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教学案例

2022-12-04

第一篇:中学生体育教学案例

中学生体育教学案例

从女生的完整练习到力量练习谈起……

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时代在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据调查统计后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女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更是少之甚少。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迫在眉捷。

教学目标:通过健美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以及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步伐组合+手上动作(配合音乐)→素质练习(俯卧撑)→放松操

设计思路:健美操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从课堂教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能够比较好的完成分解动作,但到了完整练习时就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

2、每当素质练习时,柔韧、跳跃和平衡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力量练习是学生最恐惧也是最起不到效果的,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创造多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参与,从而体验运动和创造乐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叙述:

每次的健美操课上:

一、学生在完成完整动作比较困难时,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慢节奏口令下完成成套动作,即便是错了,也要继续完成下面能连接上的动作,然后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由慢到快的音乐中,渐渐熟悉动作。其次由于许多学生对教师具有有依赖性,不愿记忆动作,于是我就采用骨干学生带领办法,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提醒动作不熟练的学生,增加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意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记忆动作。最后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坐在一边听着音乐的节奏,重复的回想完整的动作,来刺激大脑对动作印象形成。之后再跟着音乐的节奏练习完整动作。

二、当我一提到素质练习同学们都会皱起眉头,嘴里还不时地讲“我是做不起来的”。当我看到这种场景使我就会很恼火,觉得这些女生怎么这样,一天到晚都搞得跟大家闺秀一样,一点苦都吃不得。接下来再看他们做俯卧撑的时候我是由好气又好笑,千篇一律的动作,两手臂都是直挺挺的,就看到屁股在上下动。就连撑着静止不动,他们都坚持不了一分钟。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一种更加轻松的练习方法,首先我选择了若干首非常好听的轻柔音乐。给学生准备好小方垫,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双膝跪在垫上,听着音乐进行俯卧撑练习。具体要求:

1、两人一组,一人练习,一人帮保(双手托住练习学生的髋部进行适当的帮助)

2、不需要做得很标准手臂适当弯曲即可。

3、每组做5个,每人完成4组。

4、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并回答音乐的出处。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发现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而且课堂的气氛始终都很轻松,老师教得很轻松,学生练得也很开心,同时还完成了教学任务。 分析与反思:

虽然是高中生了,但是从小到大可以说他们是没有干过任何体力活的,也很少有机会进行身体锻炼,从开始读书后,虽然有体育课,但是女生确像个算盘珠,老师拨一下她动一下,从来不会主动去锻炼,完成老师的任务是也是“偷工减料”。因此不夸张地说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所以在课堂上要每一位同学都按要求去完成任务,的确是很有难度,这也是女生不愿意练的重要原因。素质联系本身就没有什么趣味性,而且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懒”,再加上教师在练习方法的设计上也缺乏新意,学生在这么多年的体育课上都使用这种形式进行练习。因此提不起兴趣也属正常。当在一个新的氛围里练习同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还是可以提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花更多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乐学的气氛,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通过对健美操完整动作的教学和素质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技术练习,毅力增强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的合作,增进了友谊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讲解、示范,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第二篇:中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邬智力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研究较少,运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能给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等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必须寻找和探索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进行尝试。为此,我结合我校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主要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进行探索,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更具有多层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学生能接受多个层面的信息,大大地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信息、情感、技能的充分交流。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倾听、观看和帮助,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起到教师讲解、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教师借以充分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过程:

本节课中重点内容是急性跳远。刚开始时我采用了传统的集体练习模式,可还练不到2组,就有学生反映:“ 邬老师,太累了……,很没劲的……!”。还有的说:“……太单调了……!”听到这些话我立刻想到:对呀!这又不是运动队训练,应该改变一下方法。随即我就对学生说:“那么,我们改变一下方法好吗?”听到我的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赞成。之后,我就把学生分成了八组(不分水平高低),每组安排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而且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尝试性练习——讨论——练习,一定要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练习,效果确实不同,气氛很热烈,有许多原来成绩较差的学生最后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而且,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课后,还有学生问我:“邬老师,下次课我们还可以这样上吗?……!” 教学反思: 1.合作学习模式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展现了教师能围绕学生的“学”而教,并较好地发挥、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地提高。

2.合作学习改进了以往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

3.采用“思考—尝试—结论—练习”的教学模式,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寻求自己解决问题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所追求的结果不仅有益于他自己,而且也有益于小组的其他成员。合作的努力,使得学生们都投入了一种追求互利的活动过程中,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在合作学习情境中,通过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共同努力,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整体优势,况且在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必须通过合作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学生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共同争取小组的胜利或荣誉,就需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进步,而这就是在小组成员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并肯定在进步中小组每个成员的价值,致使差生受到了其他组员的尊重,提高了差生的自尊心,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差生尊重需要的满足。

6.合作学习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协作学习。通过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乐趣”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易改善学生间关系,养成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案例

研修日志

我是一位去年才走进讲台的新老师,半年多的教学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让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 我班有五六个同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一年级快要完了,然而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还写不对,上课呢又总是东张西望,甚至有的时候呆呆的看着,老师叫几声都没有反应,写字的时候,他们也会偷偷的看老师,老师一不注意就开始玩小东西或者就摸手或者玩铅笔。二:有一部同学呢又总是感觉很努力但是成绩也一直上不去,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认真都是做给老师看的,他们经常作业不认真,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不严厉一点,他们就觉得不是在上课,经常按自己的个人爱好出发,今天高兴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高兴,就没有学习这回事,所以人虽然很聪明,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还有一个更不好的习惯,这就是家长的问题,回家不监督孩子做作业,然后孩子就使招,哭,家长就打电话给老师“我儿子作业没有做,好像有点感冒,现在又是睡觉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做”所以孩子就有了不好的习惯。三:有一部同学,学习认真,上课也很积极,特别是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我也纠结,叫他们回答问题,他们总是有了一个答案又有一个答案,如果一直叫他们,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全班的课堂,而是他们几个的课堂,如果不叫呢,又会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该怎么才能面对全体学生?四: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得到老师的鼓励,我怎么感觉我的鼓励不起作用,最多当时起作用,课后同学们就又是以前的样子了。

通过继续教育《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与《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导致同学们没有学习动力,一方面老师没有把外部的学习动机真的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所以他们看起来是表面上的努力学习,然而心理却是一大股抵触的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没有到位,常常只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而不会应用已有的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在我的鼓励里,没有明显的奖励与惩罚,也没有注意奖励的质量,常常奖励好的参与任务而非好的任务表现。

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这两专题的学习拟一下的措施:三个维度,在很大程度上人的习惯支配着人的行为,所以同学养成和父母使招哭。所以在他的心里作业完成与否不是问题,这样知识不巩固成绩就不理想了。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心在心理过程。学习需要+学习期望,相互作用。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产生学习动机。之所以出现上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学习动机所以不能导致学习行为自然不会产生学习效果,学生成绩当然不好。1,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老师指导更用心与用时来感化学生,学习方法注意指导,学习习惯注意培养,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健康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注意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2,加强课外活动指导,不能一味的施加外部动机,要让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的动机。3,妥善采取奖惩,奖励好的任务表现而非参与任务。4,善用合作与竞争。5,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的做法对孩子的副作用。

第四篇:学生互评作文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曾谈出几点意见:第一,教师改文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行改文;第二,要使学生能自行改文,学生应该辨别自己文章的优点;第三,严格要求学生探索修改方法,学生一定能学会修改文章。

二、案例背景

2009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新教学班级,150班,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习方法较弱,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班级,很多老师是头痛的,但是,也许是我的性格的原因,很快我也适应了新班级。自然教学中要面对的难题来了,作文。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我们的考试与学习的关系,正确地对待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他们以一颗真诚与热爱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多种情况,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案例题旨

本案例旨在说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互评作文这个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又让学生感受另一种方式的鼓励与赞扬,唤回学生的心灵本真,体会语文教师教作文也快乐的心情。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作文互评的步骤与方法

2、学会赏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法修辞能力,整体提升综合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五、重点难点

互评方法的掌握,学会赏析,激发写作兴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个体——分组——讨论——互荐——宣读——总结”的步骤与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将全班所有的文章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高、中、低三个层次组合小组,每组4-5人,确定小组长

2、教师提前把互评小组的成员与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显示在“班班通”上,包括批阅中要用到的各种符号

3、还可显示有批阅修改痕迹的范文供学生参考

八、教学过程

(一)教师分步指导学生独自批阅文章

1、初读文章,勾出错别字,也可帮助修改

2、 二读文章,品味佳句好段。

遇到比较好的句子或段落,先用波浪线勾画,同时在“批语”处注明其表达效果,即好在哪里,从而训练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3、三读文章,挑病句,写修改建议

仔细品读文章,体会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如:用词不当,语序不当,句子不通顺之处,或者丢字,重复的地方等等。发现之后,用横线勾画出来,并能用增加、删除、调换语序等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或者在“批语”处写出修改建议。

4、学写旁批和总评

前面第二与第三个环节其实就已经在训练学写旁批了,即: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总评应写在文章后面,具体可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5、署名与标注日期

在总评的右下角写上批阅人姓名,在姓名的下方写上批阅日期

(二)分组研讨、交换批阅文章

1、按事先的安排组合小组;

2、一人读自己刚刚批阅的文章及自己写的旁批和总评,其他组员静听,分别谈感受和意见。轮流进行,分别讨论组内每一篇文章。

3、小组长执笔,在每篇文章后面记录下本组同学的评改意见

4、亮牌打分,算出平均分,把分数写在作文题目旁,同时推选出本组优秀作文

(三)宣读优秀作文,并打印装订成册

各组推选朗读好、声音响亮的同学为代表,到台前宣读本组的优秀作文,让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被宣读过的文章,都会被教师批准打印,装订成册,成为班级文学园地的刊物,供大家传阅学习。

(四)作者写心得体会

把作文还给作者本人,作者需认真研读每个同学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及提出的修改建议,反复斟酌同学的意见是否可取,如果可取就按建议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与批阅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可找老师求助。最后,在同学写的评语后面,认真写上自己在这次作文互评中获得的心得体会,以便使自己下次写作水平能有所提高。

九、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在互评过程中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兴趣浓厚。互评、批阅、讨论、宣读都非常认真积极。在各自的心得体会中,都兴致颇浓地提到了自己的收获,戴锦成说:“通过这次作文互评,我知道了我的字书写太乱,严重影响了同学的阅读,今后我一定要认真书写,让同学能读懂我的文章。”彭莉说:“这次互评,让我有幸读到了那么多好文章,知道了自己与同学的差距,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争取赶上同学们。”许峰说:“我以前不爱写作文,厌烦作文课,可是今天的作文互评让我喜欢上了作文课,也不再觉得写作那么可怕了。”袁碧说:“非常感谢你对我作文的评阅,非常认真,让我自愧不如。我的作文得到了你仔细的修改,你提出的意见我会在下一次作文中运用,你的字也很漂亮,要向你学习,以后我们就共同提高,争取高分作文,也希望你能越学越进步。” 阿琪说:“我是你的老同学许国琪,很高兴你评改我的作文,写了很多字,改得那样细,搞得我为自己的不认真写感到羞愧了。看到你鼓励的话语我挺感动,相隔好像很久了,也好像走了很远,以后我会尽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作文兴趣难度问题上给了我一个启发,学生之间相互给予的鼓励有时比老师重复多次的激励更有效,洋思中学采用“兵教兵”的教学环节并能够取得成功,利用的就是这种生生之间的效应吧。

让学生在重复的复习工作中得到一些新尝试,从而开启他们新的欲望与创造。古语云:“食贵自化,学贵自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主体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势必也无法达到精深之说。学生在评语写作中在回执写作中已经充分的流露出了自己对作文的关注对写作真情的关注,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想达到的效果吗?

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有序地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探索作文教学的一条有益途径。传统的批阅作文方法,都是教师给学生作文打个分值,写上几句评语即可。作文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也只是看看老师给的分数是多少,评语写了些什么。然后就合上作文本,就完事了。这样即使每周都上作文课,周周写作文,教师累得头晕眼花,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一直难见提高。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改哪里会有写作水平的提高呢?因此,引导学生互评作文,让他们知道好文章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在评改别人的文章过程中,领悟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在同学交流中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写作的信心和热情,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不再害怕写作,从而乐意写作,甚至是盼望着下一次写作课快快到来,尤其是被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有机会在班级文学园地上发表,这对热爱写作的同学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在这样的研究和讨论、互评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终有一天会得到提升的。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这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

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类比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

办代替。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与电流元的关系,然后类比电场比值法定义磁感应强度。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三)进行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想,电场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磁场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

物理学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既无法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提问:那么通过什么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呢?磁场除了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有力的作用,还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角度去研究。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板书)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那我们怎样研究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呢?可以在磁场的强弱和方向都相同的匀强磁场中,研究较长的一段通电导线的受力情况,从而推知一小段电流元的受力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长度、电流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三块相同的蹄形磁铁并列放置,可以认为磁极间的磁场是均匀的,将一根直导线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有电流通过时导线将摆动一个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比较磁场力的大小,分别接通“

1、2”、“

1、3”和“

1、4”可以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电流强度由外部电路控制。

(1)先保持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通电导线长度一定时,电流越大,导线所受磁场力就越大。 (2)然后保持电流不变,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电流一定时,通电导线越长,磁场力越大。 精确的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既与导线的

长度l成正比,又与导线中的电流i成正比,即与i和l的乘积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f=bil,式中b为比例系数。

问题:比例系数b有何物理意义呢? 演示:在不同的蹄形磁铁的磁场中做上面的实验。

实验结果发现:

图1 (1)在同一磁场中,不管i、l如何改变,比值b总是不变的。

(2)i、l不变,但在不同的磁场中,比值b是不同的。

可见,b是由磁场本身决定的,在电流i、导线长度l相同的情况下,电流所受的磁场力越大,比值b越大,表示磁场越强,所以我们就用这个比值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即将这个比值定义为磁感应强度。

磁感应强度(板书)

a、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

即b=f/il 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 b、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c、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国际符号是t。 1 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见教材p84表3.2-1)

(四)小结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物理学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a、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

即b=f/il b、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c、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国际符号是t。 1 t=1 n/am d、方向: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亦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五)板书(内容与小结相同)

(六)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定大 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度大的地方受力一定大

c.放在匀强磁场中各处的通电导线,受力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 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跟放在磁场中的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就是通以电流i、长为l的一小段导线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f与i、l的乘积的比值

b.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某处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处一定没有磁场

c.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a处时受磁场力比放在b处大,则a处磁感应强度比b处的磁感应强度大

d.因为b =f/il,所以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放在该处的通电小段导线il乘积成反比 -2

3、一根导线长0.2m,通过3a的电流,垂直放入磁场中某处受到的磁场力是6×10n,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_____t;如果该导线的长度和电流都减小一半,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_____t。

(七)作业:

1、课下阅读课本第85页科学漫步《地球磁场与古地质学》

2、完成p85“问题与练习”第

1、

2、3题。

七、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即:学生通过类比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这一探究过程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磁感应强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课前复习,创设本节课学习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理解和主动发现,学生动的多了,说的多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作为物理教师,也只有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才能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步骤,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篇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物理教学方案设计

山西师范大学物信学院 0904管驹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气化和液化》

课题: 《汽化和液化》

【课本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

一章第四节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利用“坎儿井”的图片,在教学中渗透了节水的观念,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本节课运用课件教学既可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演播室、自制《汽化和液化》教学光盘、烧杯、酒精、水。

【学生自备器材】:一把金属小汤勺、一次性灯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酒精、棉签两根、温度计两支、冰块少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大连(用水写“大连”),我来自福建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今天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老师真的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生1:消失了。

师:到哪儿去啦? 生2:变成气体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引入蒸发

师:刚才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字消失了这种汽化现象就是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生: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会说只有夏天地上的水会干,而冬天却不会变干呢?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板)

一、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湿衣服。〈情景:一件湿衣服〉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

生:拧干,摊开来。

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

生:甩干后干得快。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 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 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 请第

一、二组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师:如果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再研究别的因素。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

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很好,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板)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

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 篇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材分析】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3、 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 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学情分析】

1、 本人所教学校属于农村薄弱学校,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通俗的讲就是十分“懒笔”,但思维活跃,善于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2、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 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

4、 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5、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

师(演示):用方形线圈在磁场中来回切割,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

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 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

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利用电路改装实验中的表头,没有电流时,指针在表盘的中央,当电流从不同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定电流的输入方向。 b: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连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

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

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

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

师:按照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辩明指示的方向并做简要的交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假期学习计划下一篇:中小学交通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