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2022-09-13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使我们越来越重视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这就对教师在讲授信息息技术课程时,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解、掌握,提出高要求。信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下面, 笔者就这几年来从事信息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时代性。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延生之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科学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硬件资源更新发展展迅速,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新的应用方法。目前,可可应用的资源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习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 选取具具有普通性和迁移性基础知识的基本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学内容。

应用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 培养学生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面对现现阶段的现代化教学, 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信息技术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的是如何进行信息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问题。

整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其它它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真正做到在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 利用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2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得可观效果。

2.1 边 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学生操作能力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 而不给学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笔者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2 精 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 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 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2.3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 、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 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 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2.5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 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笔者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笔者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2.6 耐 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2.7 分 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笔者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3.1 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笔者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 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 ,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3.2 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 要使用邮箱, 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 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 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3 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笔者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笔者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笔者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笔者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3.4 表扬鼓励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笔者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时提出表扬鼓励, 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笔者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4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 引人入胜的开题, 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对这一点笔者很有体会,因此,笔者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1 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 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这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笔者就用REAL PLAYER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笔者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 还学会了安装软件, 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4.2 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 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 ,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 , 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笔者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4.3 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 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要打乱教材顺序, 首先抽取精髓来讲, 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 , 笔者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笔者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 他们很快完成了, 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笔者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 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笔者讲解, 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探究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