缺口, 平均每个企业需要7~11名成熟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这种职业化的农业人才怎么产生?因此, 职业化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即我们所谓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应运而生, 缺口巨大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依靠刚刚起步的农业企业自身培养肯定不能满足即时需求, 而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职业及职业标准。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抢占农业市场先机, 主动与万州区政府、区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联系, 在万州区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对口支援单位的支持下, 率先迈出了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一新生“职业”步伐, 得到了万州区政府、农业企业的积极响应。为保障“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由学院、万州区政府、农业企业成立了“万州区农业经理人促进会”, 学院是该促进会的培训基地。

2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有四点。一是满足了农业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企业不是人才培育的主渠道, 企业是使用和促进人才发展的主阵地。没有职业化的人才队伍, 使万州区农业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农业企业业主陷入具体事务, 使企业无法获得发展空间。二是对促进“农业职业经理人”新职业的形成做了有益的探索。农业企业发展是否需要职业化的经理人, 是关乎“农业职业经理人”新职业能否诞生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 这一新生岗位或称为职业具有巨大的需求, 我们的实践, 也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佐证。三是锻炼和提高农业高校的教师队伍, 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农业高校的教师队伍在参与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及实施培训的过程中, 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要求, 对完善农业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借鉴作用。四是对国家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提出了新要求, 也对相关鉴定工作做出了新成绩。“农业职业经理人”这种培训及鉴定工作的实施, 为丰富国家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提供了参考, 从实证的角度发挥了作用。

3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实例

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尚属首次, 没有模板和范本, 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学院拟定了“政府搭台扶持监管, 企业、学校合作培训”的培训机制, 即在区政府的指导下, 以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组建了“万州区农业经理人促进会” (以下简称“促进会”) , 促进会以“发展、育才、合作”为宗旨, 下设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 主要负责培训组织、协调工作;具体培训任务工作由学院负责。建立培训基金, 学员免费接受培训, 培训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实行有偿使用。此项探索的初衷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融育人、管人、用人于一体, 建立起一个高效、适用、可持续的培训管理新机制, 进而由区内到区外, 不断输出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做贡献。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设置按照《培训大纲》进行, 包括农业展望与农业规划、农业基础知识、企业管理、职业素养与道德、企业文化建设五个部分, 《培训大纲》以“适用”为宗旨, 即要讲理论, 更好突出实际操作, 要让学员一学就懂, 学后就会。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农业展望、万州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农业项目申报和管理;种植基础知识、养殖基础知识、标准化建设;基地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素质、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和方法等15个方面。培训安排了参观考察、专家座谈和学员交流等内容。

培训过程中, 学院依据国家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培训和鉴定的基本要求, 结合培训的实践, 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技能鉴定”。由于缺乏国家职业标准, 学院坚持了“适用、够用”原则, 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鉴定, 并颁发了学院的“结业证书”。2012年共举办了两期培训, 培训学员200余人, 培训周期为45天。

培训搭建了学院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专家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 为推动万州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众多媒体包括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中小企业网、新华网重庆频道、重庆电视台等等对培训效果进行了宣传报道。

4 继续做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的两个平台建设

社会的需要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才刚刚起步, 还面临着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在诸多问题中, 笔者认为以下两个平台的建设是比较重要的。

4.1 继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着赞赏和质疑, 作为培训具体实施的单位, 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对课程体系中不适应、不满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地方要及时弥补和修正, 特别是技能鉴定的标准问题, 还可以展开更广泛的讨论, 以期获得逐步成熟的执行标准。另外,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个重大课题, 面对着这一新岗位或者是新职业的要求, 要避免简单地使用教师组合的方法来解决, 要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新内容和新方法。

4.2 逐级提请农业主管部门调研新职业开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发展平台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能否长期健康发展, 其关键是能否尽快形成国家职业标准, 而形成相关职业标准的前提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 学院应利用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148站的平台, 直接向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汇报有关工作, 并提供相关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效果等等纸质资料;另外, 万州区人民政府应向重庆市人民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逐次汇报培训的有关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邀请专家调研, 努力推动对这一新职业的认可及相关职业标准的出台。

摘要: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长期从事农业及农民培训工作的过程中, 在全市乃至全国抢占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与鉴定的先机, 在具体工作中也形成一些初步成果。本文以实证的形式具体阐述了重庆市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的背景及现实需求、重要意义, 培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建议, 可以为国内相关培训工作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职业,经理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家强.成都模式:培育农业经理人, 发展新型农业.团结.2012 (1) .

[2] 杨珽, 王征兵, 张瑞.企业经理人薪酬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究下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