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2-11-01

第一篇: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的几点思考

段建南(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原院长、教授)1.科学编制空间规划是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关键起点。要把总要求和三个阶段目标任务具体化,合理划分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体面貌是什么,如何编制规划,是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2.编制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目标,让“强、美、富”三个字要落地。一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根据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要求,布局农村土地。其中,农村宅基地规划是难点。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严重,整治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是乡村振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必须引起重视。初步测算,2050年湖南省农村宅基地需要11.1万公顷,为现有宅基地面积(67.91万公顷)的16.3%,将腾出约56.81万公顷。因此亟待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退出土地去向,优先考虑为农村二三产业供地。建议设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红线。二要以农村产业规划为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的重点。针对我国土地类型复杂、传统文化多样等基本国情,未来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应多样化,包括传统模式的保留,不可厚此薄彼、盲目跟风模仿。三要尽快组织编制《全国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力争2020年完成全国各级规划,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同时探索乡村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技术规程。湖南可在这方面“先行先试”。3.编制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六个级别:上层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下层包括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可采取上层规划自上而下、下层规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相互衔接的技术路线,采用公众参与技术,通过政府、专家和公众代表共同研究、磋商、讨论和决策,形成各级规划。特别是村级规划技术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技术规范,摆脱传统的惯性思维。乡村规划应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多功能性,采用土地功能分类和多功能性评价成果,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大尺度范围编制土地功能分区,在小尺度范围设计地块用途。

第二篇:2020年调研报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给钱给物不如建起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干部,要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就必须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如期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内培外引优选“领头羊”

当前农村人口外流严重、村支部书记选人难问题日益严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真正锤炼出一支热爱农村、实干苦干、开拓奋进的“三农”干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的条件。一是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内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养,特别是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养选拔村支部书记;外部引“才”,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出台,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采取现象机关干部下派、跨村跨支部选任等方式。二是全面推行农村干部人才备案管理,县级组织部门对各村党支部书记及后备干部进行统一备案教育管理,建立完善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统筹整合使用县域干部人才资源,为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内培外引”打牢基础。三是着眼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打破村支部书记农民身份壁垒,把优秀村干部公开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优秀人才走向基层、优秀人才来自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四是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报酬挂钩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为村干部购买补贴养老保险,不断强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激励保障,彻底解决村干部上升渠道、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全面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担当实干意识。

二、以产兴业打造“新引擎”

没有产业支撑的振兴是难以持续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产品本身,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因势利导壮大产业。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闭发展向外引内联转变,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二是推广“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通过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产业经营链条定向协作,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量化注入以及村集体经济项目经营参与等方式渠道,完善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三是鼓励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联村共建,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生产业态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盘活集体资产,增强集体发展活力,不断完善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增值制度,建立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制度,发挥村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四是开展带头人培育行动,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广泛借助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等新模式,使原料区、加工区、体验区、展示区、物流区、销售区有机衔接,让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三治融合激发“新活力”

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机制,激发乡村新活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坚实基础。一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贯彻到村民自治的全过程,健全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X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一事一监督”工作方法,对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监督,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二是完善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健全“一约四会”村民自治制度,主动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为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褒奖惩戒作用,健全村级“爱心超市”和“红黑榜”“问题墙”等制度,将村民自治管理与村民积分、道德评议、精准脱贫相融合,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以志愿者服务小队为主力军,以专题讲座、集中宣讲、流动宣讲、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第三篇: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短板”在乡村,美丽中国的“希望”也在乡村。

他山之石:野百合也有春天

美丽乡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纵观浙江安吉、桐庐、龙游,江西婺源和陕西平利等市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先试先行,成效显著。这些地方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环境优美、村落整齐、绿树成荫、小河潺潺、街道整洁,房屋建设统一有序而又不失特色。从整体来看,经过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并不弱于城市,与城市的热闹喧嚣相比,在满足人们日常居住需求外更多了几份恬静。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从考察的三省五县来看,各地均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采取部门联动、全员上手的路子。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相关镇办发挥集聚协调职能,通过统一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如在安吉县,各单位、各部门都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并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并依照规划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二)立足特色,经营品牌。抓“三农”工作,一定要有经营品牌的思维和理念,让特色铸就品牌,让品牌形成生产力。安吉利用长三角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利用高效生态农业开发了笋、茶、桑、畜、禽等多个系列产品,利用“安吉白茶”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牌子来推广其他农产品。婺源则依靠集中种植油菜花,形成规模效应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三)强化党建,能人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苏华西村成为“中华第一村”,关键是有吴仁宝。小岗村后来居上,关键在于沈浩。在考察中发现,各地通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村干部。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基层群众中是主心骨,在发家致富中是带头人。

(四)调动主体,共建共富。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各地均采取了政府主导、村级主抓、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业活力,引导农民由单个领域创业转为广阔空间创业、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转为全体全面创业。而政府主要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做好引导、支持、帮扶服务和民生建设工作,为农民排忧解难,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投石问路:藏在深闺人未识

从历史上看,神木曾经是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历经沧海桑田,昔日的花草树木化作今天造福百姓的侏罗纪煤炭。如今我们凭借资源禀赋持续发展,2012年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排名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却显得不堪重负,经济地位与生态保护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此时提出生态农庄建设,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我们的机遇:从国家大环境来看,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从神木小气候来看,我县人均GDP已超过三万美元,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有条件进行生态农庄的建设;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环境脆弱,加之工业开发不可避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的补偿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农庄的建设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挑战:自然条件之挑战,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仅440毫米,植被覆盖差,尽管进行了多年的植树造林、封山禁牧,但与所考察的县市相比,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质量之挑战,我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约为考察县市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尤其是我县南部乡村,很多已经成为空壳村,人口构成以“3860部队”(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青壮年劳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发展;区位条件之挑战,所考察的县市距中心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基本属于一小时经济圈,便于发展家庭旅游和周末休闲游。而我县周围缺乏大城市的支撑,故不宜一刀切、大规模的开展建设,应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通过产业化建设发展村落经济。

如果说美丽乡村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打开了思想解放之窗,生态农庄则是通过结合神木实际、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人口等诸方面因素而摸索出的一条前进之路,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的生态农庄建设,不求南方美丽乡村的小桥流水、亭榭楼阁,但求宜居、宜业、宜游。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环境为基,打造绿色生态农庄。环境美是生态农庄的直观表现。但是,就像习总书记强调的,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也不能大拆大建。而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整治建设方式,推动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一要突出地域“品位”。通过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变“污点”为“绿点”,配套建设公园、健身场所、图书室、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二要注重地域特质。要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注重原生态保护,突出实用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浓妆山水,淡抹村庄,尊重自然,浑然一体。三要健全管理机制。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对于有条件的生态乡村,要提前规划,强化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采取部门指导和村庄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职责,加强考评和绩效考核,发挥群众评议监督作用,提高长效管理水平。

(二)产业为本,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有产业是生态农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生态农庄建设的根本目标。把生态农庄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结合起来,使生态农庄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一是要拓展农民创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结合“金桥工程”,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使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眼光、懂经营、会管理的农家乐经营业主,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文化元素,引导集群发展。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发展社会养老、连锁配送、网上开店等商贸服务业,帮助农民在社区内就业创业。二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结合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建设村庄养殖小区、家庭工业小区和商业服务区,通过租金减免等办法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业。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结合“阳光工程”,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考察和实训操作,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和创业贷款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农机具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增值保值。利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和村庄整理节余土地,建设家庭工业小区、农民工公寓、商贸物业村,使物业经济成为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

(三)特色为要,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在安吉,这样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布局美是生态农庄美的集中体现。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优化布局的主要平台,加快公共资源、产业要素和农村人口合理集聚,合理布局居住、生产、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确保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一是要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做好规划是做好生态农庄的前提。有关部门在布局生态农庄的范围点时,必须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考虑与周边村、镇的联动,考虑同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在空间上的呼应与产业上的互补。就我县而言,要按照工矿区、黄土丘陵区、风沙草滩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分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居则居,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二是要依次推进,做强载体。做好生态农庄建设,必须依托载体,循序渐进,先点后面,统筹推进。要着力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多,生态基础较好的镇办先行先试,依托城乡统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有偿退出或置换等途径,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居住。通过人口、产业的集中,把一批中心镇率先建设成小城市、把中心村特色村率先建成农村新社区。三是要重点突出,示范引领。进一步统筹整合现有支农政策、资金和工程,向规划实施的重点线、带上集中布局、优先安排,不能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着力在锦界、尔林兔、神木镇等一些条件相对好的镇(办)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造一批示范农庄,辐射土地指标、公共资源、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向生态农庄配置。

第四篇:关于红河州乡村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州纪委监察委驻州农业局纪检监察组组长

许建红

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综合施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本文以部份乡村为样本,解剖麻雀,就红河州在实施乡村振兴富州行动计划中全面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作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红河州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

历史以来,红河州的广大乡村与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大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进程之中。总体来讲,北部乡村与南部乡村、山区乡村与坝区乡村、少数民族聚居乡村与汉族聚居乡村之间发展差距明显;社会治理好的乡村比较发达,社会治理差的乡村比较衰落。

在20世纪以前,红河州的乡村都处于分制合作的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皇权不下县,乡村为自治,国家政权对乡村很少直接管理。当时,国家政权一般只到县级,在国家政权和乡村之间存着士绅阶层,国家政权所要交的粮食、徭役、兵役等都通过乡村家族、士绅来提供,乡村社会稳定、基本生活也主要靠乡村家族内部维持,这种体制维持了将近两千年。近代以后,乡村士绅阶层逐渐解体,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一些农民成为流民,乡村精英流失比较严重,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动摇了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这种体制基本解体。其标志为1900年至1949年时期内,国家政权日益下沉,对乡村不断进行管理。比如,国民政府时期在乡村开始推行的保甲制度,还有边疆民族乡村世袭的土司制,与此同时,民间试验的其它乡村社会冶理模式也越来越多,但均以失败告终。

自1949年至1984年,红河州乡村都处在人民公社体制治理之下,国家政权彻底下沉,行政村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政府大包大揽,乡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纳入直接管理。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的负面效应已经非常明显。自1985年起,开始实行村民自治,成立了村(居)委员委,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政权和村(居)民自治正式分离,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成为主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开辟了乡村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二三产开始融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乡村发展的基本目标。2012年以来,中央的一号文件一直强调,要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要建立符合国情的、规范有序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二、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治理主体、乡村资源分配及乡村治理方式3个方面面临不少的问题。有些乡村存在这些问题,有些乡村存在那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在有些乡村并不存在,有些乡村只存在问题的一部分。乡村治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

(一)乡村治理主体方面的问题。

当前,乡村治理主体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乡村治理主体的缺位。一些贫困的乡村、边疆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生态脆弱乡村的治理主体外出流失比较多,而且越贫困越严重,很多农村年轻人出去进城务工,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也不愿留在乡村做留守妇女,也都出去务工、经商去了,精英的流失和人口的空心化十分严重。很多乡村没有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很弱,一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也提供不了,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相对而言就软弱涣散,其主体功能的发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乡村治理主体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二是乡村治理主体的错位。现在乡(镇)和村之间的关系不清,很多乡村管理和治理之间界限不清。有的地方甚至把村作为行政系统的末梢,很多事务都交给村(居)委会来办。把村(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也称为官,而他们实际上只是村(居)民们直选出来的自治组织领导人,报酬也只是领生活补助而已。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和自治组织之间关系也分不清,村(居)支书和村(居)委会主任如果是一肩挑的话,问题就更明显。无论乡村怎么发展,乡村治理必须有治理主体,治理主体缺位和错位,乡村发展就没有主心骨,就没有了内生动力。

(二)乡村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

从外部看,外部对乡村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外部提供的资源主要是乡村公共服务,诸如国家提供的乡村公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资源,也包括养老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粮种直补等资源。这些资源分配如何将直接影响乡村的发展后劲。当前,外部提供的乡村公共资源仍然十分有限,对很多新型乡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供给不足而且难以持续,诸如乡村垃圾成堆、农地重金属超标、污水横流、社会治安等问题。从内部来看,当前,乡村自身主要有2大类资源,一类是土地收益带来的资源,一类是经营集体经济收益带来的资源,贫困乡村还有专门的特殊扶贫资源。这些资源分配管理不善,容易出现小官巨贪、贿选、公权私用等现象,导致乡村治理混乱,干群关系紧张。总体而言,当前,有集体经济收益的乡村的比例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很多乡村的资源不是靠自身内部而是靠外部输入。外部输入的资源有限,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内部资源不仅有限,而且保障分配机制也不健全。乡村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比较低下,乡村发展形成合力困难重重。

(三)乡村治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乡村治理的方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德治和法治。当前,总体上看,一是乡村德治缺乏厚实的基础。过去乡村自治能够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来实现,家族制、乡贤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很多乡村缺乏传统的德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二是法治还没有内化于心。不少乡村仍然是一言堂,不按制度和规矩来办事,在治理过程中一把手说了算,其他人基本上没话说,或者在重要的会议上说不重要的话,在不重要的会议上作重要发言。一些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不足,加上目前乡村治理在法律上有不少的空白,一旦大量资源涌入,必将冲击乡村目前的秩序和现有的法治,整个乡村治理势必会陷入相对失散和比较混乱的状态。

三、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

针对存在的3大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州一些乡村治理试点的经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应突出如下几个重点。

(一)探索实现“政社良性互动”。

乡村治理是地位平等的多种主体,通过明确分工、协商合作、共同行动来实现乡村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区分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实现权责分明,尤其是乡(镇)和村之间的权责分明十分关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量外来资源涌入,事务越来越多繁重的情况下,要探索通过签订协议书、公布清单、通过评估的方式,实现政社良性互动。一是签订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废除政府与村(居)会签订的行政责任书,综合分析研究基层自治组织需要配合政府的具体事务,厘清目前究竟承担了多少事务,年初,政府与村(居)会签协助管理协议书。二是公布清单。签订协助管理协议书后,列出2个清单进行公布,1个清单公布按照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履行的事项,1个清单公布村(居)委员应依法履约的事项。三是履约评估。年底,政府对照清单对基层自治组织履约情况进行评估,基层自治组织根据协议书也对政府履约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基层政府各部门绩效及干部的奖金、升迁等都直接挂钩,实行末位淘汰。

(二)以“政经分开”发展集体经济。

以政经分开的方式来管理和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在村(居)总支、村(居)委会的基础上再设一个经联社(公司),社长、村(居)委会主任、村(居)支书三驾马车齐驱并行,村(居)支部书记全盘统筹主抓党建,村(居)委会主任专搞公共服务,社长专门抓经济发展。二是建立财务增值管理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集体资产和资产收益会越来越多,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征地收益,也有转化经营的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土地统一承包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产生的收益。要建立农村财务监管平台,无论是资金、票据、合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资源管理都通过监管平台来审批。要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乡村的土地出租、集体经营的资产要出租或者交易,都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来实现。三是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或村(居)民理财小组可以定期查看平台,对其中的交易和审批进行监督。

(三)以村规民约维护乡村稳定。

目前,乡村治理的法治方式还没有内化于心,德治方式也有很多短板要补。乡村治理既要创新模式也要传承发扬旧的有效方式,以村规民约来维护乡村的稳定。过去乡村长期比较稳定主要的支撑是家族制,族规就是家法,也就是现在的村规民约。它是结合本地实践,在老百姓共同认可的背景下制定出来的民间章程,延续了千百年,执行的约束力比较强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要创新治理模式,修订村规民约。诸如,按照传统乡村文化尤其是性别歧视的文化,一些人在资源收益分配中利益会受损,可能会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要在自主协商慢慢讨论的基础上,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慢慢修订村规民约中的相关条款,修订完再执行,把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四)构建乡村社会安全新体系。

要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要调节利益关系,做好矛盾的预警系统、利益表达体系、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群众利益协调、利益保障法律渠道等各方面的工作。要强化道德约束,加强乡风文化建设,从外部来讲,要加大对图书室、教育、娱乐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从内部来讲,要进行乡风文明建设,这不仅是道德提升的问题也是社会安全的问题。很多乡村婚丧嫁娶乔迁大操大办的现象很普遍,比阔气,讲排场,相互攀比,有的乡村打麻将、赌博盛行,甚至涉黄、涉黑、涉毒。要移风易俗,更除陋习,打击违法行,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使乡村社会更加文明安全。

(五)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

教育是真正意义上乡村治理的源头。教育公平,乡村社会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强,就能实现乡村的持续发展。要改革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差距,加大对乡村学生的资助。要对乡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倾斜。要建立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轮岗锻炼机制,评定职称适当向乡村教师倾斜,为乡村教师搭建锻炼展示的平台,建立青年教师连续在乡村工作最长年限的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等等。

第五篇: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的几点感悟

学榜样 找差距 再努力

献教育

——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的几点感悟

收看了央视播放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展播,捧读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 聆听“江淮好老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肥东县阳光小学校长陈万霞的弘扬的“肥西精神”,争当一名美丽教师的报告会,一个个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环境中坚守乡村教学一干十几年、几十年……耐得住寂寞、艰苦、贫寒,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 他们用平凡质朴的语言诠释了一个师德高尚,模范履职,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 。他们才是中国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代表,是德才兼备的最美乡村教师。

对照榜样,找出差距,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我将尽力做到: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学生。在工作中,讲敬业,比奉献,团结同志,关心学生,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二、励精图治、默默耕耘乡村教育。继续扎根农村教育,把生命中的余晖倾注农村教育。要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努力做好教师这个神圣的工作,始终坚持不断的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同志的教育教学经验,全力帮扶青年教师,热衷教研,潜心教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因为我深知没有充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没有高尚师德素养,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这一光辉的职业。今后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借鉴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精心融入自己的智慧,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三、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任教之路,荆棘与鲜花同路,坎坷和欢歌齐飞。在我的心中始终铭记“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要始终把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看作等同生命一样重要的大事。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岗位、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安全始终放在第一,要以极大的耐心、纯洁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为我们的工作的成败,将事关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家庭的稳定、一代人的幸福。所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会百分之百努力,绝不放弃。——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这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写照。甘为人梯,用坚韧让学生踩着臂膀奔向新的征程;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这是我们教师再努力的方向。我将继续凭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心,站在“三尺讲台”上继续挥洒汗水,践行自己的承诺,接着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使自己最终也能成为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中的一员。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否则我们会遗憾终生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产品市场推广方案下一篇:新成员见面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