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抽象法是抽象形成的自由的、外在的客观的法,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的否定加以扬弃。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现实的、客观的、善的伦理再次否定与扬弃达到超越。《法哲学原理》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教育的伦理精神。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1:

舞蹈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融入路径探析

摘要:舞蹈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具有培养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个体人格发展、传承文化传统、培养道德品质等功能。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可从转变舞蹈美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舞蹈教育素材,充实舞蹈美育教学内容;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舞蹈教师思政素养;改进舞蹈美育方式,打造学生美育实践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等方面使舞蹈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善”,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舞蹈;审美;美育;思政;道德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美育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培养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美学思想,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认知,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舞蹈则是美育实施最有效的载体之一,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美育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通常指“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体,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基础,在艺术实践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以美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将美的因素渗入思政教学之中,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培养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美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生动丰富、具体可感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依靠生活中美的素材、美的形象创设美的意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加深对美的认识,学会对美的鉴赏,提升对美的喜爱,激发对美的创作等能力的教育[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对美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趣,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提升,逐渐学会对美的欣赏、表达及创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2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视觉愉悦与人文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美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可通过与美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对自身的思考感悟,在自我审视中提高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能力。美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感化的过程,美育以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道德的内在审美外化为行动。

1.3 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美育以自然之美启迪学生心灵、以人文之美培育学生文化素养、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观念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心绪、激发学生的心灵美感,使学生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形成良好稳定的性格,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美育以审美活动为载体,在审美实践中引导学生透过美丑现象认识其本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善恶观,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价值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涵养心性,以美养德,塑造理想人格。

2 舞蹈教育与美育价值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舞蹈教育,因为有见识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舞蹈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把“乐”作为实现礼治的手段。古代君子必修的“六艺”中就包含“乐”,这里的“乐”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可见,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以尊礼为核心的礼乐教育体系。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美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美育的必要途径之一。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和享受,而且对提升个体的艺术素养、丰富个体的文化内涵、塑造个体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以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情感和美的体验的活动。每一次舞蹈实践都是一次审美教育,以舞蹈的方式诠释一种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 舞蹈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而舞蹈教育则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舞蹈美育具有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

培养审美情趣是舞蹈的首要功能。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提炼、简化和美化的人体动作的变化来表达人们自身的精神情感,它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形象美、律动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者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及复杂多变的舞蹈节奏,与观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系,使观者的内心受到强烈情感的渲染,在舞动中获得对美的深刻感悟[3]。虽然不同的舞种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展现出的舞蹈特点和传递的舞蹈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每一种舞蹈都能让观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审美的洗礼,提升审美情趣。

3.2 舞蹈美育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

世卫组织(WHO)曾经提到,跳舞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舞蹈节奏缓和,适合各个年龄段,且舞蹈训练需要不停变换动作,这样可以使肢体得到充分舒展,同时跳舞会刺激血液循环,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改善人们的亚健康问题。这是舞蹈对生理状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舞蹈美育与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舞蹈还具有极强的调适心理健康的功能。艺术心理治疗就经常以舞蹈作为媒介,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干预。舞蹈治疗通过富有节奏的动作,使人们在身体的舞动中感受美、快乐和生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以此促进个体情感、认知、身体和社会整合。

3.3 舞蹈美育具有推动个体人格发展的功能

舞蹈艺术鲜明的感知特性决定了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高校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舞蹈教师在创作和教学实践时,总会不自觉地在舞蹈内容中融入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评价,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舞蹈就具有道德感化的功能和使命,以强烈的情感浸染力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舞蹈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利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领悟舞蹈蕴含的情感理念,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探索与总结,在艺术的熏陶中愉快地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从而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创造美好人生。

3.4 舞蹈美育具有传承文化传统的功能

中国的舞蹈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鲜明地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审美的变化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艺术。舞蹈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舞蹈发展史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透过舞蹈了解以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舞正以独特的诗情画意的形象成为对外交流的名片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3.5 舞蹈美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功能

舞蹈美育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美的情感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既能带给学生视觉享受,又能影响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因为舞蹈作品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蕴含着舞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辨美丑、识善恶、明是非。舞蹈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并不是具体的,而是融于舞蹈的审美功能,使学生在对舞蹈意象美的欣赏和理解中,深化审美体验,在内心逐渐升华为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的追求。

4 舞蹈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4.1 转变舞蹈美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成长。当前,部分高校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授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片面地给学生灌输一些价值理念,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此,高校要尽快转变美育理念,充分挖掘舞蹈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嵌入其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实现舞蹈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作用。

4.2 丰富舞蹈教育素材,充实舞蹈美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舞蹈美育更不受一些地方和高校的重视,舞蹈美育的教材数量和课程都十分有限。一方面,教育部应组织专家抓紧时间编写出更多科学专业的舞蹈美育教材,为舞蹈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高校舞蹈教师既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舞蹈教学中,推动学生加深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从而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也要挖掘引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舞蹈魅力,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更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利用舞蹈呈现有感染力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4]。

4.3 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舞蹈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高校舞蹈美育的问题而言,舞蹈教师队伍明显配置不足,同时在舞蹈教师和课程思政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使得美育思政实施的成效也大打折扣[5]。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积极采取措施引进舞蹈美育方面的人才,或主动招聘对应需求的老师,以此满足高校美育思政教学的需要;其次要加强舞蹈教师对思政主题的学习,强化舞蹈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逐步提升舞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后要鼓励、支持舞蹈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强化舞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舞蹈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实现课堂上隐形的德育灌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美。

4.4 改进舞蹈美育方式,打造学生美育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舞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舞蹈教学中更多的是纯粹输出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舞蹈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综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进行授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鼓励并推动学生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与舞蹈协会、筹办文艺表演、举行舞蹈比赛等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实现舞蹈美育的教育價值。

4.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建筑景观等“硬”环境,也包括文化精神等“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能够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努力发挥美育和德育的联动作用,一方面要在思政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在美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格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提高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5 结语

舞蹈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优秀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养成。舞蹈教师应积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努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认真参加课程思政的实践,主动探究舞蹈美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舞蹈教学中,在舞蹈专业课堂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宪玲,程思源.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63-65.

[2] 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1):29-37.

[3] 袁莉.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3):117-120.

[4] 鲍文.舞蹈艺术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简析[J].大众文艺,2012(5):277.

[5] 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作者简介:吴云(1994—),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意识形态。

李淼(1983—),女,湖北黄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公平。

作者:吴云,李淼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

摘 要:抽象法是抽象形成的自由的、外在的客观的法,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的否定加以扬弃。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现实的、客观的、善的伦理再次否定与扬弃达到超越。《法哲学原理》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教育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黑格尔;教育;伦理;道德

法哲学中,黑格尔深刻认识到了人的理性本质或者说是精神本质,认识到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关于教育的作用、内容、目的、责任与实施等方面的深刻思想,至今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就要习得已积累的、前人的生活、生存技能及知识,并有所创新、创造而有所发展。当下教育如何使我们传承已有知识呢?知识通过教育来获得,通过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来实现。教育须有以普遍性、客观性为内容的伦理精神,是个别、特殊通过与普遍、一般的统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否定,再由道德到伦理的否定之否定。通过教育使个人成为社会化的、有人格的、自由的人,成为伦理的共同体,即从特殊的存在上升到普遍的存在。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它是有意志,有理性的人所特有的。自由的本意是自立、自为。“假如我是依靠自己而存在,那我就是自由”。

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第一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法或抽象法是抽象的、外在的、偶然的、客观的、强制性的、外在于人主观意志的、客观的法。在这阶段个体具有自由意志和精神的存在。各人拥有财产权是个人自由实现的基础、开端。私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是个人成为现实的存在。个人有了财产权,才有了物质的保证、保障,才能使人不受物质的牵绊,而有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所以,抽象法只是一种可能。正因为这种法是抽象的,所以局限于否定性的方面,即不得侵害人格或从人格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着禁令,至于命令的积极形式,从其终极内容来看,也是以禁令为基础的。”所以道德在抽象法阶段是否定性的,具有偶然性,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并未被人的意识所自觉到,而只是以命令的形式被体认的,是一种他律道德,是以服从命令的形式存在的,而人格是肯定的东西,“使它仅仅成为主观的这一限制是矛盾的和无意义的”。因此“它要扬弃这种限制,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即使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超越外在设定的约束性的法。从而,在法的领域中单个的自由意志所具有的抽象规定性需要道德来克服。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是在抽象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从客观上升到主观,从外在于人的意志的强制的法到被个体意识到的道德内在的、个人的法,外在法通过道德内化为人内心的自觉意识,道德成了主观内在法。从抽象法到道德的转变是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过程,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律。反观教育,如果教师一味的教,而学生不主动的去学、能动的去学,结果是要么学生不知老师所云,或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知识不但要在教育环境中使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获得,更应主动反思,能动地去思考学习,对知识再加工,从而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也就是道德对抽象法的超越与扬弃后,超越了法,超越了外在的限制,试图在自身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因素。外在的知识通过教育而被个人获得成为主观的东西。道德教育不应仅仅简化为灌输道德规则的教育,外在的约束和强制可以作为道德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代替内在的道德反省和道德自律。如果不培养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心认同感,使其因体认而自觉遵守,则外在的强加就是徒劳无益的。

二、从道德到伦理的第二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第二部分的道德扬弃了第一部分的抽象法的局限性,可道德领域的善只具有个体主观应然性,只是个人心中的意志,是内在的,没有变为现实的善。我们要统一两者,即主观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客观抽象法的道德他律,使两者统一于伦理,理论联系并作用于实践,才是活的、真正的理论。一个理论描述得再好,若未用于人,则是无用的,未得实践检验的,不可获得它的真假性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格尔说,“在道德的东西中,即当我在自身中反思时,也有着两重性,善是我的目的,我应该按照这个理念来规定自己。善在我的决定中达到定在,我使善在我自身中实现。但是这种定在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人们对它不能加以任何强制。”所以抽象法和道德都是不完全的,前者是“局限的和有限的”,而后者是仅有主观环节,两者都缺乏现实性,都需要在伦理中达到统一。这样,道德再次否定、扬弃而达到更高阶段,并在其中得以实现。伦理是“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作为一种现实的、活的善,伦理必将超越道德并使道德在其中得到实现。什么是伦理呢?伦理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指的是个人意志与普通意志的统一,个体只有作为伦理实体的成员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伦理是客观的、社会的、现实的。道德是主体内在的操守、良知,表达了人向善的可能性;伦理是客观的,是一种生活秩序,伦理内在地包含道德,是实现了的道德,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个人的道德美德是个别的、特殊的,要成为普遍的,就必须在公共的伦理生活中寻求普遍的社会正义;个人也只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道德内在的、主观的善在伦理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善的行为。个人的应然应扩展为大众的应然。在第一次否定时得到个人主观能动的认识,化为已有的东西,成为自律的、主观的东西,由客观上升到主观。在第二次否定时,道德上升为伦理,使主观与客观得到高度统一,使个别达到一般,特殊上升为普遍。

黑格尔道德与伦理区别使道德的主观性得到否定的扬弃,使道德向客观性发展。在人的主观道德善表达于外时,得到伦理,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单纯存在于自身内心中的善即主观的善,再好也是主观的,未表达于外,也只是有向善的可能性,在没有外化为道德行为之前,只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可能形式,而自由意志有向善的主观意志,也有向恶的自由的主观意志,有为恶的可能性。道德的善与恶具有共同的根源,如果诱发的是善的诱因,则人易向善,若恶因诱之,则易向恶。如黑格尔认为的“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根源。”“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故而没有表现为行为的道德只是内在的善,是一种可能性。道德只有在实在的伦理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综上所述,现时代的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善的伦理共同体——整个社会和国家中来培养。杜威说,(黑格尔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教育负有伦理的使命,伦理作为人的应然本质,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完善,两者统一。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伦理本质,使个人成为伦理的存在,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伦理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清富.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自由教育思想简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56

[3]【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翟楠,李长伟.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

[5]柳谦.教育与人的伦理本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教育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07,(7).

[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姜卫星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3:

从人生境界谈优秀教师的道德修炼

【摘要】人不同,人生境界也不尽相同。教师是学生的楷模、社会的典范、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人格素养,更应该树立起好的道德形象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学生在学校生活阶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本文主要从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出发,重点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来阐述优秀教师的道德修炼问题,旨在使优秀教师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好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形象,从而完善教师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人生境界 优秀教师 道德

哲学大师冯友兰根据人们觉解程度的差别,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借助自己的觉解能力会建立各自不同的主观精神世界,对于人生则会形成不同的人生境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不同人生境界的教师在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教研的态度上都不尽相同,进而所展现的教师道德素质也会大相径庭。人生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道德素质的优劣,因此,教师道德的修炼要依托于人生境界的提升。那么,优秀教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人生境界呢?

一、自然境界

“人生境界”中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过程。生存即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主要是生命的本能延续;生活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须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存是基础,生活是生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计活动。自然境界处于生存阶段,即人在做事时只是顺着习惯或者社会风俗,并没有思考其意义,也并无觉解或觉解程度较低,就像原始人或小孩一样。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森林中打猎是为了能吃饱,打制石器是为了防身和生活需要,用树叶做衣服是为了能将自己隐蔽起来,不被怪兽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并没有思考过其中的意义;仅仅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和反应,没有自觉意识。一切都只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月圆月缺、循环无尽。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也是一样,他所做的活动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好玩,并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没有思考的意识,只是一种好奇的力量驱动着他去做任何事情。在教学中,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每天做的事情缺乏主动意识和思考能力,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别人包括对自己究竟有何意义,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思索其中的意义,而仅仅停留在生存阶段,缺乏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责任意识。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的意义,否定了教育的内涵。因此,这样的人生境界是低下的。做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要跳出人生的“自然境界”,追求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境界。

二、功利境界

但跳出“自然境界”,一切追求利益化的“功利境界”也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是学生的典范、学习的楷模和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追求利益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把追求功利看得高于一切,过度关心自身利益,面对学生少了一份关心与慈爱、一份责任与义务,那就成了世俗和功利的代表,就与优秀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1]教育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而存在,教师应该是帮助他们寻求并发展这种精神的人。如果教师看不到这一点,始终将自己置于人生的“功利境界”,以“商人”的身份来经营教育事业,且一味追求私人利益和地位,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却研究较少或根本没有思考其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表面看来或许光鲜耀眼,但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质疑,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不值得的。如果让功利蒙蔽了双眼,将身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然搁置,这就基本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也放弃了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空间,而将自己置于苦闷的轮回之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负责,受学生爱戴”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因此,无论在历史发展的哪一时代,把追求利益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都是不明智的。

三、道德境界

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在“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那他就是社会的人,他所做的事就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需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其中包含行为和言论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言谈和肆意传播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牺牲的老师太多太多,他们的背影给我们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胸怀去保护所有学生,他们以自身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个最安全的保护伞。他们无愧于万世师表的称号,是教师行业的榜样,值得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纪念。但同样是在这次地震中,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课的范美忠老师不仅没有保护学生、及时安排学生撤离,甚至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帖文——《那一刻地动山摇》,在其中说:“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毋庸置疑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并产生对同伴和弱小者缺乏关爱、人生价值观偏离、人性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2]教育是启迪人的智慧,是教会人们思考的过程。学海无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更应该展示一种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也有人认为任何一个人在重大灾难发生的危急关头,都有可能成为不顾一切的逃离者,范美忠只不过成了一个“自我牺牲”者。他通过展示自己特殊时刻的瞬间表现,换回了公众的指责和唾骂,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他的坦承和直率却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称许。更应注意的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起着行为典范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必须认识到,自己若不以身作则,又谈何去积极地引导学生呢?所以,至少在道德层面上,范美忠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爱可以分为两种:表现的爱与内心的爱。表现的爱是很多教师都能够达到的,而内心的爱则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深沉之爱,它不拘泥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所处的地位,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地涌现出来。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表现的爱也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但范美忠老师不仅没有内心的爱,连表现的爱都不愿意付出,还一直宣扬他的理论——我不会为任何人付出我的生命,除了我的女儿……这些言论的肆意发表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并对教师的道德素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即使专业素质再高,也会在工作、交流中出现诸多问题,这是不被容忍和原谅的。“道德境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要求自己做到,但在“道德境界”之外,因此,我们更希望一些优秀老师能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天地境界”。

四、天地境界

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大多数人毕生所追求的,但往往都难以达到。它是超脱的,是没有个人私欲的。佛曰:“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万事由缘也由心是天地境界最好的阐释。“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而来,经历了世俗的“功利境界”、跨越了平凡教师的“道德境界”,最后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境界。它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超然其外,也融入其中。在天地境界中,优秀教师应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平时教学,时刻反省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总结前人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师生平等观是优秀教师的主要指导思想。优秀教师不仅在学习中能以平等观念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帮助,与学生共探讨,与教师共发展,同时也能在情感、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使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境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提升。不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提高自己的觉解程度,更应该严格要求自身道德修养的修炼。人生境界的选择决定了教师给自己职业生涯的定位。

总之,作为优秀教师,我们更应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铺下最坚实的基石。道德素质的修炼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让这种职业道德全面浸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发挥价值导引、指向和规范作用,从而产生职业道德效能,让自身的职业道德对教育教学产生较大的道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岚,申荷永.蒙台梭利教学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冯友兰.人生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冯友兰.觉解人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陈智,李海蛟.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简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7]冯天海.从汶川大地震论师德之道[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

[8]闫学.教师的人生境界[J].人民教育,2007,(11).

作者:万雪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践教学下的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