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范文

2022-06-21

第一篇:柳宗元小石潭记范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1

柳宗元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纷飞大雪之中,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草木皆枯,天寒地冻,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满了蓑笠,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钓鱼、钓雪、还是钓那冰冷刺骨的孤独。

柳宗元被贬于荒凉之地,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身心都遭受着孤独的侵蚀。他仍倔强地立于世间。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访水,流连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与他一同欣赏着自然胜境。

清脆的水声隐隐约约在身边响起,欣喜悄悄地暂时地压住了内心的悲凉,我随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清澈冰凉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块的石头铺在潭底,坻、屿、堪、岩交错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鱼从眼中闪过,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数百条鱼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水底,忽然间又迅速游开,让人眼前一惊。

向小谭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错不齐。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变得曲折,两岸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几乎要阻断它前进的方向,但它缓慢的坚毅的淌了过去,承载着痛苦与孤独延续着,无人知晓它的终点究竟在何处。

他叹了口气,坐于潭边,周围安静寥落,这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待久了,我竟也觉得心情悲伤起来,顿时觉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发出的寒气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细细咀嚼这孤独才能与他产共鸣。凄凉幽深击破了他的外壳,直逼他的内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惊讶,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绿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独占据……

那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万孤独。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2

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势大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他记下了这番景色,便匆匆离去了。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3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础——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4

《小石潭记》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写出了自己被贬之时心中悲凉的心情。这片《小石潭记》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记”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贬在永州长达十年之久。在那里他当了一个不足轻重的职位,司马。因为在政治上的问题,在那里的生活变得甚至有点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处那样的禁地,他也依然坚持写诗。他发现这一代地方是没有开发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这山水之中,也因此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而《小石潭记》也就是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围绕着小石潭来写,作者写出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小潭及其周边的景色,写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随风飘荡,参差不齐。阳光把鱼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头之上,让潭中的鱼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动,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么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乐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丽的地方。但这种的快乐是暂时的触景生情,只要一经过凄凉的环境的触发,那忧伤而悲凉的心境就会流露出来,也就由一开始的乐慢慢的转变成了忧。

同我们的生活于柳宗元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不能再好了,我们不用担心被什么小人所陷害,不用借着景物去寄托感情,封建的社会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在这个环境下努力学习,接轨祖国的未来。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5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第二篇:小石潭记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 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 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1. 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划线字注音。

huáng( )竹 佩环( ) 清冽( ) 参差( )( )

披拂( ) 寂liáo( ) 佁然( ) 翕忽( )

翠蔓( ) 犬牙差互( ) 日光下澈( ) 俶尔( )

坻屿嵁岩( )( )( ) 蒙络摇缀( )( )

悄( )怆( )幽suì( )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

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三篇:小石潭记

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继承与发展

董文丽

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工于客观描绘,而且在散文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使他的山水散文独具魅力。

关键字:抒情

客观描绘

山水游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从其出生(773)到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去世的四十七年中,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柳宗元的文学业绩是和中唐古文运动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山水散文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他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六朝以来的山水散文,大都侧重于客观景物工笔描绘,追求一种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境界,而往往缺乏作者主观感情的融合。我国的山水文学,始盛于六朝,谢灵运的《游名山志》,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寻山志》、《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当时的山水名篇。这些散文对于山水景物都有极其生动细腻的描绘,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它们在物我关系的处理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只是客观地描摹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最多是借景抒情,自然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是有着明确界限的,而集大成者则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的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明末张岱在其《跋寓山注二则》其二指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i。“《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ii刘熙载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永州游记,此其先导耶iii。近人郑德坤说:“古来善为写景文者,莫如柳宗元。宗元迁谪永柳,得山水以荡其精神,出之者若不经意,而其书本上之得力,实从骊注脱胎而出,是骊注可为写景之模范也。iv”钱钟书先生说:“郦书刻画景物佳处,足并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下启柳宗元诸游记。”“吴之三书(指《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郦道元《水经注》中写景各节,轻倩之笔为刻画之词,实柳宗元以下”游记之具体而微。”这些论述都肯定了《水经注》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巨大影响。

柳宗元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清代陈衍曾说:“柳文人皆以杂记为第一。”v这里的杂记主要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永州八记为杰出代表。所谓“永州八记”,包括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所写八篇山水游记。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四篇,被称前四记,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另四篇《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被称作后四记,作于元和七年(812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小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柳宗元曾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景传给世人。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姿多彩,那么富有灵性。他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它不是只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在客观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在唐人中,柳宗元于山水别有深情,但他的深情,是一种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而绝非王、孟式的闲适。 柳宗元一面歌哭,一面寻路,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笔下的山水中,山水抑或就是他的全部生命!当代美学家雅克·马利坦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林纾说:“记山水则子厚为专家,昌黎不能及也。 ”“不能及”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没有柳宗元那样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郦道元的笔下,山水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已经渗入了审美主体浓郁的感情,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享受。《水经注》写山水多有“争”、“竞”、“怒”、“奋”等字样,充满动感。而柳宗元则将表现和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将自然景物描写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又将主体感情不露痕迹的融入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由此可见,柳宗元的继承性,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例。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第一段,作者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120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曲折反映。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他依然能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潭底的石头。尤以游鱼一段文字更见精采,虽未明写潭水,而潭水之清尽见矣,较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 先写水清后写鱼游之法,有青蓝之胜。写群鱼对光影的瞬间感觉和活泼情态,生趣盎然,形象逼真。写鱼之乐,亦即人之乐,此类庄子观鱼的物我同

一、主客相契之境。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觉,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篇游记的总体脉络是从发现、览胜到探源、离去的全过程。状物写景,笔致精微,形兼备。文末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见出贬谪永州后的孤寂之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丰子恺先生说:“所谓美的态废,即在对象中发现生命的态度”,“就是沉潜于对象中的‘主客合一’的境地,‘无我’‘物我一体’的境地,亦即感情移入的境地。”由此可见,柳宗元的散文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境界。

在《永州八记》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涵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

在中唐古文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韩愈。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苏轼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重要的一点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注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词,发其愁思不平之声,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柳宗元的书信、游记、论说文也都含有了情感因素。所以,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竖起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则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灌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是中唐散文的独特之处。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点,尤其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他的创作中,将景和情融为一体。自那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山水散文所具有的抒情性特征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注释

i

《琅嬛文集》卷五

高建新 《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5月

刘熙载

《艺概·文概》

郑德坤 《水经注引得序》 iiiiiivv

《石遗事论文》卷四

参考文献

1、 陈桥驿 《<水经注>和它的文化价值》

2、 吴传君 《从<小石潭记>中解读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继承与发展》《教学研究》

3、 王世官 杜培响 《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文学评论》

4、 晋彪 《柳宗元<小石潭记>审美意蕴探析》《赤峰学院学报》 第33卷第5期

5、 孙玉冰 《文以明道德现实关怀:唐代韩柳古文论略》《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三期

第四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右外---张成菊

[日期:2014-10-30]

来源: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 作者:张成

[字体:大 中 小]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文中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2、对作者由乐而悲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明确字音

1)请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语。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 2)集体质疑,明确重点词语。

(二)理清思路,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写法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中的景物进行最丰富的描写。

(三)走近柳宗元,感悟其内心情感

1、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四)总结全文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五)板书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水 清凉清澈 肖 传 抒 看 实

石 千姿百态 其 其 其 似 则 树 婀娜多姿 貌 神 情 写 写

鱼 活泼灵动 景 心

借景 抒情

第五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鲁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教法设想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的散文。文章状物深刻生动,摹景真切,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善于体物的特色。在短短的百来字的篇幅中,作者以简炼洁净的笔墨,描绘出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景之幽,人之情五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渲染出一种幽深静谧的诗的意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已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在本单元中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学生通过初

一、初二两年的文言文教学学习中,已基本上可以借助文下注解,大体能疏通文字,了解文意。因此本课在内容上体现了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编排的标准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准备采用诵读、品味、感悟、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背、圈点批划、品味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注重学法指导成为本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导语引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记”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主要是叙事写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散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记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篇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屏幕展示彩图)这样设计导语的意图是,通过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石潭记》的思想内涵。

(二)学法指导及过程:按诵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来教学。

我设计这三个环节的理由,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读一读,背一背”的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来确定的。 学习的第一阶段:诵读

1、学法指导:诵读这篇文章,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注意朗读时的轻重急缓,读出感情。

2、各自放声朗读同时参照文下注解,疏通文字了解大意。疑难之外作好圈点批注。

3、教师范读,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想想作者共描写了小石潭的哪几幅画面?

4、教师范读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朗读感情基调为:抑郁忧伤,语气低沉,语调徐缓。教师绘声绘色朗读,配合电脑屏幕经过艺术处理的小石潭的画面及标题的视觉欣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文章幽深的意境当中,让学生陶醉其中,初二学生属于学龄中期,心理处于幼稚期或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理性分析的能力弱,但感性认识能力强,模仿性强,所以,用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拨他们有意识地模仿范读。

5、接着提问,你们捕捉到了哪些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景之幽、人之情共五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感受。

6、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四个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为了帮助学习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四个小问题分别是: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提问,潭水有何特色?明确:“水尤清洌”。提问,小石潭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文中如何描写潭中游鱼?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通过写景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些问题,通过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从文中找到准确的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是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及空间转移逐层展开的,作者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按照这条思路,联系文中原句,试着背一背课文。给学生五分钟的读书时间,然后,点名背诵,并要求说出为何能迅速背出来的理由及其好处。学生背诵完毕并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归纳背读法:理清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通过上面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从而为下面一个教学环节“品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的第二阶段:品味。

1、学法指导:品味就是品味文中的语言魅力,如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批注评点,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老师强调“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学生先独自品评课文中的“美点”,然后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由于学生在前几遍诵读后,对文章内容已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会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对比衬托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细致品味、揣摩。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谈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应予肯定。教师针对学生发言,强调文中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刻画尤为生动传神,只寥寥几笔,虽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而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灵动敏捷,便各尽其妙,竟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经过品味语言之后,对课文重点及语言的绝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时,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基础下水到渠成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品读第四段,并联系上文,说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第四段形似写景,实则写情,情景交融,这与前文的感情反差极大,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这一疑难问题,教师尽情发挥,酣畅淋漓,令学生为之动容,使学生加深理解作者怀才不遇而寄情山水的愤懑抑郁的感情,从而更好把握本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学生的第三阶段:感悟

(1)用一两句话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会。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设计感悟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在感悟中整理所学所知,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相衔接。

以上是教学程序中的三个环节,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悟,有的地方教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受到更好的锻炼。

文章语言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学习,“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株”,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使文章“支离破碎”,这对师生为说就是索然无味的苦差事了,因此,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这一弊端,设计了诵读——品味——感悟这一合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阅读经历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又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长期如此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五、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这一手段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面对一个教师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运用包括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同时接收教育信息。形象、直观而又极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面很快营造出了一个清冷、雅致的氛围,让学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对学生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板书

石之奇(全石)

潭境(景)

静——动

鱼之乐(相乐)

水之清(清洌)

心境(情)

实——虚

景之幽(幽深静谧)

人之情(乐——悲)

远—近—远

文言学习法;诵读——品味——感悟

读背法: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这一板书的设计既展现了小石潭的五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又突出借景抒情的写法特点,具有简洁、明炼、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我还列出了文言文学法和读背法的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丽江古城导游词范文下一篇:亮剑与企业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