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营销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豆营销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20年来,我国大豆出口量维持较低水平,相反进口量快速上升,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生产效益较低,种植面积趋于下降,国内大豆产量堪忧,其影响因素包括土地种植效益、大豆种植技术、价格、制度等,同时国内大豆食用消费与压榨需求不断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豆贸易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引起政府重视与寻求解决办法。

第一篇:大豆营销论文范文

世界大豆生产走势及我国大豆产业复兴策略

摘 要 针对世界近30多年来的大豆生产发展情况,综合分析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加拿大等大豆主要生产国的收获面积、单产、总产和国际份额的变化,以及世界主产国贸易情况。揭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以及我国大豆进口量变化情况。提出“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大豆良种、改进大豆种植方式、完善市场制度、加大农业补贴、充分开发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值”等我国大豆产业复兴策略。

关键词 大豆;生產发展;进出口;复兴战略

大豆通称黄豆,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也广泛栽培。大豆是粮油兼用的经济作物,也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广泛用于榨油、食品加工、医药、造纸等行业,同时大豆饼粕,对于鸡、猪,以及奶牛、肉牛等反刍家畜来说是优质的蛋白饲料,因此大豆生产质量和数量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大豆产业从育种、种植、加工及物流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大豆产业的兴衰关联着成千上万农民的利益,大豆种植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实现大豆产业复兴,不仅是提高农民收益、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豆国际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1 近30多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发展情况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大豆的收获面积、单产、总产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见表1),收获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1989年,5年平均,下同)5 177.56万公顷增加到12 252.03万公顷(2015—2017年,3年平均,下同),收获面积增加222.7%;单产由80年代中期(1985—1989年,5年平均)1.9 t·hm-2增加到2.7 t·hm-2(2015—2017年,3年平均);总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1989年,5年平均)10 035.16万吨增加到33 627.87万吨(2015—2017年,3年平均),单产和总产分别比同期提高42.1%和325.1%。各国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和收获面积增加的数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国际大豆市场竞争加剧,给中国大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面对世界大豆市场的激烈竞争,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大豆产业复兴,是我国大豆产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世界大豆主产国的生产发展情况

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印度、阿根廷、巴西、中国、加拿大)近30多年来的生产及其所占比重变化情况,如表2、表3、表4所示。

从表2可知,美国、印度、阿根廷、巴西是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其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额的80%,对世界大豆的生产有着决定性作用,能够主导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美国在世界大豆市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其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份额和中国一样,在不断减少;而印度、阿根廷、巴西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加速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其中巴西增加比重最大,在2015—2017年时,巴西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大豆播种面积的27.7%,基本上和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大豆份额的27.8%持平,冲击了美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严重削弱了美国大豆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大豆市场主导国的多元化提供了发展机遇。

从表3可以看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大豆单产能力不断提高,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等国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巴西单产增长速度最快,在2010—2014年平均单产达到2.93 t·hm-2,超越了同期美国大豆单产2.92 t·hm-2,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单产能力增速虽然较快,但是增速低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世界大豆生产大国,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单产能力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减弱。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在世界上的份额不断下降,同时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不断上升,这就使得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大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大国。

从表2、3、4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中国大豆所占世界份额不断下降,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大豆世界份额剧增,巴西在世界上的份额由1985—1999年的18.6%增加到2015—2017年的31.5%,大豆总产量接近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5—2017年美国平均播种面积比1985—1989年平均播种面积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其同期增长面积远低于巴西、阿根廷等国;同时2015—2017年美国单产为2.99 t·hm-2,比1985—1989年的单产2.16 t·hm-2增加了38.4%,2015—2017年巴西大豆单产为3.11 t·hm-2,比1985—1989年的单产1.75 t·hm-2增加了77.7%,可见美国大豆单产增长率远低于大豆种植大国巴西;由于以上原因,美国大豆总产的世界份额由51.3%下降到33.7%,美国大豆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播种面积和单产能力的增加,世界年均总产成倍增加,但是我国由于单产能力低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和播种面积在占世界的份额不断减少,使我国大豆总产占世界份额由1985—1999年的11.2%下降到2015—2017年的3.8%,导致我国大豆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下降。

3 世界大豆贸易情况

3.1 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如表5所示,由于近30多年来,世界大豆生产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豆主产国的出口量和排序,也发生很大变化。2015—2017年世界大豆出口量达

14 196.03万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2 711.20万吨的5.24倍;美国从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大国,变为世界第二,巴西由于大豆播种面积剧增和单产能力大大提高,2015—2017年出口量达到6 009.43万吨,超越美国同期出口量5 566.43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大国,阿根廷大豆出口量也从1985—1989年的187.56万吨达到2015—2017年的897.33万吨,出口量增加3.78倍。大豆生产情况的巨大变化,使国际大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3.2 中国大豆进口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豆产业开放以来,我国大豆产业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大豆产业的安全开始出现明显的问题[2]。从表6可知,自1985—1994年来,我国大豆产量一直大于需求量,大豆进口量较小,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之一;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大豆直接食用消费量和榨油用消费量保持持续稳步增长[3],国内消费量剧增而国内生产总量停滞不前,导致供需差剧拉大,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我国大豆出口量不断减少。自1996年开始,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加。200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国内产量,2006年大豆自给率低于40%,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4],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不仅对国内大豆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危险。

4 我国大豆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复兴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大豆生产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单产能力和播种面积的增长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国内需求的剧增,使得我国大豆产业对外依赖度高,大豆国际话语权低。入世之后,中国大豆加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控制,大豆种植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大豆总产量在急剧下降,进口大豆在成倍增长[5]。同时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科技含量低、单产水平不高、品种混杂、产品品质较差等主要问题[6],使我国大豆种植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大豆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大豆产业复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大豆品种改良,提高大豆单产能力

从表3可以看出,自1985—2017年来,中国大豆单产能力虽然不断提高,2017年时已经增加到1.81 t·hm-2,但是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单产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可以通过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改良大豆品种,推广高产、高蛋白、高产油、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提高大豆单产能力和品质;也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大豆优质品种研究;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等方式,获得优质大豆品种培养技术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大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4.2 改进大豆种植方式,创新大豆收购制度,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

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种植历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豆种植呈现出分散化、规模小、经营种类多样等特点,这些种植特征,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取得,不利于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导致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低。为了提高大豆产业竞争力,实现大豆产业的复兴,我们应该改进大豆种植方式,实现大豆种植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一化,取得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由于大豆收购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混乱,大豆市场混收、混售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使得大豆种植收益低下,所以必须创新大豆收购制度,使大豆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分类、分质地收购和出售大豆产品,提高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

4.3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业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我国大豆市场制度不完善,大豆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导致大豆收获效益低,大豆的价值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利用。应该完善大豆市场制度,加大国家对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民种植大豆的补贴力度,提高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收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大豆播种面积,为相关产业提供原料保障,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4.4 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大豆生产主体的作用

农民是大豆生产的主体,但是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逐利性强等特点。地方政府应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立足地方实际,逐步将中国农民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劳动效率,节约大豆生产成本;通过选用大豆良种和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增加大豆单产能力和质量,提高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

4.5 充分开发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值,提高大豆种植效益

当前我国种植的大豆均为非转基因大豆,存在着种植成本高、费时费力等问题,多集中在东北地区种植,多数以农民小范围种植为主,种植规模较小,而且标准化和机械化程度低,这就导致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无法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7]。同时,大豆存在3种消费模式,即:直接食用、豆粕饲用、直接食用与豆粕饲用并重。美洲大豆蛋白质含量较低,脂肪含量较高,90%以上的大豆是压榨加工后豆饲用为主;中国大豆的特点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很适合直接食用[8]。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偏重于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诸多发达国家,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要生产国,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使得世界上的非转基因大豆供应量逐渐减少,供给的减少和需求量的增加,让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值提高,给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所以我国大豆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打造国家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实现大豆产业复兴。

参考文献:

[1] 祁旺定,尚明瑞.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88-96.

[2] 张弛,裴东霞.开放背景下中国大豆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世界农业,2009(9):17-20.

[3] 卢立岩,刘金兰.中国大豆净进口额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广东科技,2004(11):23-26.

[4] 欒立明,郭庆海.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2):99-103.

[5] 张蕊.中国大豆产业出路在哪里?[J].饲料广角,2007(16):22-25.

[6] 杨红旗.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J].中国种业,2010,2010(4):18-20.

[7] 李宏伟.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7(2):330.

[8] 周霞,朱顺达,徐正浩,等.中国大豆危机的成因与复兴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27-132.

作者:唐宇 王旭熙 余娇娇

第二篇:小议中国大豆的贸易现状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大豆出口量维持较低水平,相反进口量快速上升,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生产效益较低,种植面积趋于下降,国内大豆产量堪忧,其影响因素包括土地种植效益、大豆种植技术、价格、制度等,同时国内大豆食用消费与压榨需求不断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豆贸易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引起政府重视与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豆贸易;产量;供给;需求

一、引言

大豆是中国传统的优势农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不仅播种面积大,而且生产数量多。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其大豆种植与出口数量曾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国际大豆种植结构的变化、大豆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大豆需求的增加,1996年,我国的大豆供求局面发生逆转,中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从此以后,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上升,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贸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多数国家对于大豆的需求逐渐增加。当前,世界上种植大豆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美国(40%以上)、巴西(约为25%)、阿根廷(约为15%)和中国(约为6%),四国的大豆生产量已经占了全球产量的90%左右。其他国家也生产大豆,不过各自的产量不大。由于全球的大豆主要由几个国家生产,使得大豆的国际性贸易成为必然趋向。

二、中国大豆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图1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出口量在17万吨至83万吨之间浮动。峰值出现在1994年,主要在于1994年中国大豆产量较多。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总的来说,近20多年来中国大豆的出口量不大,其出口量所占全球的比例就更小了。中国以前是大豆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规模种植大豆、出口大豆,中国的大豆大国地位在国际上已经逐渐消失。

图2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总体上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口量仍然较少,基本维持在100万吨以内,1996年达到110万吨,随后维持在平缓上升阶段。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冲破千万吨的大关,随后维持着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2010年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仅仅10年间便翻了5倍,到了2013年甚至冲破了6000万吨大关。由此可见,在这10几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国对于大豆需求的增加量是巨大的。

图3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生产量、消费量与净进口量,图中的圆点虚线表示大豆生产量。从中可以看出在这20年里,中国大豆的生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到2000万吨之间,其生产线趋于平缓,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说明这20年间中国大豆的生产状况总体上变化不大,在大豆生产技术日益发展、大豆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国内与国际因素造成的。近几年间,大豆的生产量甚至出现了平缓减少的迹象,更加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至今我国的大豆产量逐年下降,根据德国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的资料显示,中国生产大豆的数量在2014年会降至近22年来的最低水平,预测为1170万吨,比上年减少约4%。同时,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在2014年减少7%,而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至历史最高位,其原因就在于大豆价格下跌,中国农户无法盈利,因此转播玉米。

图3中的实线表示大豆的净进口量,一种贸易产品的净进口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进口量减去出口量。在1993-1995年间,中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为负数,说明大豆的进口量小于出口量。然而,到了1996年,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为正数,达到9万吨,此后我国一直是大豆净进口国家。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1996-1999年间,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呈现着平缓增长的趋势。然而从1999年开始至今,我国的大豆净进口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基于国内大豆供给的停滞不前与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波动性的年份,如2001-2002年以及2010-2011年大豆净进口量负增长,2003-2004年净进口量平稳。

图3中的虚线表示大豆的消费量,从图中可以看出1993-1996年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呈现着一种平缓的趋势。然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于大豆的消费量逐年攀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图3中大豆消费量的曲线形状与净进口量的曲线形状相当,说明我国大豆的净进口量主要是随着国内大豆消费量的上升而上升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大豆贸易分为两个阶段:1996年以前,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少于出口量,为大豆净出口国。1996年以后,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多于出口量,为大豆净进口国,此后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三、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的大豆贸易状况

首先,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地,在统计中描述为大豆播种面积。图4显示了1993-2013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出20年来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在700-1000万公顷之间浮动,总体呈现一种动态下降的发展趋势。在这20年里,2012年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达到最低水平,为717万公顷。从图中看出,1996年、1999年、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的大豆播种面积都低于800万公顷,上文也说到2014年大豆的播种面积预测比上年减少7%,约为637万公顷。这说明了,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大豆播种面积呈总体下降趋势,这并不利于我国大豆市场的发育。

农民在决定生产结构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便是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净产值的高低,农民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选择单位面积净产值较高的农作物进行生产种植。廉价进口大豆的冲击使得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下降,农户种植大豆的利润空间减少,转而种植利润空间较大的玉米,使得大豆总体的种植面积减少。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大豆产量的另一个因素: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表2显示了2000年以及2010-2012年中国与世界大豆单产的水平,图5是对表2的折线图表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大豆的单产在这10多年间呈现着平缓增长的态势,但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10-2012年间,中国大豆的单产平均水平只有1.81吨/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2.44吨/公顷的3/4左右,说明当前中国大豆种植的技术水平距离世界上许多国家仍有一段距离。原因在于中国对大豆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大豆技术推广不力,使得大豆相对于其他作物,其单产增加较为缓慢。由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种植成本高,农民在相同条件下没有足够的意愿种植大豆,使得我国大豆产量较少。

在价格方面,近年来我国大豆的价格受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生产利润较低,生产商、农民减少种植大豆转而种植玉米等,大豆播种面积下降。2014年3月份,我国大豆发生多单“洗船”事件(直接违约拒绝收货,损失掉预付款或保证金,也包括在海运途中转手卖掉,支付一定违约金的情况),表明了中国在大豆贸易中的弱势地位。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它在世界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是较小的。最具有大豆议价能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美国,美国农业部所发布的大豆产量报告往往对大豆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大豆期货价格运行的风向标。中国在世界大豆价格的话语权上难以发挥作用,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毋庸置疑将危及我国的食品产业安全。

另外,相关制度的设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1996年起,中国对大豆进口征收3%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大豆进口数量由进口商按照国内需求与市场情况决定,没有实行配额限制,进出口关税都按照3%的税率执行。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国产大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压榨企业以及食用消费,因此大豆进口量的增长不大。但在1999-2006年,在缺乏相应限制的情况下,国外资本乘机而入,在我国沿海地区撒放大豆压榨企业的“渔网”,着手“捕获”中国的大豆市场。

当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大豆危机”事件。2003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发布了大豆生产受天气影响,在定期报告中调整大豆库存数量至20年来的最低点。在表面供给下降的大条件下,世界大豆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8月大豆价格还只是540美分,2004年4月初大豆价格已经升至1060美分,上涨幅度接近一倍。如果换成人民币计算,大豆价格在中国由每吨2300元升至4400元。中国的压榨企业基于对大豆价格上涨的恐惧心理,还有相应的投机心理即“抢到豆子就能赚钱”,全力加大对进口大豆的采购。2004年初,中国企业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按照当时人民币的汇率计算约为4300元/吨,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价格。然而,2004年4月,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了大豆产量数据,国际供给上升的消息随之而来,大豆价格出现直线下降,跌幅接近50%。这对中国的压榨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在这场危机中陷入绝境,外资企业乘虚而入,中国的大部分大豆市场落入“外人”手中。当中的制度因素“难辞其咎”,中国对于大豆贸易没有进行相应的大豆信息贸易服务,没有设置相应的大豆贸易安全性保护,在进口大豆价格的威胁下,国内大豆竞争力减弱,对进口大豆依存度提高,进口价格容易被外国卖家操控,受制于人。

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关税降至1%,在国内大豆供给不足、需求增加以及相关贸易发展下,进口大豆的价格优势不断挤兑中国大豆,中国大豆的地位逐渐下降。韩国最大报纸《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质问,“曾经那么多的中国豆都去哪儿了”。大豆进口量的逐年攀升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生物技术发展的今天,转基因大豆已经占据中国进口大豆的大部分市场,毫无疑问这对中国人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四、从需求方面看我国的大豆贸易状况

大豆在生活上一般有两种用途:榨油与直接食用。我国榨油用的大豆一般为进口大豆,加工产品主要是豆油和豆粕(矫江,2009)。

食用大豆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大豆,在这用途上属于粮食作物。大豆在植物中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大豆里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约为40%,在质量与数量上均可以与动物蛋白媲美。据资料显示,500克大豆所含有的蛋白质相当于1000克瘦猪肉、或1500克鸡蛋、或6000克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质,因此大豆常常被称为“植物肉”或“绿色乳牛”,这是对它所含蛋白质营养的美誉。另外大豆对于降脂、降糖、预防癌症、护肤美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国是最早种植以及食用大豆的国家,中国人一直有食用大豆的传统习惯。随着社会进步,大豆制品如豆浆、豆奶、豆粉、豆腐、豆酱等层出不穷,人们对大豆的消费稳定增加,我国大豆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大豆可以榨油,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含油量一般在18-22%,有的品种可达23%以上(周肃纯, 1981)。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豆油的数量不断增加,大豆压榨需求快速上涨,同时由于国内大豆压榨产能扩张迅猛,大豆消费需求出现飞跃式增长(金森森、罗帅, 2014)。目前我国油脂消费总量为2700万吨左右,国内油料作物如大豆、花生、油菜籽等折合油脂产量约为800万吨,仅占国内油脂消费量的30%,其他70%则全部需要依赖进口。在进口的油脂中,直接进口量占国内消费31%,间接进口量(进口油料作物然后加工压榨出油)占国内消费41%。另外,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当前大陆人均消费19公斤,预测未来10年人均消费将达到25公斤,那么全国需要在目前油脂供应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吨,在人口达到顶峰时期预测需要增加150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油脂的需求是大量的,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国内油料作物不可能全面供应油脂原料,因此进口油料是必然的。就大豆而言,进口大豆含油量相对较高,据资料显示,国产大豆出油率约为17%,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约为20%,相差3个百分点(安载学、韩成伟, 2013),因此虽然转基因大豆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但在以数量为大前提的条件下,进口大豆仍然成为主导。

五、结论

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随着国际大豆种植格局的改变、转基因大豆技术的发展、国内大豆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我国从1996年开始大豆进口量多于出口量,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当中的影响因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供给方面——国内大豆利润空间相对较窄,使得大豆种植面积日趋下降;大豆单产水平较低,种植技术有待提高;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市场,国内大豆在“价格战”中失去优势,中国在国际大豆定价上权力较小;我国对于大豆贸易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对国内大豆企业的保护与信息服务不足。在需求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食用大豆的消费量不断提高,国民消费豆油数量快速增长,解决大豆压榨需求是关键。

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效益相比玉米等粮食低,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大豆产量堪忧。大豆对外进口依靠将逐渐影响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需要政府重视并寻求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矫江.我国应重点发展食用大豆[J].大豆科技,2009(03).

[2]周肃纯.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大豆[J].油脂科技,1981(S1).

[3]金森森,罗帅.中国大豆贸易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趋势[J].

黑龙江粮食,2014(05).

[4]安载学,韩成伟.中国1995-2014年大豆进出口状况预测与

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责任编辑:肖训生)

作者:梁伟森

第三篇:大豆期货价格波动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一步步加深,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之间联系密切。基于此,重点探究两处价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自2011年9月份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开始出现下跌的具体原因。通过定性分析这段时间内国内外宏观方面、行业方面的事件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得出其下跌的具体原因主要为欧债危机、供应量上升等。另外由于国内大豆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阻止了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大幅下跌,这也为以后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来判断预测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价格相关性分析;价格波动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具体行业分析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478万吨。期货作为现代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从避险角度还是投资角度来说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豆期货是我国四大粮食品种中上市时间较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期货品种。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大连商品交易所(DCE)正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开放,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交易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的大豆期货价格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结合今年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的各自的原因。这对我们认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一步地通过分析相关因素预测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处理

本文旨在研究2011年6月份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联系与走势,所以只搜集了2011年6月1日到11月30日之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每天收盘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中交易活跃的大豆一号的每天收盘价为研究样本,共121个数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指数取自文华财经交易软件,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一号期货交易数据取自大连商品交易所网站。并将二者单位均转换为元/吨。另外在选取数据时采取以下原则:

1 鉴于两市开盘时间不同,本文统—采用开盘时间确定交易日。

2 因两市节假日休假造成的非交易日情况不尽相同,本文只选择两市均为交易日的交易日数据。

3 鉴于大连商品交易所所有的大豆合约为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合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有的大豆合约为1月、3月、5月、7月、8月、9月、11月合约,本文只采用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合约。

4 本文在选择合约时,选取最近月份的期货合约,进入交割月后则选择下一个最近月份合约。如:2011年5、6月采用1107合约,7月份则采用1109合约。

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本文根据转换之后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数据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得出以下走势图。接下来本文从两地大豆期货价格相关性角度与两地价格具体波动角度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1 两地大豆期货价格相关性分析

通过观察价格趋势图,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每日收盘价的走势大致相同,经过相关计算我们得出两个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8415,已经属于高度相关。这是因为两个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但是由于大豆期货价格定价权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所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对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力要大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力。

由于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大规模栽培与高水平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美国大豆的种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美国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大豆的运输成本,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相对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价格而言偏低。

2 两地大豆期货具体价格波动分析

通过对两个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自2011年9月份开始,两个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后大趋势上一直保持下跌。分析下跌原因从宏观经济与具体行业两个角度出发:

首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今年全球经济形势恶劣,欧债危机越演越烈,缺乏具体解决措施,信心严重缺失导致大豆期货价格下行。9月份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各国与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兴业银行等欧洲大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与匈牙利、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遭到相继下调。欧盟各成员国各自推出自己对于欧债危机的对策,但是尚拿不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人们对全球经济持悲观态度。投资者对大宗商品市场看空,出于防范风险考虑引发整体抛盘,大幅打压了大豆期货价格。

其次进行具体行业分析。行业内的种种利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豆期货价格,具体因素主要有:

(1)美国农业部在其9月份供需报告中意外上调2011/2012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及库存预估数据,美国11/12年度大豆产量预测上调至30.85亿蒲式耳,较8月预测增加2900万蒲式耳,库存上调至165亿蒲式耳,较8月预测增加1000万蒲式耳。供应预期增加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连续大幅下跌,进而导致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下跌。

(2)今年未能出现严重影响大豆生长的自然灾害,减少了炒作题材,保证了今年新豆的供应量进而打压了今年的大豆期货价格。

(3)9月份为大豆传统收获月份,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短期内大豆供应量均增加,这也会导致粮食大豆期货价格下挫。

(4)前期价格居高不下,大量基金获利抛出,对冲基金平仓打压,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豆期货价格下行。

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而言,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跌幅较小。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数据方差为47821.55,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数据方差为7949.19。其中主要原因是:

(1)中国大豆的种植成本提高及播种面积减少导致产量下降。随着今年国内前段时间的严重通货膨胀,种子、农药、化肥的价格大幅拉升,农民的种植成本也大幅增加,这对控制今年的大豆价格的跌幅起了直接的作用。

(2)下半年节假日较多,是大豆制品的消费旺季,由此而发的国内大豆的需求量上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交易价格的深幅下跌。

(3)农民在大豆收获之后往往因期望推迟一段时间后价格会上升而不立即向收购商出售大豆,这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流通在市场上的大豆供给量,也缓解了大豆期货价格的下跌。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大致相同。另外由于美国大豆的各项成本均低于中国大豆成本,所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要低于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期货价格。

今年9月份以来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欧债危机影响了市场信心以及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大豆供应量大增。除此之外,自然天气未影响到大豆生长,大豆收获月份的来临以及基金的抛盘也是导致大豆期货价格下挫的重要原因。但是国内今年通胀造成的大豆种植成本上升,下半年豆制品消费量增加等特殊情况使得国内大豆价格未向美国大豆价格一样大幅下跌。我们今后对大豆期货的分析预测应该重点从这里出发,既要考虑国际整体环境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国内形势对其的影响,逐一分析不同因素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期货价格作出合理的推测。

作者:魏浩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铁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