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班级管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编者按:在赏识教育理念已被众多学校借鉴并收到一定成效的情况下,如何使之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得以推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拓展思路,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大赏识教育观,并渗透到学校制度和管理中,使之上升到学校文化层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班级管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论文 篇1:

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摘要]文章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参照系,就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实施教学改革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指出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构建科学培养方案,推进启发式教育,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关键词]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人才观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丽(1968- ),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河南郑州450044)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相对滞后。高职教育中学化,学校成了一台按固定模式铸造人的“机器”,教师成为按固定尺度铸造标准件的“陶工”,学生被变成按标准加工的“原件”。究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狭隘化。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和片面性,教育成了“半成品”。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素质缺陷非常明显,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脆弱,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多年以来,我们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满堂灌”,重“教”轻“学”,重“给”轻“悟”。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客体,把人脑当“容器”,教师生硬地灌输知识,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力得不到开发,只能是如何“适应”,如何当“好学生”。平常抄笔记,期末背笔记;读死书,死读书;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因循守旧,形成思维惰性。现代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经历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机械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3.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过于注重理论的讲授,忽视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环节。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对培养能力十分有益的各种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难怪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从教师队伍来看,存在部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育的问题,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扎在发表论文的小圈子里,缺乏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底气;二是从学生方面看,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的分离,害怕走出校园、深入实际,害怕真问题,缺少应对困难、挫折和复杂形势的训练和准备;三是目前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育资源有限,“走出去”的实践受到基地、经费、安全等问题的困扰。

4.管理模式缺乏弹性。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刻板,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一刀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柔性与弹性。没有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提供具有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广阔空间。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铸造成同一规格的产品,导致了“千校一面”“万人一格”的局面,阻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展与发挥,抹杀了人才的差别。在世界各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个性化和终身化成为教育的两大走向。教育只有不断传授最新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体创造精神、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老化与知识激增同时加剧对人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必须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灵活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真正使教育教学的管理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5.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好学生”,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过于片面单一,不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则而是单纯以分数为标准,考试成了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准绳,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所谓“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一切为考分所左右,一切无法界定的标准都用考试来做最后的判决。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教育不但没有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度地夸大,而教育过程却被严重地忽视了。

二、突破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1.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自觉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实现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转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具有开放性与选择性的最大空间。

2.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新学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新时期,知识更新周期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未来社会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技术社会,不如说是一个变化着的复杂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从事不同专业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交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3.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因此,教育之道不在于灌输,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通过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于引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要消化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主人;在于激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多思、乐思、乐问、善说,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应试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估的唯一依据等观念和做法,导致教学偏离了方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如愿以偿。因此,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势在必行,让评价的功能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评价的目的由注重分数和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潜能的发展和师生教与学的改进。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质量标准,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新型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的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和单纯以学生的在校表现为着眼点的状况。逐步建立起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科学、综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心理情操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制度环境。

三、素质教育呼唤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所谓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灵活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真正使教育教学的管理适应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道路。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作为组织必须为组织成员提供价值目标,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人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面向基层、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以调动师生投入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目的,任何一项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也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而且他认为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因此,过去整齐划一、统得太死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围绕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着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开发人这一主题,把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全面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管理目标创新。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要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下列八对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应强调整体优化;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更应强调宏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更应强调改革、创新和发展;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更应强调非专业的内容;基础与“非基础性”的关系,更应强调提炼出真正的基础性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更应强调三者的结合,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更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

3.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方式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个在道理上十分清楚,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了。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与教学的政策上,往往是前者硬、后者软;前者具体、后者模糊;前者是学校的热点,而后者则口头上重要、落实起来又十分空泛。结果必然使得教师感到教学是软的、过得去就行,科研压力大、有吸引力;教学没搞头,不如搞科研实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政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搞教学改革值得、有吸引力、有奔头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出现教学改革的高潮,才能逐步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希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班组管理制度创新。学校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的力量在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最终要靠学生成长的结果来说明。班级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明确目标,因势利导,是班级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班级管理要综合考虑学生年龄、思想状况、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着重培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要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本领。班级管理中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是非观念;适时地开展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活动,让学生找准自己在他人、在班级中的位置,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学会增强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要实行民主合作全员式的管理。民主合作的管理方式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业上相互取长补短,生活上彼此做朋友。在班级管理中,学校应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把班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增强参与、自律、平等、服务、独立竞争和创新意识,提高自理、自主和自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三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参与学习。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成才提供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在学术气氛浓郁、宽松活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2]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3]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2-09-09.

[5]周济.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5-11-30.

作者:杨丽

班级管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论文 篇2:

赏识教育:从教育观念到学校文化

编者按:

在赏识教育理念已被众多学校借鉴并收到一定成效的情况下,如何使之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得以推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拓展思路,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大赏识教育观,并渗透到学校制度和管理中,使之上升到学校文化层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是一所地处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公立初级中学,成立于1997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赢得了颇佳的社会声誉。学校经历了一系列的体制变化,从“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到“转制学校”,再成为“公立初级中学”。学生的生源也由单一类型向多类型转变,而教师对生源的变化在育人思想、教学策略上准备不足。针对这一学校工作中的难点,根据“让学校成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乐土”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展了“赏识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在学校拥有赏识教育“三级”课题群,即: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市级立项课题“成长障碍生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区级课题“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我们理解的赏识教育:观念解读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以“信任、真爱、理解”为基础,以“激励、宽容、提醒”等方式正确对待其优缺点,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赞扬、鼓励与赏识,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赏识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赞赏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加学习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赏识—自信—努力—更多赏识—更加自信—更多努力”的良性循环。三是激励学生做得更好,使他们获得自信和勇气。

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热爱。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赏识学生,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从而用巧妙的教育智慧把蕴藏在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发挥出来,激励他们前进。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使他们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避免他们到学习过程以外去寻找这种体验。学习心理学认为,赏识、奖励能强化行为,惩罚则减弱行为,而奖励往往比惩罚更为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处在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期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来自老师、家长的尊重以及同伴群体的认可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对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八种智能,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强项。学生的考试成绩仅是其语言智能与逻辑智能的主要表征,不能作为评价与理解学生的全部标准,这为赏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途径与方法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其理念并不难得到人们的理解与认同。但如何将其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和实践中,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行为和习惯,特别是最终凝聚成为学校的氛围和文化,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持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一)明确赏识教育的观念

教师拥有的教育观念在潜意识中支配着他的行为选择。因此,赏识教育首先要从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

1.确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旧的教育观认为听话、守纪律的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高就是高智力的表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和现成经验。而在赏识教育理念中,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智力的本质表现是与问题解决和创造紧密相联的,教育首先是赏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旧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为惟一标准,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遵循的是单一的评价维度,体现的是甄别与淘汰。而新的评价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的是发现与鼓励。因此,赏识对于具有不同强项和特长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现灵活多样的赏识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赏识理念

课堂教学是开展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不同的兴奋点,都有机会发挥自身的智能强项,都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学习,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如,提问、讨论等课堂活动设计体现难易程度上的梯次性,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把大多数同学变成无关的看客。作业的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并且在评价时对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同学采用不同的标准,既赏识学习的结果,也赏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精神。教师的评价在分数和等级评定之外,还给予充满关爱的评语,比如“你在解这一题时表现出的思路对老师也有很大启发”、“你最近作业格式规范,字迹清楚,让老师改作业也成为一种享受”等。

2.设计体现赏识理念的实践课程与课外活动

学校以赏识教育理念为基础,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和课外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学生优势智能的展示舞台,激发其自信,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在学校运动会、春秋游、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中表现出色的,不一定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提供了一个表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被赏识的机会。同时,各任课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或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需要,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活动,如班级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观察者,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长,赏识他们在体育、音乐、写字、口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强项,赏识他们的积极参与、奋勇争先的集体荣誉感,赏识他们的谦逊、宽容,赏识他们看问题的眼光,赏识他们敢说真话的勇气,赏识他们勇于接受挑战,赏识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赏识他们的交际交往能力……

3.将赏识理念渗透于养成教育全过程

养成包括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品德的养成、文明礼仪的养成、积极人生观的养成以及公正客观的世界观的养成等。所有这一切品性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赏识在养成中具有特别的功效。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地赞美,真诚地而不是虚伪地赞美。”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真诚、持之以恒的赏识,能够使学生积小善而成大德,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情感健康、学业优良的人。对有成长障碍的学生,我们设计了一本《集优册》,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专门记录这些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如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能见到老师问好,能热心搀扶同学去医务室,能做到从不迟到早退,能主动对班级的不文明现象提出批评,能主动关心班级建设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常规“小事”,如果能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和及时给予的赏识,必然会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4.在处理师生、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时体现赏识理念

赏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层面,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赏识(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赏识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赏识、学生对老师的赏识等。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赏识教育辅导、开展赏识教育征文、评选赏识教育好家长等活动,引导家长主动积极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还引导学生赏识自己的老师,要求老师不仅要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专业功底和人格魅力,也要在多方面展现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性光辉和真实性情,使学生真正地了解、亲近自己的老师,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赏识之情。此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和赏识。这种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赏识聚集在一起,会成为一种强大、奇特的教育力量,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探寻卓有成效的赏识教育方法

赏识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表扬。一个问题回答得完整准确,老师点头示意是表扬;学生弯弯腰,捡起别人乱丢的垃圾,老师看在眼里,翘翘大拇指是表扬;学生很有礼貌地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报以亲切的微笑是表扬;学生的照片被贴在班级或学校的好人好事光荣榜上,也是表扬……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是信心和动力。

赋予信任和责任也是表达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学生组织能力强,可以鼓励他竞选中队干部;有美术或书法特长的,可以培养他负责班级黑板报;语言表达能力强的,邀请他担任演讲赛的评委;在同学中比较得“人缘”的,可以邀请他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等。赏识教育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才能和强项并予以肯定。

每个教师在实践赏识教育理念时,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做法,但是有些共性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赏识的应该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一般的概括性行为,赞扬一个学生“有进步”不如赞扬他“字写得越来越漂亮”。其次,应该多赞扬学生在取得效果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效果本身。再次,不能仅仅把赏识教育理解为表扬而忽略了赏识教育的本质——爱学生,赏识教育还要结合其他一些教育手段,例如不应排斥批评等手段。最后,应该避免出现赏识“双优生”、“双差生”而忽略“中间生”,只重表面现象、不重实际效果,只强调赏识、不严格要求,只赏识学习成绩、不赏识其他成绩,居高临下,把赏识变成赏赐等误区。

三、学校开展赏识教育的成果:学校文化构建

从2003年起到现在,我校开展赏识教育已经三年有余。在这三年中,我们开展了全校性的赏识教育课题研究活动,涉及课堂教学、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以赏识教育的理念设计学校课程,开展了具有赏识教育特色的自信大本营、双语科技嘉年华等系列活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参加的赏识教育征文活动,印发了两册《赏识教育个案集》;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我赏识的学习方法”征文活动,并出版了《优秀生秘籍》等。

如今,赏识教育已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每天在学校这方乐土上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的行为。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仅学生需要赏识,成人也需要赏识。赏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层面上,在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也洋溢着相互赏识的氛围,并渗透到学校制度和管理中,成为大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上海,200122;袁钫芳系该校校长)

作者:袁钫芳 吴殿喜

班级管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论文 篇3: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德育实施探究

摘要: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思想。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及全面了解学生,以多样性的德育教育形式优化初中德育教育活动,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基于生本教育理念要求,针对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实践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本教育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的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生本教育理念,积极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使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个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提升。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德育思考

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意外,还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不断的加强初中生的道德建设,为初中阶段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环境,从而全面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教师除了完成相应教学活动以外,还需要充分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全面加强班级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借助升本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初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尊重初中学生的人格,实施正面教育教学,因势利导,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进而帮助初中学生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一)转变德育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努力转变自身德育教育观念强化自身的德育教育专业能力,学习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生本教育理论精髓,转变自身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严格规范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各项工作,真正重视德育教育,并称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做到先育人,再培养其成才,最大化的保证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另外结合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活动存在着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育人方法的匮乏,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加强教师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全面落实德育教育,展现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例如以往传统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通常是以教育任务以及相关事件作为教育基础,导致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初中教师则应该秉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内化德育知识、吸收德育知识、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相应行动,让学生可以在面临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发展,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情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讨论,感悟德育教育阵地,促使自身良好道德品格的有效形成,进而全面落实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德育教育成效。[1]

(二)创新德育教育活动

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深入思考和分析学生的内心,从而制定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丰富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德育潜能,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逐步地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行,进而实现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的班级实践活动,帮助初中阶段学生制定明确的活动规则,让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班会活动,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主题——金秋九月,引导学生自主地编排、制定活动规则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承担起丰富班级德育文化建设任务。通过这一主题性实践德育活动,班内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德育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主的完成了一项集体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三)注重社会德育延伸

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自身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活动的创新以外,还需要充分注重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性。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做到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教育资源,有效拓展初中德育教育活动形式,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相关资源,将社会资源中的一些德育素材与初中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素材进行有效结合,在有效提升教师自身工作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德育知识视野,促进學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德育教育延伸性的优势和价值。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多方力量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促使学生可以在此活动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有效强化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价值,实现以生为本的初中德育教育目标。[3]

(四)加强家校合作教育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德育教育,为了有效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通过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来全方位的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实际德育情况,便于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有效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有关亲情的德育主题讲座活动,提前鼓励学生分享一些自己记忆深刻的事件,教师则需要精心地配合适当的背景音乐,在讲座中进行呈现,有效引发学生与家长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情感的有效渲染,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自身情感品质的提升。接着教师就可以将时间留给家长与学生,让家长与学生之间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引导,从而有效提升家校合作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珍视生命德育教育活动,同样邀请家长参加,为家长与学生播放关于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引导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珍视生命,学会感恩父母、珍惜父母、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尊重亲友,有效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形成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基础德育教育以外,还需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运用多样性的德育教育形式,有效丰富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以及亲子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从而充分保证初中德育教育效果,实现初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作者:温俊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减值论文下一篇:电子设备电磁兼容结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