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2022-09-10

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时代所需、高校所需更是大学生自身所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新时代大学生既是追梦者又是圆梦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新时代大学生,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义上和情感上被新时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时代所需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历史证明青年大学生始终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流砥柱,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者, 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感、科学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使命。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所需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时代特征为标杆,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明了高校应该以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优秀公民为目标。社会主义高校不仅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知识丰富的有才之士, 更要培养出道德标兵, 把“立德”和“树人”高度融合起来, 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甘于奉献、甘于付出的踏实勇敢有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大学生自身所需

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利益凸显、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 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纠正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培养自身的担当意识、大局意识, 将自我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世界梦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环渐进不断巩固上升的过程, 都会经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的过程, 这三个过程是环环紧扣互为前提的。通过学校教育使大学生主体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个体行动的道德参考标准, 只有以这24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始终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会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目前就国际环境而言, 民族问题、种族问题等矛盾频发, 地缘政治及安全形势复杂, 国际贸易形势低迷、经济增长不乐观、意识形态问题错综复杂。就国内环境而言, 政治上我国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加强, 这一系列举措使我国的政治生态空前提高,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极高;经济上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 经济发展前景乐观,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但同时也面临着就业难、就医难、买房难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一定的弱化效应。

(二) 大学文化的影响

“文化兴则国兴, 文化强则国强”。大学文化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概括, 它以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等为载体,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每所高校在发展的历程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气韵和大学文化, 熏陶着场内的每一位个体。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三) 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教师始终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课堂上老师会以自身的知识体系、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做事方式、价值取向和践行等将以间接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 我国高校大多以寄宿制为主, 大学生与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接触和交流最多, 同辈群体间交流的内容是否积极健康向上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 新媒体的影响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缩减了人们的距离, 增强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作为网络主要群体的大学生会时刻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观点以及西方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发生改变, 甚至会扭曲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能恰当利用新媒体将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大大增强。

(五) 个体认同意愿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践行后无法得到相应的激励, 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将目光放在学校奖学金评选、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实际利益之上, 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停留在认知阶段上, 出现了“断节”现象。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培育路径

(一) 校内+校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实践的强化功能相结合

校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是一所高校培育学生的隐性土壤和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引领、道德提升和价值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明确的内容、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形式大力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环境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校外要加强社会实践的强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是要将学到的相关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学校可多设计一些如“学雷锋”精神、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公益帮扶等活动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幸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课内+课外:课堂主渠道与课外主题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渠道, 学校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建立“教育目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检验”的人才培养计划,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此来引导和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努力强化每位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践行教育意识, 在全校形成价值观践行的完整体系, 使大学生从思想和行动层面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课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专题活动。学校特色活动是学校举办的能够体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活动。例如以爱国、敬业、诚信、励志等主题为素材的能够体现本校精神和特色的“运动会”“交流会”“学雷锋活动”“学术报告会”等。

(三) 精学+泛学: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促进的过程, 因此很有必要将德育课程精学与专业课程泛学结合起来。德育课程始终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 思政课老师要改变和创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要以形象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感。

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作为德育课程的一个量化目标, 纳入考核指标。但德育课程只是大学众多课程中的一部分, 学生的专业课学时更长, 使精神教育和价值教育渗透于每门专业课之中,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成为每位专业课教师的基础性和常态化工作。

(四) 专题+自学:专题教学与学生“12311”模式相结合

专题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以系统的知识体系和鲜明生动的红色教育资源来教育和启发, 在此过程中形成情感振动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以陇东学院为例, 陇东学院是根植于甘肃庆阳的一所应用型大学, 它有着南梁革命根据地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任何时候外力的作用都要通过内力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需大学生自身的认同和实践, 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例如陇东学院推行的“12311”实践模式。它与专题教学互补, 以老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时代所需, 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所需, 更是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成才的需要。本文基于对社会环境、大学文化、教师和同辈群体等因素的分析, 提出以“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精学+泛学、专题+自学”四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措施下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