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告口号管理论文

2022-04-24

小编精心整理了《语文广告口号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副业”,语文教师是“配角”。当前许多中专生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无所谓,部分家长也持这一观点,因而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作为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语文广告口号管理论文 篇1:

适应·抵抗·平衡·和谐

摘要:在当代的翻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与途径多有差异,有诸多学者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与语言学的结合造就了翻译中的语言学派等。然而,在其他学科利用生态学拓宽研究视野的强劲时刻,生态学似乎并没有进入翻译研究学人的视线,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社会、文化、交际和语言作为翻译研究中几个方面,是翻译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要素。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平衡;翻译生态系统;文化平衡机制

引言

国内曾有多位学者就当代翻译研究的特点和方向作了一些总结,许钧教授在其新著《翻译论》中就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素、矛盾、主体、价值和批评做了相当深度的思考。吕俊、侯向群两位教授在其著作《英汉翻译教程》中提到了翻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并从哲学方法、横向方法、学科方法和技术性方法四个层面论述了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其中在横向方法论中,就提到了系统论方法。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本体研究、载体研究、客体研究、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控制研究、效果研究这些研究方向。他们的观点里已经有了生态学的元素,却没有把他们纳入到生态学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傅勇林先生认为,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和学科整合,成为当代译学研究的三大特点(傅勇林,2000:74)。然而在理论渗透和学科整合过程中,生态学与翻译学的渗透和结合却鲜有提及。

一、生态学及生态系统

1.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logos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学可理解为有关生物的管理的科学或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的理念。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 首先给出了生态学的定义。Haeckel指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科学。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P. 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的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群体、群落都可以看成是生命系统,这些生命系统周边的能源、温度、土壤等都是环境系统(李振基,等,2004:2)。

2.生态系统。1935年,英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 G. Tansley 首先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并于1939年在《英伦三岛及其植被》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概念(曹凑贵,2006:4)。在李振基先生的《生态学》一书中,生态系统被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如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知,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现代生态学发展在理论上提出的新概念。在一般情况下,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大于输出,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

二、翻译生态系统及文化平衡机制

1.翻译生态系统。翻译生态系统是涉及社会、交际、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应该一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同时具有自动调控功能并且具备开放性。在此暂且仿照生态系统的定义而把它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语言与语言之间、翻译要素与非翻译要素(如社会、交际、文化等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翻译学功能单位。我们可以把翻译生态系统狭义地理解为吕俊、侯向群所讲的“翻译的环境研究中的外部控制与语言内部控制”机制的协调发展,也可以把它放到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进行讨论,一切与翻译发生联系的活动都可以纳入这个系统加以考察。

2.文化平衡机制。文化一词意义宽泛,很难给它下一个明确而又精准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作者在此处要讨论的翻译生态系统中的文化平衡则借用生态平衡的概念,是指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适应和平衡,这其中肯定就要包括传统习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和平衡,以达到翻译生态系统中文化要素的和谐发展,从而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翻译中文化平衡机制的构建

1.文化平衡中的适应机制。Nord 在目的论的基础上,写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翻译为本文本分析模式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一书(Nord 1991),详细论述了为翻译而进行的文本分析须考虑哪些内外因素,译者又如何参照这些因素了解源文的功能,并据之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Nord 强调,“译文的功能并非由分析源文自动得出,而是由跨文化传意的目的决定的。”

张南峰先生在他的《目的论批评》一文中曾举一例子加以说明,他的一名同行问他有关其翻译公司的一篇广告中口号的译法,这一广告中里面有“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等口号。张先生还没来得及问一些更详细的资料(例如译文是给中国人看还是给外国人看、是否中英对照),他就说:“你想好了再回答我吧”。然后就走开了。张南峰先生在后面的分析中说到,他的同行大概意识到,“信誉”在英语里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而且英语社会的商业广告很少标榜自己讲声誉,所以这个口号不能按字典的建议译成“Prestige first”。既不能完全的盲目直译,又似乎其他的译法有违忠实原则,所以陷入两难的境地。张先生建议,假如译文是给外国人看的独立的文本,这篇广告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重写,因为除了标榜信誉会给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外,这么多个“第一”,等于没有一样第一,而且英语不喜欢重复。

2.文化平衡中的抵抗机制。讲到抵抗机制,我们没法不提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是一名美籍意大利人,费城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英语系的教授。作为现代美国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理论突破了传统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范式,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翻译,尤其是对英美的霸权翻译文化的批判,字里行间透出新马克思主义犀利的批判锋芒(王东风, 2007:70)。他透过对当前英美翻译界状况的分析,指出流畅译法或透明译法根本上是某种意识形态之下的产物,我们毋须视之为翻译的最佳策略。在运用这种译法时,译者刻意抹掉存在原文里的语言、文化差异,代入了译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信念。他进一步指出,相对其他国家,英美两国在翻译出版上的“贸易逆差”,跟这个翻译取向反映着同一个现象。在《隐形的译者》的第一章里,他列举了多项统计资料,说明了自二次大战以来,由于英美文化占尽优势,译入英语的外语作品远比翻成外语的英语作品为少(Venuti,1995:11-16)。而在翻译选材方面,英美两地又偏爱那些较容易为他们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而这些现象就是Venuti 刻意要揭露的文化侵略现象(陈德鸿、张南峰,2000:235)。王东风先生则把这种现象称为英美翻译传统的“暴力”倾向(王东风,2007:71)。

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Venuti 十分推崇Jacques Derrida和 Paul de Man 对翻译的解构分析,不过他还提倡:(1)译者应尽量让翻译“现形”,以抵抗性的策略来代替传统的流畅译法;(2)理论家应该把翻译研究“历史化”,要追寻流畅译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当代翻译理论开辟一条新途径(陈德鸿、张南峰,2000:236)。

结语

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本文只从适应和抵制两个角度探讨系统中的文化平衡机制的构建,而文化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是无法在有限的篇幅里穷尽所有的方面。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应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充分地理解和研究。所以,要寻求翻译生态领域的和谐发展,可研究的东西还很多,要彻底弄清楚里面的运行机制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Rodopi,199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Vermeer,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C].(trans.Andrew Chesterman).Andrew 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Theory.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1989.

[4]Vermeer,Hans J.ASkopos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Heidelberg:TEXTconTEXT-Verlag,1996.

[5]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7]傅勇林.文化范式: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8]李振基,陈小麟,等.生态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4):69-85.

[11]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王建国)

作者:欧阳子建

语文广告口号管理论文 篇2:

浅谈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

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副业”,语文教师是“配角”。当前许多中专生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无所谓,部分家长也持这一观点,因而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作为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清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

语文教师应认清语文学科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的功能和作用,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教学内容,锐意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1.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能。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办学性质和指导方向不同,职业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较普通中小学有明显的区别。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认为,语文是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级各类升学考试或晋升考评的必考科目之一,而在职业学校中,学生面临的是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立足于职教和学生的实际,明确目标,降低难度,突出职业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还要从职中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发,针对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在学好基本实用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这样,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技术科目学习中的辅助性作用才能够突显出来。

2.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工具性功能。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联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实践课,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获得技巧,有意识地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使之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化。在一些实用性文体教学时,可加大讲解和联系的力度,如讲授应聘交谈的技巧时,笔者也设计实践课题,先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案例,课堂上让他们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最后还进行一次模拟应聘,学生热情高涨,表现不俗。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职校毕业生写一封应聘信,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如何让用人单位相信他的其他能力和综合素质?再如,可确立“广告”为实践课题,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广告,再让学生到大街上看一下,从中悟出现代广告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从中设计出广告。首先可引入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如“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原来生活可以美的”,接着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形象口号,居然收到许多有特色的口号。如“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等,不一而足。语文课只有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才促使中职学生发展。

二、摸索“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学好语文,终生受用。而要想真正改变中专生现有状况,想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摸索出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下面就此谈谈体会。

1.语文教学兴趣为先。中专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够高。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自然而然地从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语文是有生命力的。

2.变“厌学”为“乐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只有让他们学会语文。为此,应当“授之以渔”,充分加以引导,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预习教学内容方面,笔者采用了“分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设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分析、归类、合成的能力。其次是开展课前“课堂展示”的说话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如演讲、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说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创造自由的课堂空间。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学会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其轻轻松松学语文。另外,贯彻激

励性原则,多给学生褒扬的词语,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三、构建职业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

就中职学生的实际而言,他们现有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个人素质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职业教育既要教给他们一技之长,又要教会他们怎样发展,怎样做人,因而人文教育对他们而言显得尤为迫切,语文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学好语文,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学好语文可谓终生受用。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具有职教特点的大语文观。首先,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其次,开展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写作的指导。再次,必须进一步密切语文科目与专业科目教学的联系。最后,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利于职业能力的养成。语文教学只有全面完成上述多重任务,才能最终完成职业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服务于社会经济。只有深入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标,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平。

根据时代特点和中专生现状来搞好语文教学,真正发挥职校语文的优势,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从而真正提高中专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作者:郝金兰

语文广告口号管理论文 篇3:

语文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教学创新的几点尝试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体现。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上,很多老师都会把综合性学习作为新增的教学创新点,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常常感到操作困难。丰富多彩且接地气的教学尝试,使我们真正明确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容易地爱上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创新

从2016年9月开始,全国初中语文统一使用新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材相对原来的教材在创新性上有了较大的不同,特别是文言文、综合性学习等板块,都与原来的教材有一定的变化。就“综合性学习”板块来说,新教材加入了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内容,让语文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只有把综合性学习教学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都是笼统的教学,或者是教师的教条式引导,或者是学生自主的收集整理交流,这些表面层次的教学其实都没有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往往这就是课程改革中一线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创新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的几点尝试。

一、依靠教材,创新内容的尝试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上有三个“加强”的要求,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三是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这三个加强肯定了语文这门学科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上的重要地位,更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服务。

七、八年级上下册共十二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都把语文我们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朋自远方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地球,人类的家园”、“倡导低碳生活”以及“漫步古诗苑”等,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平台。

(一)“少年正是读书时”项目策划大赛

七年级上次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少年正是读书时”,初次备课时,我们主要想的多是如何训练学生在课外找资料,从而收集各种资料形成我们课堂上交流的素材。但细想一下,学生查找资料容易,课堂交流也容易,形式上上一下这样的课堂是比较简单的事。要想让学生真正依靠教材,走进生活,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细细的商讨,我们确定了“项目策划大赛”的教学设想。形式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本次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我们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一组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策划一个项目。内容上,学生的项目必须包括以下的几个内容。团队要出一份简介自己海报,要有一个代表作介绍,团队中必须要分工明确,通过收集“读书与少年”的资料形成团队风格,有团队的口号,团队的目标等。安排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但又不能过于长,大概一周左右准备,再在语文课堂中给予展示。

策划项目大赛的开展,或许会更好地展示每一个团队中成员的协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主题也会更深入地植根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这才是更好地让学生从教材走进生活的尝试。

(二)“我的语文生活”活动实施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个综合性学习就是“我的语文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依靠教材,走进生活的途径。或许,有老师会在互联网上寻找些与语文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生活。但实际上,没有亲身经历的任何尝试,都是不切实际的,让学生真正更好地走进语文生活,还得考他们自己。

在这个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给孩子制定了好几种实施方案。同样是提前布置给孩子,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例如,第一小组的实践项目是“生活中错别字”的收集;第二小组的实践项目是“春联” 的收集;第三小组是“创新广告语”收集;第四小组的实践项目是“口语语文素材”的收集。每一个小组都通过“收集——整理——报告——感悟”这个形式把活动最后形成文字。让学生有资料收集的训练,有资料整理的训练,有把收集情况整理成报告的训练,更有每一个成员最后的活动感悟写作。语文生活的丰富性,学生探索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延续性都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当然,“我的语文生活”还不仅仅拘泥在这样的形式上,还有更多的语文生活体现。例如“朋友圈微广告”、“企业宣传策略”、“商圈广告项目”等活动,都是语文生活的体现,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必然会有质的改变。

(三)“天下国家——中国梦”活动探索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活动,也是与时俱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天下国家——中国梦”我们经过反复的论证,确立了活动实施的方案,这次不再采取团队合作,而改为个人操作。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一个时间段内,采取“采访”的形式,深入一个自己熟悉的“国人代表”,去了解这个个体的故事,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探索他(她)的中国梦。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开始,选定一个合适的人选,从采访开始,深入了解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中国梦实践过程。最后统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上集中展示。每一個劳动者,都是一个国家的个体,千万上亿个个体,构成了我们国家。每一个个体的中国梦,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复兴梦想。这样的主题,这样的活动探索,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们每一个人肩上的责任,在增强了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类似这样的活动探索其实有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教学,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依靠我们的教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样的学习或许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不仅创新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深入课本,创新课堂的尝试

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创新依靠的是教材,教材中主题的提炼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因素,不过在课堂形式上,我们同样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把综合性学习的创新教学改革得彻彻底底。深入课堂,提倡课堂的创新,也未尝不可。

那么问题来了,刚才已经有了“报告性”的活动总结交流汇报了,难道这样还不够创新?答案是肯定的,創新还得继续,还要与时俱进。

(一)课堂上的“诗词大会”

2016年春节档,央视推出了一档颇受欢迎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接连在去年和今年陆续推出了第二季、第三季,收视率节节攀升。在中学生群体中也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古诗词的热潮。

八年级下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正好是“漫步古诗苑”,我们把这个节目和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紧紧结合在一起。一场班级“诗词盛宴”便陆续铺展开来。我们备课组经过整理收集,征求学生的意见,整理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诗词库”,把平时要学习的诗词,需要大家认识识记的诗词,统编成册,提前引发给学生。当然,这里的诗词内容涵盖更多的是我们初一、初二或者是现行初三的中考48首古诗词要求,让学生在假期进行背诵和理解。在“漫步古诗苑”综合性活动中,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一展芳华。

必答的8道题,出线的组成强大的飞花令比赛,再晋级者进行诗词接龙或是超级飞花令,最后的班级总决赛,这些项目在语文课堂上精彩的演绎着,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云课堂,有欢声笑语,有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中学会了才华的释放,学会了用心灵与古诗词进行交流。

(二)课堂上的“朗诵者”

以前,我们都热衷于所谓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后来又变成了“课堂诵读”,不断的改变其实都是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有一定的语文积累,或是更多的让学生沉下心来,迎接语文课堂的到来。这些其实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形式久了,或许会变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多想办法,在创新之路上延续课堂的传奇。

课堂上的“朗诵者”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有人说,在课堂上朗诵不就是课前的演讲吗?我要否定的是,朗诵确实与演讲完全的不同。您可以在课堂演讲,可以脱稿,可以带稿,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方式得到锻炼的更多的是优生,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估计也是陪衬的份。但一旦变成课堂上的朗诵,或许就不一样了。因为朗诵要求比演讲要高,没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因此,在综合性学习课堂上,我们不妨抽些时间出来,对每一个孩子朗诵方面的技巧逐一辅导,让他们真正感受“朗诵者”的风采。

例如在“文学部落”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让孩子找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当然如果有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收集习惯,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印刷一些美文给大家作为参考。“选文——配乐——练习——展示”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切都交由孩子们自主去发挥,最后课堂上展示中,你就是个忠实的观众或者是评委。如果布置时间得当,准备充足,一场精彩的班级“朗诵者”必然会引起班级的轩然大波。

“课堂上的好声音”、“课堂上的演说家”等等,都是我们深入课本,创新课堂的尝试,或者可以这样说,课堂上创新尝试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只要善于动脑,善于创新,一定会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孩子展示才华的舞台,一定会让孩子的语文学习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注重反馈,创新作业的尝试

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好好的语文课堂本来是该严肃的,对于自律性较好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好的课堂,但是自律性不够的孩子,难道不会成为课堂的牺牲者吗?

我们也有过同样的疑问,但实际上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把控——规则的制定。这等同于一个班级管理,把课堂上的加扣分与课堂表现结合起来,我们就会轻松地解决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了。不过,真正考验学生课堂效果的,估计还是作业问题。

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是注重反馈,创新作业的尝试。

如何布置作业,或者是近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这个点上,更是如此。不可能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或是整理,也不可能是考试题目的演练,或是练习的巩固。我们要创新的,就是打破这种语文作业的传统。

(一)报告类作业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明确的,我们在布置活动策划方案的同时也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反馈。如“地球,人类的家园”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会布置学生对自己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作调查,取证,从而形成调查报告,我们要检查的就是每一个小组呈现出来的调查报告上。当然,教师在事先会对调查报告的形式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有的放矢,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作业效果反馈。

(二)手工类作业

在某些综合性学习内容中,我们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手工类的作业产生。例如“少年读书故事”、“我们的网络时代”、“倡导低碳生活”等活动上,都会让学生团队设计一些“海报”或者是“广告板”等手工类的作品。在学生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文字表达甚至是美术思维上都有一定的训练和提高,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的效果。

(三)读后、观后感类作业

每一次活动过后,不要单单停留在以往,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动过后,都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参与活动的感受或收获。这个时候,语文《读书笔记》本就相当重要了。在《读书笔记》上,可以创新性地开设一些栏目,如“活动感悟”、“观后感悟”等,让学生对经历过的活动有总结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善于总结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种,在作业创新上其实我们还有很深的探索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契机,懂得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在作业创新上会有更多既受学生欢迎,又有教学效果的措施的出现。到时候,我们能做的估计就是坐等学生自己的收获了。

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定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②。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展示自我的风采,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的信心。总之,作为教师,要大胆地尝试,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6年第18期 第24页“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2]《科学咨询》2013年第30期 第81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尝试”作者:杨丽

作者:何恒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密码技术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