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2022-04-2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各校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实施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重点的工作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学校、国家、教师以及学生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做好校本课程开發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质量,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发展和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校本开发与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体系;优化措施

校本课程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内容,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改革中的重点和亮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目的是明确校本课程及开发的相关知识,从而解决校本课程在开发与管理中认识模糊的问题,并解决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对于提高我国综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相关理念概述

根据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对课程的分类,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范围之内,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中生成的,既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要,也能够与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紧密连接,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从总体情况来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课程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是指学校对本校课程实施、课程计划、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基本定位是通过采用兴趣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校本课程中开发的主体是全体教师而非教育专家。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校本性、关联性和选择性,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是为学校而服务的,且是依托于学校而存在的,这也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最大的区别体现。校本课程需要以适应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进行整体性开发,从而凸显出学校办学特色,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关联性是指校本课程虽然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又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部分,虽然校本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对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具有辅助性的功能特点;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弥补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是补足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手段。

2.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落实,我国课程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就得益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教育体系有着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加速实现现代教育体系。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是对我国教育体系以及各地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要求,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区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体系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与学校和学生不适应的部分,依靠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将这部分补足,从而有利于我国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与推进,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队伍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成长,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意识到我国教育体系的调整,并更加准确地掌握本校学生基本特点,从而对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

第三,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个性发展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来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实际办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制定的课程,相比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可以照顾到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设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从而能够克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脱离地区实际情况的弊端,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与推进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发挥出校本课程的教育优势,形成具有学生特色的教学模式,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加强校本课程合作开发与管理

合作开发与管理是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工作中的主要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进行完善,需要学校做好以下几点合作工作:

3.1.1学校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本身,而是需要与当地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构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发挥出一定区域内多所学校的共同优势。因此,学校合作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需要学校选择与其教学宗旨相近、区域跨度较小、教学资源互补、教学优势互补的其他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学校合作提供开发的模式,能够提高本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能力,促进一定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

3.1.2学校与教育专家合作

虽然教育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教育专家在教育方面具有教师所没有的优势,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从而能够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能够提高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科学性,使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3.1.3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教育方面还是具有学校所没有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学校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提供方针和原则,且能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3.1.4教师与学生合作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学校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能够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3.2加强校本课程独立开发与管理

校本课程合作开发与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是独立开发、自主开发更加能够彰显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是学校综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独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

3.2.1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凝聚教育合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学生特色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所以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校对队伍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涵,并以其作为指导。

3.2.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需求

需求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和内容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全方面的调查,还要对当地的地区需求以及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内容。

3.2.3加强校本课程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需要充足的资源作为保障,例如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需要加强对本校各方面资源的评估,从而制定出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避免出现因与本校实际办学条件不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导致教育资源出现浪费。

3.2.4做好校本课程优劣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为了最大程度凸显自身办学特色,而忽略了校本课程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所以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优劣评价,对学校的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劣评价,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且提出了多种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希望可以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政.学校教育应当适度地向社区渗透[J].教书育人,2002(09):40-41

[2]劉纯.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15):39

[3]李永培.课程改革:学校教育和管理创新的新起点[J].中小学校长,2009,(01):38-41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JZ190158)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施黔群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篇2: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探索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各校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晓瑜,郑丹.非难为怕不为:一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09(4).

[作者:刘会贵(1964-),男,四川威远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作者:刘会贵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篇3:

现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地方政府和学校只能依照执行。无权做出调整,导致学校开发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受挫,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建设不健全,导致所有成果与过程,实验与实施、评价、编制等指标缺乏系统管理,使众多开发变成形式。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迫在眉睫。各省市中小学纷纷结合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编制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方案,并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实施,建立了适应学生、学校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检查与考评制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在实践经验及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谈谈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发中的制约因素与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管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建设。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出现的主要制约因素

1 体育课程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管理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在我国许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基层教师与科研人员不断申请课题,专注于一线课程开发研究,分科分层,造成一个目标一个结果,开发点极其狭窄,推广起来总是局限在某一年级或根本推广不了。其原因是既没有管理的概念,又无最基本的开发管理经验。学校没有从管理体系上寻找解决途径,是导致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只有在认真考察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科学指挥课程实施,才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

2 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能级效能低,整合性不够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制约因素众多,组织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庞大的开发前期、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多个相关因素,管理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必须具备很高的管理技巧与能级效益。

我们知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多数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且所开发的也往往是某一门课程,更多的表现为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教师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的工作方式过于独立和自我,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同时,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还不到位,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而是根据教师“特长”来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往往是“师自为本”,无法体现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长。

3 管理人才匮乏,专门机构组织极少

目前,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体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对课程研究的轻视,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而且体育教研人员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特别是各个学校自身研究水平只停留在表面,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完全脱节。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一线教师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及业务水平断层严重,理论知识的欠缺极端恶化了实践基础。当前学校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因此,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解决对策

1 准确把握体育课程管理的目标性

目标是第一位的,学校课程管理不同于学校其他领域管理的地方,是直接进行的。学校课程管理的实际上是大部分普通教师,是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首的全校教师集体。这是有道理的。就体育课程的实际来看,无论是由谁规定体育课程,最终仍然都由体育教师负责落实。即使在集权制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在进行着“课程管理”,只不过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非常有限而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主体就是体育教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体育教师管理课程的主体地位。在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既有对体育课程编制工作的管理,又有对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工作的管理。从体育课程的编制到其最后所产生实际结果的几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的,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体育目标的达成。

2 体育校本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层级界定

在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我国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探索体育教学规律,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育教师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因此,针对主体和过程都要根据不同层级任务进行管理,以期得到最大的目标管理效果。课程管理具有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其主体是不同的,这一点已被大多数国内学者所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对课程产生过程的管理,也可以涵盖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过程的管理(课程与教学质量鉴定)。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也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而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学校教学组织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职能必须优先考量

我们了解到,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程序,设计、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协调管理客体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知体育课程开发管理是一定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协调体育管理客体的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进而可知课程开发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而管理系统的整体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可以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来划分,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职能或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来划分。

4 扁度强化体育课程开发管理人员的实施策略

体育课程管理是组织及其人员对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产生的与之有关的课程文件和课程资料、教学大纲、教材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活动。课程管理具有普遍性,凡是有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需要课程管理的存在。此外,课程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团体。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更强调个人的课程管理行为。

校长层面的课程管理是指校长对学校课程活动、文本、人员的管理。它包括对课程观念、课程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校长除了要进行教学管理外,还要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环境等进行管理。如果说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体现了校长的行政权威,那么对课程的管理则体现了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权威。校

长要发挥一定的课程管理职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知识及明确的办学理念,并能够通过管理行为来促进教职工的专业发展。

5 体育校本管理重点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必须澄清

两个基本原则主次清晰易懂,具备高度的导向性。一方面,个性属于内涵要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因为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突破原有单一课程资源的局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所以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课程未必有教材”,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在实践上容易误导教师们盲目仿效专家编教材的方式,而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教材,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意义。

6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管理的多重性释疑

体育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在学生学习课程之初,教师可采取前测,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许冠忠,新时期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体构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23

[2]叶海英,黄德清,对校本管理本土化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3):68~69

[3]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8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作者:龚云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凸轮零件数控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