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022-11-10

第一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使用电脑进行查询非常普及和频繁,也非常熟练,有的是从各种光盘软件上获取资料和信息,有的则从Internet网上获取资料和信息。…… 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基本上不采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课程整合,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首先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要有全身心的投入,之所以说是全身心,是因为我们的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外行,要从外行到内行,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是不行的。所以说有以上的不同观点。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在当今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教学内容的日益丰富必将使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理学是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科学。地球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关门”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与地理学及地理教学的客观要求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实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地理教学

一、 关于“整合”

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一)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可否认,我国基础教育在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我们基础教育也有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综合美国教育部2000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可得出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数字化学习的方法

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那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即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我国在信息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案例等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感知。地理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地理教师搜集资料的难度很大。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如何利用?利用如何?成为目前的学科教学热点问题,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三、整合原则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从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一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一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一实现学习目标、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

(二) 整合模式学习是开放性学习

信息时代教育体系和方式更加开放和多样,整合模式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突破,它的特征就是外向和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程的开放

首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其次,打破“感知一理解一结论”以掌握结论为目标的封闭式过程,建构“问题→探究→理解→问题→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探究发现、创造实践和自我评价反馈等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训练创新思维及创新学习能力。 2.学习空间和内容的开放

互联网是一个无际的、自由的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海量的信息资源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冲破时空限制,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善于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来丰富静止的、孤立的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的思维和开拓创新的人格。

四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地理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牵扯到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

(一) 硬件建设

以学校网络教室的建设为例,网络化教室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一般

由20-50台多媒体计算机连接成为局域网络组成;软件部分是一套多媒体教室控制软件。

(二) 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已经十分熟悉了传统教育模式或体系,即师本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即生本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这就是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思想要求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也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地理教学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检索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开展讨论、操作、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地理教师必须精讲。比如在课的开始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用精辟、准确的语言进行剖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们没有接触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以开阔他们的眼界;用准确、概括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等。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如何分组?布置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对某一素材开展什么样的观察、思考等活动?如何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如何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等,都会十分重要,都将成为地理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听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行为。地理教师比较重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比较重视安排学生观察地图的活动。但总的说来,学生的活动太少,缺乏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之后,将改变这种状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生动,也将看到人类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满目创痍。教师的责任是满怀感情地带领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叫他们去死记硬背。

3.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的变革

有学者把经过信息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分为地理教学基本元素材与地理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元素材有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地理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地理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直接使用。

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首先,国际互联网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得到极为丰富教学资源,昨天刚刚发生的火山喷发,今天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清晰的图片或是视频图像。其次,网络的资源共享功能,使我们可以集中各个学校的长处,汇集优秀教师的经验。即使你地处偏远山区,只要接通国际互联网,你就能拥有全国重点中学教学影视资料,还可以在网上观摩全国特级教师对这段知识的讲解、分析、甚至通过网上教研活动与全国的教师进行研讨,时间和地域将不再会成为交流的

障碍。

五、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应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师资培训工作的成败是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老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使之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改善和优化在职教师的素养结构。

要搞好"课程整合",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遗余力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才可能实现目标的实现.

(二)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课程整合中,我们必须把握住整合的原则问题,以免偏离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整合》

孙家镇 2. 《计算机网络与地理教学的研究》

安 迎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建构策略 》曹葆华 4.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5. 《浅谈网络环境下地理学科“交流——质疑”教学模式的设计》网络科技时代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整合

我国教育界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多年,教育部长、普通中学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都有所认识。如何把当前中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成为中学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中学和教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信息技术使用泛化、滥化等无效整合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整合的深入进行。因此,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继续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概念界定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众说纷纭。国外目前比较权威的且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在我国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界定,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一一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 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1 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身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综观这些观点,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概念源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由上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我们容易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概念界定。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内容、教学过程融合为一体,综合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能力的形成,以达到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数学素养要求的社会公民的目标。我们可以说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可属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二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分类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的整合

2 数学概念作为反映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本质特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引入概念,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步骤相整合可以创设多元联系的、拟真的学习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引入概念,更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提供生活场景的录像,实物图片以及各种模拟物体运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结合现实,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在《椭圆的定义》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来揭示概念产生的背景,然后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通过观察、联想、迁移得到椭圆的概念,通过的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椭圆的定义,学生即使不动手实践,也清楚明白地知道了椭圆第一定义。

(2)信息技术与数学命题教学的整合

命题学习也称规则学习。也是指对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数学对象性质等的学习。反映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其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说,应高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在命题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将问题开放化或是特殊化,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从而归纳出命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通过证明后,再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理解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软件,运用Z+Z超级画板去操作验证命题,使抽象的命题学习形象化,直观化,这样有助于理解性学习。例如在《探索中点四边形和原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先猜想其关系,然后在纸上写上证明过程,并通过现场使用Z+Z超级画板验证猜想。利用Z+Z超级画板的拖动功能可以迅速的画出许多图形,学生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而且拖动中图形的几何性质保持不变,因此学生对技术环境下得到的结论更容易接受,另外反例的构造比较容易,学生很容易从中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在这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主权去探索,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和证明中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实现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目标。

(3)信息技术与数学解题教学的整合

数学解题教学是在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各个因素,并通过恰当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再将实际问题与模型做比照,这样就很容易去解题。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运 3 用数学工具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观、动态的表示,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操作、观察、实验、猜想、发现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常识错误的成分少了,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了,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的程序也大大增强,这就极大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地建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后面利用原理来解题就水到渠成了。

解题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部分是在教学实践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将陈述性知识逐步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必须要经过一定次数的训练方能使技能形成进而达到自动化水平。比如,整式运算、有理数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均属这种类型的问题。不过,美国的程序化教学早就引导学生训练过这一方面。只不过,其理论基础只限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已。

(4)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程。已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得到结论,均由学生自主参与;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主要起支持、协助的作用。在确定具体的选题时,需要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应的搜索,思考别人的思路、大概的动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综合媒体进行协助解答。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

1、用数学直观来尽可能表现数学抽象的原则

数学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学科,这也是数学被认为难学的地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的、直观的认知。适当淡化数学抽象性,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是解决困难的有效办法。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根据需要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具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棱锥体积的推导》的教学中,求导三棱锥的体积需要把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积的三棱锥,这个分割、合并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学生初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还不够完善,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帮助他们建构空间概念,应该把这个问题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图形割补法是研究立体几何常用的方法,但是在黑板上不好实现,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实现图形的割补,则省时、效果好而且使用范围广、可扩展。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

由于数学活动的复杂性,而且目前的计算机智能水平远未达到数学教学的期 4 望。所以,应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教学的作用,把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不够灵活,所以传统教学的优势必须要保留下来,如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跃的讨论气氛等。教师用语言能讲解清楚的就不必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模型、实物就能表现问题时就不必用信息技术,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不能马上展示具体的直观图,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用信息技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哪些适用、怎样用、用多长时间都需要教师好好研究,给出全新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方面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表述,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而且表述的方式灵活,可以用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方式多种窗口呈现。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提供网状树形结构呈现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提高可交互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亲自做数学实验。所以,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支持传统的数学教学,而且还能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创设适应信息时代的现代数学教学。

3、探索数学结果与探索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的应用要恰到好处,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使用。计算机在轨迹形成、测量、精确计算、动态表现任意性以使学生发现规律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优势,对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计一算机的交互能力对数学都极有价值,这些都是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4、数学实验与探究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Euler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为学生的实验活动和交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实验与交流结合起来能凸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使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增强数学教学的时代感。

四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的思考

1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对此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仅是一个问题解答者。而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己经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 5 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是以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事实上,教育需要技术融入,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六十年代美国的“计算机程序教学”的失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我们时常看到不同的教师使用同样的软件,产生的效果却不同,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创意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后者显然是更关键的因素,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仟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我们也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用粉笔,所有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大屏幕上,翻页后学生就看不见了,试想:对一位初学者来说,只能得到一个临时的、局部的印象,怎能有利于对知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而优秀的板书能科学地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具有概括、完整、合理、持久、易操作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因此,传统媒体有着计算机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数学词典不同,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的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特别适合于表达。与录音机、录像机不同,计算机可以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

信息技术或许能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

2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支持技术、支持环境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它在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时,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1)硬件设施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两种模式:一种基于多媒体教室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完成教学;一种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因此没有计算机网络硬件为物质基础,整合无从下手。当前对很多学校而言,已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供教师教学演示用,尚未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供学生自主学习用。只有具有整合所需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整合。

6 (2)软件设施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从现实来看,尽管计算机网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的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而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主要选用自制课件作为其使用的主要教学软件,但由于教师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软件上,而作为教师个人甚至个别学校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和体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因此教学软件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这也是导致多媒体教学在学校里无法“热”起来的原因。

(3)教师素质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作为普通中学教师,课多任务重,再要求系统地、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学会使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软件,自如地制作自己需要地课件,能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地计算机的硬、软件问题,这不是每个数学教师能完成的任务。另外整合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一些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改变以前的老的教学模式,重新学习使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也不是

三、两天的事情。

(4)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学教师的无奈,学生学业生涯的不堪重负。在整个社会大肆吹捧“考试状元”,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学校的教学只能身不由己地围着学生的升学率在转。整合已经变成好看不好摘的玫瑰花。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只有不再用应试教育的那套标准来评估教学整合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五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况且,这种综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对于目前阶段的授课教师的工作量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于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及党政部门对高考重视的异化来看,对于整合的未来也是一种隐忧。因此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又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 [2] 马志强.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之整合[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一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一一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6]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吴华等.《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盛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

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重要一项决策,这决策符合当时代的需要,它是为21世纪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更是培养人才的好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过程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很多,给人们带了新的希望。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发展中,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完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快,但没有有稳定,部分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任处于劣势,因此此地区不适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改革。即使进行了,其效果不理想。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否则,学习者边在这模式下学习边要学习信息技术,增加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负担。甚至,有些地区完全不懂信息技术是什么,所以实施不是顺利。

3.远程教育阻碍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交流,课堂互动更少了,学习能力差的那一方短时间内接受不了大量的信息,要花课后的时间去重复工作,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教育者也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情况,不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就好像赵括谈兵——纸上智谋千里,驰骋万里,而实际一踏糊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和大力支持,而不是一项面子工程。

以上就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浅认识,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有必要懂得,学会,利用好它,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探究,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1级小教8班刘国文 2012年4月23日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 对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 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1.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 2. 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3.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2011年9月发表于《经济生活文摘》

刊号 CN-11-4505/F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健康教育自评表下一篇:学校家长会活动方案