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体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回归语文本体范文

回归语文本体

回归语文本体,找到真的自我

----参加“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金秋时节的9月27-28日,我与闫旭参加了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的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吴忠豪教授《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的两堂讲座,观摩了6位名师的阅读教学课与作文教学课。时隔几年后,再次来到这个名师汇聚的学习的地方,看到同样的讲台、同样的大屏幕、同样的播放着励志的PPT,同样的来自各地的求知若渴的教师们坐满了整个大礼堂,曾经热情满怀的情绪又充满心胸。看到张祖庆、韩兴娥、何捷等多位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二三十年,仍在热忱地投入教学实践与改革,亲身示范作课,接受理念的挑战、专家的质疑以及批评。要知道他们可是已经戴上了名师光环的老师啊,现在却仍在谦逊的接受批评,互相学习、讨论、总结、反思、探索求真。的确,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候刺激一下几乎麻木的心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思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或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有了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各种模式,或者依据自己的多方学习和理解创建的个性模式。通过本次的学习,结合以上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设立目标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最根本的、终极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哪里?”

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卖力去做的(课上精读课文,分析、挖掘、条分缕析等等),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有些却是我们无心去做的(读课文粗通则已、生字词教学抄写抄写就行,课外阅读有无不管,练笔点到为止,谴词造句大概差不多就行等等),却无意中完成了我们教学任务的大半。我们经常在备教学目标时抄抄教参,很少仔细思考过“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设定?为什么是这样的?到底学生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目标?假如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么这一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怎样突破重点与难点?办法自然就有了。生本理念指出:教学生最需要的!有了这个方向的指引,自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个性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就能建立。

“哪些是我们不用教学生即可弄懂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用大力气去教学,而只是顺便完成的?”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他的特征,这是我们应该教的。然而,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是什么?袁教授给我们指出:知识技能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却应该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或者,它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达成的载体,或者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效果。“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方面的精心思考与设计。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方法,欣赏起来那是十分华美的。然而却是非常难以学习与操作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文学素养,更需要他那数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的打磨与锤炼才能形成他的独特的诗意课堂。但是课堂中那反复的吟诵、诗意的范文、学生的练笔,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本体性语文的学习。目标需求,我们均是一致的。我们可否有更加便捷通往这个目标的途径呢?

以“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生本的教学理念,形成我独有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韩兴娥老师形成的教学模式: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加之谁的“快读”????(此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海量识字,海量阅读课外书,因为他们相信,语文知识90%可以由学生自悟获得,另10%由老师引领点拨即可领悟。海量的儿歌读背识字,帮助孩子打好阅读的基础,海量的、扎实的看拼音写词语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经常性的阅读同一本课外书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引领孩子积累领悟,然后写作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管建刚,特级教师,作文的革命发起者。何捷,福建青年名师,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与倡导者。“教学生需要的”是这两位名师的共通之处,虽然他们的方法有所不同,甚至会相互争论。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虽然穷人这一堂课看起来不那么精致,甚至有不少专家质疑的问题。但他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一切为了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起来”。在这堂课中是有体现的,简约而丰满,整体感知内容,扣穷研究表达,品穷,以写促悟,究穷,引发思考续写。(以此达到主体性教学目标)

这一次的学习,更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更要勇于尝试实践,向这个目标前进。

以往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但往往是局限于小小一隅:某一方法,某一教学内容,某一节课怎么上,某一知识点怎么教学,杂乱无章,即使偶尔有点小心得,尝试后也仅有一点点成就感,遇到新的问题又是愁容满面。但此会之后,对回归语文本体的思考,韩兴娥自成一派,建立一套“海量阅读”模式,何捷的作文教学模式,XXX的作文革命,均自成体系,运用得心应手,成交显著,成果颇丰,更可推而广之,那成就感油然而生。

探索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需要高屋建瓴,以本体性教学目标设定为导航明灯,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本学科),解析课程标准,寻找到“学生最需要的教师教学的,最需要教师指导训练的”本体性目标,建立各学段、各课型、各基本知识领域的具体化本体性目标,坚定不移地去操作尝试,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自己的模式。

不要总是针砭某理念、某模式存在哪些缺陷、哪些漏洞,要善于汲百家所长而为我所用。不要以为凡事一定很艰难,其实我们尝试的过程就是想找到最有效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但希望是最美好而富有吸引力的,是我们动力的最佳源泉。

No pains no gains!体验成功,这才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感!

第二篇:好的语文课必定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课

——参加“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江油外国语学校 王翠蓉

我于9月26-28日在成都空军礼堂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名师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回归语文本体的课;一堂富有教育价值的语文课,必定是在简约风格中显示几分沉甸甸的务实。

一、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吴忠豪教授在讲座中讲到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本体教学,而重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些却不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的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内容”,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学习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课文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如我们五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教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地语文技能练习,每堂课抓住一个教学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追求“教过了”,而应该追求学生是否“教会”。

二、诗意的语文和语文的回归

王崧舟老师上了一堂《孔子游春》,他的课堂教学处处充满诗意,处处透着语文的本体性教学。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抓住孔子老师的身份,找到课文中的“孔子课堂”品味,抓住课文中“孔子的课文内容”品读;教学中王老师处处让学生朗读,处处让学生练笔,处处让学生感受诗意的语文,这种心思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这种文学造诣也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对于王老师的教学,我借用司马迁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三、语文课要经历一个文本语言吸收、内化、迁移的完整过程。 从这几天听的课中让我明白语文课姓“语”,无论课堂的形式怎样“创新”,课堂的理念怎样“优秀”,语文课都必须坚持课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展开语文学习的课堂过程,这是语文课的“根”! 语文课要强化诵读。语文课必须让学生有充分对话文本进行“读”的时间和自由。教师的每一次朗读指导都应该有其目的性,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感情、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语文课要注重迁移。语言迁移的课堂实践是检验学生吸收内化语言过程的主要途径。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语言迁移方式,如:结构分明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组织方法;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抒发和表达;语言叙述富有情趣、人物命运留有空白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形象的再造和重塑„„

语文课要关注人文价值。学生是文本的阅读者,我们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中也要重视人文价值的导向。

三天的学习时间太短暂,专家名师的讲座太精彩,太有价值,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努力的学习,将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的语文课成为回归语文本体的好课!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的实践策略

“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思想是在当前语文课程核心功能失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形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的教学理论指向,意在恢复语文课程熟练“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的核心功能,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开展语文教学。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从认知、实践到迁移、运用,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尽管当下语文教师相对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而“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当前现行教材多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以单元主题文化组元,以文本内容与人文教育为指向。每篇课文之间人文内涵相对统一,那些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并将终身受用的本体性学习内容不清晰。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将人文教化功能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而对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则训练思路不清,至于一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也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如何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笔者有如下探索:

一、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

很多教师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领悟当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以至于语文教学篇篇课文互无关联,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就是听教师分析课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被合理开发运用,语文课堂效率低下。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自己的语言,势必要经历一个方法技能习得的过程,而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就是学生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

1. 确定单元语言训练主题

明确单元教材与单篇教材之间的隶属关系。单元教学的教材处理必须突破单篇课文教学各自为阵的格局,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将单篇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视野,全面系统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已有的经验,文本特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确定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2. 对单篇教材做出取舍 在明确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后,单篇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围绕单元语言训练主题做出适当的调整。单元语言训练主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纲,单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为单元语言训练主题的达成服务,原教材中的选文可以取舍替换,挑选出能够落实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的文章。每篇教材的教学目的要各有分工、相互依托,协同指导学生实现本单元语言训练目标。

3. 设计不同课型的训练方向

单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走一个认知、练习、巩固、运用的实践过程。单元教学中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设计起始课、练习课、巩固提升课、目标检测课四种课型。起始课用于方法学习的例证辨认,其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感知语言训练内容;练习课用于尝试运用;巩固提升课用于规则总结;目标检测课用于迁移运用。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才能掌握语文知识并逐步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正确培养“语文理解”能力

从过去的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是学生语文课上要习得的两种能力。“讲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文”则是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不仅如此,当下的语文课一直延续着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而“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文章价值取向,至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大部分老师熟视无睹。

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曾指出,就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逆分析”和“顺分析”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这也正是叶老所提倡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感知文字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是“逆分析方向”,是“来”的过程;从内容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则是“顺分析方向”,是“回”的过程。从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思路出发,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是为了语言运用起铺垫作用的,如果无需这个铺垫学生也可以迁移运用,则说明学生已经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能理解,因此无需教师再浪费时间走一个“理解”的过程。

三、开发“语言运用”的课堂功能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吴忠豪教授曾说过:“教师要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本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的资源,“语用”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模仿练习。从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而言,学生对于语言的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敏锐地从文本中开掘出值得学生探究和模仿的语言句式,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感知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借助句式的骨架结构,让学生在感知模仿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如三年级《东北大森林》的时间顺序和四年级的《颐和园》的游览顺序等,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小学阶段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有一位老师在《蝴蝶的家》一文中做了这样有益的尝试。第一自然段一共有3句话,第一句话用疑问句提出“下大雨时蝴蝶躲在哪”的问题,第二句话是一个环境描写的长句子,描述了下大雨时无处躲避的困境;第三句话用反问句强化问题,与第一句首尾呼应。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例,前后使用用问句对一个心理活动进行总分总结构式描写。这个范例也许并不典型,但是体现出了叶老所说的“文章就是个例子”,学生就是在学习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结果学生有章可循,仿写得像模像样。

2、拓展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方法后,就可以进行拓展与补白练习。这样的训练可以通过学生语言的再现,加深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言意兼得的理想教学境界。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一段中,作者的语言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其中“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一句带给学生震撼,也容易产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张怎样的脸?”进行合理的补白扩写。同时可以回忆曾经学过的《一个人和一幅画》这篇课文,其中有对主人公脸与手的特写,(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或正在流着红红的鲜血……)拓展这样的片段,对学生学习使用语言起到辅助的作用,从扶到放,实现“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

3、变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学习完古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把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陶罐和铁罐》可以尝试改写成陶罐骄傲铁罐谦虚的语言对话;《蟋蟀的住宅》学习了作者以第三人称对蟋蟀住宅进行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蟋蟀,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住宅。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本体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作者姓名:赵雅晖

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五一路小学

第四篇: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 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 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 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训练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来列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很扎实,值得学习。刚开始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不够精炼就是不够完整,因此,老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抓主要情节,最后学会了归纳主要内容,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只是做课痕迹太重。

第五篇:理性回归 本真语文

理性回归

本真语文

东阿实验小学

侯淑民

从教二十几年来,共

参与了两次大的课改,其间还有领导们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先进经验指导下的一次次小的课改。站在别人成功的背后,看着他人台上华丽的展示,学习了很多年,也追随了很多年。每每参与课改,接受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与洗礼,享受着成功与失败,也觉得在慢慢成长。

所有教过高年级的老师一定不会忘记《师恩难忘》中刘绍棠对老师的一段描述:“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到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及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高巧玲——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是她让我爱上了数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致使升学考试荣获114的高分。

王腾飞——我校秦广军老师生病我带班时仅仅教过三个月的一个学生。他也是升入初中后回来看我时唯一拥抱我的大男孩。他的一句“侯老师没有你我考不上文轩!”仍萦绕在耳畔。

聊到这,我们不得不深思: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和孩子们之间某些显性或隐性的相关联的关系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诱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乃至惠及他们一生。

那么,课改走到了今天,站在这“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十字路口,我校又承接了省级课题(诵读

写字

育人一体化研究),怎样以此为契机,摒弃对“教”的过渡钻营,实现由“教”到“学”的颠覆,即从儿童的发展需要,求知欲望以及情趣出发,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让本真语文焕发活力与光彩呢?我们实验小学低年级老师在课堂上做了如下尝试,效果很好,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先谈“读好书”

“读好书”的第一步是会认。即要认识常用的汉字。纵观十二册语文书,每篇其安排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词串识字、还是韵文、阅读短文,其间都有一个版块,即注音汉字,也就是一类字和二类字。这是每课对学生识字量的纲性要求,应该必须掌握。为落实好这一目标我们分两步走,即前后对照圈画,留下读书的痕迹。也就是把注音汉字从前文里找出来。这一环节看似平常,但不可小视,它需要孩子们

1 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既要认真观察看准、记准,又要到文中去捕捉相关的信息,分析、辨别后才能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还要一字不差地找全。通过比赛看谁找得又对又快的方式激励学生乐于参与,培养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的速度参差不齐时,便引导标画快的学生先试着拼读,给足一定的标画、拼读的时间后,及时表扬鼓励表现很棒的学生,让学生享受自主识字的成功感。紧接着第二步便是认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卡片识字、或课件演示„„最常用的是猜想法,那气氛是相当热烈。比如:“原 ”,当我刚写完“厂”,学生便争先恐后猜是什么字,有时也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写什么字或他还记住了哪个字,学生猜的兴味盎然,神气十足。这样通过一笔一画的板书,要求孩子们仔细认真地观察,其实是给了孩子们最好的示范,无论笔顺,还是结构,孩子们在专注的观察,积极的思考中落实会认的硬性目标。二类字也应在激发兴趣,落实会认上下工夫。这一步,我们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练读、认读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认准每个字,为读好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阅读、习文、沟通交流夯实了第一步。

“读好书”的第二步是能读。

此环节之所以要求这么低,是为了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每一篇课文除了必认会写的生字以外 ,还螺旋式地增加了一些新的不需要识记的生字,新的词汇、词组、句型等等,当学生认识了

一、二类生字后便让学生试着自主读书,享受识字带来的阅读兴趣。这一环节中,更舍得花时间,不操之过急,鼓励学生多次试着进行语言实践,力争把课文或韵文读通,读顺,读的语气自然,有适当的停顿等。学生历练之后渐渐地由生到熟,逐步达到丰富语言,培养语感。

“读好书”的第三步是会读。

自读后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其享受多次朗读之后收获的快乐。这一环节遵循广撒网的原则,让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还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会读书。读书时要求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既要发现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还要发现他人不足及时帮助,指正。此时老师努力做好下面几件事:一是听。音准不准,停顿是否恰当,语速是否适中、贴切,语气是否合理等。二是看。看同学们表情的变化,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投入状态。三是想。想激励性的语言。或常规引导,或方法引导。四是思。思接下来依据学生出现的学习情况怎样调整思路,以学定教。比如:哪里需要教?教哪些学生?怎样教?五是指导朗读。这是落实读好书

2 的最关键的一环。老师们在课前深入钻研文本,集体教研时做好各种预设,课堂上再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游刃有余地朗读指导。比如《春笋》共有2个自然段,引读时便抓住词语“冲破”“掀翻”等读出坚强的小竹笋,不怕困难、不放弃的小竹笋!其次“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要通过联系学生的成长经历,尽管努力,但成长也是一种磨砺,需要时间,因此,读时要把逗号读好,和以前的停顿俨然不一样,应放慢速度,用力,才能读出努力成长的韵味。再联系自己长大、长高的心情读好“向上,向上,再向上。”学生读到这里基本上是文通句顺,有了自己的感受。

“读好书”的第四步是善思。

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年龄尚小,因此应培养一种问题意识,所以老师可借助几个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到短文中去找相关语句,即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春笋》一课,便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①在什么时间能看到春笋?②春笋长得什么样?③它们怎样呀?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内容,在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从文中找相应的句子时,再指导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再次留下读书的痕迹。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意在引导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也是一种写作提纲的暗示,使语文更具生活性,也让阅读为习文服务。长此以往,学生留心观察,读书思考,批注便可三位一体,语文素养自然提升。

紧接着引导发散思维,即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探究。“竹笋和我们哪里像呀!”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跃跃欲试,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争着回答“都想长高!”“长大!”“都可爱!”“都不怕困难!”“是呀!王衍龙尽管牙疼得很厉害仍然坚持读书!”“陈妍希尽管手疼仍然把字写工整、漂亮!” “孙瑞旺生病了仍然坚持来上课!”我学滑板车时摔倒了也没哭,爬起来再练!”学生们徜徉在成长经历中,育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成功! 下面再来谈“写好字”。

学生在充分地读书、交流之后,汉字字形已深深烙进脑海,此时若静心写字印象会更深,更加牢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分散识字、写字

低年级每节课的识字量不宜太多,千万不要把汉字都板书出来一股脑的学完,这样学生会厌倦,会失去学习兴趣,效果也不佳。一节课安排

5、6个汉字比较适

3 宜,读准音、记准行,并能熟练组词就相当不简单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心急喝不了热粥的!

②有侧重点

在教学汉字时不平均用力,老师要选准量、选准字。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即:哪些字的笔顺易颠倒,哪些字的结构不易合理安排,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等,选好后再一笔一画工整地指导书写。

③用足课本资源

课本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凭借,最好的例子,也最易保存。因此,丰富的词汇让孩子工整地记在课本相应的汉字旁,以便日后复习或遗忘时备用。利用课本做好描红这项艰巨的任务,这里舍得花时间。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样子,各笔画所占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描红。当然易错笔顺的字可以先按笔顺描红。描红的顺序不拘先后,依字而定。关键是引导并给足学生练字的时间,才能把字真正地写好。

④激励评价方法引导

要想写一手好字,就要下大力气苦练。“实践出真知!”没有哪一项技能是听会或者说会或者想会的。当然写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应讲究方法,必要时也需要有人指点迷津。这一环节应注意,千万不要大放羊后再抱怨孩子们为什么没写好字,怎么有的跟不上趟,要想办法,既要写好,又要有一定的速度,均衡发展。听记是我们一贯的做法,即要求孩子认真听,再去找,然后再看,记准后再写。老师及时提醒坐姿,笔顺、笔画所占的位置,占的空间的大小,以及相关的写字规律。如:春字写好,日字要小,注意有的笔画间的穿插,避让等等。对孩子写的字也应及时引导与评价。如“你写的字太胖啦!”“笔画抢人家的地方啦!”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受到家长们的啧啧赞叹!

总之,本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读书、写字的热情,真正落实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狐假虎威教案范文下一篇:获奖奖励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