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经济学思考论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信息经济学思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从经济学方面探讨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学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会计信息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动因,重点将逆向选择、交易费用观、委托代理理论及不完全信息博弈思想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阐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为优化环境信息披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 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逆向选择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买卖双方掌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卖方可以利用“隐藏信息”对买方进行欺骗。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即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使对方遭受损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公司和投资者在环保投资、环境受益的信息上同样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公司和投资者或政府、社会公众在公司环境绩效状况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现象时,公司了解自身的环境绩效,但投资者无法知道每个公司的实际环境绩效,只能根据经验知悉全体公司的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并推知平均环境绩效状况。即使公司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方面的投入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如果企业不对外披露投资情况,投资者就无从得知企业的实际环保投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愿意根据全体企业的平均环保投入状况和平均环境绩效状况来对公司所作的环保贡献进行回报。结果是许多实际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高回报,他们就有可能因为所得的回报不能补偿支出而削减在这方面的支出,将资金投向高回报的投资渠道,真正得到回报的公司其实际环境绩效状况往往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是那些污染严重、缺少环保设施的企业,反而导致公司盲目扩大生产,带来更多潜在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由此导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大损失。而投资者在得知这一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变更后,会相应调低自己所愿意付出的回报减少投资,从而使更多相对环境绩效状况较高的公司削减投入,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均衡的情况下,全体公司在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只能产生很少的环境绩效,极端时产生负环境绩效,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陷入破产的境地。这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其违背了人类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进行环境会计研究的目标。

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需要引入信号理论——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可以选择某种信号作为媒介,向不知情的另一方传递关于交易的某种信息,消除信息非对称的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风险。因此,要消除逆向选择问题在环保投入中优汰劣胜的不良现象,需要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来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这种信号发送的行为可以纠正、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纠正投资者对公司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防止市场失灵。为了显示与环境业绩差的公司的区别,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环境业绩好的公司就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和支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那些环境绩效中等的公司自然不愿意使自身混同于劣等公司而按两者平均环境绩效状况确定回报,并承担负的外部效应,因此这些公司也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理论上讲,这一良性循环将不断持续下去,直至只剩一家环境绩效状况最差的公司为止。在上述过程中,环境信息披露无疑有助于环境绩效状况相对较好的公司消除市场上由于信息受到阻隔而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从而相继确立获取回报能力的相对优势,这将构成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根本动力。事实上,这种披露减少了政府和公众为获取这种信息而支付的成本,并将直接转化为对拥有较高环境绩效公司的超额收益,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增进企业与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的相互信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交易费用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交易费用即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信号、为了达到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恰当合理的披露,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产生了为使其投资风险最小化而不得不收集环境信息的交易费用。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不披露或不充分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带来预期效益,反而要承担披露不充分或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随着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的增加,审计准则对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合理恰当的披露能减少信息需求者因搜寻信息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外部利润。

首先,投资者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收集上市公司相关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信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经济福利损失,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恰好可以避免这一点,公司也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受益。其次,委托人为了监督代理人会发生代理契约成本,而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最终由代理人承担,从而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就有使代理关系中利益冲突的成本(代理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代理人为了使代理成本最低化,便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向委托方报告。代理成本越高,代理人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就越强烈,由此产生了一种代理人向委托人积极进行相关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充分披露环境信息还依赖于企业完善的环境预防措施和内部控制程序,尽管这会增加企业的防止监控成本,但相对于环境事件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以及政府、投资者和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来看,应该是最优的。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人聘用代理人代表他们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资源所有权与资源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之下,资源经营管理当局有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的责任,即环境受托责任——公司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必须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承担起良好的经管之责,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

环境受托责任从需求者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因。环境受托责任的直接关系人包括委托人和受托人,委托代理关系中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人)将环境资源交付公司(受托人)使用,并要求公司承担起管好用好并做出报告的责任;公司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基于投资目的,要求公司在环境方面应该有良好的表现。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不完全信息博弈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这里将决策主体的互动关系置于存有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背景之下,即进行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博弈分析。每一决策主体除需面对人和随机自然状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之外,还要面对其他决策主体的不确定性行为。每一决策主体的行为选择往往取决于其对其他决策主体所采取行为的合理预期。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体等。可以将环境会计博弈分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仅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来说,即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投资者需要经营者披露真实、充分的环境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投入和环境绩效的情况,以作出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终决策;经营者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者,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和投资者从其自身利益考虑,环境信息披露与否及其质量应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正是由于他们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博弈双方出现了利益冲突,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

根据“海萨尼转换”理论,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由自然作出选择,但其他参与人并不知道具体选择是什么,仅知道各种选择的概率分布。在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行动,无法观察到别人的选择。由于每个参与人仅知道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概率分布而不知道真实情况及战略选择,但可以正确预测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概率,并且据此制定自己的策略,从而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贝叶斯纳什均衡分析过程如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假设经营者有两种策略选择:其一为真实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信息(以T表示),其二为未披露或隐瞒环境会计信息(以F表示)。同时假设投资者亦有两种策略选择:购买公司股票投资(以I表示)或拒绝投资(以R表示),给定他们之间这一博弈的收益支付矩阵如表1、表2所示。

表1环境信息披露博弈:环保投入大、

环境绩效好的污染性企

表2环境信息披露博弈:环保投入少、

环境绩效差的污染性企业

分析对象主要是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假设投资者偏好于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好的污染性行业企业作投资决策,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企业环保绩效的判断。假定投资者准确知道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环境绩效良好,就会选择投资,反之则不投资。此时的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良好。表1、表2分别列出了两种情况下的支付矩阵。假设不论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如何,只要其经营者真实全面地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得到投资者认可并进行投资,则企业经营者就得到100;但投资一个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使投资者得100,投资环境绩效差的企业使投资者损失100。在经营者真实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且投资者拒绝投资时,经营者损失60。

现在假设投资者认为对方企业环境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较好的污染性企业占全部该污染性行业的概率为x。经营者清楚x是多少,那么经营者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时,投资者的期望效用为100x+(-100)(1-x),投资者不投资时经营者的期望效用为0。当x>1/2时,贝叶斯纳什均衡是:经营者真实披露环境信息,投资者投资;当x<1/2时,贝叶斯纳什均衡是:经营者隐瞒环境信息,投资者不投资,因为经营者知道信息披露成本很大并有可能丧失潜在竞争优势。

下面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如果先行动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便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为来揭示或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个模型中,假设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同时,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可能高可能低,经营者知道但投资者不知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本身不改进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却可以传递有关这种能力的信息,原因在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很高,而具有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对成本和带来的潜在竞争优势的丧失程度相对于低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企业要低很多。这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成为具有较高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象征,尽管能够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未必都是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高的企业,但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要把自己与低环保投入和低环境绩效的企业区分开,就会自愿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偏好环保的投资者会因此而偏好环境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进行投资。

环境会计信息还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公共品是指一种个人消费而不影响他人消费的物品。现在来讨论不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即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问题。假设两个参与人为两家同属于某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他们需要同时决定是否提供环境会计信息这种公共产品,每家企业面临的是0—1决策问题,即提供(ai=1)或不提供(ai=0),如果至少有一家企业提供,每家得到的支付设为R;如果没有企业提供,每家得到0支付。每个参与企业I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成本是C,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3。

表3 会计信息博弈支付矩阵

设两家参与企业都是R的支付(期望效用或期望报酬)市场共有信息,但各自信息提供成本C1,C2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但其概率分布为共有信息。用符号描述,假定C1和C2具有相同的独立定义在[C,C]上的分布函数P(·),其中C<1

如果按照完全信息情况分析,当企业1选择提供,企业2在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即不提供;当企业1选择不提供,企业2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0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C2,即提供。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贝叶斯均衡点,即要么只有企业1提供,要么只有企业2提供。但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结果将大不相同,我们需要考虑“信息不完美”的概率,因此不完全信息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区域会小于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供给区域。

此外,环境会计信息作为公共品还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不以市场为媒介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是指一家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传导影响其他公司的现象,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背离。而“搭便车”则是指经济主体从外部性中所获取的利益。就环境会计信息而言,一个投资者使用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使用,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存在收费上的困难,我们无法阻止一套年报在许多用户之间流通,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会计准则等形式进行干预。由此看来,外部性与“搭便车”也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经济学尤其是信息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为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经济学中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拓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而且还有助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信息披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罗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的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3]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

[4] 朱丹、刘星: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历史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责任编辑:朱 琳)

作者:张世兴 高 静 张 雷

会计信息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2:

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摘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从经济学方面探讨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学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真实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能使决策者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引起投资者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浪费,导致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企业经济实力下降。而目前,我国的经济界的现状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会计信息没有给决策者带来正确导向的原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会计信息虚假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及“假账假算”都属于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当前企业信息虚假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不能充分兼顾到市场各个主体方在竞争中互惠互利,不能各方共同发展的利益,违背当前企业共同发展的契约的现象不断发生,旧的会计规范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以往的被动式计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压力,不断阻碍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不仅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还要兼顾企业的发展和规范经营,新的会计规范还亟待建立。

2.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未能合理调节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在这几大主体中税收的征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能否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是债权人重点所在,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为产权所有者所关心的利益所在,业绩能否增加能否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是经营者努力追求的利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则追求提升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各个主体的利益不同,便不可避免地不能合理调节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企业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目前我国的企业存在着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一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经营者所作的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另一方面约束制度还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我国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不能从内部牵制和复核来监督经营者,在外部监督方面,政府监督没有到位,有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个人私利而偏袒下属单位,监督家长化,过于权威性,有时甚至鼓励或变相暗示造假,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4.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成为了企业实际上的的“内部人”,而股东却相对地丧失了其相应的位置,因而会计信息的不准确的情况便在股东和代理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存在的便是这种委托和代理关系,实际上委托方和代理方代表的是各自不同的利益,自然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委托人的意图和代理人的意图不可能完全重合,代理人为了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甚至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而欺骗委托人,这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使企业产权更为明确

企业要想取得市场法人资格就必须有明确的产权,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必须有明确的产权。企业产权如果不明晰,企业违背了市场的规律而不能来实施正确的企业行为和决策,因而也就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来提供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只有界定明确的产权,才能让经营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效益,也能兼顾到所有者的效益,进而来促进资源的效率配置。

2.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和建立健全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规范体系是加强会计信息准确性不可或缺的工作,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和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参照,由政府来谨慎地制定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通过联合征求各方主体的意见和通过各方的讨论来制定和修订每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并通过实践对其进行论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变化迅速的经济业务。另外,政府机关也应通过具体的会计规则或法律来维护所制定准则的权威性,对那些通过不合理的手段操纵企业利润的企业进行严处,以此来消除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动机,进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3.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强化契约关系和经济上的约束力

对于理顺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可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强化企业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就要确保制定真实有效的合同,制定合同时合同各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和经营成果的不同来确定报酬,同时还要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样有利于降低企业违法行为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违法者的收入而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当然这就需要建立科学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不同的职能和作用来明确代理人和委托人的职责,加强反映和监督作用。(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邱敬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 白红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5期,P146.

[3] 房兴礼.经济学视角下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M].金融财会.2011年第14期,P140.

作者:张纪元

会计信息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3:

会计信息披露观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两种观点:自愿性披露观和强制性披露观。虽然两种观点都有相应的经济学解释,但其实践可检验性并不很强。为此,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管制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存在两种观点: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观和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观。那么,这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本文通过分析两种观点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发现两种观点的经济学解释都不尽完美,因此,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现今各国采用的强制性披露方式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二、两种会计信息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自愿性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代理理论,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减少代理成本,股东和管理层的报酬则会随着代理成本的上涨而减少。为了避免这部分损失,管理层和股东都有公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现代企业管理层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解脱自己的代理责任,避免自己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声誉受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管理层的当期收益,毕竟股东在考察管理层业绩时会计信息是一个主要的参考指标。

(2)信号传递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管理层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当管理层取得良好业绩时,就有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动机——这就是信号传递理论的主要思想。一旦投资者对管理层所经营的公司充满信心,该公司在融資方面便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投资者看重公司管理层的品质和经营业绩,管理层积极披露信息,是向外界表明自己诚信品质的绝佳手段。而随着资本市场买方市场的特征凸显,即便是运营不佳,公司也不得不迫于竞争压力主动公布会计信息以及其他对决策者具有参考价值的前瞻性信息,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成长的信心。

2.强制性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当自由市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质量不同于假定的社会最佳量时,就会产生市场失灵;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使私人产出接近社会最佳量,从而改善社会福利。而市场各方如小股东和大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当局之间都会存在信息差异,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政府就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

(2)会计信息的垄断性理论。垄断会导致不公平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各国政府一直鼓励公平竞争、限制垄断集团的形成。而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惟一提供者,如果不对其进行管制,就难免会出现会计信息定价过高,或会计信息的质量、含量不足等弊病。通过管制,可以促使企业提供质量较高、较充足的会计信息,也可以节约利益相关者为获取该项信息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3)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性。会计信息的规范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的行为,从而造成市场力量不能最有效地调节会计信息的供求,因此必须借助第三方(政府)加以干预(制定准则)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标准化。

三、两种观点的经济学解释的不足之处

尽管两种披露观都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解释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1.自愿性披露观的不足之处

虽然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解释自愿性披露产生的动因,但却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

首先,自愿性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问题。按照自愿性披露观的理论解释,企业披露信息的动因在于提高其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经常会出现数量不足或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一般来讲,当企业本期盈利状况较好时,企业不仅会公布该信息,而且还会把未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也以一种乐观的预期传递给投资者,这就会产生会计信息过量问题。相反,如果企业在某方面出现问题,则会尽力隐瞒或用其他信息加以掩盖,从而导致信息供给量减少、信息质量不佳。换言之,这些经济理论只能解释企业披露“好信息”的动因,而无法解释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自愿披露其会计信息的动因。

其次,自愿性披露观认为,企业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整体效用。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很难将这种成本加以精确量化,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无人知晓。

最后,用竞争优势理论解释自愿性披露也有一些缺陷。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偏好于传递有利的会计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这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欺骗投资者,但从长期来看很难奏效,毕竟投资者具有记忆性,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长期受企业管理层的蒙蔽。竞争优势理论强调通过披露信息以获得公众信任,是建立在对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的研究上,而没有将那些追逐短期利益的企业纳入其解释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种理论的说服力。

2.强制性披露观的不足之处

首先,市场失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市场各种作用的相互影响中,市场失灵是否真正存在尚不明确;而且,政府的管制并不是获得最佳量的会计信息、避免市场失灵的唯一途径,且这种管制带来的作用效果有多大也是无从考证。

其次,因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而对其管制的解释也不完美。科学地讲,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特征。会计信息的私人物品性质体现在,当特定的投资者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会削弱其他投资者运用同一信息并从中获利的可能性和获利幅度。既然会计信息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那么我们用公共物品理论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最后,用垄断性来解释管制产生的根源同样有欠缺之处。垄断是一种市场失灵,既然企业是会计信息的垄断供应者,那么与个体投资者通过订立私人契约支付垄断价格相比,由社会要求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获得成本要低得多。如果市场失灵理论的解释力都存在着缺陷,那么用垄断性来解释就会完美么?

四、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一种制度经济学上的解释

通过剖析目前的两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经济学解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纰漏之处。那么,对于现今各国都采用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否有更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呢?我们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寻求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变迁受以下变量的影响:(1)政府对该制度存在偏好,而该偏好能够给现有利益集团能够带来收益;(2)各利益方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3)能促进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创新;(4)在面对新的获利动机时,原有各集团的受益者和损失者的反映程度。因此可以认为,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管制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例如,当信息的接受者处于弱势地位时,即使他们有要求企业管理层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愿望,这种愿望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同样他们的要求也唤不起有权利的第三方——政府的同情心。然而,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资本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寻找各种途径以获得资本。此时,拥有资本的银行和中小投资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其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要求就不会在受到忽视;同时,企业为了避免承担过多成本,就会游说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化。而政府作为一个由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复合体,只有当一项制度符合各方的利益、或者可以达到缓解外界环境压力的目的时,才会采纳该项制度。

现代公司制度已经成为当今组织形式的主流,而这种组织形式赖以生存的条件便是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此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规范资本市场的运作,为公司制度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这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每个在位的政府都不会逆潮流而行,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中小投资者和其他弱势利益相关者一个满意的答复,提高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范发展资本市场,积极追随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因此,对政府而言,通过强制性规定促使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是实现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子晴 仲宏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论文下一篇:经济学视角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