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2022-08-05

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

传统的说法是: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因而词序、虚词特别重要。这是现代汉语的两个手段。有人讲这就是特点。现在又有人说汉语词序灵活、虚词常常省略。那么,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语序重要,这话是对的,但不限于汉语。以法语为例:

根据[法]G.Mauger《现代法语实用语法》,cher在名词后表示“昂贵”,在名词前表示“亲爱的”:

unmanteaucher昂贵的大衣

moncherami我亲爱的朋友

法语、英语等语言中词序都重要,不能单单说汉语词序重要就是汉语的特点。虚词也很重要,但不光是汉语如此。不能说虚词就是汉语的特点。

我们提两点:

1.汉语实词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复合词的构造和词组的构造,以及词组结构和句子结构遵循同一套规则。

中国的语法研究可以推到很早的古代。古人在注解古书时就开始谈论句子结构。研究较早的是虚词,古人称为“词、助字、助词、虚字”,最早的虚词著作是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

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著作。马氏称语法为“葛郎玛”。20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丛书》,收1898—1948这50年间重要的汉语语法学著作10种: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国文法草创(陈承泽,1922);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1922);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高等国文法(杨树达,1929);中国文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等,1943);中国文法论(何容,194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国现代语法(王力,1943);汉语语法论(高名凯,1948)。

解放后有几部语法学著作值得推荐: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1952/1961);汉语口语语法/中国话的文法(赵元任,1968);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吕叔湘,1979);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语法讲义(朱德熙,1982);语法答问(朱德熙,1985);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1993);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199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张敏,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1998)。

中国最早称“文法”,“语法”是后来的术语。按说“文法”偏重指研究文言文,书面语的,“语法”偏重指白话文、口语的。现在一般称“语法”。

据陈望道考证,“文法”最早出于《史记》,指规则、法律而言。到宋代,“文法”成了文理、文势、作文、修辞的同义词。从《马氏文通》开始,“文法”成了现在的通常用法。“语法”最早见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跟宋代的“文法”义同。从1913年,胡以鲁编《国语学草创》,取得今天这种用法。

100多年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我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在印欧语语法学影响和启发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一些学者养成了以印欧语语法学的眼光看汉语的习惯,这也阻碍了我们认清现代汉语语法的真实面目。弄清汉语语法的特点,进一步摆脱印欧语语法学的羁绊,是汉语语法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来源:儒森对外汉语

第二篇:《诗歌的语言和语法特点》

(一)

第一章比较简单,为节省时间,我讲得快些。

文学是形象艺术中的语言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艺术的尖端,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首先必须具有形象性,但同时还必须具有语言的音乐性和语法结构的技巧性。这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点。没有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固然不成其为诗歌;但是如果缺乏和谐的韵律与精练的语言,同样也不成其为诗歌。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多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不少诗歌在语法上有所突破。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因此,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和语法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不仅对理解、欣赏古典诗歌有所帮助,而且对借鉴古代诗歌语言、提高现代新诗的创作技巧,也有其积极意义。

(重点之处我复制过去)

下面就从语言和语法两个方面做一点简要的介绍。第一节、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看来是个一般常识范围的问题。固然,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初学者一提笔写起诗歌(特别是学写旧体诗词)来,这个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因此有着重提一下的必要。

诗歌,要求用最经济最恰当的字句,描绘最动人的景物书写最充沛的情感,写出来既饱含诗意,读起来更富有诗味,既唱得来,又记得住。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最早的诗歌,由于当时无所谓韵文、散文之分,因而有的就出现一些散文式的语言,或者就是用散文式的语言记录下来的。例如相传帝尧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歌谣读来似乎也押韵,但用韵并不严格。尽管如此,它毕竟还是诗。诗歌要有诗歌的语言,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大致可归纳为:

第一、诗歌要讲究声韵,格律诗更要讲究平仄韵律。 第

二、语言要求高度精炼、形象、准确。

第三、句子成分可以作适当省略。有时省去主语,有时省去谓语或其他成分。

第四、词序有时可以适当颠倒。甚至句子成分也可以倒置。格律诗形成以后,这些特点愈趋明显,要求也更加严格。而这些也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明显差别之处。了解这些差别很有必要,一方面,读古诗就不至于以对待散文的目光的目光去看待,另外一面写新诗就不致于写成分行排列的散文。下面一章我详细的说一下 :

二、锻字和炼句:

诗贵精炼,古今皆然,中外如此。这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精炼,简言之一是谋篇要精,二是字句要炼。 谋篇要精 字句要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和诗论家没有不注重诗歌语言精练的。我国晋代文论家陆机在论述文章的谋篇时曾经这样说过。

罄澄心以凝思,妙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这说的是写文章必须以最简约的语言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罄:用尽。澄心:真挚,无杂念。以:来。凝思:认真思考。 妙众虑而为言:把典型的,大家都感觉出来的。作为自己写作的题材。挫,集中到。为文尚且如此,作诗更是这样。

至于炼字,被列宁称赞过得马雅可夫斯基有一个极精当的比喻颇足发人深省。他说:“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诗人发出“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感慨。这些感慨或有些过分,但毕竟是经验之谈,道出了古代诗人用功之勤,构思之苦。

南宋词人姜夔说过,作诗“始于意格,成于句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精妙的选材,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在铸成篇章时还得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这就要求诗人从丰富的语言矿藏中提炼出最纯粹的诗歌语言来煅句成篇。注意:

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就能达到“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神妙境界。如行云流水,是说流畅。听之金声玉振:朗朗上口。观之明霞散绮:千变万化的美的享受。独茧抽丝指含义深刻、绵长。在我国古典诗歌浩瀚的海洋里在语言艺术上放射出璀璨光芒的例子颇不少见,就写景来说,柳宗元的《江雪》可算是突出的一例。

这首五言古绝只用了寥寥二十字既写了千山、万径、又写了江、雪、垂钓翁,甚至还点出了老翁的穿戴;整个诗歌给人开拓出一片辽阔苍茫,漫天皆白的境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二十字融情景于一炉。(白日依山尽......)作者以雄健概括的笔力,勾画出登临骋目所见的壮阔景象;既写了依依衔山的白日,又写了一泻千里的黄河。不仅如此,作者还宕开一笔,縁意造境,融境入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使全诗意境更加升华一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登高思远,胸臆顿开使人联想到千里万里更为广阔、更为高远的境界。

毛泽东的诗词更是以极其凝练的篇幅,囊括宇内,包举世界。七律《长征》以简短的五十六字历历如绘地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仅仅一百一十四字的《沁园春.雪》,就写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既有壮观的写景,又有豪迈的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远超历代咏雪之作。以上是就诗歌的谋篇而言。

谋篇就是立意:至于锻句,古典诗词也有很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脍炙人口的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明而有力的两句诗,犹如利剑一般戳穿了封建“盛世”虚幻的帷幕剥开了封建社会贫富尖锐对立的血淋淋的现实。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入少陵诗,便觉惊心魄”(赵翼《瓯北诗话》),使人不能不惊叹诗人构思之深,运笔之妙。宋代诗人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后人评为“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确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缠绵悱恻的心境。也许作者曾经为此二句呕心沥血,因之特别珍视,以致一入于诗,再溶于词。刘禹锡的富于哲理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写个人沉滞遭遇的同时表现了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憧憬,反映了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象这一类写眼前景“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诗句,并不是诗人毫不经意,信手拈来的,而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结果。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锻句当然离不开炼字。炼字:

古典诗词,往往某一诗句中一字之差,便是败笔,使全篇为之减色;而一字之切,却可以使全篇大为生色。

切,准确。所谓“石韫玉而山暉,水怀珠而川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早已成为炼字的佳话。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炼字的甘苦,不妨旧话重提:贾岛到京师考举人,有一天,骑在驴上偶然想起一个句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用“推”字,后来又改成“敲”字,到底用哪个字确定不下来,于是在驴背上念叨不止,还时时用手做“推”和“敲”的姿势,这时韩愈正好经过,贾岛问韩愈用哪个字好。韩愈想了一会说,我看还是用“敲”字好。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斟酌字句称之为“推敲”。石韫玉而山暉;石头因含玉而生辉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又一突出范例。据说仅仅为了这个“绿”字作者就煞费苦心,把原稿改了十多次。原稿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太一般化,于是改为“过”字;“过”字淡而无味,又改为“入”字;“入”字不响,又改为“满”字;仍不惬意……最后才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充满生机,使整个诗篇都“活”起来了。

鲁迅不仅文风犀利,诗风也颇为卓绝。鲁迅的诗歌看似平易,其实字斟句酌同样是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心血的。内容且不说,就是在锻句炼字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据说他后来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那首著名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就曾经四易其稿,几乎是每字都有所改动。

例如这首诗的头一句末三字“过春时”,原来写的是“度春时”,据许广平说:“这一句的推敲是经过相当考虑的。”至于颈联的修改,则更是注入了作者当时全部愤激之情。这一联第二稿还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到第四稿也就是(也就是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时候,“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了。这两字之改,把诗的意境更升华了:“眼看”态度未免消极,“忍看”则饱含着诗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无限愤激之情;“刀边”固然反映了当时险恶的环境,“刀丛”则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四面潜伏杀机的非人间的惨象。仅从这些修改,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迅对遣词造意严谨到何等程度。同里钱秀才叫季重,喜欢填词。但他好喝酒耍性子,有不可一世的感觉。他有三个儿子,过分溺爱,不让他们念书。

饭后就带领他们嬉戏,唯恐不当他们的意。曾经写了一个帖子贴在柱子上说:“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是一个狂人。可以看出“饭饱甘为孺子牛”,在季重的笔下不过是吃饱了饭之后无聊的嬉戏。可是一到鲁迅笔下,仅仅改换了两个字,就赋予无限新意,正象郭沫若所指出的,“起了质的变化”

毛泽东的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光彩四溢。陈毅称赞说“妙语拈来着眼高”,确非虚语。现在就已经知道的某些诗句的修改也可以看出其运用语言艺术达到何等高深的造诣。下面仅举数例作为学习参考:

在七律《长征》中,颈联的起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来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后来改“浪”字为“水”字,改“悬”字为“云”字。“云崖”自然比“悬崖”更高更险。 在七律《送瘟神》二首中,第二首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春风着意化为桥”,初稿是 “红雨无心翻作浪,春风有意化为桥”“无”和“有”构成对仗,无论从意境从字面看,已经是够工整的了,但是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最后还把“无心”改为“随心”,把“有意”改为“着意”。这一改,全诗就更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诗意了。

在七律《登庐山》中,首联对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初稿却是“跃上葱茏四百盘”“盘”和“悬”在《平水韵》中固然分属不同韵部(盘属于上平声“十四寒”,“边、悬、天、烟、田”属于下平声“一先”),但是从诗歌用字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诗味”来看,以“旋”字代替“悬”字确实要优胜得多。在这里也使我们看出作者用韵是何等的严格。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上片“原驰蜡象”一句中的“蜡”原来写作“腊”字。“腊象”看来似乎有点费解,但是改作“蜡象”,不仅跟上句“山舞银蛇”中的“银蛇”构成极为工整的对仗(《沁园春》词这两句要求对仗,“银”和“蜡”都象征白色),而且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

象这样的例子在毛泽东诗词中是很多的。

学习古典诗歌的锻句炼字,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应当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当代诗歌创作的水平。无论谋篇也好,锻句也好,炼字也好,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争奇斗胜。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这点,前人早已有所揭明。如赵翼就曾经说过:“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如果不注意“真炼”,一味追求字面的奇险,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古代诗人不乏这样的例子。清代诗论家袁枚所著《随园诗话》中记载了一则“扶南三改《周瑜墓》诗,而愈改愈谬”的故事。故事中说,有个叫扶南的诗人,年轻时写过一首题为《周瑜墓》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看来还比较工稳。可是到了中年,他却把两句改为“大帝誓师江水绿,小乔卸甲晚妆红”。字面似乎雅了一些,但却显得牵强。到了晚年,又把它该做“小乔妆罢胭脂湿,大帝谋成翡翠通”。袁枚不禁斥之曰:“真乃不成文理!”过分雕琢,弄巧反拙。我们应当引为殷鉴。(待续)西风瘦马文/铃歌编辑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第四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构成方式

说明(合成词)砖头(单纯词)化学(合成词)月亮(单纯词)革命(单纯词)鸟儿(单纯词)董事(单纯词)雪白(合成词)太太(单纯词)

2.分析下列单位,将他们分别归入词和短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老鹰-老照片 木头-撞头 甘苦-雨雪 白菜-白布 雪白-雪堆

词 老鹰 木头 白菜 雪白

短语 老照片 撞头 甘苦 雨雪 白布 雪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性。 (1)他过分激动。(副)(2)你买了多少礼物?(代)(3)里面黑咕隆咚的。(代) (4)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去做。(代)(5)将来一定属于你们。(代) 4.辨析下列各组词,从作句法成分和组合能力上说明它们的语法特征。 (1)友好-友谊 答:“友好”和“友谊”这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同,“友好”前面可以加“不”和“很”,而“友谊”不行。我们可以说“很友好”、“不友好”,但不能说“很友谊”、“不友谊”;“友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两国人民非常友好)和定语(友好邻邦),“友谊”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友谊第一)和宾语(增进友谊)。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我们说“友好”是一个形容词,“友谊”是一个名词。 (2)特别-格外 答:“特别” 强调特征与其它不同。可作形容词,例:她很特别;也可作副词,例:今天特别冷。“格外”是副词,强调与一般事物属性不同意。

5.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说明各组内词,哪些是兼类词,哪些同音词,哪些是词类活用。 (1)这是一个误会/别误会了我的意思 兼类词

(2)苹果两块钱一斤/现在的一斤相当于古代的一百钱。 同音词 (3)他比阿Q还要阿Q。 词类活用 6.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关系。

简单明了(并列)简单极了(补充)勇敢一点(补充)忍住悲痛(动宾) 7.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有歧义的请作多种分析。

答: (1)对 校长的 讲话 进行 批评 (2)发现 敌人的 哨兵 叫 王平

第一句没有歧义。第一句是个状中结构。对校长的讲话是介词短语做状语,其中校长的讲话可以划分出定语校长和中心语讲话。进行批评是中心语,应该是个连谓结构。

第二句有歧义。可以做两种分析:

1、主语:发现敌人的哨兵。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又可划分为,定语,发现敌人,中心语,哨兵。主语中的定语有可以分为动语,发现,宾语,敌人。

2、动语:发现。宾语:敌人的哨兵叫王平。宾语再划分为:主语,敌人的哨兵。

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再划分为,定语,敌人,中心语,哨兵。 8.区别下列两组短语,证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1)读三遍——读三篇 (2)明天春节——明天完成 答:(1)“读三篇”是述宾结构,“三篇”是名量词,修饰的是它后面的名词性的词。

“读了三遍”是述补结构,“三遍”是动量词,修饰的是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性的词。 (2)“明天春节”是主谓结构。“明天完成”是偏正结构。 9.请写出下列歧义短语的意义和类型

(1)菜不热了:菜凉了(主谓)菜不用加热了(主谓) (2)出土文物:出土的文物(偏正)出土了一件文物(动宾)

(3)没有买票的:没有人买票(动宾)还没买票的人(偏正)

(4)在火车上贴标语:在火车皮上贴标语(动宾)在火车里贴标语(动宾)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看来不会下雨了。 (插说语)

(2)爱祖国、恨敌人是战士们的共同特点。(双主语)

(3)这女孩手冻僵了。 (主谓谓语) (4)你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主谓主语)

11.用划线加注法分析下列复句,并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上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 并列 并列 不是为人民所掌握,|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 假设(条件) 让步 12.分析下列有语误句子,指出其原因,并改正。 (1)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衣服做得好。(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做得好。) (2)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在高衙内一次又一次派人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3)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

(4)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 1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特点。

(1)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 (比喻 )

(2)××牌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双关)

14.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借喻) (2)感情的激流已经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而出了。(暗喻)

答: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15.分析两面两句话,它们都可有两个意思。请问:它们都是双关吗?为什么?

(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这句话是歇后语,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2)我想起来了。

答:这句话有歧义,不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我想起床了。第二个意思是我想起某事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与古汉语语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民族使用语言的方法,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与古汉语语法相比,现代汉语具有以下几点变化:

1、词义缩小,如“鲜美”,古时候能修饰色彩、味道,现代汉语里一般表示味道;还有“妻子”,古时候是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

2词义扩大:如“江”古时候就是长江,现代汉语里能泛指大河 3词义转移:“无论”在古代汉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连词,表示假设

2.什么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二是有意义。

3.什么是语法意义?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4.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差异有哪些?

答: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在于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5.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答:不可以。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

6.如何区别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答:1.看这个词能否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属于名词,它必然具有名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比如“现在是五点钟”中的“现在”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昨天是星期天”中的“昨天、星期天”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的“今天”则充当了句子的定语。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的。

2.看这个词能否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一般都可以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则不能。比如“在当今,这种规象是不足为怪的”中的“当今”,就是如此。

3.看这个词能否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能受其他词类修饰的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受其他词类的修饰。比如“去年的今天,我们是在客栈里”,“美丽的春天,鲜花盛开”,这里的“今天、春天”都是时间名词。

7.兼语短语的特点有哪些?

答:兼语短语最早叫“递系”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8.请举例说明谓语与词类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也就是说谓语一般是由词类中的动词来充当的。比如说“某某参加考试”,则参加是动词作谓语,而某某是名字做主语,考试是名词做宾语。

9.中心词是谓词的偏正词组都是谓词性的短语吗? 答:不是。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 4

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11.举例说明汉语里的语气表现手段。 答:陈述语气,如“我已经吃过了”;感叹语气,如“这饺子真是好吃啊”;疑问语气,如“你会包饺子吗”;祈使语气,如“别再吃了”;反问语气,如“难道你还没吃饱吗”等。

12.说明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答: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13.语法学中将一个具体看作省略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14.请举例说明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 ),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 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独特的审美观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15.什么是仿词?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草木皆冰——草木皆兵

2、民意测验——名义测验

3、你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16.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7.什么是辞格?判断辞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8.什么是移就?移就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答: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⑧

19.什么是语体?确定语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

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三、论述与应用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请以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

答:语言的抽象性表现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在词汇意义上每个词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表示一类事物。如“笔”表示所有的笔,钢笔、铅笔、毛笔和圆珠笔等。语法意义更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从具体的词句中抽象出来的。 人之所以能了解语言的意思,是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可以用来交际和进行思维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听觉可以感知的,感知的形式语音又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人”的语音形式ren,是听觉上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ren这个形式和“人”的意义结合,代表了客观世界中“人”这种事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语言是可以为人所了解的。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等,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答: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词和短语都是结构单位,而句子不是从结构,而是从使用角度划分出来的。换句话说,词和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词和短语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短语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

1.两者的差别是质的区别词和短语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如: "水!"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当病人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轻轻地说,意思是"我要喝水"。当军队在漆黑的山沟里急行军,走在前面的战士突然地喊了一声,意思是"这里有水,注意不要踩上去"。当一行人在沙漠里迷路,走了好几天,又干又渴,走在前面的忽然大声说,意思是"我们终于找到水了"。量再大,哪怕十几个词,甚至是几十个词,可能还是短语。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述宾短语,在"双方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只是一个句法成分。只有它带上语调,进入某一语境使用时,才实现为句子。同样道理,句子不一定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也可能只是句中一个成分,如:主谓短语"他喜欢打球"在"我知道他喜欢打球"中只作宾语。

2.句子结构复杂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词和短语实现为句子时,对语境的依赖度同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呈反比。语言单位越简单,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语言单位越完备,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它的多义性就越少。如:a、水b、喝水。c、想喝水。d、我想喝水。e、我想喝一杯开水。 f、我现在就想喝一杯冷开水。从a到f句,对语境的依赖性由强渐弱。3.句子有动态变化和特殊成分

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句子的某一个部分加以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这种变化只属于句子平面,在词和短语里是找不到的。像句子中的移位现象,如:东北人,他?句子的特殊成分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两者有共同特点: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开句子而独立,但一般都不是由句子的直接成分。换句话,句子是由短语实现而成的,但短语里面不包括特殊成分,尽管它们本身也是词或短语。

3.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为什么给汉语词分类应该主要依靠功能标准? 答:语法上给词分类,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可以从类别意义,也可以从外部形态变化,这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分类标准。一,从意义出发;二,从外部形态出发;三,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具体地说(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虚词(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体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3)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虚词和实词或者短语的不同关系上。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

4.判定是否兼类词要看哪些条件?

答: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 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5.有的人认为“坐在椅子上”应分析为述(坐在)宾(椅子上)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分析为述(坐)补(在椅子上)关系。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好。

6.“老张有辆车很得意”是单义的,“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却是多义的,请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车是物体,没有感情,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张很得意

女儿是人,因此第二句话的意思有两种,第一是老张有个女儿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

7.举例说明兼语句与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不同。

答: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 ,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第一,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因此,凡是“使、请、派、让、叫、催、逼、劝、托、教、留、命令、任命、禁止、要求、请求、吩咐、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引导、指示、鼓励、培养、选举”等一类动 8

词,一般是构成兼语句;凡 是“想、怕、相信、希望、知道、赞成、反对、记得、以为、认为、了解、表示、担心、 打 算、感到、看见、听见、证明、反映、标志、指出、说”等一类动词,后边的主谓短语一律作宾语。 第二,第一个动词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 即涉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例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其中“打发”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我们”其发问的方式是:“母亲打发谁?”“母亲打发我们做什么? ”必须这样加两问才能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例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其中“猜想”所涉及的是“他回来了”这样完整的一件事情。 其发问的方式只能是:“你猜想什么?”动词后加一个问语就可以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 

第三,语音停顿和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从语音停顿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动词和主谓短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 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如不能说“你叫 ——他回来”,兼语句的语音停顿只能在兼语之后,如“你叫他——回来”。从插入状语的位置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关系不像兼语句那么紧密,作宾语的主谓短语往往可以移到句首,如可以说“他回来了,我猜想”;兼语句不能这样变换语序,如不能说“他回来,你叫”。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中哪些地方表达不妥;并加以修改: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速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比第4名领先了一分钟。

答: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二档,今天虽然经过了维修,但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基本上只能用1档、3档和4档跑。幸好车速还算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对车速的操控调的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时间上领先第4名一分钟。

9.什么是对偶?对偶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0.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 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11.请分析下列两句话,指出它们应归为哪种辞格?为什么?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运用了比喻中“甲像乙”的明喻格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生命的开始,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完全符合孟春时节的物象特征。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尽情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 运用了比拟。把春天当作是人,分别给予人格化的描写,使其具备人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赞美春天的新生,赞美春天的可爱表达出一种美情美意,从而使读者对春天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共鸣。

1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的,但属于不同的语体。请分析它们的特征。

(1)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原产中国及亚洲南部等)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根状茎(藕)肥厚多节,节间内有多数孔眼。叶盾状圆形,长叶柄挺出水面。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品种较多,主要分观赏及食用两大类。观赏类又有单瓣、重瓣以及花色、花形的品种。 答:(1)属于文学艺术语体。运用叠音的形式,使行文产生往复回环的音乐美、节奏感,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等。亭亭、枭娜、羞涩等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语体和形象色彩。句子结构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拟人,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拟人,如“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属于科学技术语体。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如睡莲科、根状茎、叶盾状、花期、花托、单瓣、重瓣等。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如“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语言风格上平实、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1 第四章 语 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汉语语法学中有关概念数据,术语,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掌握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和句子分析的方法、句类和句型、分析多层复句的方法。提高学生析句、造句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层次分析法,几种特殊的现代汉语句型。 §1.语法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现在己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主要有三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化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语言知识的研究处于重要的地位。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己较好地解决了字处理和词处理的问题,句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句处理需要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目前的语法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

以上从科技方面讲了学习语法的重要性,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离不开语法,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基础不好,其他学科也学不好;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也离不开语文知识,作教师的要讲课,要批改学生作文等作业,这更离不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中自然包括语法。

二、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语言之中,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律,是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进行组合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律。 语法学是研究、说明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这一术语,可以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本身,也可以指语法学或语法书。

三、语法学研究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是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包括词的构成、词的分类、词形变化的规律等内容。

句法:包括短语的结构规律及类型、句子的构成规律及类型、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等。

四、语法学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①历史语法学②比较语法学③描写语法学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①传统语法学②结构主义语法③转换生成语法

五、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与古汉语相比)

1、构词法、构短语法、构句法基本上是一套规则,即:词法、句法二者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2、汉语的词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句式变化无标志,词、短语不易分辨。

3、语序、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4、词的转类,活用比古汉语有所减少。

5、量词、语气词较丰富。

六、语法的性质 ①概括性(抽象性)

语言中的词成千上万,句子难以计数,语法不是说明具体的词和句子的含义的,而是从无数具体的词句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结构规律和格式。 ②稳固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与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变化是相当缓慢的。词汇的变化最快,从“五四”到现代,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消失。语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韵文、韵书中可以看出。 ③民族性

各种语言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印欧语系语言的词大都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但语序固定。 ④系统性 语法单位及单位间的组合、聚合都有规律性、系统性,其单位与规律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如语序与语素组合,词与词组合、短语与短语组合,在汉语中基本上运用一套组合规则,从而形成了汉语语言单位的组合系统。

七、几个基本概念: ① 形态:词的形式变化。

② 语法形式: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标示,并作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而存在的形式。 ③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表示出的意义,即语言结构中语法成分和结构关系所具有、所表示的意义。

④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高度抽象。

⑤语法功能: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产物,包括:词或短语在具体语言结构中所表示出的作用,所具备的特点。

⑥语法特征:即语法功能和词的某些形态变化特征。语法特征的概念大于语法功能的概念。

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指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语法系统,一指语法学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客观存在于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规律所作的系统阐述。 ⑧语法手段(语法方式):人们通常把语法形式归纳为若干种,成为语法中所特指的语法手段。

八、语法单位:从语法的角度,在语流中切分出来的一个个音义结合体。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语素是最基本的、最小的语法单位,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划分语法单位的目的是便于进行语法描写和语法研究。

语法单位分三级四等:语素、词、短语、句子共四等。其中词、短语为一级,因为它们都可以构成句子。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法单位,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法单位。短语和句子是较大的语言单位。

(一)短语(词组、结构、句法结构)

短语是词按照语义搭配和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而尚未成句的语言单位,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

语素、词、短语之所以是静态的、备用单位,就是因为它们不像句子那样前后有较大的停顿,没有一个完整的语调,末尾没有语气词,书面上不用标点。语素是词的备用单位,词、短语是句子的备用单位,如果词、短语加上一个超语段成分则构成一个动态的句子。超语段成分指语调、语气,较大的停顿,书面上表现为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文章的题目是词、短词,还是句子?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短语的六种基本结构关系:

短语名称 偏正 述宾 述补 主谓 联合 同位

中间可插入: 的/地 着 、了、过 得 是不是 连词

前后关系: 修饰限制 支配 补充 陈述 并列 等同 短语的组合形式有两种。实词+实词:基本上可分六类,有的中间也可以借助虚词的帮助。虚词+实词: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方位短语、“所”字短语、比况短语等。

(二)句子

1、句子的概念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前后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叹号等标点表示,整个句子伴有一定的语调和语气。停顿、语调、语气可统称为“超语段成分”。因此句子可作如下表示: 句子=语段成分(词、短语)+超语段成分。

2、汉语句子的特点

如果不区分语法和语用,汉语的句子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不一定具备主语、谓语。

②即使具备主语、谓语也不一定是NP+VP。

③即使NP+VP也不一定是施、受关系。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3、句子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句子分成不同的类型。 ①、按句子的语气和功用分(一般称“句类”): ②按句子的结构分(一般称“句型”):

单句:不能分析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单句由词或短语构成,由句子成分作构成材料。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联系的、在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复句中的单句叫分句,复句也有一个超语段成分。 ③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

句子的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通常认为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除此之外,还有“小零碎儿”——独立成分。

句子成分可以由短语充当,也可以由词来充当。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关系,句子成分的命名大都是由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4、句子分析

①、结构层次分析法:

②、句子成分分析法:

§

2词 类

一、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二、分类的依据

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词的形态变化、词的意义可以作为归类的参考项。

(1)形态:根据词的词法特征,即表示词的某些语法意义的形态来分类。 (2)功能:包括词的组合功能和造句功能两个方面,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词的组合功能指某类词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词的造句功能指某类词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不能做什么句子成分。

组合功能可以用某些鉴别字标示,如“很”“是”“不”“有”等,这些词语义比较单纯,有广泛的适用性。

(3)意义:词的意义是个重要的参考项。

三、汉语词类大系

汉语词类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分为体词和谓词。体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包括名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和部分代词。谓词经常做谓语,包括动词,形容词和部分代词。 名 词

名词一般能用数量词修饰,不能用副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

2、名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是体词,所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偏正短语的中心语,还可以构成体词性联合短语。

(2)可数名词可以用表示物量的数量词修饰,而不能用副词修饰。 (3)一般不能重叠,少数名词可以重叠,重叠后有“每”的意思。 (4)普通名词复数可以加“们”。

3、名词的附类 方位名词

4、关于名词的三种语法功能 ①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的问题 ②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③名词修饰动词的问题 动 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趋向、判断、能愿等的词。

1、动词的意义分类

①行为动词:表行为、动作的。 ②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 ③存现动词:表示存在消失变化的。 ④趋向动词:表示趋向。 ⑤判断动词:表示判断。 ⑥能愿动词(助动词): ⑦使令动词:表示使令。

2、动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如下表:A、作谓语;B、带受事宾语;C、带“着、了、过”;D、用物量短语修饰;E、+程度副词“很”;F、+“不、没”;G、重叠;H、构成“×不×”。

A B C D E F G H ①行为动词:说、研究

+ + + - - + + +

休息、失败 + - + - - + ± + ②心理动词:想、喜欢

+ + + - + + + + ③存现动词:有、发生

+ + + - - + - + ④趋向动词:来、过去

+ - - - - + - + ⑤判断动词: 是

+ + - - - + - + ⑥能愿动词:可以、应该 + - - - + + - + ⑦使令动词:请、命令

+ + - - - + - +

3、动词中的几个小类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助动词) 趋向动词 使令动词

4、动词 的再分类

根据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可以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不及物动词(自动词、内动词)、及物动词(外动词、他动词)的分类标准有三条:①±受事宾语,②在意义自足的主事主语句里,±宾语,③直接±宾语。一般取①②两条标准确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如果取第③条标准,那么不及物动词就太少了,因为能带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的动词也是及物动词了。 及物动词的再分类

① 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 ②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

③体宾动词兼谓宾动词:既能带体词性宾语又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 形

1、分类

表示性质、状态、形象或形状等的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表性质: ②表状态: ③表形象或形状: ④其他:

2、语法特征

①形容词大都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已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所以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②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加缀。 区 别 词(非谓形容词)

1、语法特点

不能作谓语,只能作定语,加“的”以后更加自由地作定语。

2、区别词与一般形容词的区别

区别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但形容词作谓语,一般可用“很”修饰,这两项功能是区别词没有的,也是形容词与区别词的最大差别。 关于名、动、形的区分

1、比较明显的名、动、形可以借助意义来辩别,这可以叫意义初识法。 2、比较复杂的,特别是有相同语素的,可用功能辨别法。

区分名、动、形首先应当抓住区别性功能,把名词(体词)和动、形(谓词)区分开来。

3、名、动、形的兼类: ①、形兼动:

②、形兼名: ③、动兼名: 数 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1、数词的分类

(1) 单纯数词、复合数词: (2)基数词、序数词:

(3 ) 确数词、概数词:

2、数词的语法功能

①数词常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数量短语经常修饰名词。 ②数词不能重叠。

③数词表示年龄时,单独作谓语,并受副词修饰.。 ④在算式中数词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3、正确使用数词 量

1、量词的分类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又叫单位词。一般分为物量词、动量词、时量词三类。 (1)物量词 (2)动量词 (3)时量词

2、量词的语法特点

(1)单音节量词可重叠,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可作定语、主语、谓语。 (2)、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可合称数量词。

3、量词的特点

(1)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搭配关系比较固定,或说名词对个体量词的选择性很强,汉语的量词发达就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2) 增加了一种区别同音语段的语法手段。 (3)量词的运用有时还带有修辞色彩。

(4)名量搭配有一定的理据性。 代 词

代词不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而是根据“替代”作用把它们聚合起来的。

1、代词的分类

汉语有一套简明的代词,表示指称,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2、代词的语法特点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词的功能大致相同,所指代的词能作什么成分,这类代词也能作什么成分。

副 词

只能做状语的词叫副词。“极、很”等少数副词还可以作补语。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程度、范围、时间等。

有人把副词归入实词,因为它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不、没有、也许、有点儿”等。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因为它不作主要的句子成分,又无实在意义。还有人把它说成半虚词。(半虚词还有介词,半实词是代词)。

1、副词的分类 ①、程度副词 ②、时间副词: ③、范围副词

④、表重复、连续的副词 ⑤肯定副词、否定副词和估量副词 ⑥情势副词 ⑦语气副词

2、副词的位置

一是在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一是在句首,即句中和句首。

3、副词的语法功能

①只能充当状语,但“很”“极”例外,还可以作补语。 ②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也有例外。

③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中的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辞限制作用。

④副词在名词性谓语句中,可作谓语的修饰语。

4、副词的运用 ①、多层否定要正确。 ②、运用副词不能前后矛盾。 ③、有关联作用的副词配搭要恰当。 ④、程度副词运用要适中。

5、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分

6、副词同形容词的区分

7、副词和形容词同音

8、副词和区别词的兼类 介 词

介词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1、介词的分类 ① 纯粹介词: ② 介词兼动词:

介词还可以从表述的意义进行分类。

① 引出处所、方向、时间: ② 引出方式、方法、手段、依据: ③表比较:

④表处置: ⑤表被动: ⑥表排除: ⑦表对象、关联: ⑧表原因、目的:

2、介词的语法功能

①不单独作句子成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不能带“来、去、上来、下去”等趋向动词。

②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常作状语、补语、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③介词短语是一个特殊的功能类,不属体词性短语,也不属谓词性短语。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连 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句群等的虚词。

连词都有连接作用,但有连接作用的不一定都是连词,某些副词和少数短语也有连接作用。

1、连词的语法功能和分类

连词主要是表示连接项之间的语法关系。

2、连词和有连接作用的副词的区分

3、连词与介词的区分

4、常用的几个连词

助 词

助词是粘附于词、短语和句子上面,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词。 助词与其他虚词一样,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语法意义,无词汇意义,读轻声。助词有以下四类: ①结构助词:的、地、得 ②动态助词:着、了、过

③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般

④其他助词:所、等、连、给、个、看、它、他们等

1、结构助词

2、动态助词 语 气 词

语气词是后置粘着词,读轻声。一般认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达句子的种种语气,其实不一定。

1、语气词的分类

①表陈述语气的:的、了、吧、呢、着呢、呗、罢了(而已)、也罢、也好、啦、嘞、喽、啊等。

②表疑问语气的:吗(么)、吧、呢、啊(呀、哇、哪)、来着等。 ③表祈使语气的:吧、了、呢、啊(呀、哇、哪)等。 ④表感叹语气的:啊、啦等。

2、语气词的特点

①语气词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词。

②一种语气可能有几个语气词来表示,一个语气词也可能表达几种语气,所以一个语气词属何语气,要有一定的 语境。

③两个语气词连用,可能由于同化或异化作用而发生音变,成为一个音节。

3、基本语气 词

上面列举的语气词最基本的有六个,可分为三组。

4、结构助词与语气词等的区分 叹 词

叹词是表示人类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1、叹词的分类

2、叹词的特点

3、叹词的位置和功能 象 声 词(拟声词)

象声词是摹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

1、象声词的作用

用语音摹拟自然界的声音,以增添声音的实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使语音形象、生动 、具体,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

2、象声词的分类 (1)定型的:

(3) 非定型的:

3、象声词的功能 词 类 小 结

(一)词类与词性

(二)主、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动词是否变成了名词

(三)关于名动词、名形词

(四)词类交叉问题 参考之一(语法概说) 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

语法有三个含义,但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本章所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含义。

语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当中。人们所说的话,每句话里的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研究的内容,就是从无数具体的句子中抽象、归纳出句子的结构规律。

如“火车”、“天气”不能说成“车火”“气天”;再如“我们上现代汉语课”这句话中每个词所占据的位置都是一定的。

2.各级语言单位在组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1) 语素与语素组成词:道路——群众——伟大(并列)

(2)词和词组成短语:打扫房间——绘制图片(述宾短语 动+名)

(3)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我把电脑关闭了。——弟弟把钢笔弄坏了。(甲把乙怎么样了,其中甲为施事,乙为受事)

3.语法的特点 语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概括性。语法规律不是指个别的、具体的句子结构格式,而是从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根据这种规则组词造句,可以造出许许多多合格的句子。

二是稳定性。语法规律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发展变化缓慢得多。

3.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研究目的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和描写语法学。

从研究的方法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4.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

汉语是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有极大的作用:其一,相同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的句法关系,如“经济繁荣”和“繁荣经济”的句法关系不同。其二,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施受关系,如“人民爱总理”和“总理爱人民”的施受关系不同。其三,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说话的口气也不同,如“你怎么啦?”和“怎么啦,你?”的口气不同。

虚词在汉语语法中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一,不同的虚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句法关系,如“我和你去”与“我或你去”句法关系不同。其二,不同的虚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如“他离开了”和“他离开吗”语气不同。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一(语法概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防工程实训报告下一篇:幸福感提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