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022-11-07

第一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新形式下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型学习方式

一、 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总结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的主动性差,运用信息技术学

习的意识弱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我调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个班50多个学生,而家有电脑的只有

2、3个,平时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电脑操作极不熟练,学生难以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与工具,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和时代脱节。

(2) 学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知识的来源狭窄,阻碍了学生自身能

力的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用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在学习的交流类型上比较单一,或者根本没有交流学习,学生的

学习地点比较固定,学生的依赖性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协调,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应该具有与之协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新学习工具的使用中胸有成竹,更快更好地习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二、 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前传统教育形式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协调,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引进使学生与教育环境逐步协调,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不仅得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交流,满足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

必须不断地加强,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树立积极地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在网络中文明交流。

(2)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现在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它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课标上明确提出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音响逼真的功能来渲染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自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像得到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自主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

(3) 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普遍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更是知之甚少,刚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真是吃了一惊,很多同学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这可怎么教?回到办公室,问到以前的教师,他们就告诉我,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给学

生基础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精讲,比如对小学生教鼠标功能的时候,交给他们最基本的指向、打开,拖动等,而对于鼠标左右键的的拖动的不同,则不具体讲解,作为学生的研究内容,因为讲的太细化了,往往学生连最基本的都忘了。

四、 总结

信息技术为学生适应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顺利开展,新型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能力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教育环下使用新型学习方式,必须立足于教师与学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新型学习方式给学生来的优越性出发,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地与学习活动,自觉地适应新型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第二篇: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1、 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为教师

专业发展补养,提供教师工作的胜任力。通过教师分级培养,各学科均有在市或区级有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和崭露头角的新秀教师。

2、

2、重建教师评价体系,实施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全面可持续地评价教师和教师团队的

教育教学工作。

3、

3、借助省、市、区名师资源,带动学校学科的教学研究质量,着力推动薄弱学科的发展,

实现学科发展的均衡。

4、4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为着眼点,

提升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幸福感和效能感。

四、2012年至2016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举措

1. 推进校本研修,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 开展以“三个一”(即“定一个专题,

研一套理论,育一批新人”)为特色的校本培训。积极营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校本研修氛围,以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每年不超过24学时。

2.2. 重建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行教师评价以学生学

科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片面化、主观化、模糊化,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重建教师发展性评价,将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发展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业成绩、教师个人业务成果、承担学校工作”三个维度考量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采集客观数据,实施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每学年向每位教师提交工作业绩单,全面持续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考评学校各个教师团队的工作实绩,促进团队成长与教师合作文化的推进。

3. 3.分层培养和分类培养相结合,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未来五年中,

将继续坚持和完善骨干教师和名师的评选和培养制度,形成立足于本校的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完善骨干教师、名师与新教师结对 。搭建学校教师成长平台,带徒工作(拟采取工作室的形式,建立师徒团队) ,评选校级教坛新秀。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每年评选教学新苗(5年内新教师)活动的,让教师在学科研究活动中获得成长。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院系:机电学院 专业:10热动1班 姓名:姜晗 学号:2010100847

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摘要:当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高等学校 虚拟性 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挡不住的诱惑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 —35岁的人占88.4%,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

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社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

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其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由于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调查表明,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情绪内敛、情感压抑、思维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川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第一,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大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再加之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现实世界中很少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

网上“多角恋爱”、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浏览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第二,网络价值观念模糊。某高校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 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 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 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 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 2%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 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第三,人格冲突明显。有调查显示,35. 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中自我迷失

网络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们展示

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的含义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一方面为性格不同的各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外向或更加内向。性格的错位,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同时会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自我迷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4.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性格。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剿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大量时间,对他们的学业有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

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网络正在改变着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网络对当前大学生造成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第四篇:改变学习方式 感受学习乐趣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这些特征为影响学生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好像是被捆住了手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必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数学课上有“童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童话入迷。《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优美的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并潜移默化地从中懂和许多道理。数学课上为什么就不能有童话呢?如在“8的认识”时,我们就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学生装扮“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从而引出“8”,还可不断变换“白雪公主”的位置,让学生区分“8”和第“8”的不同含义。

除了利用已有的童话创设情境,还可以教师自己编,慢慢地让学生编。如“10的认识”可这样创境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0”非常伤心,这时“1”站出来和“0”手拉手组成“10”(板书“10”),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10”,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又渗透着思想教育,一举数得。

二、数学课上有“儿歌”。

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时,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两手侧平举,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一边做动作,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三、数学课上有“游戏”。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符合不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其他孩子当顾客,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此外,课堂上还可有“玩具”,课堂上还可有“擂台”,课堂上还可有许许多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之,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江承杏)

探究: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

教学案例:[现象]这是一节口算教学(9+几)的新授课。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4,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操作探究算法。学生表现却出人意料:有的小声说:“不用摆,我都知道等于13。”有的则毫无热情地摆弄起小棒;还有的趁机把小棒当玩具。教师见状,草草收场,探究到此为止。教师自己也纳闷:学生都会算了,还有操作探究的必要吗?

[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交流等活动,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奉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动手探究,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要把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轻信学生。因为学生的“会”可能是家长告知的,是一种假象;也可能是“空洞记忆”,经不起推敲,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我们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就会给后面新知的学习留下隐患。

[对策]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这就要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根据探究计算方法的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1)动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2)操作中的观察提示:师边巡视,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生明确操作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具体的提示方法视情况而定。(如a、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b、就操作过程中的某种现象请生说明;c、提醒已完成的学生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等)。(3)操作后要有分析讨论:抓住关键、概括算法。只有把观察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离开学具后,在头脑中留下鲜明、完整的表象。

[结论]在计算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探究算法,但千万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应下功夫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和学习。

(江承杏)

以评促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由此可见,过程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向。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尝试:

[镜头一]这是前不久的一节公开课上,我设计了四枚奖章:“发言章”(图案:大嘴巴)、“合作章”(两只紧握的手)、“倾听章”(一对竖起的耳朵)、“真棒章”(竖起的大拇指),正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出现的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场景。

“‘倾听章’要跟生交朋友,因为他觉得生,特别专心听同学的发言。(当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时所作的提醒评价)。”

“‘合作章’”想和生

2、生3手拉手,因为他们两个合作特别默契。(促进其他小组合作时所作的评价)„„ (以下是课堂小结时的评价) “我认为生4可以得到‘发言章’,因为他爱动脑筋,积极发言。” “我觉得我的同桌能得到‘合作章’,因为他今天肯跟我合作了。” “我可以得到‘倾听章’因为我很专心听讲。”

“认为生

5、生6和生7都可以得到‘真棒章’,因为生5和生6今天的课堂表现与已往相比,进步特别大,而生7爱动脑筋,想法与众不同„„”

征得其他学生的同意后,我郑重地把“奖章”颁发给爱表扬的孩子。得到“奖章”的学生,面对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他们的小脸兴奋得通红,腰杆子挺得笔直。

[镜头二]在平时,课堂教学评价采用星级制,评价结果体现在课堂评价表里。评价表分三级(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经评价在发言、倾听、合作等方面有一项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均可以得到三颗星,表现特别突出还可以加星。然后在周末、月末、期末时,评出语数课堂表现的周冠军、月冠军与学期冠军,予以奖励。此外每次测试都与相应时间内的课堂表现情况挂钩,酌情加分或扣分,引起学生甚至家长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积极评价,学生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1)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求知欲更旺。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公正评价和积极的肯定。由于在评价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性差异,注重纵向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价,发现其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使得聪明的孩子得到了肯定,调皮的孩子得到了关注,而中间状态的孩子也得到了细心关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

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感到与同学相处的重要,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会客观评价、发现并欣赏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们也学会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评价正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说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处方”,那么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所做的尝试,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个“药引子。”衷心地希望,在领导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药引子”能引出更多的“好药方”。

(江承杏)

少一些限制

多一份惊喜

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构建,学生思维的开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完成,是老师是不可替代,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总觉得不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无意识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近日,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教学口诀“一一得一”时,只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请学生根据图写乘法算式,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1=1;(2)1×1=2。我没有指出谁是谁非,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谁讲得清原因,谁就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交流特别激烈,出现以下发言:生1:只有1朵花;生2:只有1堆;生3:只有1个1„„生n居然说:“因为只有一堆,每堆一朵,1个1是1,所以1×1=1。”当生n说完后,孩子们已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了。此时,我突然觉得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打心眼里不敢小瞧这些孩子。接着由此导出的口诀“一一得一”学生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在之后的其他口诀的教学中,我继续放手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兴趣异常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不仅能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最快的30秒内算了32题)而且连二年级才学习的

7、

8、9口诀也能同理推导。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原来,课堂上适当放手,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讨论、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会绽放出如此耀眼的火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放心、讲得多、不放手、包得多”的倾向,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老师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并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次数,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江承杏)

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 ?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对这一问题的老师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新课前应适当的复习做“铺垫”,让学生明确方向,避免走“弯路”。(观点二)创设有利的情境“直奔主题”更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新课前到底该“复习铺垫”还是该“创境直奔主题”呢?带着这个困惑,查询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加上自己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新问题,当你去解决它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别无选择,你只好在碰到问题后,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摸索出需要哪些知识,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试想,如果在学习新知前,我们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铺垫”,那么当学生有一天突然要独立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新问题时,他该会多么的手足无措啊!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按教材的学习进度,确定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假如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比作“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对新知的探索就像“摘果子”。那么,“复习铺垫”就是提醒学生“摘果子”时的该从哪儿开始“跳”,该怎么“跳”(即限制“跳跃起点”和“跳跃方式”),而“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则是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想一想,如何“跳”才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摘到“果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如果惟恐学生“摘不到果子”拼命地“铺垫”,长此以往,造成 学生能力低下,这样的“好心人”做不得。教师应该是”好心人,但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要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体察学生,准确地定位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要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在果树下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应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江承杏)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

都说“只有创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生趣,生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说到“创设情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苏教版教材。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时,让学生从现成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好象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难道主题图的作用到此为止了吗?我在困惑中尝试,在尝试中有了感悟。

二年级下学期“角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两个学生手中拿着剪刀,五角星等许多带有“角”的东西。备课时,第一反应就是将这张情景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但仔细一琢磨:不对,“角”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呢?于是,课前我就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吗?”并要求每生至少带一样实物。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角”的实物(除了课桌上现成的课本、作业本等,他们还带来了积木、自己折的五角星,四角扑克等,甚至还有个孩子得意地宣布他发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活动角——妈妈晒衣服的裤架)。但是,在请他们指“角“时,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只指着“角”的顶点,这说明学生对“角”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反复的实物触摸中充分地感受“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角”。后来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角”时,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能光指着它的顶点;“角”有大有小;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上的“角”相等„„

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所得,重新认真地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原来可分为两种:(1)自然情境类——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挂图,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游乐园”中“畅游”,找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娃娃;(2)活动方式类——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或操作的方式,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就属于后者。

享受着尝试成功的幸福,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新教材在给我们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课改真的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理念—观念—行为”是一个很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所以,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理念,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审视“主题图”,寻求最佳的切入口,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迷人的“内在魅力”,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江承杏)

第五篇:强化学习转变观念注重实践改变方式

――争创低碳环保家庭事迹材料

拥有了绿色环保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环保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这两年,我们盐河镇正在创建省绿色生态乡镇,我和家人响应学校号召,在生活中强化学习与实践,努力改变观念与方式,积极投入到“低碳环保家庭”的创建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处处注重绿色文明,从节电、减排、环保、低碳的点滴做起,推动环境保护。现将我们全家争创低碳环保家庭的经过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我和妻子关心热爱环保,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环保低碳的宣传材料,带动家人一起学习。这不仅从思想上营造了绿色氛围,还引导和教育家庭成员以及身边的朋友普及低碳知识。我们利用周末闲暇,和家人一起学习《环保知识100题》、《环保小常识大全》、《低碳生活36计》、《低碳三字经》,我们给孩子讲煤电生产的整个复杂的流程,还搞家庭环保低碳知识有奖竞猜活动,以此来促进家人,特别是促进孩子关注掌握日常的环保低碳生活知识。除此而外,我们还在水龙头和电器开关的旁边贴上可爱的节水、节电提示大头贴,提醒家人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平时特别注意孩子的即时表现,发现孩子的浪费

行为及时提醒纠偏。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低碳环保的观念,已经在我的家里生根发芽:我们全家人充分认识到水的珍贵,油、气、煤的不可再生,节约就是保护环境。

二、注重实践改变方式

我们注重低碳环保知识学习,更注重低碳环保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改变着生活习惯与方式,再让这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来宣传、倡导、引领身边人过低碳环保的生活。

先谈节电实践。我和妻子商量后,将家里原有的100W白炽灯全部换成了8-25W不等的节能灯,对客厅里的吸顶灯线路进行改造,将吸顶灯里的8盏灯泡分装两个开关控制,平时不来客人只开4盏,保证客厅照明即可。在使用电脑时,我们有意识地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将能耗下降到50%以下;在午餐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使用笔记本计算机,用电池时,在Windows XP下,通过Speed 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降低了40%。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我们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

少都费电,所以我们严格控制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我们还适时清洗冰箱,及时除霜。使用洗衣机时,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所以我们多用强档。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所以我们严格控制脱水时间。用全封闭式电饭锅煮饭,降低热效的散失。使用微波炉时,我们尽量将食物切成小块,用“高火”,提高微波炉的使用效率……经过一家人的努力,一年下来,全家节电近200度。

再说节水实践。刷牙、洗脸时,用口杯接水,用洗脸盆洗脸;洗衣服时,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采用手洗;适量投放洗涤剂;洗浴时,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拖地、洗涮拖把等;做饭时,先用抹布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洗车时,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比如浇家里的小菜地;厕所节水,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经常性检查水箱,以防水箱漏水,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节约清水。一水多用 (1)洗脸水用后洗脚,

然后冲厕所。(2)家中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保证了冲厕所需要的水量。用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洗碗筷,去油又节水。用女儿养小金鱼的水浇花、葱,促进花、葱的生长。

又说节气、节油实践。我们用煤气灶烧水时,尽可能地采用中火,而且控制每次的烧水量。烧煮饭菜时,我们先采用小火,到饭菜要熟的时候,再改用大火。平时上、下班与有车同事采用轮番开车拼车的方法,来减少汽油的损耗,每周有意识地强制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次,平时多注意向有经验同志学习节油驾车技巧,下班尽可能地错开高峰回家,减少路堵,以节省燃油。

最后说说其他低碳环保实践。我们全家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提高废物的利用:将我剃须刀和女儿电动小汽车里换下的电池收集起来,用于电视、空调、风扇遥控器;鼓励女儿学做手工,将废弃不用的衣、鞋盒子做成储物箱,将音乐盒地底座装饰成芭比娃娃的躺椅,用打草稿的纸做粘贴画;和妻子带头双面使用打印纸,给女儿做榜样;老母亲把家里的旧衣服分类拆缝成罩衣,做成拖把、购物袋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份力量,所有的家庭行动起来,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相信,有政府主导,有单位和居委会支持,有大家的参与,低碳环保生活将无处不在,天

还会像以前一样蓝,水还会和过去一样清。为了美好的地球家园,大家行动起来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上任村干部发言稿下一篇:学生文明礼仪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