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

2022-05-0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就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策略进行论述。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工匠精神构成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开展课内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社会的人文素养主要是由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组合起来的,个人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传授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重要意义和有效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任务越来越受人关注,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目的。社会的人文素养主要是由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组合起来的,个人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传授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正是叛逆的时候,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都非常的不稳定,情感波动起伏,毅力也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太低。并且学生还缺少学校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确立准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1.2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人文素养是一个比较空洞的观点,单单是上几节语文课是很难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比较难明白的文章时,不仅反映出学生语文知识不充足,还体现出了学生没有提高到人文素养,从而很难去深入明白文章内容。因此,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的含义,通过优秀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以及积淀,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感染力以及影响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2.1致力于语文课本内容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在中职语文课本内容里面,包含着许多人文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将语文课本当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在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时,可以体验领会到里面所蕴涵着的文化内涵,有效的激起学生对生活以及人生的考虑。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品质都是不一样的,其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内容里面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元素,教导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文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一下课文,然后简短的讲一下母亲的模样。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文章,文章里面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2.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几乎都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不在乎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许多学生为了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舍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课外书籍不能看,更不用说去深入探究了。对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当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知识为教学基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3鼓励学生多点阅读,使得学生不断累积人文体验

在中职语文教学里面,阅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学习项目,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更深层的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在于课文中的人文情感体验和感悟相近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体验。

2.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实践体驗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生活是关键的阵脚。学生在进行中职语文课堂学习的时候,可以收获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知识,但是这些并不能够作为学生的内在精神以及品性。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地人文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结束《回忆我的母亲》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鼓动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探讨一下自己与母亲的一些事情,然后让学生们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将自己想对母亲说却又不敢说出来的话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概括来讲,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关键,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这是一场持久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深入挖掘课本里面所蕴涵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元素,使得学生不断累积人文体验,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 杨卫宾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 篇2:

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摘 要:本文就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策略进行论述。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工匠精神构成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开展课内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工匠精神构成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是当前职业院校发挥语文学科教学优势的重要举措。

一、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人文”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诗书礼乐等文化现象。“人文”一词的古义与现代释义均强调“人”这一主体,两者的基本内涵一致,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和做人准则在其自身历史进程中积淀的各种文化。素养通常指人的修为,是人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的能力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体现。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質与修养,是由知识、观念、能力、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养成过程,外在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表现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及行为准则当中。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素养,是指在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教育活动中所掌握的人文科学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二是能力素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和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三是精神素养,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关怀。

2.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被称为“工”“匠”“工巧”“巧匠”。《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因此,传统意义的“工匠”是指从事手工制造和劳作、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如木匠、鞋匠、铁匠等等,只专一门技艺,忠于职守,默默劳作,一般文化不高,地位一般。现代意义的“工匠”,通常指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在现代工业文明中通过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按照一定标准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和技艺的人才,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专注。“精神”一般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生命态度,并非所有的工匠都有工匠精神,只有那些热爱专业,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练就了成熟过硬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优秀工匠才具备“工匠精神”。一般认为,“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以敬畏之心,不辞辛劳,追求精准和极致,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把职业看做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二是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就是心无旁骛,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工作。三是可持续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上,更要体现在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新成果上。

二、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语文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其源头和基础是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实习实训,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职校生走上职业岗位后,普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步不大,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技能能手也极少发展成为我们期待的“大国工匠”。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职业教育过于强调技能本位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不够,缺失对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关注,语文、艺术、哲学、政治等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学生忙于实习实训,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难以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创新创造的匠心。而人文教育蕴含的正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学习、工作、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正契合工匠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能不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要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2.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学生要成才,首先要成“人”。提倡人文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提高人文修养,学会做人、做事、审美,学会如何确认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实践的最佳途径,它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内在的、更深层的东西,这种东西便是“人文精神”。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较其他学科有天然的优势。语文教材一般选用文质兼美的课文,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包含社会生活、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师巧妙合理的教学实施,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认知文化、感知生命、体悟人文精神,将语文潜在的文化特质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综观中外各国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无不包含在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之中,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理性思维,在工匠精神视阈下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渠道。

1.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当前职校语文课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堂生态,难以培育职校生高尚的人文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职校生的接受过程自然很快,但对教师来说,却是一个面临诸多挑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信息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职校语文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符合时代特征和当下职校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把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内心世界、愿望期盼、精神寄托,结合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用性特征。要恰当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愫,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获得共鸣,真正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克服人文教育常有的抽象、空洞、无力的缺陷,使人文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使学生于润物无声中感受人文素养的熏陶。教师要进一步走近学生、尊敬学生、赏识学生,构建平等、温馨、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间心灵相通、情意交融、平等相待的温馨之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讲:“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语文教师就应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被尊重、被赏识的自豪感和心理满足感。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课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由快乐地成长。

2.从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因素

作为优秀民族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因素。语文教材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做人傲骨,有“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之情,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对技术的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追求,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情怀,等等。教师要基于多元化原则,树立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在关注语文知识讲解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对学生语文教育人文内涵方面的导向,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将蕴含其中的不朽的人文养料充分地传递给学生,渗透进优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养成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

3.在阅读天地中熏陶人文精神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开启学生精神世界的钥匙,是人性的启蒙和觉悟。语文教育要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命。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受到书中人物个性和精神世界的熏陶,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自我,加快自身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人文素养自然会得以提高。职校生课余时间充裕,常在网络游戏、闲聊中虚度,主动阅读少。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一些色彩,让心灵多一份滋养,让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多一些认识和感悟。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依据职校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走进名著”阅读推荐书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避免漫无目的的阅读;要突出个性化阅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陶冶性情,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

4.以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灵活多样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与生活、社会、自然的亲密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文,深化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的理解。这样既可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文素养拓展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帮助学生成立文学社、朗读社、曲艺表演队、播音主持等各类社团,开展文学创作、影视文学及电影鉴赏、文学经典品读、戏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交际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可通过举办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和人文精神的教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品格;也可举办文化沙龙,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就其关心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种问题自由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

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黄全.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 2016-12-7.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作者:苍中洪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进行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重视诵读,加强阅读语感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

诵读历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指出诵读的地位以及对理解的作用。上个世纪末,我国有很多国学大师以及学贯中西的学者,比如郭沫若、鲁迅等都曾经有过私塾诵读的经历,这个诵读的经历为他们在语文界的文学才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虽然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年年都在强调,但是诵读一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把诵读当成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教师也很少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是分析词句的结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诵读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难以正确分析文章,学生也难以做好练习,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语文学习能力当然难以提高。在这种缺乏诵读的教学中,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由于对课文感知不足,缺乏学习的兴趣,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和厌恶情绪,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诵读不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提高。

因此,重视诵读历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诵读,一定要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开始认识到,诵读对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

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二)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必要前提。接下去,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在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作业,不仅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主导语文教学的地位,而是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要转变角色,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思维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以及知识的指导者,应当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真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担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教练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还应充分给学生以鼓励,对于学生的一些充满新意的想法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胆量、自信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乐于标新立异。对于某些学生存在的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做法,教师不应当立马批评指责,而是首先包容和理解学生,然后对其合理的成分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

(二)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师平时的工作也比较单调枯燥,在闲暇之余,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独特的爱好,找寻生活中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还能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排上用场,将这种精神感染学生。

(三)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能够发现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且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加以改进。善于反思的人不仅性格谦逊,而且还有一股不服输、勇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反思课堂的一些现象,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给予学生一些力量和启迪,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如何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等等。只有经常反思,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课外自修也是提高和丰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更多的课堂知识要求在课外消化,更多的教育思想要和社会对照,更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要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共同培养而成。进行课外自修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朗读和背诵的作业比字、句、词练习更重要。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读10分钟,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减少作业量,为学生节约10分钟进行阅读,在父母的陪同和监督下,让孩子读10分钟书等等,都有助于学生在课外继续锻炼和造就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之间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相关文章的思想精髓及所表达的中心内涵,主人公在文章中的行为是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完成的等等,并查阅大量的工具书、收集相关资料,把文章理通顺,才能阅读出真正的效果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另外,给学生介绍和推荐在课外阅读大量的名著、古文诗词,诵读孔孟之道、哲学经典、中国的传承文化等。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60.

[2]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120-121.

[3]邹霁.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16):67.

(编辑:龙贤东)

作者:杨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高压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